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

《热爱生命》教学反思

《热爱生命》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单元习作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写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写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本堂课的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以上内容及目标的定位,我选择利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结合学生实际,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找准突破口,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由说到写”地完成习作任务,主要就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展开教学:

一、解决“写什么”:

(结合实事,激情谈话,引入“生命”话题,明确写什么。)

首先,结合马航370失联后的搜救,引入“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之后,抛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谈“生命”?引导学生明确三项习作内容,即:了解到的生命现象、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获得的感受启发。接着,运用教材中的一段材料,让学生谈谈从中了解到的生命现象,简短小结后,让学生例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类似的

生命现象。接着,以抗击非典医生邓练贤、残疾作家杏林子、残疾学生张国誉的故事去感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去搜索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之后,鼓励学生就本段时间的学习和刚才的交流谈一谈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启发。为后边指导“怎么写”做好铺垫。

二、解决“怎么写”:

(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口头作文”的过程中,捕捉细节,随机指导“怎么写”。)

这节作文课,旨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作文其实是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解决“写什么”这一过程中,已经激活了思维,因此,在解决“怎么写”这一环节中,我先带领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感受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再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要求在组内进行口头作文。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自我生成写作策略,这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同时,在学生口头作文之后,引导其他学生交流、评议,随机指导、归纳总结出将内容写具体、感受写真实的方法。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收到“怎么写”的方法渗透。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能做到环环相扣,既关注了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又使“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深入了孩子们心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是那么认真、投入地在寻找着素

材、感悟着生命。课堂上,看到他们高举的小手、专注的神情,听着他们真实的表达,看到他们在片段练习后的意犹未尽,我深深感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极大的回报!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令我深感遗憾的地方。

遗憾之一——对于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引不够到位。在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时,一名学生讲到了一位育人父亲为了抚养儿子而努力工作的一件事,在引导学生拓展这位父亲是怎样努力替别人做些小玩意儿或修理家电时,由于我一时疏于倾听,且凭自我意念,受思维限制,脑海中忽然闪过这样的疑虑:一个盲人能做小玩意?能修家电吗?而且还能像那个学生形容的那样能那么熟练吗?于是,我有了些许犹豫,是要打住孩子们的思路,告诉他们盲人怎可能修家电呢?还是要顺势而导?引着他们把盲人父亲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做小玩意、修家电说具体呢?虽然后来,我还是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但最终达到的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课后,我不断反思这一细节处的教学,我告诉自己,我何不就此这样引下去:“孩子们,这位父亲是一位盲人啊!他在做这些小玩意儿和修家电时能够一帆风顺吗?他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与挫折?他是怎么克服的?当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想:如果能就这样的思路引不去,那么这位盲人父亲在“努力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就会在孩子们口中自然流露,而我对细节描写的指导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遗憾之二——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回答心存侥幸,没有给予更精

确的点评与纠正。如:邓文华老师在点评时提出了我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发言:“我觉得放弃生命是一种缺德的行为。”不太精确,而我没有及时给予引导与纠正。可以说,邓老师犀利的点评点醒了我: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回答,都应该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纠正。回顾课堂上,初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稍有不妥,但转念一想:这个句子并没有语病,只是“缺德”一词用得不太准确。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任之一晃而过,没想到,细心的评委老师们还是关注了这一细节。课后反思:当时我何不这样处理:“孩子,‘缺德’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太准确,再想想:浪费生命应该是一种什么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将“缺德”换成“不道德”或“不负责任”,让习作时应“用词准确”这一理念渗透学生心中。同时,由此,可能还会引发出学生对于“生命”的更深的感悟——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可取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总之,回顾我所上的这节课,有许多令我欣慰的地方,也有些许令我遗憾之处。但这些遗憾都将成为我不断改进、不断前进的动力。将来,在习作教学这块广阔的舞台上,我将更加精益求精,努力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热爱习作、认真习作的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