《伤寒论》的深层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的深层奥秘
——疾病一元论探源之二
韦刃
关键词:平脉辨证阴阳会通
张仲景的《伤寒论》蕴藏如下三层结构:辨证论治、平脉辨证、阴阳会通。
仲景之后,唐宋以来,历代《伤寒论》注家数百、论著不下千种。在如此众多的研究者和论著中,受到广泛重视、被研究得最多的,只是“辨证论治”这个层次。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浅层结构,非其精华所在。
《伤寒论》的辨证法,其精华部分主要是平脉辨证的时空整合法,这是一种针对整体“气”运行状态,以维护和重建机体“自和”力(扶正、强生)为目的的诊疗方法。
《伤寒论》的深层结构——平脉辨证、阴阳会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就是《伤寒论》这部经典遗产的继承工作,一直停留在浅表层次的主要原因。
一、辨证论治
1.后世医家及《伤寒论》注家都重视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平症辨证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认识疾病的方法,也是在传统中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的辨证方法。目前中医临床中使用的多种辨证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平症辨证的基础之上。
《伤寒论》一书,也比较重视这种辨证论治方法,在全书的398个条目中,不涉及脉诊的辨证内容占了大部分(231条)。“平脉辨证”虽然是《伤寒论》一书的主导思想,但是,由于存在许多同脉异治,异脉同治,甚至舍脉从证等相反的例证——如同一“浮”脉,有以麻黄汤论治者(第51条),有以桂枝汤论治者(第45条),也有以五苓散论治者(第71条),还有以猪苓汤论治者(第233条);又如,同一“迟”脉,有以寒论者(第333条),有以阳气内陷而结胸论者(第134条),也有以谷瘅论者(第195条),甚至还有以大承气汤诊治者(第208条)——因而,给人们留下了《伤寒论》一书,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印象。
辨证论治的方法,也为历代绝大部分《伤寒论》注家所重视:从唐代的孙思邈首先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开始,一直到清代的徐大椿,仍用“随证立方”这种彼此雷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中间虽然经过众多的研究者作了细密的探索,结果是,花费了一两千年的时间,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了“以方类证”的出发点上。对《伤寒论》的继承,至今为止,一直停留在这一浅表的层次上。
2.辨证论治方法的局限性:
由于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异常为症候)受控于连续整体的能量(营卫运行与气化过程)过程,能量过程又受控于稳态控制(即阴平阳秘的权衡态)过程;这就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很难跨越疾病表面现象的局限性。古今中外,医学临床上经常发生的,对疾病错误的认识和治疗,几乎都是由这种表观局限的辨证诊疗方法造成的。
仲景之所以特别强调“平脉辨证”,是因为:如果离开了脉诊,依据单一的任何一种症候进行辨证诊断,都有可能造成误诊误治:表里虚实诸证,都有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畏寒”,有“发于阴”、“发于阳”和“阴阳俱虚”的不同;同一“咽痛”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厥逆”,还有“热厥”与“寒厥”之辨……。
疾病现象(症象世界)的大海,好象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古今中外有许多医家钻进去,却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走出来,如扁鹊、仓公、张仲景……他们凭籍脉诊的启示,才超越了疾病的现象世界。
二、《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伤寒论》的作者赋予临床医学以一种崭新的时空观和疾病观。张仲景以一种平脉为主、脉证合参的时空整合法,其宗旨,是企图通过脉诊和局部证的时空整合法,去透视疾病的本质。
《伤寒论》的作者,不认为疾病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局部的病理过程。他认为,疾病是机体内外系统整体的相互作用,其中既包含着疾病主体(机体自和状态)时空连续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包含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其中也包括一般人们所说的单一的病因对人体的作用在内)和内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连续的内容。
1.疾病过程的主角——机体的“自和”力
《伤寒论》的作者,十分重视机体的“自和”力,特别强调机体的“自和”状态在疾病的发生、演变和预后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疾病以邪正之间相互作用为全部内容,而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书中以实际发生的各种“疾病”的“自愈”过程,来说明“自和”力的存在,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只要“自和”力尚存,偶感伤寒,是可以“自愈”的:“太阳病,自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8条)。
虽经误治,已成坏病,只要“自和”态能够重建,也是可以“自愈”的:“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第49条)。
