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毒理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课件

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对各种生物性质和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环境污染 物,包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物理性、 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 环境化学物 五、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1.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 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损害的早 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 和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 措施。 2.最终任务: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 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毒物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
具有慢性致毒的潜在危害 五、排泄 肾:尿液 肝:胆汁 肠道:粪:DDT,铅等 其他途径各种液体 (一)经肾随尿排泄(图3、图4)
肾脏的排泄功能有:
(1)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尾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2)排出过剩的电解质。
排泄机理

相互联系的三环节(图5 ):
九、环境毒理学主要进展
急性致死:环境污染物剂量(水生生物)
慢性毒性实验 :繁殖力、摄食能力、行为等(大小鼠) 生态受体的DNA和分子结构(现代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2.1 生物转运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 见图1 一、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生物膜结构见图2 1、生物膜 物质转运 能量转换 物质代谢 起重要作用 细胞识别 信息传递 氰化钾+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 2、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 有机磷+半嵌入在质膜的Ach酯酶 某些环境化学物+受体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

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

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

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

10.选用教材:

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

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

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

13.课程中文简介:

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2012-6-9
百度文库
600
120/75 1.5 10-12
上页 下页
328
130/90 5~6 40-50
回主目录 结束
300
77/50 75~100 250
200
110/80 100 100-1500
15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参数表
参 数 开眼(d) 妊娠(d) 性周期(d) 动情期(d) 窝数量 断乳年龄(周) 生殖年龄(月) 生殖期(年) 小 鼠 11 20 4~5 1 1~12 3 2 1 大 鼠 10~12 21 4~5 1 6~9 3~4 2~3 1 豚 鼠 出生当天 67 16~19 1 1~5 2 3 3 兔 10 31 15~16 30 1~13 8 6~7 1~3
2012-6-9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14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参数表
参 数 成体体重(kg) 小 鼠 0.035 大 鼠 0.45 豚 鼠 0.43 兔 3.7
平均寿命(年)
水消耗(ml/d) 饲料消耗 (成本g/d) 成体代谢(cal/kg.d) 体温(℃) 呼吸频率(次/min)
12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实验动物特点 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较强敏感性,较好
的重复性与较一致的反应性。

药物毒理学实验-溶血实验2012-5-25

药物毒理学实验-溶血实验2012-5-25
溶血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当阴性对照管无溶血和凝聚发生阳性对照管有溶血发生时若受试物管中的溶液在3小时内不发生溶血和凝聚则受试物可以注射使用
LOGO
药物毒理学实验-溶血性实验
药理教研室
目的
通过本实验认识溶血现象,并掌握溶血性试验常 规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的基本操作。
血液组成
原理(一)
溶血系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一种现象。药物制 剂引起的溶血反应包括免疫性溶血与非免疫性溶 血。 免疫性溶血是药物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引起 的溶血,为Ⅱ型和Ⅲ型过敏反应;
非免疫性溶血包括药物为诱发因素导致的氧化性 溶血和药物制剂引起血液稳态的改变而出现的溶 血和红细胞凝聚等。溶血性试验是观察受试物是 否会引起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
原理(二)
有些药物由于含有溶血成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的原因,在直接注 入血管后可产生溶血作用;有些药物注入血管后可产生血细胞凝聚,引起 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例如多种中草药(党参、桔梗、夹竹桃、
溶血试验
混匀后,立即置37℃±0.5℃的恒温水浴中进 行温育,观察记录各管的溶血情况。开始每隔15分 钟观察1次,1小时后,每隔1小时观察1次,一般 观察3小时。
溶血试验结果判断标准
当阴性对照管无溶血和凝聚发生,阳性对照管有溶血发生 时,若受试物管中的溶液在3小时内不发生溶血和凝聚,则受 试物可以注射使用;若受试物管中的溶液在3小时内发生溶血

关于高校《毒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毒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毒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5-0048-01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医学高校都从人才战略的高度不断推进

