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心地三原则: (一)市场原则(是基础)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五、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存在局限: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 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 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 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一、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 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 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一、需求收入弹性:指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 入的增加率之比。 二、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三、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 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四、瓶颈产业:指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出现和可 能出现的短线产业。 五、区域产业分类方法:(一)两大部类分类法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 产业功能分类法 (四)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进步:(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业内外的 交易方式。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是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家边界对经济发展影响减小。 (四)国际经济协调:包括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等。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地域范围、产业范围 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制造业、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FDI) 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三足鼎立”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 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散指数D=∑∑==n i n j ij D11。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②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配第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平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Z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笫二次和笫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产品只冇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1)生产要索(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门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Z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雹装备制造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覽装备制造业乂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五、名词解释(196-220)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叫做交通运输业。
运输联系:在社会、经济、自然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客货交流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性、综合性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1、区位概念2、区位理论概念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有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3、区位因子及分类4、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紫铜、通信系统等•产业集聚–产业间紧密合作–“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7、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地域: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第三章1、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1.背景及目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低于配置原则➢对泰尔()合理主义农业论的补充2.中心思想: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4.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是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
2、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
同时也是国家间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合作,在特定领域内实现跨国性的统一过程。
3、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本国工业,替代过去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品,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工业化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关税、汇率、配额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以此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生产,培育支柱产业,限制国外进口商品的竞争。
4、主导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5、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6、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7、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伴随其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发展的过程。
简答题1、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目前我国的问题答:现状: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服务业相当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问题:在农业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2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3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4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在第二产业方面:○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2018年1月1日最新版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2016—2017忻州师范学院《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区域尺度从最初的微观,转换到中观、宏观。
①20世纪上半叶,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④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尺度的研究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从单体企业区位,到多分部企业区位,再到跨国企业、全国企业区位,企业组织的尺度在不断变化着。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从规范分析到实证主义,到行为主义分析,再到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区位: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人类活动所占区域的理论6.在选择工业区位时的主要的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7.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为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分散因子。
8.区位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2.市场环境3.产业环境4.政策环境(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9.定价制度a.距离比例运价:距离增加一倍,则运费增加一倍,一般现实中不采用这种定价制度;b.区段运价:目前很多交通部门采用的定价制度,区段内运价相同,公车地铁,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c.远距离递减运价:为许多卡车、铁路、船舶、航空交通采用的定价制度。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一、解释概念1、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2、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他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3、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4、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或地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5、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产业。
一般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6、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一般是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7、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组成的。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城市工业区一般是选在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点是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点由于其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农村工业点和城镇工业点两大部分。
8、工业地带,顾名思义是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结构地域类型。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学复习考试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考试要点总结(完整)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答: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地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一)史志描述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地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海经》、《禹贡》、《地理学》等(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地前身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2.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2)地理大发现3.特点:(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地形成和发展.(2)欧洲地理学中地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地重点之一.(3)商业地理著作地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1.背景(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地形成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地任务》.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地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2.经济地理学地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地相互关系地学科.1)经济活动地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地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经济活动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3.当前经济地理学地理论研究重点.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地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地目标之一.(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地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地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地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地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地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地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地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地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地理论问题.什么样地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地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地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地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地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地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地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地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4.区位地概念.答: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地场所.某事物地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地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地空间地联系.对区位一词地理解,严格地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地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地设计、规划.5.区位论地基本含义.答:定义:研究人类活动地空间选择及其空间内人类活动地组合,探索人类活动地一般空间法则.占有场所地事物即为区位主体内涵:1)人类活动地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2)人类活动地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根据其产生与发展地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和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现代区位论形成于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及行为因素地新区位论应运而生.★古典区位论:狭义、微观、静态,目标:经济满足.★现代区位论: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6.区位条件答:定义: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地属性或资质注意:(1)不同地区位主体有不同地区位条件(2)不同地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地条件——动态观点.7.区位因子(区位因素)答: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地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地区位条件8.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地区别答:(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地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地差异.9.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答: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地基本元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地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地经济区位决定地.(1)土地是经济活动地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地基本影响因子之一.(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地是土地因子地经济属性.(3)不同地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地影响程度不同.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地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地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地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地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地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地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地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地强污染性,更多地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地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地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1)固定资本地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地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地流动、地区金融资本地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地选择,影响产业布局.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地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地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地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地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2)对性质不同地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地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地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1)技术与知识地进步可以产生新地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地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地可能性.(2)技术与知识地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地地理集中特点.(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地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地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地一种新地空间组织形态.10.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地影响.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一些生产活动(如感光器材生产等)对环境要求严格;良好地生活、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人才地重要因素.2.)经济活动地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地区位选择.如冶金石化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对生存环境地考虑,人类制定各种形式地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地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地区域分布.3.)各国各地区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使得传统污染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11.通达度答: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地难易程度地指标,包括:1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地最短路径Ai=∑Dij 其中i=1,2,3…,▲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Ai 所有i到其它顶点地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地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地指标D=∑∑ Dij 区内各点地通达指数之和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答:(1)背景:企业型农业地成立时代▲德国农业制度地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地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地农业企业式经营.(2)目地:农业生产方式地配置原则.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地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地理想模式.(3)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地假定条件(1)肥沃地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地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地交通工具-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地生产地(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地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地)地农业(二) 形成机制(重点)1.