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跳波传播理论-ITU
ITU-R P.533-12建议书
ITU-R P.533-12 建议书(09/2013) HF电路性能的预测方法P 系列无线电波传播ii ITU-R P.533-12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
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电子出版2014年,日内瓦国际电联 2014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P.533-12 建议书1ITU-R P.533-12 建议书HF电路性能的预测方法*(1978-1982-1990-1992-1994-1995-1999-2001-2005-2007-2009-2012-2013年)范围本建议书给出了HF模拟和数字两种调制系统的可用频率、信号电平和预计可靠性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考虑了信噪比,也考虑了预期的信道时间和频率扩展。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对比ITU-R数据库D1的测试表明本建议书的附件1的方法具有与其他更复杂方法类似的精度;b) 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需要发送和接收天线的性能特性方面的信息,1建议1附件1中的信息应用于频率在2和30 MHz之间的天波传播的预测;2主管部门和ITU-R应努力改进预测方法,以改善操作的简便程度和提高精度。
*本建议书中有关预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ITURHFProp),可由ITU-R网页上有关无线电通信第3研究组的部分获得。
电波传播理论复习资料(整理后)
第一章绪论1.掌握正常的和反常的两种类型传播模式的基本概念;正常的传播机制总是存在,如图1.1所示:反常的传播机制偶然存在,如图1.2所示:2.掌握超短波和微波的主要传播效应。
1、晴空条件下的视距传播——在晴朗天气的情况下,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没有障碍阻挡或者障碍阻挡可以忽略时,超短波和微波按照视距传播。
【视距传播不仅仅是自由空间的传播(即空间扩散损耗);还要计及大气气体对无线电波的吸收损耗(水汽和氧气对电波的吸收损耗)。
晴空大气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复杂的重要的视距传播现象(晴空大气中的层结以及湍流不均匀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折射、多径传播、散射、散焦和聚焦效应等等)。
)】2、绕射传播——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的传播余隙小于第一费涅尔半径时,即波传播的空间受到地面地物某种程度的阻挡时,就会产生绕射损耗。
【对于非视距和超视距传播的情况,绕射损耗可以是很严重的。
绕射损耗的大小与频率、余隙、障碍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有关。
为了计算因地面地物障碍阻挡引起的对无线电波的绕射损耗,首先必须制作准确的电路地形剖面图,定义和计算相关的几何参数。
在出现负折射的情况下,绕射损耗尤其严重;在超折射条件下绕射损耗则变小。
所以,当气象条件不稳定时,容易出现绕射衰落。
】3、地形、地物的散射和反射4、雨、水凝体和沙尘对电波的散射和衰减5、多径传播和聚焦效应:【多径传播——大气层结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地面地物的反射和散射使得在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多条射线合成的总效果。
这些多径射线具有各自不同的相位和幅度,所以多径射线的合成是向量的合成。
并且由于各条射线幅度和相位的随机变化,最终产生所谓的多径衰落现象,这是对无线电通信的质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聚焦效应——当射线在对流层中传播时,由于大气折射指数的不均匀性会产生聚焦和散焦效应。
聚焦会使信号大大增强,相反散焦会使信号减弱。
聚焦、散焦何时出现和强度如何均与气象条件有关,而气象变化也是随机的。
微波知识培训(1)
终端站:处于微波线路的两端或分支线路终点。它只对一个方向收信和发信。 终端站可以上下所有的支路信号,并可以作为监控系统的集中监视站或主站。 中间站:处于线路中间,只完成微波信号的放大和转发,不上下话路。设备比较简单。 再生中继站:处于线路中间,可以在本站上下部分支路。还可沟通干线上两方向间的通信。可作监控系统的主站或受控站。 再生中继站只能采用基带中继方式。 枢纽站:处于干线上,完成数个方向的通信任务,可以上下全部或部分支路信号。 监控系统中,枢纽站一般作为主站
微波的定义
微波Microwave: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微波射频为300MHz~300GHz,是全部电磁波频谱的一个有限频段。 微波一般称为厘米波。 根据微波传播的特点,可视其为平面波。 平面波沿传播方向是没有电场和磁场纵向分量的,所以称为横电磁波,记为TEM波。有时我们把这种电磁波简称为电波。
微波频率划分
微波设备由室内单元 (IDU)、室外单元 (ODU)、 网管系统、同轴电缆和天线组成
一跳系统之间的通信
IDU的作用
IDU主要把业务数据、辅助数据、网管及交换数据按一 定数据格式复接成帧,传给调制解调模块,调制解调模 块再完成基带调制解调、中频变频等功能。
行业内其他厂家的IDU构架
IDU 610
但微波也存在着相应的缺点:应具备视距传输条件,两站之间传输的距离不是很远;频率必须申请;通信质量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通信容量不能做到很大。
光纤、微波传输方式比较
光 纤
微 波
传输媒介
光纤
自由空间
抗自然灾害能力
弱
强
灵活性
较低
高
建设费用
高
低
建设周期
长
短
传输速率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教程
05
移动台(MS) 基站(BS)
移动交换中心( MSC)
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用户设备,包括手机、平 板电脑等。
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的 设备,提供无线覆盖。
负责移动台的位置管理和 呼叫控制。
存储当前位置区内的移动 台信息。
存储归属用户的移动台信 息。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及标准
应用场景: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环 保等)、工业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智 能化养殖等)。
05
CATALOGUE
卫星通信与微波接力传输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 在地球站之间转发无线电信号, 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
微波接力传输系统优化
针对已建成的微波接力传输系统,通过调整设备 参数、改进传输方式、优化网络结构等手段,提 高系统的传输质量和效率。
微波接力传输与光纤传输的比较
微波接力传输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易于维 护等优点,但在传输容量、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不 及光纤传输。
宽带卫星接入技术发展趋势
宽带卫星接入技术概述
加密算法分类
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 RSA、ECC)等,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场景。
实现方法
通过编程语言和加密库实现加密解密算法,需要注意算法的 正确性、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策略设计
身份认证方式
包括用户名密码认证、动态口令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应根据系统安全需求和用户便利性进行选择 。
国际电信联盟(ITU)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
电离层传播模型需要考虑电离层 的结构、成分、电子密度等参数 ,以及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和反 射等作用。
地面对无线电波的吸收
地面对无线电波的吸收是指电波在传 播过程中,由于地面物质的吸收作用 而导致的能量损耗。
VS
地面对无线电波的吸收与地面的物质 成分、湿度、温度等因素有关,不同 的地面类型对电波的吸收程度不同。
对流层传播模型
对流层传播模型适用于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由于对流层的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电波传播受到大气 折射、散射、吸收等因素影响。
对流层传播模型需要考虑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以及气象条件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电离层传播模型
01
电离层传播模型适用于电波在电 离层中的传播,电离层对电波的 折射、反射、散射等作用会影响 电波的传播路径和强度。
