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谷风教育)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特性;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化学
变化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
作用。
2. 掌握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
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原子模型、分子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
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通过实验现象(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
的思考。
2. 例题讲解
(1)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结合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2)通过实例分析,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3. 随堂练习
(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
特性。
(2)分析一些化学变化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4. 知识拓展
(1)介绍科学家发现原子、分子、离子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原子、分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化学
肥料等。
六、板书设计
1. 物质的基本粒子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基
础知识。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学具:学生用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电
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配合
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难
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实验等,让
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
六、板书设计
1. 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内容
2. 内容:
(1)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层、核外电子
(2)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4)化学反应与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和电能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原子结构,并解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
第一节:科学探究
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
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
七、作业设计
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使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培养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电路。
4. 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量的转化、欧姆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电路分析、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电流表、电压表、
电阻箱、光线演示器。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指导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知识点框架图。
2. 化学方程式示例。
3. 能量转化过程图。
4. 电路图及欧姆定律公式。
5.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2)解释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
(4)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常见的酸》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常见的酸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的涵义;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及勇于展示自我的精神。
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酸与碱、酸与盐的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以及除杂问题。
魔术引入,将紫甘蓝榨汁,倒入一种特殊物质,让紫甘蓝汁变成“西瓜汁”,引出这种特殊物质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盐酸(HCl)。
(1)探究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紫甘蓝汁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
设计研究方案
取等量的紫甘蓝汁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水,氯化钠溶液,盐酸。现象,加水不变色,加氯化钠不变色,加盐酸变色。
说明能让紫甘蓝汁变色的是氢离子。
(2)学生实验探究盐酸其他的化学性质,完成学习任务单。
(3)分析实验结果:
Ppt展示教师自己做的实验的对比图片
图一盐酸能与蛋壳反应,有气泡产生,氯化钠不能反应。说明氢离子决定反应。图二盐酸能与铁锈反应,铁锈消失,溶液变少。氯化钠溶液中不反应,说明由氢离子决定反应。
图三铁钉和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氯化钠不和铁钉反应。说明反应由氢离子决定。图四硝酸银滴入氯化钠溶液和盐酸中均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反应由氯离子决定。以上反应均有现象,将盐酸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现象。理解没有现象也可能发生反应。再演示将氢氧化钠滴入含有盐酸的紫甘蓝溶液中,发现紫甘蓝溶液变色。最后得出盐酸也会和氢氧化钠反应。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涉及第三章“电磁现象”的第四节“电磁感应”。具体内容包括:
1.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
2. 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
应电流;
4.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及磁场方向有关;
5.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流
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
3. 能够运用电磁感应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如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发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
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磁铁、闭合电路模型、导体棒、电流表、演示发电机;
2.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闭合电路模型、导体棒、电流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闭合电路,让学生观察当磁铁
靠近闭合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2. 例题讲解:
(1)讲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
象的基本原理;
(2)讲解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
应电流的条件,演示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变化,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 知识拓展:介绍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
打印】
一、教学内容
1. 章节一:科学探究
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
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
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
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
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
关系。
2. 例题讲解:
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4章代谢与平衡
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细胞中的利用过程;
2.说出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列举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说出尿的形成过程;
3.懂得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意义;
4.概述新陈代谢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看实物,培养学生观察模型、图例、实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描述和正确表达。
2.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主搭配食物,均衡饮食,在劳动、活动、病理状态时能及时调整人体水盐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卫生知识,提高自身保健能力,珍惜自身每一器官珍惜生命。客服偏食毛病,养成良好的均衡膳食习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道德习惯。
水盐平衡的理解。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课件。
图片(正常人、胖子、病人的图片),泌尿系统、肾单位、尿的形成、人体新陈代谢等图。
实物:猪的剖开肾脏一个。
设问:同学们上课思考问题时,神经细胞需要不断消耗能量,记笔记时,骨骼肌细胞需要不断消耗能量,那么,细胞中的能量从何而来?
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会通过各种途径而被利用。除了氧化供能外,还用来构成我们的身体。
一、营养物质的利用
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后,会通过各种途径被利用。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物质除用来氧化供能外,还用来构成我们的身体。
食物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供能
肝糖元的分解血糖合成糖元贮存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转变为脂肪贮存
1.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用以供能,多余的部分会在肝脏或肌肉等
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在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储备着。
浙教九上科学教案模板下载
浙教九上科学教案模板下载标题:浙教九上科学教案模板下载
教案名称:《浙教九上科学教案模板下载》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浙教九上科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PPT、视频等;
4.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呈现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学生与图片或视频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
1. 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
1. 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实验。
2.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四、实验结果分享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和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
打印】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概念、第2节物
质的分类、第3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第2节化
学方程式的书写、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 第三章《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的类型、第2节化学反
应的速率、第3节化学反应的平衡。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及性质与变化。
2.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理。
3. 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速率和平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
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反应的平衡。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2. 例题讲解:
(1)物质的概念:讲解物质的定义,举例说明物质的组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讲解化学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1.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与变化。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书写、配平。
3. 化学反应:
类型、速率、平衡。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说明它们的性质与变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
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
2. 第二章力与运动
2.1 力的概念与测量
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
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
3.1 光的传播
3.2 光的反射与折射
4. 第四章电磁现象
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
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
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光的反射与折射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2. 教学重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
光的传播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
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
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
2. 学具:
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
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第一章:
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5节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寻找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的证据。
2.通过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等途径,例举酸碱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反应发生的实验方法。
2.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在了解酸碱反应应用的过程了,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寻找酸碱反应的证据,并正确书写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合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判断酸碱反应的发生。
提供一段新闻材料:一辆运载浓硫酸的槽罐车与一辆客车碰撞后,侧翻在路边,罐内硫酸大量泄漏流向田边水沟。当地政府立即与石灰厂联系,调运数吨熟石灰与浓硫酸反应,以尽可能地降低危险程度。
提问:①浓硫酸和熟石灰分别属于哪一类物质?②事故处理中熟石灰是关键的物质,猜想它起了什么作用?
(新闻中的场景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之后设计了两个问题鼓励学生用科学知识谈谈对这场事故抢救的认识和想法,并适时地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
实验一、酸和碱能发生反应么?
回忆:判断化学反应的证据。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产生沉淀或气体、颜色的变化、Ph的变化等。
小组实验活动:在Cu(OH)2粉末和NaOH溶液这两种碱中,均分别滴入稀硫酸和稀盐酸。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确定是否发生了反应,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分析记录在以下表格。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功率的理解,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功率的概念、单位及有关计算。
功率的概念、单位及有关计算。
课件及搜集的展示能量的课件等。
1.说出下图中举重运动员的能量转化
2.说出下图中马拉车的能量转化
一、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
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
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质的酸碱性》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技能,学会观察与实验。
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质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知道一些典型的强酸和强碱并确定它们具有腐蚀性,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确定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学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进行实验等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的本质。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培养安全实验的习惯。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1.如何测定酸碱性
师:看了大家刚才举到的这些例子,酸的我满嘴都是口水,牙都要到了。这些物质在我们科学当中都属于酸性物质。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测定他们的酸碱性吗?
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师:我准备了一些大家刚才讲到物质,请你来测一测他们的PH值。
学生活动:测定溶液的PH值。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与本节课,达到温故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锻炼。)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窥察和实验等来寻觅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子(包括物理性子和化学性子)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能够检验卵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课本第5页练1-3题
作业:作业本
- 1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教
案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