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年脑卒中各种评分表(最新课件)
6、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7、血202压0-11升-25 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5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 相对禁忌症,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1、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2、妊娠 3、痫性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4、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 5、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6、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
4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
适应症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禁、忌年症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2、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3、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4、既往有颅内出血
5、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Essen卒中复发风险评分量表 (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
危险因素
评分(分)
年龄<60岁
0
年龄65~75岁
1
年龄>75岁
2
高血压
2
糖尿病
1
既往心肌梗死
1
其他心脏病(除外心肌梗死和心房颤动)
脑卒中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XX省脑卒中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在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对于脑卒中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功能障碍,中医药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其他见《XX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一、脑卒中患者筛查、诊断与评估
同《XX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一)中医健康管理
1.健康体检。
(1)中医健康状态评估:体质辨识或辨证。
(2)理化检查:身高、体重、BMI、血压、血尿粪常规、血糖(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图等。
(3)建议管理对象每年体检一次。
2.行为干预。
(1)辨证施膳。根据患者中医辨证或体质辨识和食物性味归经给予膳食指导。
(2)运动调养。为管理对象个体化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散
步、快走、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量、运动时间和频度。
(3)情志调理。为患者辨证选择不同的音乐和娱乐活动等,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4)戒烟限酒。
(二)中医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发布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其他治疗同《XX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各级医院的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同《XX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路径(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标准
1.二级医院上转至三级中医院的标准。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经中医药综合治疗2周之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未达到“满意”控制目标,如吞咽障碍未恢复或肌力未达到3级,意识障碍、严重失语、精神情志障碍或症状未改善者。其他上转标准同《XX 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 )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CES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1]o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ES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临床医师对CE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以国内外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中国的CES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以期提高CES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从而促进CES的防控与管理。
一、CES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在
—些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CES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2][文献]。2002年加拿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和脑卒中患者中的CES比例为26% , 2012年时则高达56% ;韩国卒中注册硏究结果显示,在2014 - 2018年全国的TIA 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ES 占21.3%[3],较2002 - 2010年间的17.1 %升高。2014年英国的牛津血管硏究结果显示,2002 - 2012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CES年均发病例数(18 176例/年)是1981 - 1986年(6 621例/年)的近3倍”预计到2050年可能继续呈三倍的增长。我国目前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CES的确切发病状况尚不清楚,少数单中心硏究报道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8.4%〜11.0% [4]。
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最全版)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未分类的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type)。脑卒中是西方国家继冠心病和癌症之后第三位的死亡原因[1, 2],根据2019年系统性全国总体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3],我国脑卒中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全世界脑卒中死亡人数三分之一[2]。我国脑卒中总体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年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4]。
脑卒中的预后不仅与原发损伤有关,并与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继发性脑损伤相关,降低原发损伤和防治继发损伤是脑卒中救治的核心,这一核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病情的严密监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颅内压(intracranial prssure,ICP)监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电生理等手段可以提供包括大脑结构、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揭示许多超前于临床观察所获得的颅脑病情变化。将这些来自于不同监测手段的信息聚合起来,形成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MMM)是未来发展趋势[5]。所以,规范脑卒
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
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
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是由一组脑卒中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建议。该共识旨在提高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概述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常见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造成严重的身体和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
