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模式之挑战
产学研一体化的挑战与对策
产学研一体化的挑战与对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战略。
然而,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出发,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的挑战1. 体制机制不完善当前,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和作用不明确,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同时,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合作。
2. 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
各类创新主体在研发过程中缺乏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此外,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产学研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同时,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制约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在产学研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尚显不足,缺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和融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三、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对策1. 完善体制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பைடு நூலகம்HANKS
感谢观看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具备实际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 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应对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 促进教育资源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制定合作协议、搭建合作平台等 方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 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 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具备实际行业经验和教学能 力的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政府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提 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促 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5
未来展望与深化合作方向
双方共赢是基础 制度建设是保障 沟通协调是关键 质量监控是重点
校企合作要实现双赢,学校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和智力支 持,企业要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 合作顺利进行。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和矛盾。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 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04
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行业发展和教育资源不匹配
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教育资源难以跟 上,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企业 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产学研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学研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学研融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
产学研融合是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了产学研三方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应用和产业的快速升级。
一、产学研融合的意义产学研融合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业生产中,可以快速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产学研融合还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人才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产学研融合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二、产学研融合的模式产学研融合有多种模式,包括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则是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产学研融合的优势产学研融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资源、共同开展研究项目,通过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
产学研融合可以借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交叉与碰撞,创造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
此外,产学研融合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产学研融合的挑战尽管产学研融合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机制;最后,由于产学研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不同,合作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畅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沟通和协调,促进合作共赢。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总结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总结1. 引言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结相关经验。
2.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定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实现知识转化和产业升级。
3.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科技研发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4. 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按照不同的合作方式划分为产学合作、学研合作和产研合作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式,并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5. 成功案例分析选择一些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其中的合作模式和经验,例如某高校与某企业的合作项目,探讨其背后的合作机制和实施策略。
6. 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与挑战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7. 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的策略为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需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政策,并鼓励多方共同参与。
8.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9.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通过与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
10. 总结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在实施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持续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名词解释
产学研结合的名词解释产学研结合,也称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合作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将产业、学术和研究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创新、发展和进步。
产学研结合强调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和协同,旨在加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一、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和目的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在于搭建起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桥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通过合作与交流,产业界可以获得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则能够将理论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化。
产学研结合的目的在于推动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实践产学研结合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和方式进行实践。