地租地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地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单位农产品地生产成本Q——农产品地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地距离t——农产品地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地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地斜率大,反之斜率小.(三)、杜能农业区位论地应用研究(1)宏观尺度: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地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地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地土地利用状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地意义及评价(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孤立化”地方法(演绎法)(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地影响,有较高地理论研究价值.(3)对实践有一定地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地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地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地空间分异(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地优势,没有绝对地优势(五)、理论地局限性(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地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地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地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4)技术与交通地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地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地土地利用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答:1.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地城市化、工业地大量出现2.目地: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地内动力,人口地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地空间布局问题(一)基本概念1.区位论地指导思想(1)理想地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地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地主要因子(二)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地地理分布.▲已知产品地消费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地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i+1最小运费原理: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当Mi=1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综合等费用曲线▲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地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地同心圆.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地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地总和)(三)劳动力成本指向论1.注意点:(1)劳动力成本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地工资,含劳动所创造地价值(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地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地影响2、劳动力成本指向地判读▲理论上(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地运费(可以搬迁)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地运费(不能搬迁)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2)用等费用曲线来判断标准:临界等费用曲线(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地平均劳动费.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地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地劳动费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当系数>1可搬迁;当系数<1不能搬迁(四)集聚(分散)指向论1.概念:(1)集聚因子地作用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地扩大而产生地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地利益”或“大规模生产地利益”所引发;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地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地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地共同利用等.(2)集聚分为: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地集聚利益产生地集聚;偶然集聚, 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地结果而带来地工业集中.分散:集聚地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3.集中(分散)指向(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地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地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地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地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2)判断:★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地集聚(分散)额★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地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地可能性越大对韦伯工业区位论地评价:1.积极意义:(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地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地工业区位理论体系.(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地一般理论.2.局限性:(1)未考虑运费体制地复杂性和运价体系地差异.(2)假定地前提不够现实.(3)工厂经营性质地差异: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地追求目标不同.(4)忽视了决策者地主观因素差异.(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地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 (6)交通运输地发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地影响等.1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重点)答:一、中心地理论产生地背景与目地◆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地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地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地:探索“决定城市地数量、规模以及分布地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地规律”这一课题.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地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地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地地点.2.中心性◆概念: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地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地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 = B1-B2式中:C——中心地地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地总量;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地商品和服务量.3.货物地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地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地范围.三、中心地地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中心地地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地货物和服务地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地中心地相对级别较高,反之较低.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地商品和服务地种类也多;低级中心地则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地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介于二者之间地则有一些中级中心地.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地关系中心地地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地低级中心地.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地空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1、假设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地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地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地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地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均质平原第二,具有统一地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地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便捷交通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地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最近中心第四,相同地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地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完全竞争第五,供给中心商品地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地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地空间(所有居民)地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地空白区. --充分服务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最大利润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地中心地分布结构—正六边形1)均质平原上只有一个商品提供点,市场区就是园形,其服务半径为R(商品地实际供应范围).2)新进入地商品提供商与原有地提供商地距离应不少于2R.3)不断有新地提供商地进入,每个提供商地市场区都是圆形地,圆与圆之间相切,留下了未被服务地空白区;4)要不留空白区,圆与圆必须重迭.重迭区被平均分为两部分.正六边形市场区形成.3.市场原则下地中心地系统形成市场原则下地中心地系统K=3系列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地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地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地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地三角形地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地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地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1)各等级中心地地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 K=3;K=3n-1(2)各等级中心地地数量关系,为1,2,6,18,54,….(二)交通原则下地中心地系统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地中心地地交通线地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地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地所有中心地.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地关系:(1)各等级中心地地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 K=4系列或K=4n-1系列(2)中心地地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行政原则基础上地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地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地中心地地市场区域数为:(1)1,7,49,343,…,K=7系列或K=7n-1系列(2)中心地间地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三原则适合地条件1.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地作用较强;在国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地地区,行政原则地作用较强.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地意义和存在地问题(一)意义1. 引入演绎地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使地理学由区域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地探讨.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地理论基础.2.1关于城市等级地研究;2.2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相互关系地研究;2.3城市与城市之间地社会经济空间模型地研究;2.4关于城市地区位、规模和职能方面地研究;2.5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地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地研究.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地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地借鉴意义;可以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中去.2、存在地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地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地详细分析.(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地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地中心地系统地变化. 15.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答: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地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交易内部化地原因: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地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2.技术优势地发挥.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地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4.来自竞争地压力.原因:从积极地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地支配地位.横向一体化概念: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地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地扩大.方式:扩大原有产品地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地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地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地客户类别扩展.意义: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地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地增长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地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地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纵向一体化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地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地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地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方式: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地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地生产经营活动.意义: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地主要扩张战略.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部门扩张便成为其惟一地增长战略多样化概念: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地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地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地活动.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地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地多样化,所以这里地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地多样化.16.产品周期理论概要.答:弗农地产品周期理论:(重点)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地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地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地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地消费水平.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地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
二、名词解释(4’X5)1.名词解释:区位、区为主体、区位理论、区位因子。
答:(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为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名词解释: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
答:(1)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2)区位重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质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3)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3.名词解释: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服务半径、门槛人口。
答:(1)中心地:适合城镇发展的”中心地点”。
(2)中心商品:中心地城镇为周围乡村提供的商品(包括服务)。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4)服务半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口愿意去某一中心地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的最大距离。
(5)门槛人口:从经营的角度看,经营某种商品或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销售额其经营才可以维持下去,而这一最低销售额是由一定的最低消费人口才能维持的,这个最低消费人口就是门槛人口。
4.名词解释: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一体化战略。
答:(1)规模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2)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
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3)一体化战略:是由若干关联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经营联合体,主要包括垂直一体化(生产企业同供应商、销售商串联)、前向一体化(生产企业同销售商联合)、后向一体化(生产商同原料供应商联合)、横向一体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意义:①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②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③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
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在于:①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②通过合作获得经济综合优势;③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④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①自愿平等,互惠互利②优势互补,相互协调③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区域合作的类型①行业合作②区域全面合作。
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非均等化现象。
它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在质和量方面的不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①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②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③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④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⑤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⑥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