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 血 中 医 疾 病 查 房
辨证要点
•
辨便血的颜色及性状根据便血的颜色及性状,常可为辨别便血病性、病位提 供重要依据。关于这方面,《证治汇补·下窍门·便血》所言甚详:“纯下清
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
者,食积也;遇劳顿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
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此外,便血颜色黯红,或黑而量
的轻重从而预知吉凶. • 得神:目光明亮,面色莹润,言语清亮,反应灵敏,意识清楚是精
气充足神旺的表现. • 失神:眼神呆滞,面色枯萎,言语含混不清,反应迟钝是精气损耗
, 患病或体弱. • 假神:病危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短暂好转的假象,此为临终之兆.
2020/4/2
四 诊--望 色
• 观察病人的气色,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气血皆上 注於面.
热盛之证
細脉 脉形細小如线
久病虚证
弦脉 脉搏硬而有力,如按琴弦 肝阳亢盛或肝气郁結,疼痛
涩脉 脉搏艰涩不利
气滯血淤,血少或伤精
滑脉 脉搏流利,圆滑有力
痰盛,食滯,发热
结代脉 脉搏或快或慢,时有停止搏动 气血虚衰,血淤,气滞
2020/4/2
问题二 如何进行中医辩证?
2020/4/2
实证体质
2020/4/2
• 【范围】西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糜 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 应激性溃疡、结肠息肉、肠套叠等病,以及某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出现便血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 论治。
2020/4/2
病因病机
•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致热积于胃,胃络受损 ,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胃肠,灼伤胃肠血络 ,或饥饱无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失于统 摄。总之,热灼血络或气不摄血,均可致血溢脉外,下渗 大肠而成便血。
痔疮,地龙有奇效
痔疮,地龙有奇效
7
痔疮地龙有奇效
“十人九痔”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痔疮确实已经成为折磨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难言之隐。
痔疮的治疗,一般的医院是做手术直接切掉,这种方法比较痛苦。
中医一直在尝试用口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不稳定。
后边是我总结的几个简便方,大家可以参考。
椿根消痔止血方
【配方】椿根皮 200 克
【用法】每次用 30 克熬水,熬出两碗,在熬好后放入红糖一匙,早晚各喝一碗。
【适应症】便血。
需要提醒的是,直肠癌有的时候也有便血的症状,和痔疮很类似,所以一定要先检查,等确认是痔疮了,才可对症调理。
地龙灭痔粉
【配方】地龙(蚯蚓)50克。
【用法】去药店买中药地龙,让药店研成粉末,然后让他们给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
【适应症】单纯的内痔、外痔,或者混合痔。
地龙饺子
【配方】地龙、瘦猪肉馅
【用法】把地龙研成粉末,然后加入两倍体积的瘦猪肉馅搅拌(用多少拌多少),不要放作料,然后包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
【叮嘱】地龙饺子就是味道怪些,但是效果不错。
一般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
清热凉血治疗出血性疾病
清热凉血治疗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内部或外部出血的疾病,包括胃肠道出血、咯血、便血、鼻出血等。
中医药学认为,清热凉血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清热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来有效控制出血症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清热凉血的基本原理清热凉血,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出血性疾病。
中医认为,出血性疾病多是由于热盛引起的,通过清热凉血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出血的目的。
清热凉血可以消除热毒,降低炎症反应,净化血液,使血液正常循环,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
二、清热凉血的常用药物中医中常用的清热凉血药物有很多,其中包括黄连、蒲公英、野菊花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清热凉血药物的介绍:1. 黄连:黄连属于中药中的名药之一,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对于因火热引起的出血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2. 蒲公英: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
3. 野菊花:野菊花是一种清热凉血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咯血、便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三、清热凉血的食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食疗也是清热凉血的一种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食疗方:1. 莲子炖猪心:将莲子和猪心一起炖煮,可以清热凉血,滋养心血。
2. 枸杞粥:将枸杞洗净,加入米中煮成粥,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适用于出血性疾病患者。
3. 菠菜煮蛋:菠菜富含铁质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止血,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
四、清热凉血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清热凉血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不宜盲目使用中药。
2. 如果病情加重或持续不愈,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 在进行清热凉血治疗时,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和身体受凉。
五、结语清热凉血是一种有效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清除热毒,净化血液,达到止血的目的。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频率设置
随访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 议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之后可逐 渐延长至每3个月随访1次。
家属参与康复期管理重要性强调
01
家属支持与监督
02
家属协助与沟通
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患者精神 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患者的饮食、作 息等行为习惯。
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肛门清洁等。 同时,家属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 病情变化和需求。
中药内服方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根据便血病因、病机和体质,辩证施 治,选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等功效的中药内服方剂。
注意事项
内服中药时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不良反 应。
外用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使用方法
外用药物包括药膏、药栓等,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药物涂抹或塞入肛门内,注 意药物保存和使用卫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护理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
中医护理将与现代医学护 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 好格局。
ABCD
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 和发展,如中药熏蒸、穴 位按摩等新型护理技术将 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将不断扩大,为推动全 球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 贡献。
等全身症状,对机体危害较大。
03
重度便血