一种常见的模式是产学合作,即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界提供实践问题和需求,学术界从理论和研究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和支持。
这种模式通常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共同研究团队等方式实现。
另一种模式是产研合作,即产业界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界提供实践场景和资源支持,研究机构通过科研能力和技术支持为产业界提供解决方案和创新支持。
这种模式通常通过技术转移、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实现。
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和挑战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各方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创新转化。
通过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产业界可以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同时,产业界的需求和场景也能够为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提供实践场景和应用基础,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然而,产学研结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合作机制和模式的不匹配。
产业界和学术界在目标、时间、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需要一定的调整和协调才能达到共识。
其次是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的问题。
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利益分配上,往往需要各方进行艰难的协商和合作,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对产学研合作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博弈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博弈模型。
该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学术界(研究机构、高校等):追求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投入研发成果和培养人才来获取收益。
产业界(企业等):寻求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
政府: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模型分析:在竞争中,各方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战略选择。
学术界追求科研成就,产业界追求市场利益,政府追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各方相互协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
策略讨论: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可采取多种策略。
学术界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产业界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水平;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降低合作门槛。
博弈均衡:当各方的策略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时,产学研合作关系就趋于稳定。
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可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应继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
1. 产学研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纷纷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与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工学人才培养中,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将就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概念和优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紧密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共享资源、互相促进,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和转移。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资源共享: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寓教于学: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案例1. 企业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案例和问题,学生可以在指导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项目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开发,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中,了解项目管理和实际操作,提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专业实习: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共同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提供实际项目,学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学习资源,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工学人才。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中的挑战和对策尽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中有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如企业资源的匮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难度等。
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提高合作效率。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产学合作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从产学合作的意义、协同育人项目的特点以及教育部在该项目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产学合作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产学合作则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到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产学合作也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技术的创新,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产业的发展。
协同育人项目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协同育人项目是指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培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项目通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并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合作进行教学。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协同育人项目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起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育部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了产学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部还组织了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育部还通过资金支持和奖励机制,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还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双方的利益和目标并不总是一致。
其次,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是一个难题,双方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种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分析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互惠互利的效果,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由于不同的高校和企业有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评价合作效果,是一个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合作模式1、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
它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出研究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2、实习与招聘实习与招聘是另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
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和招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其招聘合适的人才。
3、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是指企业与高校在某一领域共建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一体化平台。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二、合作效果1、为学校带来优质资源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校带来优质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
