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概念不同。陶器是以黏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是一种由高岭土、瓷石等组成的,经混炼、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器。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与瓷器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陶器烧成温度低于瓷器。陶器烧成温度在700度至11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
3、原材料不同。陶器一般使用黏土制作,材料常见。瓷器以高岭土为主,烧制出的瓷器胎白细腻、坚硬通透,其他的烧瓷材料无法承受1200度的高温,一旦达到就会被烧熔成玻璃质。
4、釉料不同。陶器分挂釉和不挂釉两种,其中挂釉的陶器在较低烧成温度下就可形成。瓷器的釉料有两种,一种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另一种可以在高温烧好的胎上再挂一层低温釉。
5、透明度不同。一般看到的陶器,即使很薄也并不具备透明的特点。瓷器则无论胎体薄厚,由于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原因,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6、硬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甚至有的用利器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坚硬度高,耐热度强。
唐三彩是瓷器还是陶器
唐三彩是瓷器还是陶器
唐三彩是陶器。1.唐三彩主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2.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3.早期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夹砂陶、彩陶等,以后又发展到建筑陶、艺术陶等。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1.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们通常由铜合金制成,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用性。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器型多样,包括鼎、爵、觚等。青铜器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等方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2. 瓷器:瓷器是中国陶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瓷器的原材料主要是瓷土,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烧制而成。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如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寺庙和民间,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3. 壁画:壁画是一种将图案或图像绘制在墙壁上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壁画多以陶器为载体,采用彩绘的方式进行制作。壁画的主题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等。壁画在古代起到了装饰墙面、宣扬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4. 陶俑:陶俑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中国人民为了陪葬而制作的陶制人像。陶俑的形象多样,有战士、官员、工匠、舞蹈家等。陶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社会
的阶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还能够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和艺术资料。
5. 雕塑:雕塑是一种将形象或物体雕刻成立体艺术品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陶器中的雕塑主要以陶瓷材料为基础,采用雕刻、塑造和彩绘等技法进行制作。古代中国的陶器雕塑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神像、花卉等。陶器雕塑在古代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精品,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遗产。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华文化将陶器、瓷器以及窑结合起来,烧成温度约为1200 ℃至1300 ℃的物质都称为陶瓷,所以,陶瓷就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二者的区别如下:
1、用途上不同。陶器一般用作生活器皿,而瓷器则一般用作艺术品。
2、原料不同。陶器的原料一般为粘土,而瓷器的原料除了粘土外,还有长石、石英石等,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容易熔化。
3、器形不同。陶器的器形有碗、盘、缸、盆、罐等日常生活用品,而瓷器的器形则有瓶、碟、壶、杯、盏等。
4、发展情况不同。陶器比较笨重,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因此陶器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落后于瓷器,但是陶器在很多地方仍然非常实用,比如有些制作陶器的原料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以被拿来制作我们的一些生活器皿。而瓷器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在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瓷器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陶瓷的工艺技术上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在造型上更是百花齐放,风格各异。
3、烧制方法不同。陶器一般采用柴火、煤火或电力来烧制,而瓷器则采用先在窑内燃烧形成高温( 1300 ℃),再在器皿内的适当位置喷入冷却液降温至适当温度(约为1200 ℃--1300 ℃),通过冷却液与器皿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使高温的器皿迅速冷却而形成瓷器。
5、色泽不同。瓷器的颜色有白、黑、酱、青、黄、绿、红等,还有两种独特的颜色即釉里红和青花。而陶器只有本色的,如红陶、灰陶、黄陶、褐陶等。因此,陶器不仅数量比瓷器少,而且品种比瓷
器单调,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比陶器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另外,陶器的出现还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如印刷、雕刻、造纸等。瓷器,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之一。其特点是胎体质地致密透明,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釉层丰润饱满,光泽晶莹。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 ℃)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常见的陶瓷种类有:炻器(日用陶瓷)、绞胎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电瓷、化工瓷、日用瓷、工业瓷、特种陶瓷、陶瓷原料、陶瓷设备、陶瓷用品、陶瓷机械、陶瓷节能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建筑陶瓷及砖瓦等等。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古人对陶瓷的定义为:陶与瓷是相对于各自不同的烧成温度来说的。一般来说,陶器的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则在1200C左右,是陶器的1.5倍到2倍。因此,凡是在常温下能成形的,不一定都能烧成陶器;而凡是在高温下能烧成的,也不一定都能成为瓷器。现在,有些人以“低温陶”、“中温陶”和“高温陶”等来区分陶器与瓷器。这些都不妥当。(1)