便血量多且频繁,呈柏油样或伴有血块,颜色暗黑或紫黑,伴有严重全
身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晕厥等,对机体危害极大,需及时抢救治疗
。
02
便血患者中医护理原则与措施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护理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泻血疗法51穴位图讲解
泻血疗法51穴位图讲解1号头痛穴百会:此穴位可以治疗除脑瘤以外的所有头痛症。
1-17-9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可去头屑,使头发润泽发亮,对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也有疗效。
2号胃脏穴中脘:此穴位对胃肠炎、胃炎、烧心、胃酸过多、胃下垂、食欲不振等均有疗效,并对胸闷、心烦意乱、心跳过速等症也有疗效。
3号根穴关元:对腹泻、便秘、黑斑等有疗效。
对2-3-6号穴位的泻血治疗可使皮肤黑暗的人变白而光泽。
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可以使患者从高血压、中风、痴呆症的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4号感冒穴天突:感冒初期对4-18号穴位进行泻血,虽然睡一觉起来就会好,但对患感冒时间过长的人,此穴位是不易泻出血来的,想治好感冒就必须对此穴位泻血到能泻出血为止。
治疗感冒有效的应急措施,也可以用电热吹风给脖子的部位加热,或用毛巾裹住脖子维持其温度。
5号心绞痛穴膻(shan)中:此穴位对心绞痛引起的胸闷、心烦意乱等症状有疗效,对低血压、咳嗽、气喘、肺结核也有疗效。
治疗心绞痛时与中药配合会有更好的疗效。
低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如出现这种现象要当即停止泻血保持其镇定,如出现昏迷状态时要及时对十宣穴进行针刺放血,这样人可以马上苏醒过来。
对于心绞痛、低血压、气喘等疾病,现代医学技术视为不可治愈之症。
那是因为这些部位由于瘀血的存在,不能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而引起的。
可人们只注意对表面现象的治疗,而不去探索血液循环不畅的根源。
实际上这些症状对4-32-5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是有疗效的。
前面所列举的病症都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已经受损伤而引起的综合性疾病。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了本教材的内容以后才能实施泻血治疗。
泻血的顺序就从2号-3号穴位开始,待到泻血效果良好时,再对6号穴位进行泻血,6号穴位也泻出血后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
然后可对4-32-5穴位进行泻血,最好要与保健配合治疗。
6号高血压穴气海俞(shu):此部位是高血压的特效穴位,人的血压升高时,只要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血压就会马上降下来。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出血的直接证据:解柏油样黑便、暗红色大便或血便;﹙2﹚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3﹚实验室证据: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4﹚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碳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二)证侯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 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1 肠道湿热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次症: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方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临证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藏连丸或加中成药胆胃通(本院自制)。
2 气虚不摄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次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便血是指大便中带有血液,可见于大便的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中医认为,便血是由于热毒或血瘀所致,常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方案。
一、综合辨证治疗1.辨证分型:中医将便血分为两类,分别是热血便和寒血便。
热血便常伴有便秘、口渴、尿黄等热症,属于热毒炽盛;而寒血便则伴有腹泻、腹痛、舌苔白等寒症,属于寒凝血滞。
2.清热解毒:对于热血便的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解毒止血。
3.行气活血:对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如川芎、红花、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二、针灸疗法1.灵龟穴:灵龟穴位于尾骨尖上5寸,用针刺激该穴位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2.水分穴:水分穴位于臀肌最高点与尾骨骶椎水平的射阳穴中央,用针刺激该穴位可化瘀止血,活血通络。
3.腹部散血法:将针刺入腹部相应部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
三、中药方剂1.黄连泻肝汤: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热血便,方剂中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泻热通腑;黄连泻肝汤可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止血。
2.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寒凝血滞,方剂中桃仁、红花、当归等行气活血,温经止血;血府逐瘀汤可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3.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所致的便血,方剂中熟地黄、牛膝、茯苓等滋阴养血,固涩止血;六味地黄丸可益肾养血,止血敛阴。
四、饮食调理1.高纤维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能软化大便,减少大便刺激直肠黏膜,如大豆、燕麦、玉米等。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过热或刺激加重便血。
3.补充足够的水分:适量饮水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和直肠黏膜损伤。
以上是中医常用的便血诊疗方案,适应于不同的便血患者。
但请注意,便血若持续或伴有其他症状,如严重贫血、腹痛加重等,需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黄土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效。
黄土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土汤。
黄土汤。
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
具有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之功效。
主治脾阳不足。
脾不统血证。
大便下血。
先便后血。
以及吐血。
衄血。
妇人崩漏。
血色暗淡。
四肢不温。
黄土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脾阳不足者。
功用,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
脾不统血证。
分类,理血剂-止血剂。
出处,《金匮要略》。
歌诀。
黄土汤将远血医。
胶芩地术附甘齐。
温阳健脾能摄血。
便血崩漏服之宜。
组成。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灶心黄土。
用量。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各9g。
灶心黄土30g。
用法。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温二服。
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
再煎余药。
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
主治。
脾阳不足。
脾不统血证。
大便下血。
先便后血。
以及吐血。
衄血。
妇人崩漏。
血色暗淡。
四肢不温。
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方义。
本方证因脾阳不足。
统摄无权所致。
脾主统血。
脾阳不足失去统摄之权。
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
衄血;血从下走则为便血。
崩漏。
血色暗淡。
四肢不温。
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等皆为中焦虚寒。
阴血不足之象。
治宜温阳止血为主。
兼以健脾养血。
方中灶心黄土。
辛温而涩。
温中止血。
用以为君。
白术。