双语教学。毒理学作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双语教学的实施对医学及生物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

过对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毒理学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

教材选择,教师培养,授课方式等方面阐述在毒理学双语教学过程

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毒理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精通专业

知识和外语的双重人才。然而高校作为满足中国社会需求的机构在

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加强对学生外语的锻炼,其有效措施就是加

快双语教学的步伐。

《朗文应用语言学字典》提出的关于“双语教学”的定义:能

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因此,双语教

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

能力。尤其对于医学高校来讲,论文发表,前沿医学著作,网络信

息,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的最主要最通用的语言就是英语。并且及

时了解国际的先进科技和信息,借鉴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学科的发

展动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必须运用英语这门工具。毒理学作为

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机

制、评价与管理等,并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调查方法来实现。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其教学目的的定位主要是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未来工作中准确应用,因此培养预防专业人才才是目的,而双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手段。

华北理工大学卫检考研重点笔记(校内复印店中的文件),2012真题

华北理工大学卫检考研重点笔记(校内复印店中的文件),2012真题

一.名词解释(25*3=75)

1. 标准差

2.抽样误差

3.统计推断.

4.分层抽样

5.总体

6.均数

7.AR

8.长期趋势

9.双盲

10.靶器官

11.I类错误

12.感染率

13.参数

14.死亡率

15.散发

16.脂水分配系数

17.特异度

18.毒物

19.ADME

20.混杂偏倚

21.发育毒理学

22.screening

23.队列研究2

4.risk factor

25.暴露

二.判断题(25*2=50)

都是一些基本知识的应用如SS总,实验设计原则,调查表考评,AMES实验突变株常选择的菌株是什么,统计设计的步骤,剂量,统计图应用,等等,实在太多了,但是都是基础知识。

三、统计计算与简答题(共十六大题,共计175分)

1.卫生统计学第六版课本P28表3-3不同工种的白细胞减少症患病率,根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20分)(1)该图表描述的是什么类型的资料?该类型资料包括哪些统计指标?(2)表中第四列表示的是什么内容?(3)表中第四列内容计算正确吗?若不正确,请计算说明。(4)表中能说明放射作业的患病率最低吗?为什么?

2.配对T检验的表格(15分)(1)应采用什么检验方法?写出H0与H1 (2)写出表示的意义,步骤,各指标表示什么含义?不用计算。(3)a=0.05,统计参数F=一个数(忘记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意义?

3.一道计算95%置信区间和95%参考值范围的试题:(14分)(1)题中计算的参考值范围与置信区间正确吗?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2)解释说明95%置信区间和95%参考范围的表示的意义。

3.一道卡方检验的试题。要求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10分)

【青岛大学2012年考研专业课真题】353卫生综合20122012

【青岛大学2012年考研专业课真题】353卫生综合20122012

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科代码:353 科目名称:卫生综合(共6页)

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一至第四大题仅供学术型考生答题,第五大题仅供专业学位考生答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64分,仅供学术型考生答题)

1.Ames试验

2.慢性毒作用带

3.LD

50

4.光化学烟雾:

5.Biomagnification

6.生化需氧量

7.尘肺

8.职业中毒

9.动力定型

10.Neyman bias

11. 历史性队列研究

12. 伤残调整生命年

13. 反式脂肪酸

14.基础代谢

15.INQ

16.食品强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仅供学术型考生答题)

1.化学致癌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2.生物学标志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3.含氮有机物在土壤中进行无机化的第一个阶段是__ __作用。

4.全球环境的三大主要问题是,__ _和____ __。

5.氡及其短命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__ ____。

6.水俣病是由___ ___中毒引起的。

7.慢性苯中毒主要累及__ _ __系统,急性苯中毒主要累及__ _ __系统.

