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平面设计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S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5
适用条件:
(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 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 (2)在S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是行驶力学上所 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 长度应符合下式
2
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基本型 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形。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
3
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 度比设计成1:1:1。 计算方法: 由平曲线长度L=αR+2Ls
按1:1:1设计时,L=3Ls,则3Ls=αR+2Ls 故
Ls = αR
A1 + A2 l≤ 40
( m)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 (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
R2 1 = 1~ R1 3
式中:R1——大圆半径(m); R2——小圆半径(m)。
6
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7
适用条件 (1)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 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18
19
17
(2)控制点的展绘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均应展绘和测出各等级三角点、导线点、图根点、 水准点等,并按规定的符号表示。 (3)各种构造物的测绘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应按《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测 绘和表示。 (4)水系及其附属物的测绘 海洋的海岸线位置,水渠顶边及底边高程;堤坝顶部及坡脚的高程; 水井井台高程;水塘塘顶边及塘底的高程。河流、水沟等应注明水流流向。 (5)地形、地貌、植被、不良地质地带等均应详细测绘并用等高线和国家 测绘局制定的“地形图图式”符号及数字注明。
13
14
二、逐桩坐标表
高等级公路的 线形指标高,表现 在平面上是圆曲线 半径较大,缓和曲 线较长,在测设和 放样时须采用坐标 法,方能保证其测 量精度。所以计算 一份”逐桩坐标表” 是十分必要的。
15
三、路线平面设计图
路线平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公路路线平面图是指包括道路中线在内的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研究与比选,可采用1:5000或1: 10000的比例尺测绘(或向国家测绘部门和其它工程单位搜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文件组成部分应采用更大的比例尺。一般 常用的是1:2000,在平原微丘区可用1:5000。 地形特别复杂地段的路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可用1:500或1:1000。 若为纸上移线,则比例尺将更大。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一般为中线 两侧各100—200m。对1:5000的地形图,测绘宽度每侧应不小于250m。若有 比较线,应将比较线包括进去。
12
第七节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图纸:路线平面设计图、路线交叉设计图、道路平面布置 图纸 图、纸上移线图等 表格: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线交点坐标表(或含在“直 表格 线、曲线及转角表”中)、逐桩坐标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等。 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本表全面地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面线形的各项 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 该表的格式参见下表。本表对公路和城市道路都适用,其 中“交点坐标”一栏视道路等级和测设情况取舍。
R2 ≤ A ≤ R2 2
式中:A——回旋线参数; R2——小圆半径(m)。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R2 0.2 ≤ ≤ 0.8 R1
8
(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D 0.003 ≤ ≤ 0.03 R2
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
9
凸型 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 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容 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定。
16
2.路线平面图的内容及绘制方法 (1)导线及道路中线的展绘 在展绘导线或中线以前,需按图幅的合理布局,绘出坐标方格网,坐标 网格尺寸采用5cm或10cm,。要求图廓网格的对角线长度和导线点间长度 误差均不大于0.5mm。然后按导线点(或交点,下同)坐标X、丫精确地点绘 在相应位置上。 复核无误后,再按“逐桩坐标表”所提供的数据,展绘曲线,并注明各曲 线主要点以及公里桩、百米桩、断链桩位置。对导线点、交点逐个编号,注 明路线在本张图中的起点和终点里程等。 路线一律按前进方向从左至右画,在每张图的拼接处画出接图线。在图 的右上角注明共X张、第X张。在图纸的空白处注明曲线元素及主要点里程。
10
复合型 1、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2、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A2:A1=1:1.5 3、复台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方外一般 很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线形设计中。
11
C型 1、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 2、其连接处的曲率为0,也就是R=∞,相当于两基本型的 同向曲线中间直线长度为0。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C型曲线只 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适用条件:同卵形曲线。
第五节
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 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设计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 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 景观协调、安全舒适。 设计速度<40km/h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 下,正确地运用平面线形要素最小值。
1
(三)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平衡与连续) 1.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方向 的尽头更要注意。 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 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 2.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四)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 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 (五)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从三个方面考虑) 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 来不及调整,所以《规范》规定了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两 端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