比如,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研究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
2、为企业带来人才和技术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为企业带来人才和技术支持。
比如,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学生和研究成果,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和推动技术创新。
3、促进社会发展高校与企业合作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比如,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问题与挑战1、合作品质难以保证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需要建立合适的合作模式和实施计划,但合作品质难以保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双方的合作计划不够详细,很容易导致合作出现问题。
2、合作目标不统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目标可能不同,这会导致双方的合作出现矛盾和摩擦。
2023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第二批证书
2023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第二批证书一、项目概述1. 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是教育部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而设立的国家级项目,旨在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2.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第二批共有XXX个项目获得认定,并颁发了XXX份证书。
这些项目涉及了XXX个高校和XXX家企业,涵盖了XXX个学科领域,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项目背景1.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2. 产学合作项目的设立,旨在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项目意义1. 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第二批证书的颁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2. 项目的开展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项目成果1. 第二批产学合作项目的颁发,不仅是对各参与单位努力和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
2. 这些项目的成果,将为我国的产学合作模式不断优化,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
五、展望未来1. 随着产学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
2. 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促进我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短板和挑战在哪里
2021年第5期(总第310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0产业政策的多维观察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短板和挑战在哪里?熊㊀鸿㊀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ꎬ北京100010)摘㊀要:面向 十四五 和中长期科技发展ꎬ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ꎬ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ꎮ从国际比较看ꎬ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ꎬ特别在高校研发投入相对比重㊁三方合作专利㊁学术创业㊁企业创新合作强度等指标上短板突出ꎮ产学研之间功能割裂ꎬ对产业需求关注不够㊁激励不相容等问题使脱节问题突出ꎬ企业参与形式单一㊁积极性不高ꎬ促进知识转移转化的中介体系不发达ꎬ优惠政策少㊁门槛高等是主要挑战ꎮ建议进一步理顺产学研之间的功能定位ꎬ消除阻碍成果转化的制度壁垒ꎬ增强中小企业参与深度ꎬ培育壮大专业化中介服务网络ꎬ降低科研经费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门槛ꎮ关键词:产学研合作ꎻ技术创新体系ꎻ短板和挑战ꎻ科技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12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5-0126-08作者简介:熊鸿儒ꎬ1986年生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㊁研究员ꎮ㊀㊀产学研合作一般指知识或技术跨部门流动㊁共享ꎬ不同主体协作配合ꎬ以促进知识资本形成和创新系统效率提升ꎮ国际上讨论的大学与产业合作㊁知识转移㊁学术创业等均与之相关ꎮ伴随新技术变革和创新体系转型ꎬ产学研合作的内涵㊁组织方式及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ꎮ面向 十四五 ꎬ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ꎮ准确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规律ꎬ客观评价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水平以及面临的突出挑战ꎬ完善适应新形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体系ꎬ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ꎮ㊀㊀一㊁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演进产学研合作(Industry-UniversityCollabora ̄tion)在创新研究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ꎬ一般是指企业㊁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ꎬ通常对应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与作为技术供给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ꎮ随着创新范式多样化和创新网络复杂化ꎬ现在讨论的 产学研合作 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已大大丰富ꎬ涉及产学研三方之间知识流动㊁扩散或转移的一系列相关活动ꎮ这一系列促进知识转移和创新互动的行为对于一国创新效率㊁综合竞争力以及应对各类经济社会挑战的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OECDꎬ2019)[1]ꎮ产学研合作的最早典范可以追溯到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 曼哈顿 计划ꎮ20世纪中叶ꎬ以美国斯坦福大学 特曼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所造就的 硅谷奇迹 以及波士顿地区 128公路园区 为代表ꎬ奠定了产学研合作在一国(或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ꎮ进入21世纪ꎬ发达国家都将加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创新联系ꎬ促进产学研合作作为各国创新政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ꎮ多数国家也意识到发挥好政府作用ꎬ尤其在科技㊁人才㊁产业㊁金融及创新环境等方面设计相适宜的政策工具对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ꎬ相应的政策设计与创新研究开始兴起ꎮ621㊀表1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方式程度正式渠道(formal)非正式渠道(informal)由高到低研究项目合作㊁合同研发等合作发表论文专利合作(申请㊁许可或转让)㊁技术咨询及服务等共同参加会议及建立交流网络(networking)研究人员相互流动区域性集群发展学术创业(衍生企业)共享研发设施或资源劳动力流动(如学生就业)教育㊁培训交流(如联合培养)㊀㊀来源:作者基于OECD(2019)报告观点自行整理图1㊀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设计㊀㊀(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加速ꎬ产学研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ꎮ从相对正式的合作研究(包括合同研发)㊁技术服务或咨询㊁知识产权交易㊁学术创业(AcademicSpin-offs)ꎬ到相对非正式的研究人员流动(ResearchMobility)㊁毕业生(主要是研究生)就业进入产业部门(LaborMobility)㊁产研部门间各类会议㊁业界和学术界人员交流网络(Networking)建设ꎬ以及科研或中试设施共享㊁职业教育及培训课程等ꎮOECD(2019)①从合作方式的性质类型角度梳理了目前相对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表1)ꎮ实际上ꎬ伴随新技术变革和创新体系转型ꎬ产学研合作无论从内涵㊁外延还是组织机制㊁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ꎬ且与产业类型㊁区域或国家背景有很强的关联ꎮ(三)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机理产学研合作方式的有效性㊁适应性和协调性对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ꎮ一般而言ꎬ决定合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有赖于一套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ꎬ主要涉及动力机制㊁利益分配机制㊁结构性连接机制(David&Metcalfeꎬ2008ꎻD.Foray&F.Lissoniꎬ2010)[2][3]ꎮ这些机制设计主要受市场驱动ꎬ但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很大(见图1)ꎮ动力机制ꎮ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提供了外部性ꎻ二是科研部门研究活动对企业研发能力㊁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以及驱动技术和市场变革的外部性ꎻ三是企业技术需求及共性挑战对克服学术界保守主义㊁增加研究资助㊁减少应用研发风险以及为拓展新学科提供支持等(Rosenbergꎬ2004)[4]ꎮ因此ꎬ政策的主要关721 ①参考:OECDꎬ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newevidenceandpolicyoptionsꎬOECDPublishingꎬParisꎬ2019.