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常识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了解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常用仪器(常识性了解)。
专题二第一单元1.认识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3.了解电子层、原子轨道的概念。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级顺序。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5.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单元1.理解元素周期律,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知道根据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可把元素周期表分为不同的区。
3.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不要求用电负性差值判断共价键还是离子键)4.了解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专题三第一单元1.了解金属晶体模型和金属键的本质。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有关物理性质。
了解金属原子化热的概念。
3.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主要因素。
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
4.认识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注:金属晶体晶胞及三种堆积方式不作要求。
第二单元1.认识氯化钠、氯化铯晶体。
2.知道晶格能的概念,知道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硬度大小与晶格能大小的关系。
3.知道影响晶格能大小的主要因素。
4.离子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不作要求。
第三单元1.认识共价键的本质,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及其形成过程。
认识共价键形成时,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与共价键键能的关系。
3.知道σ键和π键的形成条件,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的概念,能对一些常见简单分子中键的类型作出判断。
注:大π键不作要求4.了解键能的概念,认识影响键能的主要因素,理解键能与化学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知道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常见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四单元1.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
2.了解影响范德华力的主要因素,知道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2.位、构、性关系的图解、表解与例析3.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位素(两个特性)4.核外电子构成原理(1)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每个能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2)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a .能量最低原理b .泡利原理c .洪特规则及洪特规则特例(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式:a .原子结构简图 b .电子排布式 c .轨道表示式 5.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1.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说,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1 A 族 除外)。
3.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 ,周期数为n ,则: (1)m/n<1时为金属,m/n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2)m/n>1时是非金属,m/n 越大,非金属性越强;(3)m/n=1时是两性元素。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① 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②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形呈周期性变化⑤ 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⑥ 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排列原则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周期 (7个 横行) ① 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② 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③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性质递变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 素 周期表族(18 个纵行) ① 主族(第ⅠA 族—第ⅦA 族共七个) ② 副族(第ⅠB 族—第ⅦB 族共七个) ③ 第Ⅷ族(第8—10纵行) ④结构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复习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共价键的知识结构2.分子构型与物质性质(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σ键π键 按成键电子云 的重叠方式极性键 非极性键一般共价键 配位键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按成键原子的电子转移方式 化学键 范德华力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 特征: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σ键特征 电子云呈轴对称(如s —s σ键、 s —p σ键、p —p σ键)π键 特征电子云分布的界面对通过键轴的一个平面对称(如p —p π键)成键方式共价单键—σ键共价双键—1个σ键、1个π键共价叁键—1个σ键、2个π键 规律 键能: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键长: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键角:描述分子空间结构的重要参数用于衡量共价键的稳定性 键参数 共 价 键定义:原子形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轨道混合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sp 杂化 sp 2杂化sp 3杂化 分类 构型解释: 杂化理论sp 杂化:直线型sp 2杂化:平面三角形sp 3杂化:四面体型杂化轨道理论 价电子理论 实验测定 理论推测 构型判断 分 子 构 型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空间构型决定因素由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分子时非极性分子(O 3除外),由极性键组成的非对称型分子一般是极性分子,由极性键组成的完全对称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原子元素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一知识要点1、分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2、原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②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所以如果论等级,分子是原子的“上司”(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同种物质,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不变。
习题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2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总称,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3.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相对原子数的一种表示方法。
4. 分子与离子:化合物中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起来的基本单位称为分子,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5. 原子核:原子核是构成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粒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 原子模型发展历程:汤姆逊提出的“酸葡萄干模型”→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玻尔的“量子理论”。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中的电子按不同能级分布。
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4.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
5. 量子数:描述原子中电子状态的参数,主要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原子、分子、离子:原子是构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基本单位,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金属元素的特性:大多数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具有光泽,易被吸附氧化形成氧化物。
3. 非金属元素的特性:非金属元素多数为固体或气体,具有不良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大多为非金属化合物。
4. 金属的原子排列: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相互连接形成金属晶体,金属结构特征包括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5. 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电静力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产生电子对。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电子数目为两个原子价电子数的总和。
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1.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化学物质的过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二.教学目标:1.A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Z某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四.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五.知识分析:复习提问: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一)原子核1.原子结构:质子原子核中子原子电子(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所以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因而核电荷数由质子数决定。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约是原子的万分之一,体积只占原子的几千万亿分之一。
2.质量数:1.67261027kg1.0071271.6610kg质子的相对质量=1.67481027kg1.008127中子的相对质量=1.6610kg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练习:用Z某表示原子:1.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2.阳离子的中子数,某AnA共有某个电子,则N=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某An共的某个电子,则N=1216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CO2分子中,N=22ngAA5.原子核内有某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在RO3的微粒中,共有某个核外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R核内所含的中子数为(A某n24)7.已知R2n离子的核内有某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M,则agR2离子里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M某2)/M]mol)(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原子结构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在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1913年,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N.Bohr)根据普朗克(Planck)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A.Einstein)的光子学说中光子能量与辐射频率的关系提出了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