诊断准则
脑卒中的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对于确保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根据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脑卒中的诊断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收集
2. 体检和神经系统评估
3.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或MRI)
4.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动脉血气检查等)
治疗策略
脑卒中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根据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以下治疗策略被推荐使用: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流。
2. 血管内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卒中,如大血管闭塞或动脉瘤破裂等,血管内治疗被推荐作为治疗选择。
3. 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始终得到重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认知康复等。
预防措施
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脑卒中诊治专家共识(新)推荐以下预防措施:
1.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慢性疾病。
2. 饮食健康,减少高盐、高脂和高糖饮食的摄入。
3.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4. 积极锻炼,保持适度体力活动。
5.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
王拥军;李子孝;谷鸿秋;翟屹;姜勇;周齐;赵性泉;王伊龙;杨昕;王春娟;孟霞;李昊;刘丽萍;荆京;吴静;徐安定;董强;David Wang;王文志;马旭东;赵继宗;《中国卒中报告》编写委员会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22(17)5
【摘要】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卒中挑战。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394万例,卒中患者达到2876万例,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例。此外,卒中也是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的首位原因,2019年卒中所致DALYs达到4590万。近期的几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对与卒中有关的既往疾病数据进行了更新。2018年我国18~69岁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4%和16.8%;18岁及以上无高血压病史的成人中50.9%处于高血压前期,成人高血压的加权患病率为27.5%。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总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加权患病率分别为12.8%和35.2%;45岁以上成人的心房颤动加权患病率为1.8%,患者人数相当于790万人。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中1672家三级公立医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收治卒中病例3411168例,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2818875例(82.6%),脑出血(intracebral hemorrhage,ICH)485474例(14.2%),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106819例(3.1%)。中位年龄为66岁,59.6%为男性。在IS、ICH和SAH中儿童卒中(年龄<18岁)分别有1379例(<0.1%)、2604例(0.5%)和1250例(1.2%)。超过三分之一[1231519例(36.1%)]的卒中病例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91103例(26.1%)]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
推荐,C级证据)。
五、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
内科治 疗
1.氨甲环酸可以降低 HICH 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IIa级推荐, A级证据), 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III级推荐, A级证据)。 2.CT 平扫显示血肿“岛征”“混合征”等阳性征象的 HICH 患者中 ,氨甲环酸 抗纤溶治疗不能改善预后(III级推荐, B级证据)。
2.脑血管检查: 有助于了解导致脑出血病变的血管及病因,指导治疗。 包括 CT血管成像 (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CT 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 (MRV)、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1)CTA和MRA:两者是快速、无创性评价颅内、外血管的可靠方法, 可用于筛 查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病变的存在。 如 果血肿部位、组织水肿程度或颅内静脉窦内异常信号提示静脉血栓形成, 应该 考虑行MRV或CTV检查。 (2)DSA: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畸 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 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二、影像学检查 脑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金标准”。一旦确诊脑出血,应尽快安排转入神 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 1.脑出血检查: (1)CT平扫:首选 CT平扫可迅速、准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 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等情况。CT平扫有“黑洞征”“混 杂征”及“岛征”多提示血肿继续扩大可能。 (2)增强CT和灌注CT:需要时。增强CT扫描发现造影剂外溢的“点征”(spot sign)是提示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证据。 (3)标准MRI:标准MRI包括T1 、T2及质子密度加权序列在慢性出血及发现血管 畸形方面优于CT。 (4)多模式MRI: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FLAIR和梯度回 波序列(GRE)等,其有助于提供脑出血更多的信息,但不作为急诊检查手段。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微出血十分敏感。
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
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
1.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Stroke is a serious disease that requires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最新指南于2020年发布。
The lates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stroke were issued in 2020.
3.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脑卒中。
Doctors typically diagnose stroke us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aging tests.
4.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
Symptoms of stroke include sudden onset of headache, blurred vision, and weakness in the limbs.
5.脑卒中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Diagnosis of stroke requires ruling out other possible diseases.
6.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包括CT扫描和MRI。
Imaging tests for stroke can include CT scans and MRI.
