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一、引言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盈余管理已成为他们在财务报告中一种常见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调整会计估计值,以达到影响财务报告盈余数额或趋势的目的。
虽然盈余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合理和合法的,但滥用盈余管理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1.扭曲财务报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掩盖实际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以改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看法。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降低信息透明度: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表难以理解和分析,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公司的价值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可能降低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真实价值的认识,增加投资风险。
3.短期主义:盈余管理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将公司的长期发展置于次要位置。
这可能导致公司对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忽视,最终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和持续竞争力。
三、应对策略1.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力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披露。
同时,应主动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的信息,将盈余管理的可能影响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明确说明。
3.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完善的会计政策制定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以遏制盈余管理的可能行为。
4.提升企业文化意识: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稳健经营的理念,培养员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
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扭曲、信息透明度的降低以及短期主义的产生。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核准资本、纳税、利润分配等方面的法定要求之外,通过利用某些减税或税收异议争端、高估或低估资产、利用资本金进行财务工程及其它手段等来控制企业的利润分配或减免相关的财务成本,从而达到盈利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
1.战略考虑:企业盈余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企业利益。
2.纳税减免:企业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税负,提高纳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3.股东利益:企业盈余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
4.提高经营效率: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以利益为导向”,从而增加盈利。
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内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保证企业盈余管理不会影响信息披露和行为规范。
2.合规经营: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规定进行企业监管和监督,保证企业利润的真实和合法性。
3.透明度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外信息的披露,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外界更为透明,从而使投资者和其他相关方更加信任企业的经营状况。
4.加强外部监管:企业需要加强外部监管,保证企业的盈余管理不会对市场和投资者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企业必须合法合规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盈利最大化。
盈余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盈余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一、盈余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 盈余分配政策不够明确:有些企业在盈余分配政策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或者过于宽泛的情况,导致在盈余分配时缺乏明确的指导。
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出现分配不公平、效率低下等问题,容易引发员工不满或者专项盈余用途不清晰等情况。
2. 盈余再投资政策不合理:有些企业在盈余再投资政策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过度保守或者过度激进的投资策略。
过度保守的企业容易错失投资机会,而过度激进的企业则容易陷入风险重重的境地,使得盈余再投资效果减弱。
3. 盈余分配方法不科学:有些企业在盈余分配方法方面存在不科学的情况,比如仅仅依靠股息分红,而忽略了股票增值、员工分红、专项公益等分配方式。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因为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盈余利用效率降低。
4. 盈余分配流程不畅通:有些企业在盈余分配流程方面存在不畅通的情况,比如流程繁琐、审核审批不及时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余分配效率会受到影响,容易拖延盈余的使用,导致企业的经营效果不佳。
二、盈余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1. 管理者意识不强:有些企业管理者对盈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引导和规范。
2. 利益诉求不同:有些企业管理者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将盈余管理制度用于满足短期资金需求,而忽视了基于长远利益的盈余管理原则。
3. 盈余管理体系不完善:有些企业盈余管理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督控制机制,导致盈余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外部环境变化快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市场需求、政策法规等都会对盈余管理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企业未能及时调整盈余管理制度,导致出现缺陷。
三、盈余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改进建议1. 强化管理者培训: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盈余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清晰了解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和规范。
2. 统一利益诉求:建立长期化、稳定化的盈余管理理念,统一企业各部门利益诉求,确保盈余管理制度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的人为操纵和管理。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因。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弊;控制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William R.Scott)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会计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即盈余管理实质上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利,只是改变了企业盈利的分布时间;二是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盈余管理与伪造盈余是有明显界限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增加经营者的报酬、避免企业债务违约、平滑利润、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等。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的上市、配股、退市等市场行为都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会计盈余指标又是政府实施管制的基本依据,因此盈余管理也可能是出于配股的需要、保牌的需要和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需要等。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会计方法,包括应计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其中应计项目是指利润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应计项目管理是指改变折旧年限、坏账计提比率等会计估计以及改变利润的年末调整项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严重损害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各种手段对盈余进行操纵,使得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投资者依据这些被扭曲的信息做出决策,很可能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营造出业绩良好的假象,吸引投资者大量买入其股票。
但当真相被揭露时,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其次,盈余管理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应该基于企业的真实业绩和发展潜力。
然而,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误导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导致资金流向那些表面上业绩良好但实际上经营不佳的企业,而真正有发展潜力但暂时业绩不突出的企业则可能被忽视,从而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再者,它削弱了市场的公信力和投资者的信心。
当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会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进而减少投资或者选择退出市场。
这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忽视长期战略规划,将精力集中在短期的财务指标操纵上,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关键。
会计准则应更加明确和具体,减少模糊性和可操纵的空间。
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准则应及时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情况。
