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合集下载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实验报告)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实验报告)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实验报告单
班级: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有: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讨论:
1.为什么选蝗虫精母细胞作为观察材料?
2.视野中的细胞减数分裂是动态变化的吗?能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吗?
3、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为什么不选择雌性个体?
记录实验结果。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姓名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

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

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

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2.2实验过程2.2.1取材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1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1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1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生物性原细胞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生殖期雄性蝗虫精巢细胞为材料,先使用Carnoy固定液固定,再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压片法制片。

标本玻片置于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认识、分辨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相,并对不同分裂相拍照或绘图记录。

引言减数分裂(Meiosis)是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生物性成熟以后,性腺中的精(卵)原细胞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生物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配子细胞经过进一步变形、生化变化,形成成熟的精子或卵细胞。

二者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本次实验采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作为标本采集对象,其雄性染色体数为2n=23,XO ♂。

蝗虫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经典材料①。

1. 实验材料1.1. 器材:显微镜1台,镊子1把,解剖针2支,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 1.2.试剂:Carnoy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3. 生物材料: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固定材料2. 实验步骤2.1. 取材与标本固定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的固定。

选择雄性蝗虫,剪去双翅,再由腹部背面剪开,可见贴在一起的一对橘黄色精巢。

将其投入0.7%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可见曲细精管①。

将其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室温下固定24h后,转入70%乙醇,存放于4℃冰箱。

2.2. 制片与观察2.2.1. 染色。

取2-3个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时间一般为6-10min。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解析版)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解析版)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蝗虫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解离→→→制片。

(2)在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要点探究(1)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中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分析。

(2)精巢内精原细胞存在的细胞分裂方式,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分裂,又可进行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答案】1、精母两形态位置数目2、(1)漂洗染色(2)低(3)低高3、(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

(2)细胞在解离的时候已经死亡,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有丝减数n、2n、4n➢高考真题剖析4、(2020·江苏)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参考答案:CD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图甲含有五组荧光点,且每组荧光点较大,在细胞中散乱分布,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拟南芥(2n=10)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即5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会形成5个四分体,可知图甲为四分体时期,即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乙的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即减数分裂Ⅰ中期;图丙的细胞每一极含有5个小的荧光点,应该为减数分裂Ⅱ中期,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图丁中含有4组荧光点,每组5个,应该是减数分裂Ⅱ完成,形成了4个精细胞。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3、后期Ⅱ:每个二分体的着丝粒纵裂,形成两个 单分体(染色单体),并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各单分体(染色单体)移到两极后,解 旋、伸展,核膜重新出现。
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
思考题: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间期Ⅱ、)前期Ⅱ、中期Ⅱ、后 期Ⅱ、末期Ⅱ
(一)第一次减数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1、前期Ⅰ: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细线期:细胞核较大而染色较浅,染色质 凝集成细丝状,可见念珠状的染 色粒,核仁明显。
2)偶线期:核更大,染色体形态仍细而长, 但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联
2、中期Ⅰ:各二价体(四分体)排列形 成赤道板,同源染色体的着 丝粒各连于一条纺锤丝。
3、后期Ⅰ: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Ⅰ:各条染色体(各二分体) 到达两极后,解旋、伸 展,核膜重新出现。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1、前期Ⅱ:每个二分体凝缩,核膜消失。 2、中期Ⅱ:各二分体排列于细胞中央成赤道板。
会),不易找到。
3)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而始核内稀疏,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交叉。
4)双线期:染色体表面不光滑,同源染色体 开始分离,交叉逐渐端化,呈 “X”或“O”形。 5)终变期:染色体极短极粗,表面光滑,多 位于核的四周。交叉进一步端 化,呈“X”、“O”、“Y”、 “V”等图像,核膜核仁消失。
实验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切片
一、减数分裂特点
1、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
2、细胞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3、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减半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

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

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

实验.蝗虫的减数分裂

实验.蝗虫的减数分裂
1,注意蝗虫精巢的采集时间,需要采集正在交配期间 的蝗虫,一般九月的雄蝗虫为宜,此时的生殖细胞 大量分裂,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选材时要注意,尽量选择新鲜的精巢,选择精细小 管比较粗圆的,保证其正处于减数分裂期间。
3,当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色液后,要用拇指压一压 盖玻片,这样可以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在一个平面上。 敲打盖玻片的目的是为了使染色体分散的均匀。
体形态与细线期相比变化不大,此时同源染色体配对。 粗线期:联会完毕。染色体继续变粗。形成了粗线网的结构。 双线期:配对的染色体开始分开,同源染色体开始交叉互换。 终变期:染色体最短最粗,并开始向两边移动,此时的核膜、
核仁消失。 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着丝粒
开始远离,并开始分向两级。 后期Ⅰ:两条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级形成两组单倍体,
在九月底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后方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的精巢
大家好
实验:蝗虫的减数分裂
一、实验目的: 了解蝗虫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发生过程
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和细胞变化的特点,加 深了对减数分裂意义的认识。
2
二、实验原理: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 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形成了染色体数 目减半四个子细胞。减数分裂确保了亲子代间染 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 对稳定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的同源染色体 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提高了遗传物质的变异性。1516来自 171819
20
21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 蝗虫2n=24),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 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 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是减数分裂观察的 很好材料。