另外,我们从书中关于“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戊至申上”……等内容看,机体的“自和”力不仅与疾病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还与宇宙时空能场的属性联系在一起。
严格地说,这类可以自愈的“疾病”,本来不应该算作疾病过程,而是机体在异常因素作用下生理的自我调解过程。这一过程的存在,成为一切疾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演变和最后归宿的决定因素,是一切疾病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果临床医学无视这一点,对“疾病”枉施干预,就会使坏病重叠、变症丛生,古今医之大患,无途于此!此仲景之所以感伤叹息者也。
2.证的深层结构:
一切在空间中存在的事物,无不具有时间上演化的历史,疾病过程亦然。
疾病不是局部发生的病理过程,也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只能在半开放系统一切局部过程的广泛联系中,去求解疾病的本质——“证”。
Ⅰ、疾病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既然疾病状态的主体是机体的状态(“自和”态),机体的状态又在内外环境
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那疾病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机体的“自和”状态不断变化的历史。
〖自和力的随机变易〗:
古人最重视疾病的虚实,并将其作为疾病的总纲。
广义的伤寒包括温病。《内经》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说明,疾病状态的发生,与机体生命力——自和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虚的状态不仅会招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决定疾病的演变和预后归转;而且,虚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状态。而虚的状态,一方面与先天禀赋有关;另外,与后的摄生、疾病、医疗状况也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在不断的变化。在一般人们所说的疾病发生之前,事实上已经处于疾病状态之中,疾病常常不是从零开始的,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病症的迭加〗:
依照整体的辨证的观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各种病症,及同一时间,机体不同局部发生的病症,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和整体的自和机制相互作用,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内经》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的《伤寒论》注家将这理解为:冬季感寒,寒毒伏藏肌肤之间,遇春发病。那“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作何解释呢?显然,这是用单一因果律来解释疾病的陈腐观念。其实,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正相争的历史过程。正确的诊疗只能是扶正祛邪,而不正确的诊疗,则唯单因、局症是观,以压抑、疏利、攻击为主,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损伤正气(自和力),助长邪气,从而发生病症的迭加。疾病不象住旅店的客人那样来去分明。就是住旅店的客人走了,还要留下变脏的床单;床单洗干净了,也还留下了磨损。如疮家误汗会致“痉”,淋家误汗会迭加“便血”,汗家误汗会迭加“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各种病症的迭加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机体自和力损伤的迭加。对于损伤迭加的机体来说,通常为内外环境中的正常因素,也会异变为致病因素,如此恶性循环,使机体的自和力每况愈下。
〖医药致病〗:
医药本为治病救人,而在仲景当时,庸医不识病机,枉施攻伐、乱用汗吐下,遂酿成灾难,仲景家族也深受其害。“感往昔之沦亡,伤横天之莫救”,遂发奋攻医,著述《伤寒杂病论》。仲景虽以“伤寒杂病论”为名,而书中所述,多为因误治而成坏病的救治之法。恰如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说:《伤寒论》一书实为“救逆之书”。
伤寒论的正治之法,古有“三纲鼎立”之说。而以笔者之见,伤寒正治之方,实唯“以热治‘热’”(实为“以热治寒”)一法而已,此乃张仲景之重大发明。孙思邈认为,这是张仲景的“神功”之所在。而这一发明,至今仍很难为一些医家们接受,每遇伤寒发热,动辄投辛凉解表,或苦寒清泻;高烧虽退,正气亦殆矣!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类发烧病例,在目前已经清理出来的二百多例发烧病案中,绝大部分属于整体虚寒,或上热下寒和表热里寒证,真正可以用辛凉解表者,为数不多;需要用苦寒清泻者,更是寥寥无几。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其中绝大部分病例都已经过了误治。如今医源、药源性疾病成灾,弱生患者比比皆是,恶性疾病层出不穷,能说与错误的医疗无关?
医药能治病,也能致病,从而成为疾病演变过程的重要内容。
疾病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机体状态在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用下的随机变化过程;这一机体随机变化的时空连续过程,就正是医学所面对的疾病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