注点应是确保参与各方的功能定位互补ꎬ并得到妥善管理ꎬ使合作取得预期成效ꎬ增进各方之间的互补性ꎮ利益协调及分配机制ꎮ企业更强调新知识或新技术的专有权ꎬ以最大限度获得创新投资的收益ꎻ相比之下ꎬ学研部门更强调新知识或新发明的首创权ꎬ并通过广泛传播获得优先求偿权ꎮ因此ꎬ政策关注点应是平衡各方的内在利益冲突ꎬ努力规避合作中可能的 制度崩溃 ꎮ评价机制差异也需要利益协调:学研部门对成果评价更强调创新性(首创性)ꎬ而产业部门更重视稳定性㊁效率性和经济性等ꎮ结构性连接机制ꎮ要最大限度激发各方参与合作的动力ꎬ并使一些内在矛盾冲突最小化ꎬ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创立和健全连接产学研合作的各类中介机构(Intermediary)ꎮ这类机构的组织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ꎬ既有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㊁产业联络或成果孵化机构ꎬ以及大学科技园等ꎬ也有致力于区域或产业发展的公共机构ꎬ或支持特定类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公共机构或实验室网络ꎮ这些中介机构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学研部门与企业互通的双向渠道ꎬ既促进知识从学研部门向产业转移ꎬ也推动数据㊁研究工具和技术需求 回流 至学研部门ꎮ此外ꎬ随着企业㊁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地创办各类商业孵化器㊁加速器以及各类创新资源共享平台ꎬ越来越多新的中介组织开始涌现ꎮ因此ꎬ政策关注点应是不断增进这些 中介机构 的合理性和专业性ꎬ并采取必要的财税金融政策给予正向激励ꎬ以及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ꎮ(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工具国际经验表明ꎬ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政策工具及其组合非常多样化ꎬ至少包括:公共研发项目资助或补贴(subsidiesorgrants)ꎻ税收激励(Taxincentives)ꎻ针对衍生企业的金融支持(如种子基金㊁风险投资等)ꎻ专利申请补助(grants)ꎻ人才培养相关资助(如支持校企联合招收博士后的补助)ꎻ政府优先采购ꎻ创新券(innovationvouch ̄ers)ꎻ公私合作(PPP)方式创建实验室等科研设施ꎻ基于绩效评价的专项公共补助(如技术转移扶持资金)ꎻ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TTOs㊁科技园㊁孵化器)等ꎮ(五)产学研合作的评价体系准确衡量一国(或地区)的产学研合作质量和效率十分复杂ꎬ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ꎮ根据各国的监测与研究进展ꎬ目前主流的测量方法及常用指标包括以下几类ꎮ一是基于专项调查的测度ꎮ该类指标综合性强ꎬ但数据获取成本高ꎮ主要包括: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专项调查ꎻ高校或科研院所创新调查(涉及部分产学研指标)ꎻ企业创新调查中 企业研发信息来源中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占比 产学研合作研发比重 ꎻ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术创业(spin-offs)情况调查ꎮ二是基于研发相关投入数据的测度ꎮ高校院所科研经费中来自企业资助的比重ꎻ企业委托R&D项目数量及经费ꎻ高校院所及企业合作申请政府资助的研发经费规模ꎮ三是基于专利㊁论文发表数据的测度ꎮ合作专利申请及授权量ꎻ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及占比ꎮ四是基于技术转移收入数据的测度ꎮ高校或院所的技术许可或转让收入ꎻ高校或院所的技术许可或转让收入占研发支出比重等(熊鸿儒ꎬ2019)[5]ꎮ五是基于人员流动数据的测度ꎮ科研人员兼职或为产业提供技术咨询情况ꎻ科研人员离职创业数量占比ꎻ来自企业的合同研发人员ꎻ承接企业培训数量及占比ꎻ联合培养学生以及毕业后进入业界的比重等ꎮ六是一些其他参考指标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㊁参与人数㊁校外导师及相关竞赛等ꎻ校企共建科研机构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相关ꎬ反映产教融合水平的指标ꎮ总体看ꎬ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十分复杂ꎮ国际上常用方法是结合专项调查ꎬ选取重要指标进行分析ꎮ最常用的指标包括:一国研发经费执行结构㊁校企合作专利或论文㊁学术创业或衍生企业㊁产研部门人员流动㊁企业创新合作等(OECDꎬ2019ꎻ熊鸿儒ꎬ2020)[6]ꎮ不过ꎬ目前国内对产学研合作总体水平的量化分821析较少ꎬ尤其是采取国际可比指标的研究鲜见ꎮ㊀㊀二㊁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短板基于国内外公开数据ꎬ结合前述评价指标开展国际比较ꎬ研判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相对水平ꎮ(一)综合表现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ꎬ一国产学研合作水平与其创新体系运行效率和综合实力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ꎮ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各国产学研合作水平调查结果显示ꎬ我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一直徘徊在第30名上下ꎬ长期落后于美国㊁德国㊁日本㊁以色列等创新领先国家[7]ꎮ特别是近年来在产学研合作水平上停滞不前ꎬ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短板ꎬ需引起高度关注ꎮ图2㊀主要国家的研发经费投入部门比较(2018)㊀㊀来源:OECDMSTI数据库ꎬ笔者计算ꎮ㊀㊀(二)高校研发投入水平偏低ꎬ影响合作深度研究表明ꎬ高校在一国研发体系中的地位越高ꎬ该国在知识转移㊁科技商业化及衍生创业等活动上也更活跃(D.Foray&F.Lissoniꎬ2010)ꎮ我们比较了全球37个主要国家或地区2018年在 商业部门研发投入占比 与 高校执行的研发投入 两项指标(见图2)ꎮ分析显示ꎬ尽管我国商业部门研发投入水平较高ꎬ但高校的研发投入水平显著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ꎮ2018年ꎬ我国该比例为7.5%ꎬ而OECD国家均值约17%ꎮ不仅如此ꎬ近十年间ꎬ我国高校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均值仅0.15%ꎬ远低于OECD国家0.42%的平均水平ꎮ由于高校研发活动以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ꎬ长期投入强度不足限制了原始创新供给ꎬ造成创新体系过于倚重企业研发ꎬ不利于高校与产业部门形成互补合作的良性循环ꎮ(三)三方联合申请合作专利的强度不高大学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是实现知识转移和合作创新的重要渠道ꎮ产学研合作专利的数量及其在一国学研部门专利总量中的地位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学研合作绩效ꎮ比较OECD国家和我国相关数据(朱桂龙㊁杨东鹏ꎬ2017)①发现:近二十年来ꎬ尽管我国产学研合作专利规模上已超欧盟ꎬ但合作专利的强度明显落后[8]ꎮ如2014年我国产学研合作专利达5500件ꎬ欧盟仅948件ꎻ但占高校专利总量比重不足921 ①说明:该研究主要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提供的申请发明授权专利数据为样本ꎬ数据检索类型为已授权的发明专利ꎮ5%(2015年)ꎬ远低于欧盟近43%的水平ꎮ(四)学术创业水平总体偏低学术创业(AcademicStart-ups)①是发达国家中高校㊁研究机构与产业界之间以人员流动方式实现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ꎬ也是国际上常用来分析一国创新型创业活力的重要指标ꎮOECD(2019)分析了2001 2016年间全球20个主要国家超过4万个学术创业项目②的数据发现:各国学术创业数量占各自创业企业总量的比重平均约14%~15%ꎬ其中瑞士㊁德国㊁以色列等领先国家均高于20%ꎻ相比之下ꎬ中国仅约8%ꎮ依据学术创业类型看ꎬ我国学生创业水平明显偏低(不足2%)ꎬ学者创业水平也不算高(不足4%)ꎮ(五)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水平有限从一般性的创新合作看ꎬ我国的表现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基本相当ꎮ2014 2016年ꎬ欧盟15国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量占比约14.3%ꎻ2018年ꎬ我国企业创新合作占比为18.8%ꎮ就产学研合作而言ꎬ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ꎬ我国的表现均与领先国家有明显差距ꎮ我们比较了OECD国家数据(OECDꎬ2017)和我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③(见隔页图3)ꎬ结果发现:我国大企业产学研合作强度(38.2%)低于德㊁法及北欧等国家ꎬ中小企业也较落后(仅16.5%)[9]ꎮ㊀㊀三、制约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挑战(一)高校㊁院所和企业之间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ꎬ竞争关系替代互补关系近年来ꎬ我国高校㊁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趋于弱化ꎬ相互分离或相互竞争的关系反而有所加剧ꎮ一方面ꎬ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 各成体系 的格局凸显ꎮ近40年来ꎬ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主要高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所针对的竞争性对手仅10%~20%来自企业ꎬ却有60%~85%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ꎻ相比之下ꎬ美国这两个指标分别为40%~60%和15%~30%(姜子莹㊁封凯栋ꎬ2020)[10]ꎮ这表明ꎬ我国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利行为更类似于科研部门的 内部竞赛 ꎬ对产业实践关注不足ꎮ另一方面ꎬ部分高校㊁院所与企业还存在创新导向上的 竞争冲突 ꎮ一些地方过多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ꎬ导致不少高校更多是通过自建渠道直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ꎬ即 内部产业化 