、雷达等领域。
无线电波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无线电波可以通过电子运动、振荡器 、天线等设备产生。
传播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大气、地形、建筑物等 ,其传播方式和距离也会因此而有所 不同。
02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
直射传播
直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沿直线到达接收设备 ,不经过其他介质或物体的反射、折射或散射。直射传播的 路径损耗较小,信号质量较好,但受地形、建筑物等遮挡物 的影响较大。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适用于电波在自由 空间中的传播,其假设电波在均匀介 质中沿直线传播,不受地球曲率、大 气折射等因素影响。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公式为:$d = frac{c}{2pi f sqrt{epsilon}}$,其中 $d$为电波传播距离,$c$为光速,$f$ 为电波频率,$epsilon$为介电常数。
微波基础原理
一个月的可用性建议值
可用性是链路可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可用性 99.9% 99.99% 99.999% 99.9999%
不可用性 0.1% 0.01%
0.001% 0.0001%
每年不可用时间 9h 1h
5min 30s
秘密▲
频率规划配置
频率申请 频率选择
频率申请
ITU-R 建议的微波频率带宽:
TN 4
4 x 480 channels 1920 channels
传输速率级别
2/34 Mbit/s PDH
ADM 155 Mbit/s Tx/Rx
155 CMI
4 34,268 Mbit/s 3
2 1
TN4 140 Mbit/s
CMI
Tx/Rx
4 8,448 Mbit/s 3
2 1
TN3
34 Mbit/s HDB3
3
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平衰落
秘密▲
秘密▲
选择性衰落
起因:
多径传播
折射
反射
A 1,T 1
A 2,T 2
A1
A2
发射器
A max
F=
1
A min For A1 = A2
A1 -A2 A1+A 2
A max dB = + 6 A min dB = -
8
Frequency Radio channel
接收器
频率选择
1
信号频率越低,传播越远。
2
低频率容易对周围区域产生干扰。
3
更高的频率能获得更高的天线增益。
4
更高的频率,有更小的菲涅耳区。
更高的频带,有更宽的带宽,可用
关于短波通信网络
关于短波通信网络利用无线电电磁波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
短波通信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通信手段之一,短波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无线电频段。
依据ITU-R的划分,短波是指波长在100m~10m之间(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
短波通信可以用以电话、电报、传真及低速数据等信息。
短波电波经地面与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多跳传播)之后,不需要中继设备就可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因此,短波通信利用天波可以进行环球通信。
与卫星通信、地面微波通信相比,短波通信有其显著的优点:一是短波通信不需要建立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因而建设和维护费用很低;建设周期短;二是设备简单、体积小、易于隐蔽,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固定设置,也可背负或装入车、船、飞行器中进行移动通信;三是便于改变工作频率躲避干扰和窃听,破坏后易恢复;四是电路调度容易,临时组网方便、迅速,具有很大的使用灵活性;等等。
但短波通信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一是可供使用的频段窄导致通信容量小。
短波通信的信道宽度为3.7KHz,而整个短波频段可以利用的范围只有28.5MHz;二是短波通信的信道是变参信道导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差。
短波通信可以利用地波传播,但主要是利用天波传播,而经电离层反射的天波的致命弱点是参量的可变性很大;三是短波通信易受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的干扰导致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适应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应用,因而形成了现代短波技术的新体制和新技术,包括短波信道的自适应技术、短波扩频通信技术、短波跳频通信技术、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短波组网通信技术等等,使短波通信广泛应用在国际通信、军事通信、防灾救灾等。
短波通信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在装备体制上正逐步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台站向网系、模拟低速跳频向数字高速跳频抗干扰体制的转变;另一方面不断地融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改造短波通信信道和终端设备,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系统与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综合业务能力。
光纤通信概论第二章2
满足f(ax+by)=af(x)+bf(y)称为线性系统: 是各分量互不相干的独立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否则称为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是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 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 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 在光学中,线性与非线性分别表示非功率依赖和功 率依赖。 如果一个光纤系统的参数依赖于光强,就称为非 线性的
材料色散与波导色散
色散(ps/nm.km)
20
材料色散 G652光纤色散 零色散点
单模光纤的色散 D=DM+DW
G653光纤色散 0 波导色散 12701310 1550 在光纤通信波长范围内,波导色散系数为负,在一定的波长范 围内,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符号相反 材料色散一般大于波导色散,但在零色散波长附近二者大小可 以相比拟,普通单模光纤在1.31μm处这两个值基本相互抵消
模式色散
High-order Mode (Longer path) Axial Mode (shortest path) core
模式色散:
cladding
Low-order Mode (shorter path)
以不同入射角进入光纤的光线将经历不同的途径,虽然在输 入端同时入射并以相同的速度传播,但到达光纤输出端的时 间却不同,出现了时间上的分散,导致脉冲严重展宽
2
FWMratio
PFWM P
P
f 2 A eff
D
色散的分类
模式色散:不同模式不同传输速度,多模光纤特有 色度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 通常简称的 色散概念! 材料色散:不同波长(频率)信号的折射率不同, 传输速度不同 波导色散:光纤的波导结构(不同区域折射率不同) 引起的色散效应 偏振模色散:不同偏振态不同传输速度
光学产品基础知识
三、光通信优越性-2
❖ 1、光通信主要优点
例:容量大 红光频率:=5×1014Hz,标准电话频带宽度:=4×103Hz
按频分复用,能容纳话路为:N=/=1.25×1011
光纤与电通信传输介质的特性比较:
传输介质 带 宽
MHz
对称电缆 6
同轴电缆 400
微波波导 40~120
光纤光缆 >10000
❖否则就称为有源器件,
五、常见的光学无源器件-1
❖ 1、跳线 Jumper cable ❖ 单模:黄色 ❖ 多模:桔色 ❖ 通常为2m
五、常见的光学无源器件-2
❖ 2、耦合器 Coupler Splitter
五、常见的光学无源器件-3
❖ 光分路器 Splitter 的结构
五、常见的光学无源器件-4 Fiber Array
光纤的成分 一般
通信光纤的主要是由高纯度石英组成
光纤结构
光纤裸纤一般分为三层:中心高折射率玻璃芯、
中间为低折射率硅玻璃包层、最外是加强用的树脂涂层
八、光纤简介
光纤的分类1:
一 按纤芯折射率的分布来分:阶跃型光纤/梯度型光纤/环型光纤/W型光纤,
二 按传导模式来分:
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特种光纤
三 按光纤的构成材料来分: 硅酸盐光纤/氟化物光纤/塑料光纤/液体光纤
络的透明 ,
五、常见的光学无源器件-10
❖ 其他重要的光无源器件 1 光开关 switch 按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
LB ;磁光式 CL ,电光式等等 2 光环行器circulator.