附子温阳健脾。
助君药以复脾土统血之权。
共为臣药。
然辛温之术。
附易耗血动血。
且出血者。
阴血每亦亏耗。
故以生地。
阿胶滋阴养血止血;与苦寒之黄芩合用。
又能制约术。
附过于温燥之性;而生地。
阿胶得术。
附则滋而不腻。
避免了呆滞碍脾之弊。
均为佐药。
甘草调药和中为使。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
共呈寒热并用。
标本兼顾。
刚柔相济的配伍特点。
运用。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血色暗淡。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出血多者。
中医治疗便血
中医治疗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
一般来说,肛门及直肠、结肠、小肠、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与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紊乱以及中毒性疾病,均能导致便血的发生。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
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
《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
《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
《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
《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
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
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
方选黄土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
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
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
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
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实兼顾,和营清热。
便血一证常见于多种疾病之中,临床上首先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警惕恶性肿瘤所致,应去医院做检查治疗,以免贻误时机。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十灰散辨证加减治疗早期内痔便血临床观察
十灰散辨证加减治疗早期内痔便血临床观察王东升;陆庆革;李小海;刘越军;张春雨;张海磊【摘要】目的:观察十灰散辨证加减治疗早期内痔便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早期内痔便血患者辨证为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阴虚津亏型及气血两虚型,每组40例,均以十灰散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治疗1周后统计疗效。
结果风伤肠络型40例,治愈36例,好转4例,无效0例;湿热下注型40例,治愈37例,好转3例,无效0例;阴虚津亏型40例,治愈35例,好转5例,无效0例;气血两虚型40例,治愈36例,好转4例,无效0例。
结论十灰散辨证加减治疗各证型的早期内痔便血均有良好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痔;出血;十灰散;中药疗法【作者】王东升;陆庆革;李小海;刘越军;张春雨;张海磊【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北遵化 064200;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66.5;R657.18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发,以大便带血、疼痛为多见症状[1]。
手术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Ⅲ、Ⅳ期内痔及混合痔、血栓外痔的治疗,早期内痔一般多采用保守治疗[2-3]。
2013-08—2015-08,我们以十灰散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早期内痔便血患者160例,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全部160例均为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18~65岁,平均(7.68±1.56)岁;病程1~40 d,平均(7.81±1.13)d;每日出血量约(13.12±1.28)mL;辨证为风伤肠络型40例,湿热下注型40例,阴虚津亏型40例,气血两虚型40例。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一、任务背景及介绍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可归属于“气滞”、“血瘀”等辨证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便血的中医辨证依据,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依据1. 气滞型气滞型的特点是大便干结,有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可正常或偏红,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弦。
2. 血瘀型血瘀型的特点是大便带有暗红色的血液,有时伴有腹痛、坚硬的大便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暗紫或紫斑,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涩。
3.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的特点是大便中夹有鲜红色的血液,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脉象偏细弱。
三、相关治疗方法1. 气滞型治疗针对气滞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加芍药汤等,可调节气机,缓解气滞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中医按摩:可通过按摩腹部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2. 血瘀型治疗针对血瘀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等,可活血化瘀,缓解血瘀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寒凉、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茴香等;•中医推拿:可通过推拿腹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3. 气血两虚型治疗针对气血两虚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八珍汤等,可益气养血,调节气血平衡;•饮食调理:多食用易消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黑豆等;•中医针灸: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预防与注意事项:1.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量油腻、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2.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滞血瘀,应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动;3.精神调节: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便血;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中医内科 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便血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
颜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便血治疗的辨证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以致便血。
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便血治疗的辨证论治肠道湿热型【证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处方:地榆20克,茜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20克。
水煎服。
(2)四黄汤(《中医杂志》)处方:大黄15克,黄连9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15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止血合剂(《上海中医杂志》)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