现在,我们再从陶和瓷的本质上去认识,或许更清楚些。要弄清两者的区别,首先要知道陶与瓷的本质差异在哪里。据我研究,陶与瓷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胎体不同:陶器一般用土作胎,瓷器一般用瓷土做胎; 2、结构不同:陶器一般是用手制成型的,故孔隙比较大,空气多;瓷器则多采用模制成型的,故孔隙比较小,空气少。 3、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采用柴火、煤、木炭作燃料,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得多;瓷器则可以用柴、煤、重油、天然气等作燃料,烧成温度一般比陶器高得多。 4、吸水率不同:陶器的吸水率很高,瓷器则很低。因此,烧制陶器时要在陶坯上涂上一层防水性的釉浆,以减少坯釉间的吸收。瓷器则不需要涂釉,坯体表面已烧成瓷釉,有较好的吸水性,故烧制瓷器不必在烧成后的瓷坯上涂釉。(2)其次,要知道陶和瓷在外观上有何区别。陶器器表粗糙,多为红色,不美观,不适于陈设、装饰。所以,陶器一般都经过上釉加工,并用玻璃作为釉料,使之有美丽光滑的外表。
( 1)原料差别。陶器:陶:一般由粘土、石英砂等混合而成,特
点:质地松软,透气性强,有吸水性。可塑性好,但易碎。瓷器:瓷:通常由粘土(有时还有长石、石英、莫来石等混入物)经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得。特点:硬度较高,不易破碎,不透气,隔热性好。(2)成型方法不同。陶器:用手制成型,也可以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特点:随意性强,自然朴实,形状不拘,造型千变万化。瓷器:采用模制成型,有固定形状。特点:有规律,整齐划一。(3)施釉方法不同。陶器:施釉时将粘土捣碎成泥浆状,用人工涂抹或拍成薄层,厚度视器皿而定。特点:易脏,而且难洗。瓷器:施釉方法是将坯体浸泡在高温釉中,用手或刷等工具蘸釉,刷到坯体上。特点:美观。(4)烧制温度不同。陶器: 1200— 1400度左右。瓷器: 1280— 1330度左右。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是错误的。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至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
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
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
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
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瓷器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烧造原料不同:陶粘土;瓷瓷石,高岭土
烧结温度不同:陶 800~1000℃;瓷:≧1200℃
吸水率不同:陶吸水;瓷不吸水
透光率不同:陶透光;瓷不透光
2、陶器的制作工艺:选料、淘洗、羼(chan)和、成型
①选料:制陶的陶土要经过一定的选择。采用的是红土、黑土和沉积土等可塑性较强的泥土。这些粘土中含有铁的化合物,起助溶作用,较低陶器的烧制温度,在不同的烧制条件下,使陶器呈现各种颜色②淘洗:原料选定后,还需进行加工,淘洗土中杂质并加以粉碎,使陶土颗粒更为匀细。
③羼和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高温而出现开裂或变形的情况,人们
在粘土中加入由砂粒、石灰粒、草灰、稻草末和碎陶末等组成的羼和料,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增强器物的急变型和耐热性。
④成型:手制、泥条盘筑、轮制、模制
3、陶器成型的技法:手制、泥条盘筑、轮制、模制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回复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
项-回复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方法,而描述这两者的区别时,存在着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陶器是粗糙的、土质感强的制作品,而瓷器是细腻、通透的制作品。
事实上,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首先,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并不在于粗细或土质感,而是在于材料和制作工艺上的不同。其次,陶器和瓷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能简单地归为好坏或高低。
首先,从材料上看,陶器主要采用陶土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陶土是一种天然的黏土矿物,含有丰富的铁质和有机物质,因此陶器常常呈现出深沉的土黄色或红色调。而瓷器则是以瓷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瓷土是一种含硅质的细腻物质,因含有较少的铁质和有机物质,所以瓷器常常呈现出洁白、通透的质感。
其次,从工艺上看,陶器和瓷器也有明显的差异。制作陶器主要分为手工制陶和轮盘制陶两种方法。手工制陶通过手工捏塑或模具成型,再经过晾晒、烧制等工艺加工而成。而轮盘制陶则是指使用陶匠的双手和转盘同时
操作,将陶土调整到合适的湿度后,通过旋转的转盘塑造出器物的形状。制作瓷器则需要经历更加复杂的工艺过程,包括瓷泥制备、成型、修整、装饰、釉料涂覆、烧制等多个环节。而且,瓷器的烧制温度远高于陶器,加工过程更为精细、繁琐。
此外,陶器和瓷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是不同的。陶器早期被用作生活用具的制作材料,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而后来,陶器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媒介,陶艺家通过创作陶器来展现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念。瓷器则常常被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它不仅是精巧技艺的结晶,更是独特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古代各种手工业品种中有它的独有的地位,随着
社会发展进步,陶器不能满足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瓷器的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应用
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制瓷技术越来越精,适应了人类生活发展需要。那么,陶器与瓷器的
区别在哪里呢?现在就带你来了解一下: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之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
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
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
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
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
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
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
陶器与原始瓷
五联罐 谷仓罐 魂瓶
关于商周北方原始瓷的烧造地点
由南方烧造传过去的
1、通过对我国南北地区出土商周原始瓷测 试分析,发现 (除广东饶平出土的原始瓷 外)其组成与南方汉晋以后所产瓷石相符, 而瓷石的产地在南方。