六、常见光有源器件
❖ 光源: LED-------Light-emitting Diode、 LASER Diode---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TOSA,ROSA,PD
ITU-R SM.329-12 杂散域的无用发射建议书说明书
ITU-R SM.329-12 建议书(09/2012) 杂散域的无用发射SM系列频谱管理ii ITU-R SM.329-12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作用是确保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卫星业务,合理、公平、有效和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并开展没有频率范围限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的职能由世界和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完成,并得到各研究组的支持。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知识产权政策在ITU-R第1号决议附件1引用的“ITU-T/ITU-R/ISO/IEC共同专利政策”中做了说明。
专利持有者提交专利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该网址也提供了“ITU-T/ITU-R/ISO/IEC共同专利政策实施指南”以及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电子出版物2013年,日内瓦©国际电联 2013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翻印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SM.329-12 建议书1ITU-R SM.329-12 建议书*杂散域的无用发射**(1951-1953-1956-1959-1963-1966-1970-1978-1982-1986-1990-1997-2000-2001-2003-2011-2012年)范围本建议书提供了杂散域的无用发射限值以及杂散域发射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发射限值、杂散域、参考带宽、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ITU-R SM.328建议书中的定义和解释说明,分别应用于处理带宽、信道间隔及各种干扰情况;区分带外发射和杂散发射以及规定带外发射的限值的情况;b) 在应用杂散发射限值时面临的一个困难是精确得到必要带宽的值和准确知道从频谱的哪一部分开始应用杂散发射的限值,特别是使用宽带或数字调制发射的业务,可能包含类似噪声和离散杂散分量;c) 有必要规定每个杂散域发射在一个或多个频率上最大允许的杂散域发射1限值,以保护所有的无线电业务;d) 严格的限值会导致无线电设备的体积或复杂性的增加,但会在总体上增加对其他无线电业务的保护,使其免受干扰;e) 对现存业务和新业务,在考虑到所涉及的无线电业务类型和种类、经济因素、技术限制以及降低高功率发射机谐波发射的困难性因素的情况下,应采取一切手段将杂散发射和带外发射的值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f) 为了测量中心频率之外频率分量的功率,有必要对测量的方法、测量的单位和带宽以及测量中使用的带宽进行定义。
卫星通信技术
几种典型的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几种典型的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瑟拉亚(Thuraya)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缺点1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按卫星运行轨道来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分为同步轨道(GEO)、中轨道(MEO)和低轨道(LEO)系统。
GEO系统技术成熟,成本低,利用三颗卫星可构成覆盖除地球南、北极区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但缺点有二:一是传播时延较大,两跳话音通信时的通信延迟不易被用户所接受;二是传播损耗大,使手持卫星终端不易于实现。
LEO和MEO系统的优点:一是同步轨道日益拥挤,二是具有比同步卫星轨道低、传播延迟时间短、传播路径损耗小、可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等优点。
2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有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提供区域覆盖的有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提供国内覆盖的有澳大利亚的MobileSat系统和日本卫星N-STAR等。
2.1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是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全球业务发展最快,技术最先进,可靠性最高的MSCS。
自1982年运营以来,全球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从初期的900多个海上用户已发展到今天包括陆地和航空在内的29万多个用户。
1999年变为商业公司,全面提供海事、航空、陆地移动卫星通信和信息服务,是船舶遇险安全通信的主要支持系统,并承担陆地应急通信和灾害救助通信。
国际海事卫星系统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发展过程INMARSAT第一代于1982年投入使用,共租用9颗卫星,寿命至1995年。
第二代于1990年投入使用,共4颗卫星,寿命到2002年。
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目录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2.4GHz ISM(2.4GHz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1)2.5G(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1)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2)3GPP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 (3)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3)4GL(第四代语言) (4)ABR(可用比特率) (4)Active Data Base(主动数据库) (4)ActiveX控件 (4)ADL(应用开发语言) (4)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5)AGP(加速图形端口) (5)AI(人工智能) (5)Allotment(of a frequency band)((频带的)划分) (6)AM(调幅无线电台) (6)AN(接入网) (6)analog communication(模拟通信) (6)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7)AON(全光网络) (7)AP(接入点) (7)API(应用程序接口) (8)1Archie (8)ARP(地址解析协议) (8)ARPAnet(高级研究规划局网络) (8)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8)ARQ(自动请求重发) (9)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 (9)ASIC(专用集成电路) (9)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 (9)ASP(用服务提供商) (10)assembly language(汇编语言) (10)ATM(异步传输模式) (10)AUC(鉴权中心) (11)authoring language(创作语言) (11)A VI(视频输出格式) (11)A VS(音视编码标准) (12)Backbone(骨干网) (12)Bandwidth(带宽) (12)base station(基站) (12)baseband network(基带网络) (13)Base band(基带) (13)BASIC(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 (13)BBS(电子公告板) (13)BCD(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 (14)Bearer service(承载业务) (14)BER(比特差错率) (14)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14)2B-ISDN(宽带ISDN) (14)BISYNC(二进制同步协议) (15)bit rate(比特率) (15)Bit(比特) (15)bit-oriented protocol(面向数据位协议) (15)BLOG(博客) (16)BlueTooth(蓝牙) (16)BNC connector(BNC 连接器) (17)BREW(无线应用下载) (17)BRI(基本速率接口) (18)Bridge(网桥) (18)Broadband Access Network(宽带接入网) (18)BUS(总线) (18)Bus network(总线网络) (18)BWA(宽带无线接入) (19)BYTE(字节) (19)byte-oriented protocol(面向字节的协议) (19)C++语言 (19)CA(证书管理机构) (20)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 (20)CAD/ CAM Syste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20 Call Center(呼叫中心) (21)carrier communication(载波通信) (21)CATV(有线电视网) (21)CB(Citizens Band,民用波段) (21)CCS No.7(7号公共信道信令) (22)3CCSN No.7(7号公共信道信令网) (22)CCSN(公共信道信令网) (22)CDMA(码分多址) (23)cdma2000 (23)cdma2000 1x EV-DO (23)cdma2000 1x EV-DV (24)CDPD(蜂窝数字分组数据) (24)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 (25)CDSL(用户DSL) (25)Cell(蜂窝小区) (25)Cell Switching(蜂窝小区切换) (25)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 System(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 26 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 (26)CF(小型快闪卡) (26)CGI(公共网关接口) (27)CGSA(蜂窝地理服务区) (27)China BWIPS(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 (27)Chip(芯片) (27)circuit switching(电路交换) (28)Client(客户) (28)Client/Server Network(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28)Client-Server Paradigm(客户/服务器模式) (29)CMIP/CMIS(公共管理信息协议/服务) (29)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29)CMOS RA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储器) (30)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0)4Coaxial cable(同轴电缆) (30)COBOL(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 (31)COM(开放的组件标准) (31)command language(命令语言) (31)Communication key(通信密钥) (31)Communication Optical Fiber Cable(通信光缆) (31)communications protocol(通信协议) (32)compiled language(编译型语言) (32)Composite Optical Fiber Cable(综合光缆) (32)computer language(计算机语言) (33)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33)core network(核心网) (34)CPN(用户驻地网) (34)CPU(中央处理器) (34)Cracker(闯入者) (35)Crosswalk(串扰) (35)CRT显示器 (35)CTERM (通信终端协议) (36)CTI(计算机电话集成) (36)C波段 (36)C语言 (36)DAC(自主存取控制) (37)DAMA(按需分配多址) (37)Data(数据) (37)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 (38)DB(数据库) (38)5DBA(数据库管理员) (38)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38)DBS(数据库系统) (38)DBTG(数据库任务组) (39)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 (39)DDL(数据定义语言) (39)DDN(数字数据网) (39)DECT(数字增强无绳通信) (40)dedicated line(专用线路) (40)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40)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0)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通信) (41)Digital Microwave(数字微波) (42)distributed network(分布式网络) (42)DIY(自己动手) (42)DLP(数字光处理器) (42)DML(数据操作语言) (43)DML(声明性标签语言) (43)DNS(域名服务器) (43)DNS(域名系统) (43)Domain(域名) (44)DPSK(差分移相键控) (44)DS(目录服务系统) (45)DSL broadband access technology(数字用户线宽带接入技术) 45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45)6DTV(数字电视) (46)DVD(数字视盘) (46)DW(数据仓库) (46)DWDM(密集波分复用) (47)DWMS(数据仓库管理系统) (47)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47)Earth Station(地球站) (47)EC(电子商务) (48)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48)EDI(电子数据交换) (49)ELAN(仿真局域网) (49)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电磁辐射) (49)E-mail Bomb(邮件炸弹) (49)E-Mail(电子邮件) (49)EMC(电磁兼容性) (50)EMI(电磁干扰) (50)EMS(增强型短消息服务) (50)Engineering Data Base(工程数据库) (51)EPOC (51)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51)ERP(企业资源规划) (52)Ethernet(以太网) (52)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52)EVD(增强型多用数字激光视频光盘) (53)Exchange(交换机) (54)Extranet(附加网) (54)7e化系列(电子化服务) (54)E系列 (54)facsimile communication(传真通信) (55)FAN(光纤接入网) (55)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 (55)FC(光纤通道) (55)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56)FDDI(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56)FDDI II(光纤分布数据接口2) (56)FDMA(频分多址) (56)feeder(馈线) (57)FH(跳频) (57)Firewall(防火墙) (57)Flash Card(闪存卡) (58)FM radio station(调频电台) (58)FM(闪存) (58)FOC(光纤通信) (58)FOD(按需传真) (59)FPLMTS(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60)FR(帧中继) (60)Freeware(免费软件) (61)FSO(自由空间光通信) (61)FSR(传真存储转发) (61)FTP(文件传输协议) (61)FTTB(光纤到建筑物) (62)FTTH(光纤到户) (62)8full-duplex transmission(全双工传输) (62)GE(千兆比以太网) (62)GIF(图形交换格式) (63)GIS(地理信息系统) (63)GMSK(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 (63)GoTa(开放式集群架构) (63)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64)GPS(全球定位系统) (64)Grid Computing(网格计算) (65)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65)GSO(对地静止地球轨道卫星) (66)GT800数字集群技术 (66)GW(网关) (67)H.323协议 (67)Hacker(黑客) (67)Half Duplex Transmission(半双工传输) (68)HAPS(高空平流层电台) (68)HDSL(高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 (68)HDTV(高清晰度电视) (68)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s(异构网络环境) .. 69 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69)hierarchical computer network(层次型计算机网络) (69)High Frequency Symmetrical Cable(高频对称电缆) (69)HLL(高级语言) (70)HLR(原籍位置寄存器) (70)Home RF(家用无线电) (70)9Homepage(主页) (71)homogeneous network(同构网络) (71)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 (71)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71)HTML (超文本标识语言) (72)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72)Hub(集线器) (72)Hypermedia(超媒体) (73)IA(英特尔架构) (73)IC(集成电路) (74)ICC(集成电路卡) (74)ICP(互联网内容提供者) (74)ICQ(网络寻呼机) (75)ICT(信息和通信技术) (75)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 (75)Identity key(身份密钥) (75)IDN(综合数字网) (76)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76)IEEE 802.3 (76)IEEE 802.5 (76)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 (76)IM(即时通讯) (77)Image communication(图像通信) (77)image frequency(镜像频率) (78)IMS(IP多媒体子系统) (78)IMT-2000(国际移动电信2000) (78)10IMTC(国际多媒体远程会议集团) (78)IN(智能网) (79)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信息基础设施) (79)information network(信息网) (79)Information(信息) (79)infrared communication(红外线通信) (80)instantaneous communication (瞬间通信) (80)Instructions Cache(指令缓存) (80)intermediate language(中间语言) (80)Internet(国际互联网) (81)interpreted language(解释性语言) (81)Intranet(内联网、企业内部网) (81)IP Address(IP地址) (81)IP over ATM (81)IP over SDH (82)IP(互联网协议、网际协议) (82)IPSec(互联网安全协议) (82)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 (82)IPv6 (83)IPX/SPX Protocol(IPX/SPX 协议) (83)IP电话 (84)Iridium(铱星) (84)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84)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85)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85)IT(信息技术) (85)11ITU(国际电信联盟) (85)IVR(互动式语音应答) (86)Java (86)JDBC(Java数据库接口) (86)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 (86)Ka波段 (87)KC(密钥) (87)Kermit Protocol(Kermit协议) (87)Ku波段 (87)LAN(局域网) (87)LAS-CDMA (88)laser communication(激光通信) (88)LCD(液晶显示器) (88)LED(发光二极管) (89)light