7.确诊脑卒中后,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After confirming a stroke diagnosis, doctors will develop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
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
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
(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
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2020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
2020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卒中
营养标准化管理
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卒中后营养管理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卒中后营养的标准化管理,系统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卒中后营养不良标准化管理包括:
一、卒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
营养支持专业人员(nutrition suppor tprofessionals,NSP)指主要提供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可以是医师、营养师、药师或护师。NSP的工作模式可以是相互独立或形成一支多学科团队相互合作的营养支持治疗团队。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根据相关营养指南和标准,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制订营养支持治疗计划,实施规范的营养支持疗法,并以标准化流程指导营养支持治疗的各个环节,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管理,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模式。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
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
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XXX)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
不良。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FOOD研究显示,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 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卒中后营养管理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
卒中,也被称为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大脑功能缺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卒中是全球首位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疾病。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卒中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中国2020年的卒中报告,旨
在了解卒中在中国的现状并提醒公众重视这一疾病。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卒中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卒中在中国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根据2020年的卒中报告,在中国每年发生
约300万例新的卒中病例。不仅如此,卒中还是导致中国人早逝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卒中,而更多的人则因此导致残疾。
报告指出,卒中的风险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进行预防。高血压是中国居民患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2020年中国超过一半的卒中病例与高血压相关。其他
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这些危险因素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积极的健康宣传和教育,引导和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卒中发病率。
虽然卒中对中国的健康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报告指出,中国在卒中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首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卒中病例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由于医院和医生的加强培训,卒中的康复疗程在中国也不断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此外,早期卒中诊断
和救治的意识逐渐加强,特别是对卒中病人进行紧急救治的时间窗口十分重要,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公众对卒中救治的认识和培训,提高社区医院的卒中救治水平,对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和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最全版)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未分类的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type)。脑卒中是西方国家继冠心病和癌症之后第三位的死亡原因[1, 2],根据2019年系统性全国总体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3],我国脑卒中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全世界脑卒中死亡人数三分之一[2]。我国脑卒中总体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年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4]。
脑卒中的预后不仅与原发损伤有关,并与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继发性脑损伤相关,降低原发损伤和防治继发损伤是脑卒中救治的核心,这一核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病情的严密监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颅内压(intracranial prssure,ICP)监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电生理等手段可以提供包括大脑结构、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揭示许多超前于临床观察所获得的颅脑病情变化。将这些来自于不同监测手段的信息聚合起来,形成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MMM)是未来发展趋势[5]。所以,规范脑卒
中病情监测措施,有助于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救治,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为此,笔者组织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对脑卒中病情监测相关内容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经国内不同学科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提出了脑卒中病情监测的共识性意见,希望为脑卒中病情监测及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一、文献检索、证据等级及推荐力度
本专家共识针对脑卒中监测相关重要问题,在MEDLINE、EMBASE 和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综合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1993年1月到2019年5月。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统一方法,将推荐力度分为Ⅰ类(应当实施)、Ⅱa类(实施是适当的)、Ⅱb类(可以考虑)、Ⅲ类(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分为A(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专家共识、病例研究或医疗标准)三级。根据该系统先对证据类别及级别进行评估,然后评估监测获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负担以及费用,综合确定推荐力度。
二、入院时病情评估
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主要从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神经系统查体等方面进行。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脑卒中意识障碍发生率高达36.9%,病死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6]。传统的意识障碍分级标准虽简便易行,但不能量化。常用简单量化的方法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和脑出血Hamphill评分量表(ICH评分量表)等对意识障碍进行评分,初步了解脑损伤严重程度,根据情况迅速决定诊疗方案,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推荐意见
脑卒中患者入院后需要先对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初步的病史、神经查体有助病情判断和初步诊断(A级证据,Ⅰ类推荐)。
常用GCS、NIHSS评分和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等对意识障碍和病情程度进行评分(A级证据,Ⅰ类推荐)。
三、脑卒中类型的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完成以后,需要尽快明确诊断。CT扫描是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最常规的首选筛查方法。脑缺血一般24~48 h后才会在CT 平扫出现明显的低密度区,故其重要作用为排除脑出血。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缺血组织在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表面扩散系数下降,从而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上表现出高信号。在脑卒中超急性期(发病<6 h)及急性期,MR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和95%,敏感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WI。
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能够清晰直观地判断闭塞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指导血管内治疗的操作,是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禁忌证。而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帮助我们了解血管闭塞部位、有无斑块及其性质、有无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是针对急性脑卒中的一种新的院前诊疗模式,以救护车为载体,装配小型移动CT、MRI相关检验、监
测设备及信息化支持系统,将脑卒中的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监测融为一体,赢得救治“黄金时间”。
另外,目前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牵头的无创脑水肿监护仪的重点研发计划的初步结
果显示,无创脑水肿监护仪可以早期对脑卒中类型进行鉴别诊断。鉴于无创脑水肿监护仪的便携性,还可以将其集成于移动卒中单元,尤其在战时和重大灾害等特殊环境下,可以为及时干预提供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信息。
推荐意见
CT是急性脑卒中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诊断脑出血的敏感性非常高,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A级证据,Ⅰ类推荐)。
MRI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高于CT,其中DWI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优于其他序列,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A级证据,Ⅰ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