2、商代南方烧造原始瓷的窑址已被发现, 例如,江西鹰潭商代角山文化遗址出土龙窑 的窑底部堆积中发现2块原始瓷,而商代北方 却未见这类窑址。自夏商至东汉近两千多年 的时间,烧造原始瓷的窑场均散布在南方, 直至今天未见北方窑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烧 造瓷器的报道。
陶瓷概念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制、轮制、模制等 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 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 声音不清。 瓷器:瓷器是以瓷石,或掺以高铝质粘土等为原料, 表面施釉后,以1200℃左右高温烧成。 陶与瓷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不同 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密度小,孔隙大;瓷器则相反。 陶器吸水率较高,瓷器几乎不吸水。 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高温 釉,特别光亮润滑。 陶器叩之音哑,瓷器叩之音脆。
新石器时期烧成工艺
露天平地堆烧(新石器 时代早期)——横穴窑 (又称卧穴窑)——竖 穴窑(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现)
露天堆烧
横 穴 窑
仰 韶 文 化 晚 期 甘 肃 秦 安 县 大 地 湾
庙 底 沟 龙 山 文 化 早 期 竖 穴 窑
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二)年画:春节时农家张贴木版画,以满足纳福迎
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
年画四大产地:
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 桃花坞年画
制作过程
《一团和气》
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 ,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 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 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 ,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 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 》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 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 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 团圆”“圆满”,表达了人 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 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 良好的愿望。
常见的民间工艺有:剪纸、木板年画、编结、玩具、 皮影、彩塑、面具、雕刻、扎染、风筝等等。
(一)剪 纸
•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 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 剪纸,又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彩色剪纸)
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 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 作。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 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 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 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 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 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 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 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 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 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 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
试从材料学角度分析陶与瓷和钢与铁的区别
试从材料学角度分析陶与瓷和钢与铁的区别泥土和瓷土的区别不大,都属于硅酸盐类矿物。但由于所含杂质的种类、数量及烧成温度等因素影响,就使得它们呈现出很多不同之处:如粘性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釉色上也各具特点。 1、陶器与瓷器相比,陶器胎体粗松,吸水率高,强度低,敲击时声音沙哑,断口参差不齐,叩之无金属声;瓷器胎体致密坚硬,敲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胎体表面光滑平整,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 2、瓷器的化学组成中含铁、钛等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提高瓷器的机械强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陶器的显微结构主要是孔隙,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孔径一般小于0.1μm;瓷器的显微结构则以晶粒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结构为主,气孔率只有1%左右,几乎看不见孔隙。 4、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 ℃左右,瓷器可达到1200 ℃甚至1400 ℃。 5、陶器内部常有夹杂物,除铁质外还有砂粒、石英颗粒等,而瓷器没有此缺陷。 6、从显微结构来说,陶器的莫氏硬度在2左右,瓷器约为6-7,后者明显地高于前者。 7、陶器烧制时,需要在窑炉内装入木材、草等燃料,而瓷器烧制过程中,则尽量避免窑炉内空气流通,否则会产生爆裂。 8、陶器的吸水率一般超过10%,瓷器一般在1%以下。
9、陶器施釉方法单调,一般采用浸釉法,即将坯体浸泡在釉浆里;瓷器则可采用蘸釉法、刷釉法、喷釉法等。 10、陶器的烧成范围窄,最高只能达到1000 ℃左右,而瓷器则广泛应用于1300 ℃以上。 11、从烧成气氛来讲,陶器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而瓷器则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12、从烧成设备来说,陶器多采用龙窑、馒头窑等室式窑
陶与瓷的区别
.陶与瓷的区别。
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与瓷的不同性状,有助于在选择茶具时,根据不同冲泡方法、不同茶叶、不同饮用方法等有针对性地选用。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
(l)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以宜兴紫砂陶为例,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母系,铁质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结晶细小均匀。烧制白陶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泽暗淡,纯粹的高岭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度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要掺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锰、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为1100~1350℃,其高低与所含助熔物质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种类: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其助熔剂为氧化铅。秦汉时就大量烧制这类铅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温颜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属此类。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两种。石灰釉以氧化钙等为助熔剂,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碱釉以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为助熔剂,氧化钙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