该理论指出:(1)原子核外电子不能在任意的轨道上运动,只能在符合玻尔量子化条件的、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形轨道上运动,这种轨道称为稳定轨道,电子在稳定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时,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2)电子在不同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其能量是不同的,轨道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当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时称为基态,其它的状态称为激发态(3)电子在不同的原子轨道间跃迁时,才能发生能量的辐射或吸收;通常情况下,电子处于基态,在高能量作用下,电子被激发到离核较远的高能量轨道后,会自发的跃迁回低能量轨道,同时发射出光谱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薛定谔方程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1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用n表示,其取值为正整数,即n=1、2、3、4、5、6、7、……,各取值还可用相应的光谱符号K、L、M、N、O、P、Q、……来表示,主量子数取值相同的一组原子轨道为一个电子层,如n=1,为第一电子层即K层,n=2为第二层即L层……。
主量子数确定了电子层,主量子数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处离核的远近,即原子轨道离核的远近,同时说明了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主量子数取值越大,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处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对单电子原子体系,其原子轨道的能量只决定于主量子数,只要主量子数相同,原子轨道的能量就相等;对多电子原子体系,原子轨道的能量同时受到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的影响,2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也叫做副量子数,用符号l表示,其取值规定为l=0、1、2、3、……、(n-1)。
相应的光谱符号分别为s、p、d、f、g、h……,显然,角量子数的取值和取值个数是由主量子数决定的,如n=1时,=0,只有唯一的一个值;n=2时,=0、1,有两个取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重要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1原子和分子1.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区别: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2元素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3化学式1.化合物的化学式就是表示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以及各组成元素的比例。
2.化学式的书写规则(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一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首先按正前负后的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一定顺序通常是指: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4化学方程式配平1.化学反应方程式严格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后,往往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不相等,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通过计算配平来解决。
2.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①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②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2)观察法①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性质。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能层上运动。
二、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两个字母,通常来自元素名称的拉丁文缩写,例如氢的符号是H,氧的符号是O。
三、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列方式称为电子结构。
基本原则是:1. 电子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
能级按照K、L、M、N 等字母来表示,K能级最靠近原子核。
2. 每个能级最多容纳固定数量的电子,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 原子外层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等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质子数也为8。
五、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质量不同。
六、离子离子是具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少的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多的原子或原子团。
七、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平衡状态是指原子内外电子数目相等时的状态。
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来实现平衡。
得电子后的原子形成负离子,失电子后的原子形成正离子。
八、原子的价电子原子外层最活跃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捐赠价电子来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
九、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放射治疗、碳-14用于碳定年、同位素示踪等。
十、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划分成周期和族。
周期数表示原子中能级最高的电子能级,族数表示原子外层电子数。
总结:九年级的原子结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电子结构、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同位素、离子、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价电子、同位素的应用以及元素周期表。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一、化学基础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元素周期表。
2.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动力学。
4. 离子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脱水反应。
5.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的种类、共价键的构成和性质,分子中间的力的种类和作用。
有机分子的构成。
二、无机化学1.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的周期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成键和离键: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成键和离键,金属离子的稳定性。
3. 酸碱性:酸碱定义、酸碱度的计量、酸碱的性质。
4.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和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酸、碱、氧化还原反应。
5.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如酸、碱、盐等。
三、有机化学1. 有机分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的种类、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2. 烃化学:烃的结构、命名方式和性质,炔烃、烯烃、烷烃。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是基础的化学反应类型,醇的氧化、烷基的卤化。
4. 其他基本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5. 典型官能团的化学性质:羧基、醛基、酮基和酯基的化学性质。
四、物理化学1. 热力学:物质的热力学状态、热量、熵、自由能等热学量,一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计算的热化学数据。
2. 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及其条件,酸碱平衡、溶解度平衡,均相反应,不同态反应。
3. 化学动力学:反应速度、速率常数、反应机理、触媒,一、二、三、零级反应。
4. 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反应热和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反应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5. 界面现象和表面化学:溶液、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五、分析化学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高中化学有机结构知识点
高中化学有机结构知识点
有机结构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了解有机结构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有机结构知识点:
1. 碳的四价和键的特性:
-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其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可以通过共价键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
- 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其中单键是最常见的。
- 碳原子可以形成直链、支链、环状和立体异构体。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常采用系统命名法,根据其结构和官能团进行命名。
- 常见的命名方法包括根据主链、官能团和取代基进行命名。
3. 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和命名:
- 有机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结构单元,例如羟基、羰基、醇基等。
- 不同的官能团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反应机制,对有机化学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碳的立体化学:
- 碳是手性的,可以存在于立体异构体中。
- 立体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对映异构体等。
- 立体异构体的存在对于化学反应和药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5. 有机化合物的功能:
- 有机化合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例如酸、碱、酯、醇、醚等。
- 不同的功能团可以赋予有机化合物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以上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有机结构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化学常识知识大全
化学常识知识大全化学常识知识涵盖了广泛的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常识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提供了关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周期性趋势的信息。
2.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电粒子组成。
原子包含了带有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和带有负电荷的电子。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反应等不同类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物质。
5.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可以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酸性质子和碱的碱性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
6.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表示物质中粒子 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摩尔数的质量,以克/摩尔表示。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8. 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并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9. 功率数和配位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形成配位化合物。
功率数表示一个配体通过共用一对电子与中心离子结合的能力。
10.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溶解度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最大量。
溶液浓度可以通过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等来表示。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常识知识点,化学学科非常广泛深奥。
掌握更多化学常识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原子的构成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1、分子概念:分子是..