ꎮ近两年的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数据就显示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数量年增长超过20%ꎮ一些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在转制后ꎬ使一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位ꎬ也抑制了应用研究方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会ꎮ(二)对产业需求关注不够㊁激励不相容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产学研合作脱节产学研合作脱节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扭转ꎮ如企业和高校㊁院所仅仅是为了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凑到一起ꎬ拿到项目后的参与单位各干各的㊁经费一分了之ꎬ实质性的合作创新较少ꎮ引发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ꎮ首先ꎬ很多科技计划项目未能反映产业实际需求ꎬ对成果应用情况考核不足ꎮ一些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结项ꎬ主要依靠专家或机构来提供评审意见ꎬ对产业实际关注度有限ꎬ中小企业的参与难度大ꎮ同时ꎬ项目评价更关注经费使用ꎬ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考核往往缺乏市场经验ꎮ其次ꎬ一些针对高校和院所的运行管理㊁质量评价机制对其参与产学研合作激励不足ꎮ目前ꎬ高校院所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ꎬ绝大多数科研项目主要接受主管部门评审ꎬ这使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重视不足ꎮ031①②③学术创业一般包括研究人员创业和学生创业ꎮOECD的调查按照企业创始人类型ꎬ将所有学术创业项目划分为三类:一是大学毕业生身份在毕业后4年内参与创办一家新企业ꎻ二是博士生身份在进入博士项目后7年内参与创办一家新企业ꎻ三是大学老师或研究人员身份在完成研究项目3年内参与创办一家新企业ꎮ因此ꎬ第一项可视为 学生创业 ꎬ后两项可作为 学者创业 ꎮ纳入统计的学术创业项目均满足一个前提条件ꎬ即获得至少一笔风险投资ꎬ涉及国家包括OECD主要成员国和金砖国家ꎮ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开展全国企业创新调查ꎬ调查报告期为2018年度ꎬ调查样本量共计75.5万家ꎮ其中ꎬ规模以上企业中共计约27.1万家企业有创新合作活动ꎬ包括1.5万家大型企业㊁6.4万家中型企业和19.2万家小型企业ꎮ再次ꎬ科研人员分类评价㊁人才跨部门流动等机制尚不成熟ꎮ一方面ꎬ科研人员仍以发论文㊁评职称为首要目标ꎬ承担企业课题或参与成果转化仍被视为 副业 ꎻ另一方面ꎬ受制于科研评价㊁社保㊁岗位设置不衔接ꎬ近年来在科研人员离岗创业㊁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ꎬ吸引企业人才兼职等方面仍并未取得预期成效ꎮ最后ꎬ产学研合作中涉及知识产权权属㊁信息泄露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争议加剧ꎮ近年来ꎬ涉及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增多ꎬ主要围绕专利申请权权属争议㊁技术开发合同㊁知识产权泄密㊁竞业禁止纠纷等ꎮ其中ꎬ权属争议主要表现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署名权争议ꎬ以及针对科研中产生的 未预期成果 ①权属纠纷等ꎻ知识产权泄密主要源自同行交流㊁违规申报科技成果或科研人员跳槽等ꎮ(三)合作形式单一㊁分散ꎬ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受制于相对单一的合作方式ꎬ产学研长期稳定合作的水平不高ꎮ目前ꎬ企业直接委托高校教师或院所研究人员进行 一对一 的项目合作ꎬ仍是产学研合作的普遍方式ꎮ企业创新调查数据(2019)显示ꎬ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上工业企业中ꎬ以 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为主要合作形式的企业占比高达66.6%ꎻ而 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中设立研究机构 等占比仅26%㊁9.5%ꎮ较合作设立研发机构而言ꎬ尽管项目合作的周期短㊁投入成本低㊁实用性强ꎬ但后者易陷入碎片化㊁机制性不强ꎬ且容易产生低水平㊁重复性研究ꎬ难以产生重大创新成果ꎮ信息交流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够ꎮ2018年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16.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ꎬ反映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信息对企业创新影响较大的比重仅7.7%㊁10.3%ꎬ远低于来自客户(45.5%)㊁竞争对手或同行(22.3%)的信息ꎮ同时ꎬ由于高校院所的研发投入占比偏低ꎬ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㊁技术供给质量不高ꎬ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ꎮ调查也显示ꎬ2018年全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上工业企业仅4.1万家ꎬ占比仅10.9%ꎬ即有近九成的工业企业未开展任何形式的产学研合作ꎮ特别对于产学研合作效益显著的小型企业而言ꎬ该比重仅9.8%ꎬ明显低于大型企业40.4%和中型企业20.2%的水平ꎮ(四)促进知识转移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ꎬ配套的制度安排不完善多数企业的技术需求不断上升ꎬ但有效连接企业需求和科研部门技术供给的信息中介较少ꎮ即便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ꎬ不少企业仍然是通过 点对点 方式与高校或院所开展技术合作ꎬ缺乏必要的信息对接平台和常态化服务组织ꎮ这进一步加剧了科技成果产出和技术需求之间 连不上 接不住 的问题ꎮ已有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ꎬ职业化人才少ꎮ科技部针对3200家高校院所的调查显示ꎬ目前仅687家单位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ꎬ其中仅306家认为该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ꎮ这些机构主要以合同备案㊁登记㊁材料受理及专利申请咨询服务为主ꎬ在技术价值评估㊁商业谈判㊁资本运作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缺乏ꎮ技术经纪人的市场化选拔㊁培训㊁考核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仍不健全ꎬ高素质人员少等问题长期未能解决ꎮ中试熟化㊁风险投资等必要环节的机制化建设未跟上ꎮ多数科技项目成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二次开发ꎬ而企业在不确定技术潜在价值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承担此类风险ꎬ中小企业更没有能力进行二次开发和转化ꎮ多数项目缺乏中试熟化平台ꎬ面向商业化的小试和中试投入严重不足ꎬ亟须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介入来解决融资难问题ꎮ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ꎮ尽管近年来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稳步上升ꎬ但总量扩张并未从根本上实现发展质量的跃升ꎮ不同地区交易市场的功能同质化严重ꎬ市场决定㊁ 自我造血 的交易机制尚不完善㊁依赖地方政府支持ꎬ与资本市131①所谓 未预期成果 ꎬ一般是指在产学研合作中那些合同约定之外产生㊁潜在价值较大的新发明㊁新技术ꎮ场㊁人才市场的融合也不够ꎬ交易工具创新㊁专业化服务网络等都存在短板ꎮ图3㊀中国与主要国家大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度比较㊀㊀说明: 产学研合作强度 指标对应一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总量的比值(单位:%)数据来源:OECDꎬ国家统计局ꎬ笔者计算ꎮ㊀㊀(五)相关政策落地效果不佳ꎬ存在门槛高问题近年来ꎬ我国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数量不断增加ꎬ但总体而言ꎬ原则性表态或散见于其他政策的情况偏多ꎬ专项政策相对较少ꎮ一些政府资助和减免税政策存在受惠面小㊁门槛高等问题ꎮ如企业在与科研机构合作中ꎬ直接应用科研成果的支出不能纳入现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范围ꎮ企业对合作成果(如专利)没有所有权时ꎬ投入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支出也不能抵扣ꎮ此外ꎬ现行税法中除了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享受税收优惠外ꎬ合作成果应用㊁新产品销售利润等均未纳入优惠范围ꎮ㊀㊀四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ꎬ我国在高校研发投入占比㊁三方合作申请专利㊁学术创业㊁企业创新合作等影响产学研合作水平的关键指标上仍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ꎮ各部门之间功能定位不清㊁合作机制不畅以及相关政策举措落实不佳是亟待突破的主要挑战ꎮ面对新形势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㊁市场为导向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ꎬ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任务ꎮ(一)进一步理顺产学研之间的功能定位高校㊁科研院所始终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ꎮ高校重在基础研究㊁人才培养和知识转移ꎬ科研院所重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㊁承担或组织重大项目攻关ꎬ要稳步提升高校院所的研发投入强度ꎬ加快完善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ꎮ企业始终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ꎬ要推动更多高质量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ꎬ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ꎬ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ꎬ发挥好行业龙头和平台型大企业在组织前沿突破㊁牵引重大需求及营造合作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ꎮ(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ꎬ消除阻碍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壁垒持续改进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管理的项目立项㊁质量评价和经费管理等制度ꎮ健全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成果公开体系ꎬ提供便捷的信息发布㊁需求对接㊁技术获取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服务ꎮ规范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㊁信息数据保231。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育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育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与高校实现深度融合,互相借力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其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培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创新动力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学生们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教科书和学术论文,缺乏实践经验。