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细胞产生有性配子的重要分裂方式,它对细胞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对蝗虫精巢进行固定、制片染色后观察其精原细胞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温习了减数分裂各阶段的染色体的特征及行为,了解了如何区分各时期的细胞,再一次练习了制片、染色、镜检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1.引言细胞分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它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细胞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其中无丝分裂的遗传物质不能平均分配,有丝分裂不改变染色体倍数,减数分裂则产生染色体减半的配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通常发生在生命周期某一个阶段,也叫成熟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仅复制一次,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减数分裂加大了生物遗传信息突变和重组的概率,加速了生物的进化的概率,使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减数分裂的过程见图一。

图1 减数分裂过程图本次试验选用蝗虫精巢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固定、保存、制片、染色后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分裂各个阶段,了解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选用蝗虫作为研究材料有以下几个原因:(1)当下正值蝗虫繁殖期,取材较为方便;(2)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3)蝗虫的曲细精管内由上到下一次排列着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殖细胞,使我们在同一染色体标本上可以同时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材料2.1实验器材载破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镊子。

2.2实验试剂Carnoy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2.3实验生物材料蝗虫精巢小管固定材料3实验方法3.1取材选择繁殖季节雄性蝗虫(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个体较大,且尾部有产卵瓣,从外部易于区别。

),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乳白色或黄色的团块,即为蝗虫精巢。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十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三、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

夹取一小段管状精巢,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截成数
小段,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分钟左右。
3.压片
然后将盖玻片放在染色的材料上,在酒精灯上轻轻掠 过,微微加热,上覆吸水纸,用大拇指重压,使细胞和染色 体散开。
4.镜检
将制成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减数分 裂的各个时期及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特点。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
五、操作步骤
• 取材
固定
染色 压片镜检Fra bibliotek1.取材和固定
将捉取或购回的雄性蝗虫(如土蝗、负蝗等)用卡诺氏固
定液固定。
2.染色
将已固定好的雄性蝗虫取出,放在培养皿中,剪去翅
膀,在其翅的基部后方,相当于腹部前端的背侧,细心剪开
体壁,可见上方两侧各有一团黄色组织块即精巢。用小镊子
六、实验结果 偶线期
粗线期
终变期
中期Ⅰ
中期Ⅱ
精细胞、精子
七、作业和思考 1. 绘制减数分裂的双线期、终变期、中期I、后 期I、中期Ⅱ、后期Ⅱ的染色体变化简图。 2. 比较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 过程中的区别。

动植物减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动植物减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实验报告2011年9月19日摘要: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蝗虫精巢细胞为材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用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制片后,放置高倍镜下观察,根据染色体在各时期的不同特点,即可分辨出细胞减数分裂的阶段。

引言:减数分裂,又叫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它包括连续两的细胞分裂阶段:每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等数分裂。

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钵变化特点各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第一次前期时间较长,染色体变化比较复杂,故其前期又可分为五个时期。

在减数整个过程中,同源当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交换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

最终分裂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个子细胞,从而发育为雌性或雄性配子。

雌雄配子通过受精又结合成为合子,发育为新的个体,这样又恢复了染色体数目。

由于不同雌雄配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和进化。

在本实验中,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的认识,更加了解减数分裂及其意义。

实验目的:1、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2、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实验原理:由于在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都有所不同,通过用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进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观察到在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结构与变化。

减数分裂其特点如下:1、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2、其前期特别长,且染色体的变化复杂,有同源染色体彼此配对、交叉互换的过程。

3、在高等动物减数分裂时,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会分别形成一个卵细胞和四个精细胞。

通过这些特点和各时期染色体应有的状态可辨别镜下蝗虫精母细胞所处的时期,从而了解并巩固减数分裂的规律。

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四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一、实验目的1、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并熟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为研究遗传基本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2、学习并进一步掌握动、植物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在高等生物里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先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n)。

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一种连续二次的减数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n)或精细胞(n),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n)与三个退化的极体(n)。

再经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为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

这样,在物种延续的过程中,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组成和染色体的鉴定和分析等,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和细胞学基础。

并可导致了各种遗传重组的发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穗,短角斑腿蝗(Catantopsbrachycerus)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广口瓶等;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45%醋酸和改良苯酚品红等。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一)小麦花药压片标本的制作与观察1、取材当大田中的小麦处于孕穗早期时,选取旗叶叶耳与其下面一叶叶耳之间相距1~2cm的主穗,剥去外部叶鞘,剪下幼穗,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24h后用70%酒精换冼两次,保存在70%酒精中。

蝗虫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观察

蝗虫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观察

遗传学实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3级临八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有丝分裂是动植物一生中都在进行,但减数分裂仅仅发生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是生物性原细胞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雄蝗虫为实验材料,取其精巢,先使用Carnoy固定液固定,再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压片法制片。