communication(光通信) (89)LLL(低级语言) (89)L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89)Local Telecommunication Cable(市内通信电缆) (90)Local telephone network(本地电话网) (90)LWC(长波通信) (91)MAC(强制存取控制) (91)MAN(城域网) (91)markup language(标签语言) (91)MBONE(中枢主播网) (92)MCM(多载波调制) (92)medium-wave communication(中波通信) (92)12MEO、LEO(中低轨道地球卫星) (92)mesh network(Mesh 网络) (93)Metadata(元数据) (93)metroplitan broadband network(城市宽带网) (93)metropolitan transmission network(城市传输网) (93)metropolitan transport network(城市传送网) (94)microwave communication(微波通信) (94)microwave relay communication (微波接力通信) (94)Middleware(中间件) (95)MILNET(军用网) (95)MIME(多用途Internet 邮件扩充协议) (95)MIMO(多入多出) (95)Mirror Site(镜像站点) (96)Mixed Topology(混合型拓扑) (96)ML(机器语言) (96)MMDS(多信道多点分配业务) (96)MMS(多媒体信息服务,也称“彩信”) (97)Mobile Assisted Handoff(移动辅助切换) (97)Mobile communication(移动通信) (97)mobil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卫星移动通信) (98)mobile station(移动台) (98)Modem(调制解调器) (98)MOU(月使用数或使用分钟数) (99)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 (99)MPPP(多链路点对点协议) (99)MS(移动台) (99)13MSC(移动交换中心) (100)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 (100)Multicast(多对象传播) (100)Multimedia Telecommunication(多媒体通信) (100)Multiple Access(多址联接) (101)multiplex communication(多路通信) (101)myriametric wave communication(甚长波通信) (102)NAS(网络接入服务器) (102)NC(网络计算机) (102)Netspeak(网络语言) (102)Network(网络) (102)Network Architecture(网络体系结构) (103)network layer(网络层) (103)network protocol(网络协议) (103)neural network(神经元网络) (104)NGI(下一代互联网) (104)NGN(下一代网络) (105)NII(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105)NL(自然语言) (106)NTP(网络时间协议) (106)NTSC(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 (106)ODBC(开放式数据库接口) (106)ODL(对象定义语言) (107)OEM(原始设备制造商) (107)OF(光纤) (107)OFDM(正交频分复用) (107)14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 (108)OML(对象操纵语言) (108)OODBL(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语言) (108)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108)optical synchronous transport network(光同步传送网) .. 109 OS(操作系统) (109)OSI(开放系统互连) (110)Packet Switching(分组交换) (110)packet switching network(分组交换网络) (110)PAL(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110)PAP(密码验证协议) (110)PAPR(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比) (111)PBX(用户小交换机) (111)PCL(打印机控制语言) (111)PCM(脉冲编码调制) (111)PCN(个人通信网) (111)PCS(个人通信系统) (112)PDA(个人数字助理) (112)PDH (准同步数字系列) (112)PDL(页面描述语言) (113)PDP(等离子显示器) (113)Perl(实用摘要和报表语言) (114)PHS(个人手持设备系统) (114)physical network(物理网络) (115)PIN(个人识别码) (115)PING(网际包探测器) (115)15PKI(公共密钥结构) (115)PL(物理层) (116)PL(表示层) (116)PLT(电力线通信) (117)Plug-and-Play Networking(即插即用网) (117)PN(专用网) (117)PPP(点对点网络) (117)POP(邮局协议) (117)POP3(邮局协议版本3) (118)PostScript (118)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 (118)PPTP(点对点通道协议) (118)program-controlled switchboard(程控电话交换机) (119)programming language(程序设计语言) (119)projection TV(背投电视) (119)Protocol(协议) (119)PSDN(分组交换数据网) (119)PSK(相移键控) (119)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 (120)PTN(专用电话网) (120)PTT(一键通) (120)PWLAN(公共无线局域网) (121)QAM(正交振幅调制) (121)QL(查询语言) (121)QoS(服务质量) (121)QPSK(正交相移键控) (121)16Radar(雷达) (122)radio communication(无线电通信) (122)radio switch board(无线交换机) (122)RAMDAC(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 (122)RDA(远程数据库访问) (123)Relational Model(关系模型) (123)remote subscriber module(远端用户模块) (123)Repeation station(中继站) (123)Report writer(报表生成器) (123)RF(无线电频) (123)RFC(请求注释) (124)RFID(无线射频识别) (124)Ring Topology(环型拓扑) (124)roaming(漫游) (124)Router(路由器) (125)Routing Table(路由表) (125)RP(中继器) (126)RPR(弹性分组环) (127)RS(远程授权拨入用户认证服务器) (127)RS(遥感) (127)RSS(真正简易的聚合) (127)RTNet(电信参考网) (128)S/WAN(安全广域网) (128)SA(智能天线) (129)Safety Service(安全业务) (129)satellite communication(network)(卫星通信(网)) (129)17scatter communication(散射通信) (130)SCDMA(同步码分多址) (130)Scramble(扰码) (130)scripting language(脚本语言) (131)SCSI network(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网络) (131)SDH(同步数字序列) (131)SDMA(空分多址) (131)SDR(软件无线电) (132)S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 (132)security equipment(保密机) (132)SED(场致发射显示器) (133)Self healing network(自恢复网络) (133)SGML(通用标签语言标准) (133)SHF(超高频) (133)short-wave communication (短波通信) (134)SHTML(服务器解析超文本链接标签语言) (134)S-HTTP(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134)SIG(特别兴趣小组) (134)Signaling(信令) (134)SIM(用户识别模块) (135)simple signal communication(简易信号通信) (135)single sideband station(单边带电台) (135)SIP(会话启动协议) (135)Smart card(智能卡) (136)SNI(业务节点接口) (136)SNI(用户网络接口) (136)18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36)SNS(社会性网络服务) (137)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137)SOC(片上系统) (137)Soft switch(软交换) (138)SOHO(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 (139)SON(自组织网络) (139)SP(业务提供者) (139)space radio communication(空间无线电通信) (139)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扩频通信) (140)SQL(结构化查询语言) (140)star network(星形网络) (140)Statistical Database(统计数据库) (141)STB(机顶盒) (141)STEP(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 (141)STN(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 (141)Stream Media(流媒体) (142)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海底光缆) (142)Submarine Telecommunication Cable(通信海缆) (143)Subnet(子网) (143)Support Network(支撑网) (144)switched Ethernet(交换以太网) (144)switched network(交换网) (144)Symmetrical Cable(对称电缆) (144)synchronization network(同步网) (145)TCP(传输控制协议) (145)19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145)TCS(集群通信系统) (146)TDMA(时分多址) (146)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147)TE(端局) (147)Telecommunication Line(通信线路) (147)Tele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networks (电信支撑网).148 telegraph communication(电报通信) (148)Telemetry(遥测技术) (148)teleprinter(电传打字机) (149)Television projector(投影电视) (149)TELNET(远程登录) (149)TETRA(陆上集群无线电系统) (149)TFD(薄膜二极管半透式液晶) (150)TFT(薄膜晶体管) (150)Three-dimensional television(立体电视) (151)TIA(美国通信工业协会) (151)TMN(电信管理网) (151)TO(汇接局) (152)Token Ring network(令牌环形网络) (152)Toll telephone network(长途电话网) (152)Topology Configuration(拓扑结构) (152)Traffic(话务量) (153)transmission network(传输网) (153)transport layer(传输层) (153)transport network(传送网) (154)20tree network(树形网络) (154)TTC(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 (154)T系列 (155)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155)UDSL(超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155)UFB(超精高亮液晶屏) (155)UHF(特高频) (156)UML(统一建模语言) (156)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 (156)UNI(用户网络接口) (157)UPS(不间断电源) (157)UPT(通用个人电信) (157)UPTN(通用个人电信号码) (158)Usenet(USENET网) (158)USSD(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 (158)UTRA(通用无线通信接口) (159)UWB(超宽带) (159)UWC(通用无线通信协会) (160)value-added network(增值网) (160)VCD(影像光盘) (160)VDSL(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线) (160)VHE(虚拟家庭环境) (161)VHF(甚高频) (161)Video conference(会议电视) (161)virtual network(虚拟网络) (161)Visual Basic(可视化Basic) (161)21VLR(访问位置寄存器) (162)VNO(虚拟网络运营商) (162)VOD(视频点播) (162)V oIP(基于互联网协议的电话) (162)VPN(虚拟专用网络) (163)VRAM(显存) (163)VRML(虚拟现实模型语言) (163)VRT(虚拟现实技术) (163)VSAT(甚小孔径卫星通信系统) (164)W3C(万维网联盟) (164)Wafer(晶片) (164)WAN(广域网) (165)WAP(无线应用协议) (165)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 (165)W-CDMA(宽带CDMA) (166)Wi-Fi(无线保真) (166)WiMAX(微波存取全球互通) (167)wire communication(有线通信) (167)wireless access(无线接入) (167)Wireless Router(无线路由器) (167)WLAN(无线局域网) (168)WLL、RLL(无线本地环路) (168)WMN(无线网状网) (169)WPAN(无线个域网) (170)WPKI(无线公开密钥体系) (170)WWW(万维网) (171)22X.25(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协议之一) (171)X.25 Packet Switched Data Network(X.25分组交换数据网).172 XML(扩展标记语言) (172)Zigbee (172)π/4-QPSK /4(π/4偏置四相相移键控) (172)安全等级 (173)安全认证 (173)产业信息化 (174)大灵通 (174)电信普遍服务 (174)电影电视 (175)电子签名 (175)电子邮件中的@ (175)电子政府 (176)电子政务 (176)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 (177)对等网 (177)服务器托管 (177)计算机安全 (177)计算机病毒 (178)教育信息化 (178)金融电子化 (178)局域网标准 (178)宽带(broadband或wideband) (179)垃圾邮件 (180)绿色上网 (180)23门户网站 (180)农业信息化 (181)频谱利用率 (181)企业信息化 (18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 (182)三网融合 (182)闪联 (182)闪邮 (183)社会信息化 (183)世界电信日 (183)市民卡 (186)刷新频率 (186)小灵通 (187)信息产业 (187)信息化 (187)信息交换 (188)信息社会 (188)一号通 (189)智能化小区 (189)智能交通 (190)参考资料 (190)中文索引 (193)24。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利用
⽆线电波传播⽅式与各频段利⽤⽆线电波传播⽅式与各频段的利⽤⽆线电通信是利⽤电磁波在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式。
电磁波由发射天线向外辐射出去,天线就是波源。
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变化,从⽽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远⽅。
⽆线电波共有以下七种传播⽅式(附图为⽆线电波传播⽅式⽰意图)。
(1)波导⽅式当电磁波频率为30kHz以下(波长为10km以上)时,⼤地犹如导体,⽽电离层的下层由于折射率为虚数,电磁波也不能进⼊,因此电磁波被限制在电离层的下层与地球表⾯之间的空间内传输,称为波导传波⽅式;(2)地波⽅式沿地球表⾯传播的⽆线电波称为地波(或地表波),这种传播⽅式⽐较稳定,受天⽓影响⼩;(3)天波⽅式射向天空经电离层折射后⼜折返回地⾯(还可经地⾯再反射回到天空)的⽆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可以传播到⼏千公⾥之外的地⾯,也可以在地球表⾯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即可以实现多跳传播。
(4)空间波⽅式主要指直射波和反射波。
电波在空间按直线传播,称为直射波。
当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时,还会像光⼀样发⽣镜⾯反射,称为反射波。
(5)绕射⽅式由于地球表⾯是个弯曲的球⾯,因此电波传播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但⽆线电波也能同光的绕射传播现象⼀样,形成视距以外的传播。
(6)对流层散射⽅式地球⼤⽓层中的对流层,因其物理特性的不规则性或不连续性,会对⽆线电波起到散射作⽤。
利⽤对流层散射作⽤进⾏⽆线电波的传播称为对流层散射⽅式。
(7)视距传播指点到点或地球到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
附表给出了从甚低频(VLF)⾄极⾼频(EHF)频段的电波传播⽅式、传播距离、可⽤带宽以及可能形成的⼲扰情况。
序号频段名称频段范围传播⽅式传播距离可⽤带宽⼲扰量利⽤4 甚低频(VLF)3-30kHz 波导数千公⾥极有限宽扩展世界范围长距离⽆线电导航5 低频30-300kHz 地波数千公⾥很有宽扩长距离⽆线电民航战在确定⽆线电系统实际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和⽆线电⼲扰影响范围时,⽆线电传播损耗是⼀个关键参数。
itu-r关于电波传播的描述
itu-r关于电波传播的描述ITU-R是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部门(R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制定关于无线电通信的技术标准和频谱管理的相关建议。
对于电波传播的描述,ITU-R提供了一系列的参考内容,帮助业界了解和研究电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一、大气传播1. 简介:大气传播是指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行为,包括地面-空间传播、地面-地面传播和地面-海面传播等。
2. 传播机制: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机制主要包括地波传播、天波传播和空间波传播等。
3. 影响因素:大气传播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频率、天线高度、天线指向、地形、气候条件和时间等。
二、电波路径损耗1. 定义:路径损耗是指电波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造成的信号强度减弱。
2. 损耗计算:ITU-R建议了一些数学模型和公式,用于计算电波路径损耗,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二次反射路径损耗模型和多径传播模型等。
3. 损耗因素:路径损耗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由空间损耗、地形阻隔损耗、大气传播损耗和多径传播损耗等。
三、电波干扰1. 干扰类型: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干扰,如共频干扰、邻频干扰、多径干扰和地表反射干扰等。
2. 干扰特性:干扰的强度和频率特性会受到传播路径损耗、传播介质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抑制方法:ITU-R提供了多种抑制电波干扰的方法,如频谱管理、天线方向性设计、编码技术和分集技术等。
四、电波传播模型1. 简介: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电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ITU-R 提供了多种电波传播模型,如ITU-R P.526、ITU-R P.528和ITU-R P.1801等。
2. 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和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
3. 参数确定:这些模型的使用需要确定一些参数,如频率、天线高度、地形、大气条件和距离等,以获得更准确的传播预测结果。
五、频谱管理1. 频谱规划:ITU-R负责制定全球范围内的频谱分配和规划原则,帮助确保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合理使用。
深圳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两跳微波的升级设计