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证见】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1.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熟地黄15克,黄芩lO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
中医内科便血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便血试题及答案便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便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
中医内科是针对内脏和器官方面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医内科便血的试题及答案,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症状的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便血是指便中带有什么颜色的血液?A. 墨绿色B. 鲜红色C. 深褐色D. 透明色答案:B. 鲜红色2.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中医内科便血的常见原因?A. 内痔B. 结肠恶性肿瘤C. 溃疡性结肠炎D. 脂肪肝答案:D. 脂肪肝3. 便血伴随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A. 腹痛B. 体重下降C. 虚弱乏力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4. 激素类药物是中医内科治疗便血的常用药物吗?A. 是B. 否答案:B. 否二、判断题1. 中医内科便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
答案:错误2. 中医内科一般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来诊断便血。
答案:正确3. 中医内科便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不包括手术治疗。
答案:错误4. 中医内科便血的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要阐述中医内科便血的常见病因。
答案:中医内科便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内痔、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感染、结肠息肉、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导致便血的原因不同,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准确的病因。
2. 请简要介绍中医内科治疗便血的方法。
答案:中医内科治疗便血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艾灸疗法等。
中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并起到消炎、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便血的效果。
3. 请简要说明中医内科便血的预防措施。
答案:中医内科便血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等。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便秘、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还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病变。
以上是关于中医内科便血的试题及答案。
对于出现便血症状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老中医:分享几味治尿血经验方
治尿血验方小便带血为尿血。
引起尿血的原因很多,除了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等病症外,尚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外尚可见于剧烈运动、劳累后所引起的运动性尿血。
主治:尿血症。
配方及用法:生地50克,茯苓30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旱莲草25克,黄柏10克,阿胶15克(煎药去渣取汁,文火煎阿胶),滑石20克,白芧根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4剂。
疗效:治疗尿血症24例,服药3剂愈者14例,服药4例愈者8例,服药6剂愈者2例。
本方是家父梁燕楼(名老中医)传授的验方,用于治疗尿血症患者24人,均获显著疗效,随访2年无复发。
消失的卵巢囊肿一女,在四十八岁时的几月内忽然出现月经量特多,经期右下腹部疼痛,自感左侧少腹部有一肿块,彩超诊断为左侧卵巢囊肿,当时她的病情是:面色萎黄,情绪抑郁,精神欠佳,头目眩晕,四肢冰冷,腹满,口唇干燥而不欲饮,舌淡苔薄,脉沉细,我认为是血虚寒凝之证,故让其服用温经汤温经通络,行气消坚加三七粉止血活血生血而不留瘀,桂枝12g 赤白芍各20g 当归12g 吴茱萸15g 川芎6g 生姜15g 清水半夏20g 丹皮10g 麦冬12g 人参10g 炙甘草12g 阿胶20g 三七粉20g随汤药分三次冲服。
服药五剂,血止,头眩晕腹满等症已除,服药十五剂,体力恢复,精神倍增,四肢已转温,一切恢复如初,后经医院彩超检查,囊肿消失,建议停药。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特效验方益心温阳汤秘方:桂枝20g,太子参20g,麦冬10g,玉竹15g,丹参30g,川芎15g,生黄芪30g,甘松6g,苦参10g,细辛5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方解:桂枝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既能解表,又能和营,既能化气通阳,又能通络止痛,还能降逆平冲。
欢迎微信关注行之医话公众号本方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引起的心动过缓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血的状况在生活当中时常发生,出现便血我们需要做好积极的检查和治疗。
下面学习啦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
帮到大家。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
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
方选黄土汤、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
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
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
汤等加减。
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
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
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
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
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
实兼顾,和营清热。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
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
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
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
有鲜血或便后滴血。
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
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
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
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
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
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
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
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
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
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
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
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
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
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
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
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