观察并深入了解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熟练掌握制片、染色技术,并对不同分裂相拍照记录。

1.引言1.1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生物性成熟以后,性腺中的精(卵)原细胞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其特点是:(1)连续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核,染色体数目减半。

(2)前期特别长,而且染色体的变化复杂,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及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的过程。

减数分裂对于动植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有同源染色体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交换,从而为后代遗传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1.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1.2.1取材要观察到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正确准确的取材尤为重要。

在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花药和胚珠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为小孢子母细胞和大孢子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小孢子和1个大孢子。

根据不同植物的开花及其生殖器官形成时的外部形态作为参考,要适时取材。

选取适当大小的花蕾是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此时的植株形态及花蕾大小依植物的类别及品种有所不同。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原理】★★★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因此,在它的精巢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1.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绘图:三、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总结归纳】★★★1.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二、探究创新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高考资源网]2.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_OK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_OK

在其翅的基部后方,相当于腹部前端的背侧,细心剪开体壁,
可见上方两侧各有一团黄色组织块即精巢。用小镊子夹取一
小段管状精巢,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截成数小段,
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分钟左右。
4
3.压片
然后将盖玻片放在染色的材料上,在酒精灯上轻轻掠过, 微微加热,上覆吸水纸,用大拇指重压,使细胞和染色体散 开。
压片然后将盖玻片放在染色的材料上在酒精灯上轻轻掠过微微加热上覆吸水纸用大拇指重压使细胞和染色体散将制成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及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特点
实验三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 观察(4学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掌握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装片的制作
4.镜检
将制成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减数分 裂的各个时期及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特点。
5
六、实验结果 偶线期
6
粗线期
7
终变期
8
中期Ⅰ
9
中期Ⅱ
10
精细胞、精子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作业和思考 1. 绘制减数分裂的双线期、终变期、中期I、后 期I、中期Ⅱ、后期Ⅱ的染色体变化简图。 2. 比较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 过程中的区别。
技术。
比较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程 中的区别。
2021/8/20
1
二、实验原理
• 减数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 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它包括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阶 段:第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为染色 体数目的等数分裂。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体变化特点分为 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第一次分裂前期较长,而 且变化复杂,故其前期又分为五个时期。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交换和分离,非同源染色 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最终分裂成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 个子细胞。精卵细胞经过受精结合成为受精卵发育为新的 个体,这样又恢复了原有染色体的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

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

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

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

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

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

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

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

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图三、粗线期图四、双线期(左下)终变期(右上)图五、双线期图六、中期一
图七、后期一图八、中期二
图九、后期二图十、精子
3.2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从观察的结果来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内的不同阶段基本都能找到,同时还能看到后期I和末期II的精细胞。

其他时期的大部分未能在视野中找到,一小部分未能分辨清楚,同时也难以影响记录。

以下是对图片的分析:
(1)细线期——图一: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

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图二: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

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

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

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图三: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

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图四: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

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图五: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

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7)中期I——图六:各二价体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丝微管与二价体着丝粒相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朝向两极,此期二价体仍可见交叉联系。

(6)后期I——图七: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8)中期II——图八:各二分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丝微管与着丝粒相连。

(9)后期II——图九:各二分体的着丝粒分裂,每条二分体形成两条单分体即两条染色体,随纺缍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10)精子:图十。

4、讨论
4.1注意事项
(1):取材时,曲细精管的量不宜太多,应选取较粗,分裂旺盛的。

(2):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
防止细胞破裂。

(3):在实验过程中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蝗虫细胞时,会发现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4):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并不十分明显。

而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每个时期有各自独
特的特征,粗线期的染色体粗且短,染色体基本都能数清。

配对的染色体实为两个二分体紧
靠在一起,结果为一个四分体。

双线期进一步缩短,同源染色体开始排斥,相互分离,分离
时可能有一两点扭在一起。

终变期同源染色体进一步浓缩变短,各种二价体形状更加明显。

(5):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要明显少于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且不易
观察。

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

从形态上看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4.2扩展讨论
4.2.1如果采用冰冻揭片效果会更好,即在染色前先压片置液氮罐内快速冰冻后,用刀片揭
去盖玻片,然后,置载玻片于室温下,无尘处自然干燥,再用吉姆萨(Ciemsa)染液染色。

干燥后以中性树胶封片,制成永久玻片标本,以供后续观察。

4.2.2精巢样本可以再乙醇中存放较长时间,染液要提前配制,可以长期保存,待到使用前
再稀释。

染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玻片标本的好坏。

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玻片上的材料干掉。

4.2.3 观察时应注意,蝗虫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

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单独的染色体就是X染色体。

5.参考文献
1.东亚飞蝗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观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2010年2
期陶红梅蔡志华何正波曹锴吴学芳TAO Hong-meiCAIZhi-huaHEZheng-boCAOKaiWUXue-fang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