加强监管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监督,建立严格的违规处罚机制。
对于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包括罚款、市场禁入等,以提高违规成本,遏制盈余管理的冲动。
盈余管理利弊分析
进 行 控 制 和 调 整 , 最 大 化 主 体 自身 利 益 的行 为 。 盈 余 管理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 分 , 义 的 盈 余 管 理 是 以 合 法 、 规 为 前 提 , 广 以 狭 合 而
义 的 盈 余 管理 则 包括 合 法 的 管 理 和 不 合 法 的 操 纵 。 本 文 分 析 了合 法 盈 余 管 理 和 不 合 法 盈 余 管 理 对 企 业 的 影 响 , 提 出 了 规 并 范不合 法盈余管理 的措施 。 关 键 词 : 余 管 理 ; 计 准 则 ; 计 选择 ; 范措 施 盈 会 会 防 中 图 分类 号 : 2 0 F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3 2 2 0 o 一 o2 一 o 10 - 9 6(0 2)6 l2 3
随 着 我 国市 场 经 济 的逐 步 建 立 , 本 市 场 的 日 资
益 发展 , 西方 许 多 国家 曾经 出现过 的盈 余 管 理 问题 , 在 我 国 资本 市场 也 同样 出现 了 。盈余 管 理是 客 观存 在 的 , 其进 行 利 弊 分 析 有 利 于 合 理 规 范 盈 余 管 理 对
盈 余 管理 的 含义 及 动机
对 盈 余 管 理 的 概 念 会 计 学 界 存 在 着 不 同 的 意
见 。 广 义 和 狭 义 之 分 。 美 国 会 计 学 家 斯 考 特 wl— 有 ii l
a k so ) 其 《 务 会 计 理 论 》 书 中认 为 , 余 m. .ct 在 t 财 一 盈
望通 过该 管理 而使 企 业 的盈 利 能 趋 于预 定 的 管理 目 标 , 目的不外 乎 满足 股 东财 富最 大 化 的 要求 、 理 其 合 避 税 、 自己的管 理业绩 和管 理才能得 到认 可 。 使 盈余 管 理 的产 生有 其 内在 和外 在 的原 因。从 内 在 原 因看 , 托代 理 关 系 的 存 在 及 由此 造 成 的 会 计 委
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控制、调整和处理财务报表,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特定的利益需求。
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能带来的好处之一是,通过调整财务报表,企业可以提升其盈余水平,进而提高其市场声誉和股东满意度。
例如,企业可能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准则,将某些费用延后到未来的会计期间,从而在当前会计期间实现更高的盈余。
这种做法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并提升股票的价格。
此外,一些企业还可能在特定时间或事件前销售一部分资产,从而实现盈余的“突击增长”,给分析师和投资者留下积极的印象。
然而,盈余管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干扰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其次,盈余管理可能引发公司的内部风险,例如管理层可能在追求短期盈余目标的同时忽视了长期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
这种做法可能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内部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在实际运作中,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和风险。
一方面,好的盈余管理可以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它可以帮助企业稳定股票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的投入。
此外,通过盈余管理,企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纳税筹划,减少税负。
这样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现金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需要谨慎对待。
企业务必保证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避免过度进行盈余管理。
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内控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监督,以减少错误和失误的风险。
同时,企业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基本盈利能力,注重长期战略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不仅仅关注短期的盈余目标。
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些好处,例如提升市场声誉和股东满意度。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报告期内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或控制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通常是为了满足公司在市场上的需求,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加自身的财务实力等目的。
盈余管理的利弊对公司和投资者都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对公司来说有以下几个利益:1.满足市场预期:市场通常对公司的盈余有一定的预期值,如果公司盈余超出市场预期,可能会引发过高的股价波动。
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预期来控制自己的盈余,尽量避免市场出现不确定性。
2.提高融资能力:盈余是公司融资的重要依据之一,良好的盈余水平可以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在融资时展示出更好的盈余表现,从而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3.调剂税负: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和规模,使公司的盈余在税务上得到最大化的优惠。
这有助于减少公司的税负,提高企业的资金回报率。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信任问题: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怀疑,对公司的透明度和诚信度产生质疑。
如果投资者无法信任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会对公司的股价和市场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2.风险隐患:盈余管理常常需要在合法和非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违法法律法规。
如果被监管机构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违规行为,可能会面临罚款、起诉等风险。
3.长期影响:盈余管理通常是短期内的措施,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副作用。
过分强调短期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在战略和长远发展方面的资源配置失衡,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既有利益也有弊端。
对于公司来说,盈余管理可以满足市场预期、提高融资能力和调剂税负等,但也会面临信任问题、风险隐患和长期影响等挑战。
因此,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权衡利弊,遵守合规原则,注重长期发展和企业形象的建立。
对投资者来说,应该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保持警惕,关注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和诚信度,不仅仅关注短期盈余表现,更要重视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盈余管理探析
盈余管理探析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运用各种会计政策和方法,来调整和管理企业的盈余水平和分配方式的一系列行为。
盈余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吸引投资者、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等。
然而,不当的盈余管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深入探析盈余管理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合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优惠某些会计政策和方法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从而实现税务优惠的目的。
比如,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来减少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降低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利润分配政策等方式来实现税务优惠。
2. 经营业绩管理企业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常常会考虑经营业绩的管理。
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盈余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提前提取盈余储备、短期盈余平准基金等方式,将盈余分配到未来的经营周期,以应对可能的经营风险。
3. 资本市场反应盈余水平是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引导资本市场对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认知,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盈余平滑政策、非经常性损益的调整等方式,稳定盈余水平,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1.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繁荣和增长时期,企业往往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策略,以保持稳定的盈余水平;而在经济低迷和萧条时期,企业可能会采取激进的盈余管理策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的稳定和增长。
2. 产业特点不同产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比如,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因此往往会采取较保守的盈余管理策略;而传统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实物盈余,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盈余水平。
3.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盈余管理利弊及对策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1.4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有明确的界限
盈余管理之所以与会计造假有明确界限,是因为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主体盈利,但区别在于会计造假属于违规行为,而盈余管理是指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实施的变更盈余信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从最直观的角度上来看,盈余管理可以帮助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或者同等程度上蒙受最小的亏损。该种利益是局部的,小范围的,但盈余管理不当也会发展成为会计造假,可能有时候会危害整个社会的福利,甚至违反会计法律,造成不容小觑的损失。两者之间虽然有明确的区别,但也能相互转化,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1对盈余管理的解释