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技术的差别
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技术的差别
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陶器到后来慢慢过渡到瓷器制作,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
技术的差别。
首先,我们从陶器开始,陶器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瓷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出陶器。而且,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陶器的制作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工艺。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陶器的主要制作工艺,其首要工序便是原料准备,使用质量好的黏土来制作好的陶器。接着是制作工具的准备,陶器的
工具通常包括:陶轮、泥胚等。通过这些工具,把黏土分段分别放到
陶轮上,按照所需的造型进行塑造。
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还有就是干制、烤制、涂装等一系列的工序。
将塑好的陶器从陶轮上取下来,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接着进行
烧制。陶器经过烧制后就可以涂装了,一般用的是含有氧化铁、碳、
黏土等成分的颜料。
接下来我们来看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相比较于陶器要稍微复
杂一些。瓷器是由高岭土和石灰岩等原料加上开釉等工序制成的。首
先需要进行原料的准备,然后经过研磨、混合、筛选等一系列的制作
工序,最后进行成型。
瓷器的成型工艺比陶器复杂,需要采用手工制作和注模制作两种方法。手工制作通常是用轮器快速搓制粘土,逐渐将其变成一个比较均匀的
圆柱形。注模制作通常是采用一种叫“芝麻盘”的模板,将瓷泥拍平,
将模板压模,然后切除周边部分,瓷器的成型工序就完成了。
瓷器的烧制工艺更为复杂,需要进行高温窑烧,烧制温度通常要达到1300℃以上。烧制完成后,瓷器的表面需要进行上釉处理,使得其外
表可以闪闪发亮。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
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
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造陶器的历史约存有1万年之长。原始社会生产陶器,已经开始就是用手工捏
制的方法做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面团厚薄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砌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涂元显恭。至父系社会阶段发生了轮制法。步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者
了模制法,即将陶泥插入模中,跳离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断,最完整的烧造方法就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到室外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已经开始采用陶窑烧造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
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就是原始社会最常用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犹如红砖色。这就是在烧窑时,充份
供应气体,构成水解气氛,并使陶土中的铁转变为三价铁,便呈现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
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
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就是陶器进窑前,在陶坯上展开彩绘,火烧后存有赭、白、黑等色。西安半坡遗
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 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 特点。例如龙山文化 的黑陶,薄如蛋壳, 却并不透明。瓷器的 胎体无论薄厚,都具 有半透明的特点。
•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 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 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 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 第二次低温烧成。
•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 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 和烧成温度,其他几 个条件,都与这两条 密切相关。因此,制 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 成温度的技术,并认 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 土的区别,便具备了 发明瓷器的条件。
•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 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 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 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 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 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 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 低于瓷器,最低甚至 达到800℃以下,最高 可达1100℃左右。瓷 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 高,大都在1200℃以 上,甚至有的达到 1400℃左右。
•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 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 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 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 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 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 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 钢刀很难划出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