深圳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两跳微波的升级设计作者:李志中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18期【摘要】由于设备老化,在充分利用现有微波站站址、路由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两路微波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关键词】微波升级;SDH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28深圳市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项目(以下简称单频网项目)自2010年投入应用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
通过无线接收方式免费收看数字电视,能更好地满足深圳市民及深圳周边地区收视群体和港澳同胞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圳市民,也是为深圳周边地区和港澳同胞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
运行至今已将近8年,其中东莞莲花山-梧桐山和大南山-梧桐山两跳老富士通微波传输系统由于设备老化、系统不稳定,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现计划替换为NEC5000S的SDH微波傳输系统。
1. 替换方案1.1 路由概况本期工程涉及3个站点(莲花山、梧桐山、大南山)2跳微波链路:东莞莲花山-梧桐山:站距约49.85km。
莲花山站原天线口径为1.8m。
梧桐山站原天线口径为3.0m。
大南山-梧桐山:站距约30.97km。
大南山站原天线口径为1.8m。
梧桐山站原天线口径为2.4m。
1.2 频率配置东莞莲花山-梧桐山使用L8GHz ch4/6波道,V极化。
莲花山站为低站(收频率低),梧桐山站位高站(收频率高)。
大南山-梧桐山使用L8GHz ch4/6波道,H极化。
大南山站为低站(收频率低),梧桐山站位高站(收频率高)。
1.3 改造需求1.3.1 东莞莲花山-梧桐山原富士通微波设备替换为NEC5000S的SDH微波设备,新设备的配置为2+0,容量2*155Mbps,接口2*STM-1光接口。
原微波天馈线利旧,另外,莲花山站新增一面1.8m天线,梧桐山站新增一面2.4m天线,把该链路改造为空间分集结构。
灾后救援生命探测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灾后救援生命探测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郑学召1, 杨卓瑞1, 郭军1, 蔡国斌1, 王宝元2, 寇智哲1, 肖永福3, 张小军3(1. 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3. 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1)摘要:生命探测仪作为灾后及时救援的一种设备,在定位、探索与搜寻生命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生命探测仪即雷达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及其他种类生命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使用场景及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应用指出上述生命探测仪存在的问题:① 探测技术单一,综合集成化不高。
② 探测方式传统、设备智能化程度不足。
③ 探测仪零件未统型,设备维修困难。
④ 部分生命探测仪体积较大,携带不便,影响救援效率。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生命探测仪的发展趋势:① 提高生命探测仪的集成程度,设计使用采集信息的多源化融合的生命探测装置,使用多种信息源来进行生命信息的获取探测。
② 提高生命探测仪的智能化水平,赋予生命探测仪部分自主决策权,降低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生命探测误差。
③ 设计模块化的生命探测仪,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程,对同种生命探测仪的零件进行统型,降低生命探测仪的维修和保养难度。
④ 提高生命探测仪的电路板设计精度,充分利用空间构造,在不缩减生命探测仪功能情况下减小体积,提高便携性。
关键词:灾后救援;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静电场生命探测仪;气敏生命探测仪;多源信息融合中图分类号:TD77 文献标志码:A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ost-disaster rescue life detectorsZHENG Xuezhao 1, YANG Zhuorui 1, GUO Jun 1, CAI Guobin 1, WANG Baoyuan 2, KOU Zhizhe 1,XIAO Yongfu 3, ZHANG Xiaojun 3(1.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2.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 ;3. Shaanxi Co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i'an 710001, China)Abstract : As a device for timely rescue after disasters, life detector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locating,exploring, and searching for living organis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ing principles, technical features,usage scenario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ly used life detectors. The detectors include radar life detectors, audio life detectors, infrared life detectors, and other types of life detector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above life detectors. ①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single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is low. ② The detection methods are traditional and equipment intelligence is insufficient. ③ The parts of the detector are not standardized, making equipment maintenance difficult. ④ Some life detectors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structure and are inconvenient to carry, which affects rescue efficiency. In收稿日期:2023-05-02;修回日期:2023-06-15;责任编辑:王晖,郑海霞。
ITU-RP.1240-1建议书-ITU-R基本最高可用频率(MUF)、实际MUF和
ITU-R P.1240-1建议书ITU-R 基本最高可用频率(MUF)、实际 MUF和射线预测方法*(ITU-R第212/3号课题)(1997-2007年)范围本建议书提供了电离层最高可用频率的预测方法。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高频(HF)无线电通信设计、业务规划和频段选择需要长期的电离层参考数据和传播预测方法;b) 电离层特性的映射图见 ITU-R P.1239建议书,建议1应使用附件1中的公式预测基本和实际MUF(定义参见ITU-R P.373建议书);2应使用附件2中的公式预测射线路径。
附件1基本和实际MUF的预测1 引言本文提供了评估传播路径基本 MUF 月中值的经验性公式。
预计该MUF是对正在研究的路径长度适用的传播模式的基本MUF值中的最大值。
本文明确了实际 MUF 和基本 MUF 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一项计算机程序,可预测任何长度的点到点传播路径上的路径基本MUF、实际MUF和最佳工作频率。
*与本建议书中描述的预测程序和数据相关的计算机程序可在ITU-R网站有关无线电通信第3研究组的部分查阅。
2 模式的考虑考虑的模式为:1F2 0 至d max高阶 F2 模式超过d max1F1 2000-3400 公里1E 0-2000 公里2E 2000-4000 公里其中单跳F2模式的最大地面距离d max(公里)可由下列公式得出:d max= 4780 + (12610 + 2140 / x2– 49720 / x4– 688900 / x6) (1 / B– 0.303)其中:错误!且x= foF2/foE或 2,取二者中的最大值。
其中使用了大圆路径中点的电离层特性。
3 F2层基本MUF预测3.1 高达d max的地面距离DF2层基本 MUF 可表示为:错误!其中:f H: 适当的回旋频率(见ITU-R P.1239建议书)且C D= 0.74 – 0.591 Z– 0.424 Z2– 0.090 Z3 + 0.088 Z4 + 0.181 Z5 + 0.096 Z6其中Z= 1 – 2D/d maxC3000: D的C D值= 3000公里,其中D为大圆距离(公里)。
常用光纤色散系数-电缆情缘网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80年制出低衰减光纤,在1550nm的衰减系数为0.20dB/km接近理论值。 与此同时,开发出适用于长波长地光源:激光器、发光管、光检测器。 成缆、无源器件、测试仪表等技术日趋成熟。 1981年以后,世界各发达国家将光通信技术大规模推入商用。历经近 20年,光纤通信速率由1978年地45Mbit/s提高到目前地40Gbit/s。
2003年12月20日
20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光纤的机械特性
拉力强度:由光纤表面的微裂纹决定 筛选应力:0.69GPa
静态疲劳:微裂纹、水分和一定的应力
(7)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在带有掺铒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大容量、超高速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由 于大的光功率引起信号与光纤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非线性效应。 非线性效应种类: 自相位调制效应(SPM) 受激拉曼散射(SRS) 四波混频(FWM)
2003年12月20日
14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n2
n1
(a)阶跃型单模光纤
n2
n1 (b)阶跃型多模光纤
n2
N(r) (c)渐变型多模光纤
几种主要的光纤
2003年12月20日
15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TU-T与IEC命名对应关系
名称 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ITU-T IEC B1.1、B1.3