1.1盈余管理的主体
主体为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和经理),而非公司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只是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盈余管理的决定权掌握在董事会、公司经理和部门经理手中,并且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对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起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于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而会计人员只是按照规定的指令而做举动,即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只是起辅助的作用。
2盈余管理的利弊
2.1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
2.1.1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助于解决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
按照契约观来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契约发生和订立,因而由此产生的契约成本是不容忽视的,若能避免或减少产生契约成本,能为企业减少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最大化企业价值。契约成本的产生来由于企业本身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相应就具备了刚性和不完备性两个特征。刚性是指契约一经订立便不能轻易改变,不具有灵活性;不完备性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并且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一定机会主义行为。契约中有相关指标,比如企业的债务等,若企业的相关指标超出订立契约时的标准,那么就很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相应会带来再次谈判的成本。若企业能够通过盈余管理来使相应指标数值低于契约中要求的范围内,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蒙受违约的损失,若使用得当,这对企业来说是有益的。
盈余管理论文:企业盈余管理探析
盈余管理论文:企业盈余管理探析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者关注的热点,盈余管理究竟对企业是有利还是弊,应如何把握对盈余管理的度,本文就盈余管理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弊作用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者关注的热点,它已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等同于盈余操纵和盈余做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所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报告。
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前提(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方面的矛盾。
因此,当代理人自身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时,自利性会使其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代理人可能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使盈余数字更有利于自己。
第一、契约刚性。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人们常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如分红计划,劳资契约等。
这些契约规则一般而言是刚性的它们通常很难根据经济和企业的现实情况变化而变化,因而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这时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
第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上不一致和在内容上不相同。
比如代理人会有内部信息,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一定知道,或者他们所掌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肯定不如代理人。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双方沟通存在障碍,公司的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员的业绩作出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评价,而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指标来间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正是这一点,使得盈余管理有了生存的空间。
(二)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和滞后性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管理人员具有会计选择的空间。
鉴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或规范时,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己选择,以使企业能够对所处环境和不可预见的契约后果及时做出灵活反应。
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相关控制研究
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相关控制研究引言: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调整报表中的收入、支出和其他项目,以达到其期望的盈余水平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有可能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
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分析有效控制盈余管理所需的相关措施。
一、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积极影响1. 稳定投资者预期: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实现稳定的盈余水平,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投资者通常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公司可以避免盈余的大幅波动,使投资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
2. 牵引业绩增长:盈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司业绩的增长。
通过合理的财务操作,公司可以通过将收入提前或者推迟到适当的时机,来实现盈余的增加。
这种操作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从而增加公司的盈余水平,并为进一步扩大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3. 税收规划: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进行有效的税收规划,减少税务负担。
通过合理调整公司的盈余,可以降低公司应纳税额,提高税后利润。
这对于提升公司绩效以及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盈余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 信任危机:若公司过度进行盈余管理,甚至采取不当行为来操纵盈余数据,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当市场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时,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信息产生质疑,降低公司的声誉和信用度。
2. 风险诱发: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当公司为了达到预期的盈余水平而进行操纵时,可能会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风险水平。
这样的操作可能会使得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并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3. 资本市场反应: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可能会被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所察觉,并对公司的股价和市场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从而影响公司的绩效和市场地位。
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分析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对财务报表中的盈余进行操纵或调整的行为。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或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然而,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通常会通过虚增收入、推迟成本、调整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方式来操纵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据。
这种人为的调整势必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状况。
这样一来,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就会受到误导,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行。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还可能削弱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变得复杂和难以理解,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困惑。
此外,由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不尽相同,同样的财务指标可能会因此而呈现出不一致的表现。
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理解和比较的难度,还给企业间的比较和竞争带来了不公平性,影响了市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的盈余数据,如虚假记账、财务造假等。
这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的道德风险,也是对整个会计职业声誉的威胁。
一旦道德风险暴露出来,不仅会导致企业经营受损,还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信心和稳定。
除此之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通常需要企业高层主管的主导和支持。
