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谷风教育)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学具:学生用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配合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内容2. 内容:(1)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层、核外电子(2)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4)化学反应与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结构,并解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并说明其反应原理。
(3)实验报告:金属与酸反应实验。
2. 答案:(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一个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
(2)示例:燃烧、铁生锈、电池放电等。
(3)实验报告见附件。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基本粒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特性;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掌握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原子模型、分子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通过实验现象(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结合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2)通过实例分析,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分析一些化学变化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4. 知识拓展(1)介绍科学家发现原子、分子、离子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原子、分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化学肥料等。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2. 内容:(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特性(2)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3)化学变化的实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 答案(1)略(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铁锈;木炭燃烧是木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掌握程度较好,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应多举实例进行讲解。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一节:科学探究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与操作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2)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3章“物质的变化”和第4章“能量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3.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3.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化学平衡,3.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1能量守恒定律,4.2热能的利用,4.3电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3. 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过程。
5. 学习热能和电能的利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化学平衡的理解,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能量转化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金属腐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2. 例题讲解:(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实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板书中间:展示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明如何实现化学平衡。
(3)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4)阐述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能量转化的过程。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1. 前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将以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册为例,就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2.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结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物质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案例:(1)案例名称: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3. 教学案例二: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初中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1)案例名称: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际应用(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例如玻璃棱镜的色散现象。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 教学案例三: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1)案例名称:观察与推测生物的进化(2)案例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裙,让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原理和过程,并做出相应的假设。
(3)案例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5. 教学案例四: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1)案例名称:设计一个科学实验(2)案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个有关光学或力学的科学实验,并进行实物操作。
(3)案例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6. 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设计更多合适的教学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介与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3. 电路的分析与应用4. 电磁现象5. 光的传播与反射6. 信息的传递与通信7.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物质、能量、电路、电磁、光学、信息、生物遗传及环境等领域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电路分析、电磁现象、光学原理等。
2. 教学重点: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生物遗传与进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2)举例说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4)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5)简述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2. 答案:(1)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2)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根据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求解。
(4)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5)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学相关书籍、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安排。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使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培养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电路。
4. 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量的转化、欧姆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电路分析、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光线演示器。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指导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化学方程式示例。
3. 能量转化过程图。
4. 电路图及欧姆定律公式。
5.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解释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
(4)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
2.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3. 欧姆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4.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理解。
一、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1. 确保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正确无误。
2.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物和物的原子数相等。
4. 在化学方程式中,气体、溶液和固体等状态要标明清楚。
示例: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2SO4 → FeSO4 + H2↑二、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科学探究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功能。
生物与环境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列举其组成及功能。
2. 答案: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生态系统组成及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以及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精品教案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涉及第3章《物质的变化》和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详细内容包括:3.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3.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4.1节能量转化;4.2节能量守恒定律;4.3节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使学生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能量转化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等)、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
4. 知识拓展:介绍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学生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化学反应与能量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4.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例。
(3)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2H2 + O2 → 2H2O。
(3)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节 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四、教学方法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1.下雨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1)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能量转化与守恒、电磁现象、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能量转化与守恒、电磁现象、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2)举例说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3)阐述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教材相应章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材中第一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中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以及第四章《生命与遗传》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概念、第2节物质的分类、第3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第2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 第三章《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的类型、第2节化学反应的速率、第3节化学反应的平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及性质与变化。
2.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理。
3. 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速率和平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反应的平衡。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2. 例题讲解:(1)物质的概念:讲解物质的定义,举例说明物质的组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与变化。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书写、配平。
3. 化学反应:类型、速率、平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说明它们的性质与变化。
①H2 + O2 → H2O②N2 + H2 → NH3①2H2O → 2H2 + O2②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难点的讲解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物质的更多性质与变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章节二:电学基础2.1 静电现象2.2 电流、电压和电阻2.3 欧姆定律2.4 串并联电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电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
2.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如图,一个力F=1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求其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
(2)欧姆定律:一个电阻R=20Ω,接在电压U=12V的电源上,求通过电阻的电流。
作业答案:(1)水平分力:F1=Fcos30°=10N√3/2≈8.66N;竖直分力:F2=Fsin30°=10N1/2=5N。
(2)电流I=U/R=12V/20Ω=0.6A。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
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
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
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
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
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
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电与磁第1节:电流第2节: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第3节:电的产生第二章:物质的构成第1节:物质的基本粒子第2节:原子结构第3节:化学键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电的产生过程。
2.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培养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化学键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仪、磁铁、导线、电池、原子结构模型、化学键模型学具:电流实验盒、显微镜、试管、试剂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
演示磁铁与导线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感知电与磁的关系。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结合原子结构、化学键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电流、电与磁、物质构成等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化学键。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左侧:列出章节、节,方便学生查找。
板书右侧:展示关键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电流的计算、磁场的计算。
分析题:分析物质的构成,解释化学键的形成。
实践题:设计电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计算题答案: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结果。
分析题答案: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实践题答案:提供实验报告模板,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电、磁、物质构成相关的科普书籍,拓展知识面。
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讨电、磁、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电流的形成: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产生过程,理解电流的形成原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窥察和实验等来寻觅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观察形状、颜色2、晶体的溶解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子(包括物理性子和化学性子)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利用硫酸铜能够检验卵白质的存在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课堂练:课本第5页练1-3题作业:作业本- 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子(3课时)教学目标:1、晓得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子重点难点:酸的性质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一、什么是酸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晶体与非晶体。
2. 第十二章《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掌握原子、分子、离子及化学键的基本概念。
2. 学习化学变化的本质,了解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理解;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化学实验器材、挂图、PPT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前一章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分子、离子及化学键的概念,举例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物质微观构成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晶体与非晶体。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举例说明化学键的类型及特点。
(3)解释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答案:(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2)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正负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共价键是原子间共享电子对,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
(3)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物产生的量。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节科学及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2.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一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第三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物质变化为例,展示能量守恒现象。
通过观察生物,探讨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例题讲解: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
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
3.随堂练习: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要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性质、能量转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2.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节右侧:详细内容、图示、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验报告。
分析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答案: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能量守恒实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分子和原子》: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分子的性质,第3节原子和离子。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第2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单,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
(3)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乐趣。
4. 例题讲解:针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计算,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子和原子、化学方程式2. 板书内容:(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4)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分子、原子、离子实例,并说明其性质。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 氢气与氧气反应a. 2H2 + O2 = 2H2Ob. 2Na + 2H2O = 2NaOH + H22. 答案:(1)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教
案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
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