8.矽肺是因长期吸入__ _ ___粉尘引起的,长期吸入硅酸盐粉尘可引起__ _ __ _。

9.职业性雷诺现象也称为__ _ ___。

10.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引起的运动病也称为 ___。

11.在描述性研究中,一般无须特设,其研究资料的主要分析指标是。

12.阴性似然比是与之比。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2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2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

授课专业: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30(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1.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毒理学基础》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培养对象。毒理学基础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毒理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其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的应用;了解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掌握:毒理学定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效应)、生物学标志、选择毒性、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二、熟悉:毒理学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运

【目的要求】

掌握毒物动力学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生物转化反应形式;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以及影响其代谢的因素

【教学内容】

一、掌握:影响化学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动力学的概念、主要参数:消除半减期、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常数、峰浓度、峰时间;I相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II相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反应。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 试题重点 总论-分论

以下都是老师上课的重点,黄色为名词解释和问答论述题常考点,分论的考点多数出现在单选、多选、判断题里,注意红色提示

2012级预防医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1、(药物的)安全范围

2、accumulation

3、ultimate toxicant

4、metabolic activation

5、developmental toxicity

问答:1、安全性限值一般是如何获得的?

2、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3、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的入选原则

4、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论述:1、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2、化学致癌过程(各阶段生物学特点)及化学致癌机制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

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

卫生毒理学预医(3、4)

卫生毒理学预医(3、4)

编号:23

广东药学院

(赤岗校区)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程

课程卫生毒理学课程性质必修课班别预防医学10(3)(4)班

主讲教师/职称夏源/讲师

任课教师/职称陈秉/讲师

实验辅导教师陈秉,夏源,杨翠禅,李颖

说明:1、本《教学进程》由主讲教师拟订,经教研室审查后,由二级学院、部(馆)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本《教学进程》纸质版一式两份,在该课程开课前一学期末,一份交二级学院、部(馆)存档,一份交教研室存

档,并在课程开课后向学生公布;电子版汇总至二级学院、部(馆)。

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上机、听力)课填一栏;理论课填写在前,实验(上机、听力)课在后。

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上机、听力)课填一栏;理论课填写在前,实验(上机、听力)课在后

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上机、听力)课填一栏;理论课填写在前,实验(上机、听力)课在后。

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上机、听力)课填一栏;理论课填写在前,实验(上机、听力)课在后。

新药研发中药理毒理研究内容与要求

新药研发中药理毒理研究内容与要求
统计发现,在所有的药物临床试验与应用中,不良反应种类出 现的概率是: 在一般动物毒性试验中只占35%左右; 在Ⅰ期人体耐受试验中只有20%; 在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出现率是35%; 在Ⅳ期临床试验时出现70%; 到市场销售时全部副作用才陆续出现。
6、2007年10大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头孢曲松钠的安全使用问题(与钙使用,婴儿死亡) 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丙肝抗体阳性率增加 甲磺酸培高利特撤市(心脏瓣膜病) 马来酸替加色罗撤市(心肌梗死、脑卒中) 含钆造影剂的安全问题(肾源性纤维化病) 罗格列酮的安全性受质疑(心梗和心源性死亡) 注射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中混入长春新碱(N受损) 感冒药禁用于2岁或以下儿童(死亡) 哺乳妇女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硫酸普罗宁与胸腺肽注射剂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中存在联合用药产生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发现毒副作用,需进行毒性机制研究
寻找解毒药物。 部分试验可以在药物进行临床研究中才开始进行。 临床研究中有时会出现药物引起的特异质毒性反应。 特需药品免做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药物。
5、新药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动物毒性研究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伦理范围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科学性研究的局限性
反应停、长春新碱、阿托品、阿斯匹林、 雌激素 药物再评价与药物命运的关系
限制与撤出使用、医疗事故判断的依据

毒理学2012资料

毒理学2012资料

1.外源化学物: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蓄积毒性: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化学异物的能力,出现化学异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的速度(或总量),这时化学异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并表现出慢性毒性症状,即蓄积毒性。

