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 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 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第二环:分组展示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 、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天,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
2.利用查阅图书,上网,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 资料,培养了我们综合实践能力。
3.从古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我们阅读 和表达的能力。
4.用流行歌曲帮助大家记忆,既寓教于乐,还 让我们学习了填写歌词和学唱歌曲。
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
着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
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B)
C.中秋节 D.腊八节
第三环 知识抢答:选择题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
殊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D)
C.中秋节 D.清明节
1.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请问谁知道这首 歌的歌名?
《正月里到了哪几种中国传统节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长周期称为“年” 。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
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
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部《编《中中国国历历史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节节日日的的起起源源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导历史入》: 七年级下册在 许中多第国特2历有2课的史传长统河中节,日我,们如中春华节民、族清形明成节了、
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 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 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 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武、威挂第艾草十、五喝中雄黄学酒等。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 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 一种固定的风俗。 • 其它起源传说: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 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后来据秦七《军史年攻记破级》楚下记国册载都:城第屈,原屈2是2原课春眼秋看时自楚己国的大祖臣国,被遭侵馋略去,职心,如被刀流割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
中秋节活动
1、中华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 民族文化。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 性。
随堂测验
1、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来源:学科网
2、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 C)
2、元宵节有哪些活动节目?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 吃元宵、拉兔子灯、耍龙灯、耍狮子、 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等传统民俗表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 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 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 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 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 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 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 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 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 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 石为跳纪汨念罗屈江原自的尽节,日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 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 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 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阶段简表
时间
阶段
先秦
发生期
汉代
定型期
魏晋南北朝
融合期
唐宋
高峰期
明清
稳定期
请其他几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来与大家分享传统节日 的习俗及其变化。
春节
往 1.贴春联(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 ,以前家家户户 贴的春联内容、字数都一样,用毛笔写的,用浆湖贴桃木)
日 2.压岁钱(一对夫妻俩给自己的孩子八个铜钱在大年三十晚上给) 3.下跪(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的祝词都是身体健康, 拜年的方式是下跪)
春节,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个 过程)。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春节”条:“……春节乃是 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开始时,冬祭一般在 冬末时进行。慢慢地,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开展庆祝活动……最终 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中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亦称阳历)。但民间仍习惯在农历初一过新年……1914年 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并被批准。
求美: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 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 节龙舟的色彩绚丽,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茱萸插满 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 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 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节日增强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的起源
有哪些 中 国 从哪来 的 传 怎样变 统 节 诗里藏 日
战“洋节”
“中华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 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 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 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 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 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赏桂花、 饮桂花酒
第二环节:品诗词 猜节日
抢答题
品诗词 猜节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 吊屈原
变(演变)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包发压岁钱等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 追思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春节
•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 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14张PPT)优秀课件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 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之说。
端午节 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 法: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 位。
活动二 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演变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清明习俗知多少?
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 放风筝等 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 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 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 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 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 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 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 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 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 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 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思考: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有什么时候发现?
活动一: 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 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14张PPT)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 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之说。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思考: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有什么时候发现?
活动一: 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 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 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变迁:出现于先秦,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 月”“恶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 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从风俗形 式上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 鼎盛;宋代以后,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 期,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 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 法: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 位。
活动二 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演变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清明习俗知多少?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清明美食
1、鸡蛋,清明节吃鸡蛋 是最有名的了,大多数地 方有这个风俗,这个风俗 来源于寒食节,因为鸡蛋 煮熟后便于存放,吃的时 候只需剥开外壳即可,还 有就是古人认为吃鸡蛋求 生育有关。
2、青团,青团是 清明节的美食, 这种美食属于南 方人过清明节必 吃的食物,也是
寒食,口味较多, 甜味,肉味都有,
•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酒 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 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爱国
历史时间轴中的传统节日
清
春
明
节
端
到汉武帝时期,我国创
午
立了太阳历,从那时起 就把“春节”定为农历
正月初一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 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 作影响有关,因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 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 “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 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
孝
历史时间轴中的传统节日
清 明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吴越
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2)
穿针乞巧
• 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 为孟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 秋。
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用一些关键词来归纳中国传统 节日的内涵,你觉得会是哪些词呢?
