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后复习题-张康之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的实现
一、概念题
1.直接行政
答:直接行政是指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传统行政中,政府担负着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职责。直接行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公共服务的资金由政府提供。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公共服务的资金,政府成为公共服务资金唯一提供者。②政府负责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产出。承担公共服务供给的部门是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成立的供给机构。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是纯公共物品。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负责教育、医疗保健、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2.经济管制
答:经济管制就是政府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而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领域所采取的管制行为,经济管制的主要形式包括价格管制、投资限制、进出口配额以及外汇控制等。价格管制是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而对那些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商品实施价格控制。投资限制是指政府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投资过热而采取的对投资项目、种类和数量的一些限制措施。进出口配额是指国家对某一商品或货物的进出口设置一定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合理地运用经济管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但经济管制过度使用则会导致市场的窒息。经济管制的极致是计划经济体制,表现为缺乏准入价格控制、在生产上的严格控制以及国家实行定量配给。
3.社会管制
答:社会管制与政府相伴相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从以惩罚违规为主到以奖励合规为主的转变,其所具有的高度强制性特征使其属于典型的传统的治理工具。社会管制是指为了防止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的消极影响,为了保护环境和保护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而采取的各种对社会的限制行为。社会管制主要表现为政府所颁布的一些禁止性规定。与经济管制不同,社会管制通常并不直接指向某一产业,它主要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对不同领域或不同行业进行的管制行为。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
第⼗⼆章公共管理的实现
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公共管理的战略★★
1.战略的价值引导
(1)能够促使政府从控制转向服务
(2)能促使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量的合作
(3)能推进政府职能顺利转变
2.战略管理进⼊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
(1)私⼈部门战略管理的⽰范效应。
(2)全球化和后⼯业化背景下⾼度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公共部门重视战略引导的作⽤。
(3)⾏政改⾰的诉求。⾏政改⾰促使政府重视外部环境和长远⽬标,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原则
(1)过程
①就战略规划制定过程达成共识和明确组织权限。
②明确组织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的。
③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④SWOT分析。认清⾃⾝问题与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⑤战略拟定和战略选择。重视理性分析和直觉经验等⾮理性思维的运⽤。
⑥战略实施。
⑦战略评估与优化。
(2)原则
①服务原则。以“为⼈民服务”为最终⽬的;体现服务导向。
②战略制定与战略执⾏相均衡的原则。既要重视战略制定,也要重视战略执⾏。
③全员参与的原则。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保障战略的实现。
④合作原则。包括组织成员之间、不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
⑤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注重环境的动态变化,加强风险意识。
考点⼆: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
1.管理途径
(1)政府⾏政的⾃觉意识、运⾏机制和管理技术
政府要进⾏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科学化,贯彻服务理念,遵循技术规律,创新政府的运⾏机制。
公共管理学课后复习题-张康之
【公共管理的概念】a。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公共管理的概念分析】a.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c。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抛开公共性质而言,相同点是二者都包含了一种管理事实要素,不同点是公共行政重于公共价值要素与管理事实要素的相结合,而公共管理则重于公共价值要素和管理事实要素的相分离。(注释:在公共管理那里,公共价值要素的体现应包含于政治范畴里面,而公共行政则认为公共价值要素不可与管理事实要素不可分离)。二者都研究公共领域的问题,具体而言,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包含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而公共行政则是一种保护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象: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内容:a.负担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b.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c。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d.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e.还应承担起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a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b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a。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b o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c。体现了实证性和规范性的统一d.体现了公共性和科学性的统一e.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人大2019年研]
答: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主体有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之分。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行动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非官方参与者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群体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2.治理工具[人大2019年研]
答: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治理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③契约外包;④经营特许权;⑤补助;⑥抵用券;⑦市场供给;⑧志愿服务;⑨自我协助;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3.绩效预算[人大2019年研]
答: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以便于政府在会计
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它包括决定适当的计划种类、将计划分割成数个子计划、针对每个子计划的细节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所需经费以及汇总所有经费资料编制预算等步骤。绩效预算的特征包括: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所需投入间的关系;使计划更加全面,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绩效预算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衡量单位计划成本;有助于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有助于考核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政府机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绩效预算的缺点在于: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对于无形成本和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对组织的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
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
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北师大2019年研]
答:(1)公共治理概述
“公共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公共治理理论中,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公共治理理论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①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且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
②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的关系。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权力依赖,是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它们都不拥有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资源;它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③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进行自主自治的合作。与传统公共管理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和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不同,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华南师大2016年研;湖南师大2014年研]
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①公共部门中的管理;②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③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历史地看,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到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是政治、法律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途径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了社会治理的制度、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最新文明典范。
2.参与治理
答:参与治理是指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这对于改变政府在治理上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意义:①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社会问题及时转化为政策问题;②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表达,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采纳。
3.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狭义的公共行政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广义的公共行政是
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中山大学2004年研]
答:(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一、概念题
1.伦理
答:伦理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伦理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要生产就必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就必然形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产生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这些态度和行为的看法和评价,从而产生一系列伦理规范。其特性是伦理具有广泛社会性,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