而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引入,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实践、接触市场,积累宝贵的经验。
通过与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合作,学生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更多创新成果和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创新效率。
高校具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能够为企业和政府机关提供更快速、更有效的创新服务,缩短技术创新周期。
2.打造高水平人才。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4.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将所学的新技术或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市场开发中,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育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实践性课程。
高校可以开设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各类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绝佳平台。
3.组织创新创业团队。
高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新梦想。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运行模式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运行模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别着急,咱们慢慢聊,没那么复杂。
说白了,就是学校和企业携手合作,大家各自拿出点儿看得见的东西,合作共赢,培养学生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能力。
简单说,就是让学子们不再做“空中楼阁”,毕业后能直接接地气,踏实地走向社会。
你想啊,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光靠课堂上的死记硬背,真没啥竞争力。
谁还不想学点儿实际的东西,毕业一找工作就能直接上手呢?这种“纸上谈兵”的日子,早晚得结束。
于是,产学合作应运而生,它就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你在学校学知识,企业给你提供实践的机会,互相成就。
这种合作模式,听起来好像是“天作之合”,其实背后有一堆心机。
学校培养学生,企业需要人才,二者一拍即合,简直就是“互惠互利”。
不过,光是搭个桥还不够,怎么让这座桥不摇晃,稳稳地搭起,还得靠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
学校和企业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要紧密配合。
学校给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则让学生“上战场”,做一些“实打实”的项目。
你看看,这就是双赢!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学到一手的实战经验,又能通过企业的指导,提前了解行业趋势,甚至找到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
说起这产学合作,咱们就不能不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
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
光是看书,学生也只能是“书呆子”,根本不了解社会上具体的工作场景。
你想想,刚毕业的学生,拿着一堆证书,结果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会,老早就被企业踢出了门外。
这个情况,产学合作就能提前帮你打好基础,让学生有更扎实的技能储备,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你看啊,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不单是学生受益。
企业也是有好处的,别看企业大老板们平时忙着赚钱,实际上他们也是非常希望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进来的。
通过这种产学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提前挖掘到一些有潜力的学生,还能通过学生的参与,获得一些新的创意和想法。
说白了,学校里的“新鲜血液”,就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导言: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推进,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这项重要举措旨在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而2023年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则将为相关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本文将对此进行全面评估和介绍。
一、申报指南的背景与目的1.1 背景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来促进产学合作、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1.2 目的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2023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的目的是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申报流程、标准和评估指标,推动产学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
二、申报指南的要点与流程2.1 申报要点在申报指南中,教育部明确了以下主要要点:(1) 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合作单位、主持人等。
(2) 项目团队的组成,包括高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专业背景等。
(3) 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项目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
(4) 项目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与评价等。
(5) 项目的财务预算和经费来源。
(6)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合作协议、教学大纲等。
2.2 申报流程按照教育部要求,申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立项申请阶段:申请单位向所在地的教育部门提交立项申请书和相关材料。
(2) 评审与审批阶段:教育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决定是否通过。
(3) 实施和监督阶段:立项成功后,项目开始实施,并由教育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平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标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引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全面探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模式以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分享笔者对这一政策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背景和意义1. 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现状:传统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的存在。
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意义:通过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赢。
第二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2. 原则: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第三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模式1.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
2. 专业对口实习:根据专业特点,将学生派往企业实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 企业导师制度:企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4. 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开设校企共建的课程,提高课程质量与实用性。
第四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提高教育质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 挑战:协调学校与企业关系,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
第五部分: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观点和理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是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政策的实施需要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同时保证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确保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近三年来产教融合的基本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专业近三年来产教融合的基本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近三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产教融合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产教融合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合作共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本文将从近三年来产教融合的基本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三年来,我国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基本做法。