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是文化 之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 亲情、对团聚、对平安、对幸福的歌颂和追求, 重视家庭,崇宗敬祖,除旧迎新,反映了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 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2、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与内涵 3、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 缠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 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 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 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 ······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 思念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
新:节日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了 ,现在出现了“网络(祭奠先祖和革命烈士) ”、“低碳”、“环保”等新元素,我们倡导 健康的过节方式。
美: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
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色彩 绚丽的龙舟,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聚会插 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味 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 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年的含义
《尔雅 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
前奏。“老婆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 年。”
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Sakyamuni) 一家四口的故事;朱元璋。
•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 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 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 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 ,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 定要在上午。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 ,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 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 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 可缺少的活动。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汇报学习的成果。
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骊姬,申生,重耳
(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三、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 乌饭,螺蛳, 清明粑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 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 “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 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 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 大节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 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 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
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 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 捣药。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团圆,思乡。
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含义及由来
含义: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叫“重 阳”。
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 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由来:
二、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吃重阳糕
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在汉族古俗中,菊 花象征长寿。
谢谢
4.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 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 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中国的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 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 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 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 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 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
端午节的变迁 先秦时,南北风格各异,但是五月五日已作为
一个节日。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 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 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 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 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 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 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 但是规模却越来越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 非遗的节日。
第22课
春节的前奏? 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由印 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徒认为 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 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从先秦 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 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 祀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除疫。 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
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 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 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 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 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 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 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 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 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篇 现蛋今粽各 、地吃的五粽黄子等,等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各有千秋,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咸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粽五子,香所,以香称厨“房八。月艾节叶”香、,“香八满月堂半。”桃;枝插在大门上,
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在遗四世月独龙立船的下楚水国后大唱夫到屈端原午而时展止开,,表传现播内至容华十夏分各广地泛,。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
的高洁情怀。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蛋粽、吃五黄等等。
了端解午把传 节统吃一节粽日子些的,起古瓜源往和今果演来变,食,中提国品高各文地(化都素一以质样。。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 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 “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 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 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 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 载最早见于明代。
屈香平日, :字俗原传,七通夕常牛称女为相屈会原,,织又女粽自要、云梳吃名妆五正打黄则扮,、等号涂等灵脂。均抹,粉汉,族以,至战满国天末飘期香楚,国故丹称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此时我根据学校大的主题“传承民族文化,颂扬民族精神“。
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探寻,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为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
瓜果乞巧
你知道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
祭敖包 彝朝族鲜跳族宫上节元节
傣族 泼水节
祭火蒙白节古节族即春那节达慕
讨论一下
你会选择过“洋节”还是过中国的传统节 日?为什么?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 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窃以为, 仅仅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还不够,还要恢 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 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于坚《节日 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北方过年的食物:年糕、饺子、汤圆、鸡、荷包蛋、 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 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 发财,元宝滚进来;鸡,同吉,寓意吉祥。主要劳 动力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当家人要吃鸡头, 有出人头地之意,有出息的年轻人要吃鸡翅,寓展 翅高飞之意;鱼,年年有余之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李商隐《嫦娥》
重阳节的含义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 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盂兰盆三节(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祭祖的 四大节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故此 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 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 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 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闻一多
▪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 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精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凤阳县第五中学王华春【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主要是锻炼学生对于汉族的一些主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个民族的民俗事项极为丰富。
这些民俗事项伴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并反映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汉族,这些节日学生从小就接触,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学生对节日的内容、过节的形式等变化也深有体会和感触良多。
【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表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与“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古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活动由来及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活动由来意义中反映的中国古文化,尤其非现代科学的意识文化部分以及如何从节日中领悟出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教材。
尤其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相关课外阅读,了解自己熟悉的家乡节日风情,并向长辈了解过去祖辈过节的民俗。
【活动设计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