2003年12月20日
21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偏振模色散(PMD)
在单模光纤传输中,光波的基模含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以不同的 速度传播,到达光纤另一端的时间差,即为PMD(ps/km1/2)。 产生原因:纤芯或包层的不对称性和玻璃表面的应力、外部应力、弯 曲、扭曲等。 影响:10Gbit/s及更高速率系统,限制系统性能,脉冲展宽或造成过低 的信噪比(SNR)。 参考数据:G.652A、G.652C、G.655A、G.655B四种光纤PMD值为0.5, G.652B、D、G.655C为0.2。 参考公式: 限制系统传输距离:Lmax=10000/(PMD*B)2------PMD单位ps/km1/2 ------B单位Gb/s 或1/(10*PMD *B)2------ PMD单位s/km1/2 ------B单位bi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U-R P.684-4 建议书约150 kHz以下频率的场强预测(ITU-R 225/3号研究课题)(1990-1994-2001-2003-2005)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有必要为工程技术人员规划约150 kHz以下频带的无线电业务提供指导;b)已研究出下述方法:—根据在16 kHz至大约1 000 kHz的频带内场强测量的统计分析,在约60 kHz以上频率要进行一次跳频处理;—根据地球和电离层的理论模型,使用从传播数据确定的电离层模型参数,对约60 kHz以下频率有一种波导模式的方法;—ITU-R P.1147建议书中描述了用于150-1 700 kHz频带的一种方法,建议1 当采用下述方法时,在如附件2讨论的某些区域内使用时要提醒在精度方面应特别注意。
1 引言有两种方法可用于ELF、VLF和LF信号场强的理论计算。
应注意本建议中的信息包括超过150 kHz的f cos i的值。
频率超过150 kHz时不建议使用该信息。
ITU-R P.1147建议书中给出用于150 kHz以上频率的信息。
1.1跳频方法在给定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电磁能量路径中呈现的几何现象与HF情况是相同的。
该方法应在LF时使用,而在VLF使用时距离应小于1 000 km。
该方法对沿确定的路径发生的无线电传输的处理要根据所研究的传播包含一跳或是多跳来确定是一次或多次电离层反射,对于地波也如此。
总场由各路径场的矢量合成。
从长波的角度考虑,必须考虑到由地球表面产生的衍射波,这在HF情况中并不发生。
跳波方法在有倾斜入射、传播所发生的高度区域的量级等于或大于几个波长时是合理的。
使用该方法需要知道电离层入射波反射系数的取值。
这些数值随频率、传输路径的长度以及相应的地理和地磁、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季节以及太阳周期的历元这些因素而发生很大变化。
使用该方法还需要知道发射和接收地点大地的电特性(电导率和介电常数),这是因为大地的有限的电导率影响着终端天线的垂直辐射方向图。
1.2波导模式方法应在距离大于1 000 km的VLF时使用。
在这种方法中,对应地球—电离层波导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的波求和作为分析传播的方法,该方法模拟了微波区域内定义的波导模型。
根据数字计算的实际考虑选择该方法用作场计算。
1.3在距离小于1 000 km的VLF的情况和通常的LF时,一系列的模式要稍许收敛且需要对许多分量进行矢量相加。
另一方面,跳波理论仅要求有限的路径,包括地波,且特别适合于LF的长距离传播,如果可能也将衍射考虑入内。
对于距离大于1 000 km的VLF,跳波理论由于要求对大量的路径进行场的矢量相加,由于一系列的模式迅速收敛,只要较少的模式相加就可得到足够的精度。
因此模式理论更适合于这种类型的传播。
在ELF 的传播也可用单波导模式来描述。
2 跳波传播理论2.1 一般描述根据这一理论,对某一点的天波场(强度和相位)的处理是对直接从发射机经一跳或多跳传播的不同波产生的场的合成。
该点的总场是由地面衍射波产生的场和天波产生的场的合成。
通过在可采用几何光学方法的区域中应用射线理论,并结合衍射效应或在光学不再适用的区域中通过应用全波理论计算天波场。
图1表示了由单跳构成的一条几何路径。
地球表面以r=a定义且平滑反射电离层位于r=a+h。
很容易区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接收天线位于R<,发射至它的是来自位于T<的发射天线的一次反射天波,此时i g小于π/2。
第二种情况,在T c和R c两副天线位于临界点,此时i g=π/2。
第三种情况,天线位于T>而R>在临界点之外,因此第一跳天波传播进入衍射或遮挡区。
图 1跳波射频传播理论(一跳天波)的射线路径的几何图示2.2射线路径场强的计算对应来自短垂直偶极子的电场辐射的波动势由下式给出:t u p V 300= V(1)其中p t 是辐射功率(kW )。
在接收天线附近地面反射之前,天波下射波的场强由下式给出: mV/m ψ cos ||||t ut F D R LV E =(2)其中:L : 天波路径长度(km )||||R : 给出平行于入射面的电场分量比的电离层反射系数D : 电离层聚焦因数 F t : 发射天线因子ψ: 相对于地平线的、天波在地面的发射角和到达角。
如果接收采用的是位于地球表面的小型平面内环型天线,则天波有效场强为:mV/mψ cos 2||||r t u s F F D R LV E =(3)而采用短垂直天线接收时公式(3)变为:mV/m )ψ (cos 2||||2r t us F F D R LV E =(4)其中F r 是适宜的接收天线因子。
对于经很长距离的传播,跳波方式可扩展到包括在电离层中反射多次的天波。
例如对于一个两跳的天波,环型接收天线的接收场强可简单表示为: mV/m ψ cos 2||||2||2||||1||r t g G us F F R D D R R LV E =(5)其中:D G : 由球面地导致的发散因数,近似等于D -1||R g ||: 有限导电地的有效反射系数L : 二跳射线路径的总传播路径||R 1||和||R 2||: 对应第一次反射和第二次反射的电离层反射系数。
一般来说,电离层反射系数是不相同的,因为入射波的极化不同。
然而,此处所给的计算场强的简单方法对于入射角非常倾斜的传播,在一阶近似中||R 1||=||R 2||。
2.2.1 仰角和电离层入射角确定天波发射和到达地面的角度ψ以及电离层入射角i 的射线路径几何图示于图2和图3。
图2中给出的这些角用于70 km 的有效反射高度,对应典型日间条件,而图3给出的角用于90 km 的有效反射高度,对应典型夜间条件。
虽然大气折射对发射角和到达角的影响可能对大约50 kHz 以下频率是无效的,但图中也已包含并以虚线表示。
对应典型的日间条件(h=70 km)的发射角和到达角 以及电离层的入射角i。
虚线包含大气折射的影响对应典型的夜间条件(h=90 km)的发射角和到达角 以及电离层的入射角i。
虚线包含大气折射的影响2.2.2 路径长度和差分时延为了计算天波路径长度L和估算白昼相位变化,使用图4。
该图给出了电离层反射高度70和90 km、对应日间和夜间条件的表面波和一跳、二跳或三跳天波之间的差分时延。
假设传播速度为3×105 km/s。
图 4表面波和一跳、二跳或三跳天波之间的差分时延2.2.3 聚焦因数对于球面地和电离层、日间条件的电离层聚焦因数D示于图5,而图6所示为夜间条件的。
2.2.4 天线因子天线因子F t和F r可以解释有限导电曲面地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垂直辐射方向图的影响,见图7至图9。
由电特性(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决定的对陆地、海水和冰面不同条件计算的天线因子示于表1。
电离层聚焦因数—日间条件图 6电离层聚焦因数—夜间条件天线因子—海水条件天线因子—陆地条件图 9天线因子— 4℃结冰条件表 1ε0: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曲线计算时假设有效地球半径为8 480 km,这是考虑到大气折射的影响后其实际值的4/3。
因子F是实际场强与大地是完全导电时测得的场强之比。
ψ的负值是在超出几何光学限制范围、一跳天波的传播(见图1至图3)。
2.2.5 电离层反射系数||R||太阳周期最小时电离层反射系数||R||的值示于图10。
考虑频率和距离的变化,||R||值以f cos i的函数表示,其中f是发射频率而i是电离层入射角。
曲线所示对应各季节的夜间条件以及冬季和夏季的日间条件。
给出的垂直和倾斜入射的被测值是基于大量报告给出的结果。
所有情况中,在各种参考资料中所给的电离层反射系数数据做出修改时,如果需要,应说明是电离层聚焦、天线因子等等的原因,因此该测量结果与此处所给的分析技术是对应一致的。
从有效频率f cos i的概念反射系数就不是一个常数,但始终与f cos i有着对应关系。
图10中的曲线出自于倾斜度很大(d<200 km)和在更倾斜的入射(d>500 km)时的数据,而对于这样的距离f cos i概念可能近似正确。
然而在中等距离,等效频率的概念可能导致反射系数的显著误差,这是因为在这一距离反射系数的环境和波的极化都变化很快。
图10给出电离层反射系数随昼夜(午夜及中午)和季节的变化的曲线中已并入了许多数据,而要很清楚地确定它如何在太阳周期的恒定相位延迟上变化则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已很明确的是,在很低频率太阳黑子最大值的年份反射系数中太阳周期的变化(见图11)较大,而在中间频率这种变化就较小。
对这一现实的物理解释如下。
在太阳黑子最大值的年份,电离层的基底较低且电子密度梯度比太阳黑子最小值的年份要大。
这样从这一较低层反射的VLF波在太阳黑子最大值的年份就反射更强烈,而在这一较低层之上反射的MF波则被更强地吸收了。
这样就清楚了,较大和较小反射系数之间的转换就如预料的那样是频率、昼夜、季节和太阳周期的恒定相位延迟的函数;且在某些特殊频率和时间上预计反射系数—频率曲线存在突变性。
在有效频率35至45 kHz时反射系数出现的锐变明显处于太阳黑子最大值年份的夏季的数据,但这一点此处所给出的数据中并未显示。
图 10电离层反射系数—太阳周期最小的条件应注意的是对于倾斜传播的MF广播频带的频率范围位于有效频率的范围中,其太阳周期对电离层反射系数的变化是相反的。
那就是,1 600 kHz在1 500 km的路径传播对应的是278 kHz的f cos i;而500 kHz时的有效频率是86 kHz。
由射线路径方法计算的例子在附件1中给出。
图 11太阳黑子最小值年份到最大值年份的反射系数作为有效频率和时间的函数(dB)2.3 计算合成场强和相位的数值方法2.3.1 要计算的几何路径和因数计算中要考虑的几何路径和因数示于图12。
地面距离由下面公式计算:cos (a) = sin (latt) sin (latr) + cos (latt) cos (latr) cos (difl) (6) 其中:a:地球的中心角latt:发射机的纬度latr:接收机的纬度difl:发射机经度(lont)和接收机经度(lonr)之差。
地面距离gr出自于gr=a*6 360 km。
对于给定的从发射机到接收机射线路径的方位角(azt2r)从下式可算出路径中点的纬度(latm)和经度(lonm):latm =π/2 -arccos (cos (a/2) sin (latt) + sin (a/2) cos (latt) cos (azt2r)) (7) lonm = lont -arccos ((cos (a/2) -sin (latm) sin (latt)) / (cos (latm) cos (latt))) (8) 其中:cos (azt2r) = (sin (latr) -sin (latt) cos (a)) / (cos (latt) sin (a)) (9) 一跳和二跳模式都是对高达2 000 km的传播计算,在二跳模式时考虑垂直极化地面反射的损耗和相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