2.行政体制伦理(南京大学2008年研)
答:行政体制伦理是相对于行政管理者个体道德而言的,由行政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等环节表现出来。体制伦理依附于体制而存在,与个体道德相比较,体制伦理对于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优先地位。特定的社会体制在伦理上有多大的合法性,主要不是通过这个体制下个体道德体系显示出来并得以确证的,而是通过体制自身的伦理性显示出来的,是通过不同体制的比较来评判的。
3.公共管理伦理
答:公共管理伦理是指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公共管理伦理以公共管理系统为主体,或者以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具有以下特点:是社会化角色;具
有接受伦理约束的特殊必要;具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责任能力。公共管理伦理具有包括:①观念形态的伦理意识(准则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包括系统知道人们做出行为选择的价值观;②实践形态的以一定的伦理原则为指导的公共管理行为;③伦理准则评估等。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及其运行)【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政策及其运行
一、概念题
1.公共政策[大连理工2018年研;湖南师大2016年研;首都经贸大学2015年研;江苏大学2015年研;湖南农大2013年研;武大2012年研;中财2011年研] 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③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与谋略、法令、措施、办法、规定等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执行[人大2019年研]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特征包括:①对象的适用性;②执行的灵活性;③执行的有序性;④过程的动态性;⑤执行的协调性;⑥执行的时限性。政策执行能够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活动,检验政策成效,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政策输出[人大2014年研]
答:政策输出是指政策系统在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外部团体、个人需求的公共政策。按照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观点,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这里的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政策输出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的功能,能够对外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引起外部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公众需求以及政治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
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
一、概念题
1.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
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公共管理者
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由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质,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特殊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信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即平衡治理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前瞻性管理
答:前瞻性管理是指依据未来外界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对组织可能面临的机遇和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
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虚拟空间管理)【圣才出品】
第六章虚拟空间管理
一、概念题
控制性规则和促进性规则
答:控制性规则是以对规制对象行为的控制为导向的规则;促进性规则是以对规制对象行为的促进与引导为导向的规则。根据功能导向的不同,所有规则都可以分为这两类。就控制性规则和促进性规则的比较而言,“统治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都是以控制性规则为其规则体系之基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统治型政府中的控制性规则在内容特征上是任意性的,因而较少具有实质上的控制力,管理型政府中的控制性规则是限定性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以言行事’的能力。但在都以对规制对象行为的控制为导向上,二者则是一致的。促进性规则则不然。促进性规则不再寻求控制,而是旨在促进规制对象的行为,也就是说,它鼓励规制对象更为积极地采取行动”。
二、论述题
1.论述思维空间的变革及治理诉求。
答:(1)在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主导的时代里,思维空间主要是以认知、审美以及道德感知等形式存在的,是从属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空间、建构社会空间的需要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在工业社会以及之前的社会里,思维空间通常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
(2)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自然界、社会这两个世界变成了自然界、社会以及虚拟空间这三个世界。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穿行时超越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特性的约束
和限制,实现了从线性思维向具有非中心化特性的虚拟性思维的转向,这一转向在本质上是一种从简单化思维向复杂性思维的转向。思维空间不再仅仅是认知、审美,以及道德感知等碎片化存在,而更多地体现为能够作用于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思维空间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的重构将起到与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样的作用,甚至比它们还要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空间社会化以及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内化为人的思维空间的过程中,按照工业社会的线性决定论模式,人们遭遇了认知和理解上的困难。只有用非中心化思维、复杂性思维和虚拟性思维去发现这种空间特性的转变,才能理解和把握从变革思维空间到变革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可能性,以及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思维空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七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华南师大2016年研;湖南师大2014年研]
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①公共部门中的管理;②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③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历史地看,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到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是政治、法律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途径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了社会治理的制度、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最新文明典范。
2.参与治理
答:参与治理是指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这对于改变政府在治理上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意义:①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社会问题及时转化为政策问题;②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表达,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采纳。
3.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
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狭义的公共行政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广义的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中山大学2004年研]
答:(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主体
答: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在组织的意义上,公共管理主体是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官僚制组织与任务型组织以及以合作网络的形式出现的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内的一个复杂的合作治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政府扮演着引导者、服务者以及合作平台建构者等新的角色。
2.非政府组织[南昌大学2016年研]
答: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的社会组织:①组织性,即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②民间性,即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体系之外;③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红;④自治性,即能够自主决策和自主活动;⑤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并非受某种外在强制,而是秉持志愿精神自愿组成,其活动经费也来自志愿捐赠。
非政府组织所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有的服务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市场化。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不受竞争机制的调节。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活动中也可以产生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组织发展和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3.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
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张康之试题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一、概念题
1.绩效预算[人大2019年研]
答: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以便于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它包括决定适当的计划种类、将计划分割成数个子计划、针对每个子计划的细节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所需经费以及汇总所有经费资料编制预算等步骤。绩效预算的特征包括: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所需投入间的关系;使计划更加全面,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绩效预算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衡量单位计划成本;有助于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有助于考核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政府机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绩效预算的缺点在于: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对于无形成本和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对组织的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2.人事行政与人事管理[中财2008年研;北航2003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1)人事行政是指政府为达成其职能,推行其工作,通过一定的人事机关及相应的制度、法规、方法和手段等,对其所任用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训、奖惩、考核、调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特征有:公平性、公开性、超然性和适应性。
(2)人事管理是对社会各类组织的人事职能实施管理的统称。一般把人事管理分为公
共部门人事管理和企业人事管理两类。人事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必须通过一定方式确立了管理关系才会发生管理效力,形成管理过程,产生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