如果企业管理层追求的是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经营价值,那么公司治理结构可能会受到损害。
这不仅会降低股东权益的保护程度,还会增加公司内部的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风险。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削弱了透明度和可比性,引发道德风险,以及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约束,并加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工作,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影响
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影响盈余管理策略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和财务报表处理,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
企业往往利用各种会计估计和政策灵活性,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从而影响股价表现。
然而,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盈余管理策略可以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当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策略使盈余增加时,股东可以从增加的盈余中收到更多的现金分红,从而使投资者对股票更感兴趣。
盈余增加也意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企业股票的信心。
市场通常会对盈利能力强、持续增长的企业给予更高的市盈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当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策略使盈余减少时,投资者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怀疑,对其股票价值产生负面预期。
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刻意高估预计应收账款的价值或低估存货价值来减少盈余,从而影响股价。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产生疑虑,从而降低了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度。
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当企业过度地追求短期盈余而忽视长期发展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
投资者通常更看重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稳定性,而非短期的一时盈余。
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导致企业忽视了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长期来看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股价。
为了减少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不利影响,有几个措施是值得注意的。
加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这可以通过健全的审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来实现。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盈余管理的行为。
投资者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财务识别度,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前景,而非仅仅追逐短期的盈余数据。
总之,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推动股价上涨。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和负面的盈余管理可能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热门话题之一。
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为某种特定的形式,以从中获得潜在的利益。
尽管盈余管理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某些好处,但它对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看起来更好。
这种失真可能包括虚报收入、低估成本和资产价值等。
这种不诚实的财务报告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基础。
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信任的缺失,并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优先考虑达到特定的盈余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满足短期业绩预期,管理层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如过度投资、不合理的收购或并购等,以达到虚假的盈余目标。
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长期价值受损,并加剧公司治理的不稳定性。
此外,盈余管理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
当管理层通过滥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取个人利益时,公司董事会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角色可能受到削弱。
管理层可能通过操纵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决策机构来掌控公司治理,以避免被发现和问责。
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就变得无效,导致公司内部控制的破裂和风险的增加。
然而,要解决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
首先,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和审计标准,以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其次,重视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董事会和监审委员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应当独立、有权和负责,有效监督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识别能力,避免投资者成为盈余管理的受害者。
是否赞成盈余管理制度
是否赞成盈余管理制度首先,盈余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1. 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盈余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盈余的分配和使用,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业务发展和扩张,从而使企业能够稳步增长并持续盈利。
2.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盈余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合理分配盈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3. 保护股东利益。
盈余是企业的利润,是股东投资的回报,盈余管理制度可以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他们能够分享企业盈余带来的收益。
4. 提高企业透明度和信誉度。
盈余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声誉。
总的来说,盈余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利益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然而,盈余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 盈余管理存在滥用风险。
一些企业可能会滥用盈余,将盈余用于非正当用途,导致资金浪费和投机行为,损害企业和股东利益。
2. 盈余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对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要求也较高,如果企业管理不善或执行不力,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甚至带来财务风险。
3. 盈余管理制度涉及到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多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的平衡,可能会引发内部矛盾和纠纷,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盈余管理制度时,企业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政策。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政策,确保盈余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 设立独立的盈余管理机构。
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盈余管理机构,负责盈余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盈余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3. 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防范盈余管理存在的滥用风险和财务风险。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盈余管理指企业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对盈余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行为。
盈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结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净收入,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盈余管理是企业用各种手段调整和操控盈余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追求特定的经济利益,如增加股东收益、避税、获取融资等。
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盈余管理容易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使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企业可能进行收入的滚延或欺骗性销售,增加当期的收入,从而美化财务状况。
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企业过度追求盈余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创新。
企业可能为了满足短期目标而过度压缩成本和研发投资,导致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下降。
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如违规披露、内幕交易等,破坏市场秩序和信任。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盈余管理的监管和规范。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审查和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应加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完善财务报告标准和会计准则,使投资者能够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意识提升,提高投资者对盈余管理风险的认知,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