3.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4.代偿能力:代偿就是某个器官或组织一部分发生病变,其他部分可代偿性地补充病变部分的功能。有时候可理解为补偿性质,比如肺动脉高压是,由于右心室的血液就不容易射出去,于是心脏为了把血射出去就代偿性的心室壁增厚。这种心室壁的增厚就是代偿所致,这种补偿性的能力就是代偿能力。

5.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与阈剂量一样,最大无作用剂量也不能通过试验获得。

6.中毒阈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擦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7.急性毒作用带: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急性毒性,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

8.慢性毒作用带:用药物的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表示,亦可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长期毒性。

9.QAU: Quality Assurance Unit 质量保证部门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

【目的要求】1.掌握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基本概念。2.熟悉生殖和发育毒性的评价方法

【案例1】上世纪60年代初,欧洲各国陆续发生了一种可怕的现象:许多刚出生的婴儿出现一种罕见的畸形,他们的手脚比正常人短,甚至根本没有,很像海豹的鳍足, 这种症状被称为海豹肢症。1957年到1962年间,联邦德国就有5500名海豹肢症患儿出生,英国则高达8000多名。

恐慌在蔓延,人们急切地寻找着其中的原因。此时,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也发现了类似的患儿。经调查,相关产妇都曾服用过早期妊娠止吐药物沙利度胺(即反应停)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两者肯定有内在联系,深入的调查更是证实了他的猜想。1961年,英国著名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威廉的来信。信中指出,反应停是导致海豹肢症的罪魁祸首,海豹肢症患儿是药物检测失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问题讨论1】 1. 什么是生殖毒性?

2. 什么是发育毒性?发育毒性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3. 出生缺陷包括哪些?

“反应停”在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梅里尔公司研究过“反应停”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并没有发现异常。人们后来才知道,大鼠和人不一样,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成有害异构体的酶,不会引起畸胎。“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梅里尔公司所试验的孕妇都是怀孕后期的。

经过调查证实,母亲从停止月经算起,34-54天之内,服用此药后,迟早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基因上的生命密码在正常情况下,手脚的长度,以及5个手指等都应当按照指令有规律地形成。可是反应停能使这种指令在某一部位受到障碍,其结果就产生畸形儿。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实验方法第4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实验方法第4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Part4:Acute inhaIation toxicity test
⒛ 11-0⒏ 19发 布
2012-03-01 实 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
发布
GBz/T240.4-2011
刖亠

根据《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职业病 防治法 》 制定本部分 。
GBz/T240《 化学 品毒理学评价 程序和试验方法 》 现分为 以下 四十 四部 分 —— 第 1部 分 :总 则 —— 第 2部 分 :急 性经 口 毒性试验 —— 第 3部 分 :急 性经皮毒性试验
6.3.2.2 染毒浓度计算
染毒浓度一般应采用动物 呼吸带实 际测定浓 度 ,至 少 每 30min一 次 ,取 其平 均值 。各测定 浓度值 应在其平均值 的 25%以 内。若无适 当的测 试方法 ,也 可采用式 (2)计 算 染毒浓度
:
c=E夕 ×d/(Vl+V2)]× 式中
:
106
c— — 染毒浓度 ,单 位为毫克每立方米 (mg/m3);
LCs。
与 观察 到 的毒 性 效 应 和 尸 检 所 见 相 结 合 考 虑 ,LC5° 值 是 受 试 样 品急 性
毒性 分级 和标 签标识 以及 判定 受 试 样 品经 呼 吸道 吸人 后 引起 动 物 死 亡 可 能 性 大小 的依 据 。引 用 LC50 值 时一定要 注 明所 用 实验 动 物 的种 属 、 性别 、 毒方 式 及 时 间长 短 、 察 期 限等 。评 价 应 包 括 动 物 接 触 染 观 受试 样 品与动物异 常表 现 (包 括行 为 和 临床 改变 、 体 损 伤 、 重 变 化 、 死 效 应 及 其 他 毒 性 作 用 )的 发 大 体 致 生率 和严 重程 度 之 间 的关 系 。急性 吸人 毒性 分 级 可按