首先,强调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科技合作等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产业需求。
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使教学更加实践化。
其次,加强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可以向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科研支持,而企业则向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实际项目,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第三,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历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近三年来,中国的产教融合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生就业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展实训实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对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更容易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与企业合作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更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产教融合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理念和运作模式差异较大,产教融合的推进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其次,一些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长期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导致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
第三,一些学校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
产学合作 学生就业
产学合作学生就业【实用版】目录1.产学合作的定义和意义2.产学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3.我国产学合作的现状和政策4.产学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结论:产学合作对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正文一、产学合作的定义和意义产学合作,即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是一种将教育、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模式。
产学合作能够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产学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学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就业机会:产学合作项目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职场,提高就业率。
3.优化专业设置:产学合作项目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产业界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我国产学合作的现状和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学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产学合作项目税收优惠政策等。
四、产学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挑战:产学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合作双方利益分配不均、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合作周期不稳定等问题。
2.应对策略: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产学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学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学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率。
五、结论:产学合作对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产学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专业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支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互动和合作。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社会需求导向,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有效地解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二是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推动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四是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情况,主要体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合作项目和合作成效等方面。
据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校企合作办学,即学校依托企业设立合作或共建学院、学校;二是校企合作培训,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导师,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和课程设计;三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四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引入企业专家授课,实现课程与职业技能的紧密结合。
在合作项目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即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二是科研合作项目,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即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机制探析①
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机制探析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逐渐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公立学院的优势,又融入了民营资本的活力,实现了“产教融合”的目标。
本文将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产教融合机制,并分析其优势与挑战。
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产教融合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关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一)联合办学机制。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通过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高校等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这种机制使学院能够提供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产业导向的培养模式。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实际项目和实习实训,从而真正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模式能够培养出更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
学院会引入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担任教学岗位,通过实际经验和案例分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院也会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优势(一)多元化的投入和资源。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引进民营资本,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与此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也能够给学院带来更多实践机会和项目合作。
这些多元化的投入和资源能够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灵活的运营机制。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相对于传统的公立学院,具有更灵活的运营机制。
学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学院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难度。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要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需要建立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灣產學合作模式
Industry
Science Park
New challenge
60 incubators
Gapபைடு நூலகம்
Open-lab incubator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lab@-X-University
國內產學合作之障礙與挑戰
台灣產學合作之障礙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模式
Exit?