企业自身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理念,坚持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在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可以从企业、投资者、监管机构等不同的主体出发,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盈余管理的成本和效益,探讨如何有效监管和规范盈余管理行为。
还可以研究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股东收益、创新能力等的关系,探究盈余管理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
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
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
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
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
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
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
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
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
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
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
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
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
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否则,将各取其利。
因此,委托——代理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容易产生道德的背离,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原因二: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垄断许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委托人要获得这些信息,就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甚至不可能得到这些信息。
这就使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相容,代理者可以籍此获得某种信息的租金,这对委托人而言就是代理成本。
同样,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也很难获得企业独占的内部信息。
由于代理者(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信息的制造与发布权,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会对会计信息进行隐瞒或夸张。
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充分性进行评判,使得现代企业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原因三: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
会计固有的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
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的会计选择。
如会计上要求的权责发生制、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渗入职业判断等许多主观人为的因素,管理当局也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或有损失来确认虚拟业绩或“储存利润”。
因为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那些会计政策没有规定的特殊状况,就为企业提供了会计选择的空间,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土壤。
三、盈余管理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等同于利润操纵和财务舞弊,它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诈行为,由它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财务报告。
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事实性,因为它的事项与交易是实际发生的,不是捏造的。
同时,盈余管理并不像财务舞弊那样对相关利益方只有害而无利,它虽然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在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而言,一是有助于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又急需投资资金时,往往采用利润前推措施。
此时,企业一般来说财务状况不佳,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达到配股筹资条件;资产负债率过高,潜在债权人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
企业若提前确认后期的利润,如,将直线法用加速折旧,降低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那么,当期利润定当得以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要求。
同时,这些做法也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更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度过财务难关,使企业能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有助于企业减少契约成本。
持契约观(EfficientContracting Perspective)的学者指出,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
他们认为,会计方法的选择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订立形式一样,可以减少企业各方之间的契约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备性,需要给经营者一定的会计选择和处理上的灵活性,以便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和其他无法预见的事件。
特别是在外围环境变化影响到企业契约的参考指标时,企业管理当局能够通过适当的盈余调整影响契约指标,从而有效地避免再次谈判的成本或技术性违约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合同也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前提。
也就是说,盈余管理运用得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是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
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股价,也有助于股东达到财富最大化目标。
采取利润逐年后移措施,使企业业绩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有利于树立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企业若能抓住有利时机,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占有率,转“虚增长”为“实增长”,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是有助于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
它能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又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就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而言,尽管盈余管理在国内外企业均被广泛采用,但是,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破坏社会的经济发展。
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
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
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
盈利信息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它被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用户用来评价企业的优劣有着重大意义。
过度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将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
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
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当期利润后,将使预期目标利润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一年度若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只有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不合法的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最终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
《上海证券报》对投资者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利润在盈余管理以后的转回将使投资者失望。
公司业绩不佳,将导致股票价值下滑等负面影响。
3、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盈余管理会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忽略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的事实。
过度的运用盈余管理,会因为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细究起来,与各企业过分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也有一定关系。
如果因为每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加控制地进行盈余管理,那么,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协调发展不利。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其他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操守就很难,最终将导致恶性循环和不正常的盈余管理竞争,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投资者将无法区分各个不同企业的好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失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