环境毒理学讲稿资料

环境毒理学讲稿资料

环境毒理学教案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环境科学专业2009级

计划学时:48学时(理论48)

教材: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

参考书:《环境毒理学》,惠秀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化毒理学》,毛德寿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环境毒物》,何燧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家庭环保知识问答》,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污染与生物变异》,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该教案与多媒体课件配套使用)

2011.2

第一章绪论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应用和主要进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包括: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污染物分布,化学物的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2、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包括: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生物转化的复杂性,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3、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难点: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剂量参数;

2、毒作用类型;

3、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4、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包括:环境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的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2、遗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难点: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6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6

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在饲料中补充, 否则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豚鼠对抗菌素反应较大,常在用药48小时后引起 急性肠炎,甚至导致死亡。
在研究中的应用
1.各种传染病的研究:豚鼠对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十分敏感。是 进行各种传染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 2.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病的实验诊断:结核病、白喉、布氏杆 菌病、Q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疾病的实验诊断常选用 豚鼠来进行。如豚鼠对人型的结核杆菌极为敏感,常用作结核 病的确诊。 3.药理学研究:豚鼠对某些药物极为敏感,因此它是研究这些 药物的“专门动物”。例如豚鼠对组织胺极敏感,所以很适合 作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的研究;豚鼠对人型结核杆菌具有高度 的敏感性,因此常用作抗结核病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5.肿瘤、白血病研究:目前小鼠已广泛地用于癌、 肉瘤、白血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 6.避孕药和营养学实验研究: 7.镇咳药研究: 8.遗传性疾病的研究:
9.传染性疾病研究:
10.免疫学研究:如可利用各种免疫缺陷小鼠来研究 免疫机理等。
2. 大鼠(rat)
雄性大鼠身体前比后大,
雌性大鼠身体苗条,头尖 小,后比前大。成年大鼠 体长不小于18--20cm,尾 上复有短毛和环状角质鳞 片。 成熟早,繁殖力强。出生时体重为5.5--10g, 一个半月龄可达180克以上,为常用大鼠规格。 寿命为2-3年 昼伏夜动,喜居安静环境,晚上活动量大,吃 食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概念(需背诵):

毒性: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物: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损害作用: 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生物学标志: 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物兴奋效应: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是U型

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2)基本概念(需理解):

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毒效应: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

适应:是指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超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绝对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作用或非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生物标志有哪几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4)半数致死量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意义环境毒理学中,半数耐受限量用于表示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即一群水生生物(例如鱼类)中50%个体在一定时间(48h)内可以耐受(不死亡)的某种外源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mg/L),一般用TLm48表示。(5)毒作用分类:?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

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accumulation),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

(2)(须理解)

简单扩散:化学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滤过、

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

膜动转运的特点

①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吞进)

吞噬作用: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后,改变了膜的表面张力,使其外包或内陷,将异物包裹进入细胞

胞饮作用:液态微滴或大分子物质也可经此方式转运进入细胞。

②胞吐(出胞)作用

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通过上述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3)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1.胃肠道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2)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因素:

1)脂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

易溶于水的气体(盐酸、氨)在上呼吸道吸收; 但如果浓度过大,则有可能深入到下呼吸道乃至肺泡而造成肺的化学性灼伤、局灶或广泛性肺水肿

脂溶性较好的气态物质(二氧化氮、氯仿)不易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也不易被吸收。可以轻易地进入呼吸道深处,由肺泡吸收入血。

2)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

该浓度(分压)差越大,吸收的速率越快。

3)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通气限制

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影响物质到达肺泡气中的浓度,故肺通气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灌注限制

而经肺血流量决定物质吸收后被移走的速度,血流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3.皮肤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溶解性

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

(2)皮肤条件

1)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