Industry
?
UOF
Gap UAE
UOSP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挑戰
• 校辦企業:
– 學校角色:研發、技術移轉、研發成果商品化及協助公司設立 – 作法:
• 設立控股公司與技術鑑價單位 • 學校研發成果,可藉由技術鑑價轉為股份,再由控股公司從業界
公司尋找買主或共同投資人
• 校設科學園區:
– 學校角色:設立科學園區招商,提供廠商與學校教授互動平台
• 面臨的挑戰:
– 績效存疑:學界主導,校辦企業績效參差不 • 學校不熟悉企業經營管理 • 缺乏適當市場運作機制
– 創投投資與退出機制無法有效運作 – 影響大學基礎研究角色:基礎研究 vs 技術商品化,過度重視應用研
Public Health
Company
DoD
National Security
Universities
SBIR
Grant
NIH
SBIR
Dual Use
Company
DARPA
Univ.
Contract Res.
DoD
美國產學合作的特色
• 藉產學互動來促進產學資訊交流,並強化跨領域 合作
• 藉由設立研究中心,作為促進產學之間以及校
資本密集產業
技術密集產業
知識密集產業
百分比
60%
服務業
40% 20%
1950
1960
1970
資料來源:主要國家經濟統計指標,經濟部統計處
農業
1980
67.8%
工業
30.4%
1990
1.8%
2003
Why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
• Degeneration of large enterprise’s lab, such as IBM, Bell Lab and PARC
32,233
4,282 2,13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Sources Japan; Annual Surveys by Venture Enterprise Center from 1995 to 1999, METI’s Annual Survey for June 2000 US; “2000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Yearbook (prepared by 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Venture Economics).” EU; “2000 Yearbook (EVCA).” Taiwan: “2003 Year Book” TVCA
People 20000
15000
78 12002 65
10000 6382
5000
People Share
10679 43
% 100
15547
13767
80
10324 60
49
43 42 40
20
0
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內跨領域互動的平台,研究走向以前瞻高風險 領域為主
• 1980年通過Bayh-Dole Act開放學校接受公司資
產形式的捐贈,讓學校可以在現金捐贈之外、接 受公司股權形式的捐贈,提升學校在協助創新
創業的空間與彈性
• 業界對學校以捐贈為主、提供獎學金或贊助研
究計畫經費,較少特定目標委託研究
美國與日本技術移轉之比較
• High value-added on R&D collaboration with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 Rising of High-tech cluster • Knowledge within university as sour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1645
1753
15 1745
1337 10
1000
8
7
6
5 6 6 6 5 6 5 55
0
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SSoourucer:cMe:inMistryinoifsEtdruycaotiofnEducation
Keep Best taUlennt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 Science & Technology Food Chain” in US
- Not only private sector, but also public sector formulate a profound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US -
*Share is ratio to total students abroad
ITRI角色與技術移轉模式
• Roles
– Establish ITRI as the go-between for itself and the private sector
• University-industry gap
– cultural adoptions – system for cooperation – mission alignment
• Short-long term balance • Return on investment • Lack of industry linkage for the academia •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
6: The number of United States researchers is as of 1999. The number of Japanese researchers is as of 2002.
120,000 100,000
Venture Capital
USA EU Japan Taiwan
Special Advisor, ITRI
Jan.25,2005, tvca, Taipei
大綱
• 產學合作的重要性 • 主要地區產學合作模式分析 • 國內產學合作之障礙與挑戰 • 美國Stanford大學產學合作機制 • 結論
產學合作的重要性
臺灣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轉移
製造導向
投資導向
創新導向
勞力密集產業
大學角色之演變
• Frontier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 Source of emerging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repreneurs • To provide lifelong learning and continuous
education •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to develop
innovation cluster
主要地區產學合作模式分析
產業與大學角色差異
University
Gap
Curiosity Public goods Publications
Industry
IP ROI
4: The number of United States TLOs、patent applications filed、licenses、and royalties are FY 2002 data.
5: The number of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based venture companies is the cumulative data from FY1980 to FY2002
ME TI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Japan
United States
Numbers of TLOs
36
156
Patent Applications Filed(*1)
1,335
6,509
No. of Licenses(*2)
349
3,739
Royalties
產學合作模式之挑戰
Experiences of leading Univ, and Research Inst. in US,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hintay Shih
Professor and Dean Colleg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NTHU
美國產學合作模式
Myths :One way relationship Captive of industry funding
Industry
Co-evolution
Gap of 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