原子的构成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1、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特性:(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间隔较小;(3)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4)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原子是不停的运动着的;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一、原子的构成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因此我们还要思考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可以它又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化学常识: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逐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钻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原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你能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上海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知识点整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构造、变化规律以及应用的科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为了帮助高二学生系统地掌握第一学期的化学知识,本文将对上海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壳层、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等。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特点与主要分区等。
2. 化学键- 离子键:电子的给与与接受,形成离子化合物。
- 共价键:电子的共享,形成共价化合物。
-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形成金属化合物。
3.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 化学方程式:平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其特点。
- 化学计量:摩尔质量、元素与化合物的计算、摩尔比、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等。
4.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与区别。
-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
二、无机化学知识点1. 酸碱中和反应与盐-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定义与性质,中和反应的特点与方法等。
- 盐:盐的命名与化学式,盐的常见性质等。
2.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金属元素、合金、金属的常见性质及其应用等。
- 非金属:非金属元素、非金属的常见性质及其应用等。
3. 氧气和氢气的制备与性质-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氧气的制备方法、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等。
-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氢气的制备方法、氢气的性质及其应用等。
4. 碳的特殊性质- 碳的特殊性质:烯烃、炔烃、脂肪烃、芳香烃等碳的特殊类别及其性质等。
三、有机化学知识点1. 烃及其衍生物- 烷烃、烯烃和炔烃: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等。
- 芳香烃:苯、取代苯环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等。
2. 醇、醛和酮- 醇:醇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等。
- 醛和酮:醛和酮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等。
3. 羧酸和酯- 羧酸:羧酸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等。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2)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前言原子结构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解释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粒子,而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形成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则绕核壳层运动。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不同能级壳层上运动。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电子壳层的万分之一,但其中包含原子99.9%以上的质量。
电子结构电子壳层的能级分为K、L、M、N等,每个能级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居里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必须填满低能级轨道后才能填满高能级轨道。
原子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和电子结构决定。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越多,电子结构也更加稳定。
原子的性质还受到元素化学属性的影响,如电负性、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等。
原子结构的应用原子结构不仅在化学领域有重要应用,还在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可以设计新材料、开发新技术,甚至探索宇宙奥秘。
结语原子结构是一个精彩而复杂的领域,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拓展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八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构成
八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构成
摘要:
一、化学原子的概念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核
2.电子云
三、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
四、原子的分类
五、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正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守恒的科学。
在化学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原子”这个概念。
那么,什么是原子呢?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
电子云则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由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和电子云共同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被称为原子序数,它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分为若干个周期和族。
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对我们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根据质子数和中子数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氢原子、氦原子等。
原子的类型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化合价等。
这些性质又决定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它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根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总之,化学原子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化学常识: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团
化学常识: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团一、化学常识: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二、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团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电子云中小黑点并不代表电子,只是代表电子出现的机会。
越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越多。
2.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较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轨道能量高低遵循构造原理。
4.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里的2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故原子核外不能出现远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5.洪特规则: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6.当原子核外价电子处于全空,半满,全满的稳定状态,这时失去电子较难,故第一电离能比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
7.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甲酸冰醋酸,碳酸氢硫次氯酸,最弱氢氰和硅酸。
这是口诀……
8.焓变和熵变的关系。
简单地来说,焓变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后的能量变化量,熵变是指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之后物体混乱度的变化量。
焓变和熵变都大于零的在任何条件下自发反应发生,焓变和熵变都小于零任何条件下反应不发生,焓变大于零熵变小于零低温下反应自发进行,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高温下反应自发进行
9.易错点归纳
10.有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有中子,有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有电子
如氢离子
11.同位素的转化和同素异形体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12.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如氯化铝
13.非极性分子中不可能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如乙炔14.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5.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其键角一定为109度5分16.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23d6 17.Cr的价电子排布式3d44s2,C U价电子排布式3d94s2
18 A Z X中,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19. 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20. 明矾只能做净水剂,不能做杀菌剂和消毒剂.
21. 氧化铝可用作耐火材料,氧化铁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22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
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
势,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同一主族,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第一电离能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
当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
低,该原子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