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797ea3dd3383c4bb4cd22c.png)
[ 5 ] K u n g Y T, L i u K W, C h e n S P, e t a 1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o f t h e r e c t u m: a c a s e r e p o r t .J S o c C o l o n Re c t a l
[ 1 0 ] 赵文娣 , 祁 义军 , 王 岳君 , 等. 胃肠道 间质 瘤临 床病 理
及 免疫 组 化 表 达 的 分 析 [ J ] . 安 徽 医科 大 学 学报 ,
2 0 1 2 ; 4 7 ( 4 ) : 4 5 4 — 4 5 7
切 除也 是影 响 预后 的重要 指 标 。 随着 靶 向药 物 的研究 , 现认 为 , 对于复发及危 险度高的 G I S T , 可
e m——a p o p u l a t i o n — b a s e d s t u d y i n w e s t e r n s w e d e n [ J ] .
C a n c e r , 2 0 0 5; 1 0 3 ( 4 ) : 8 2 1 — 8 2 9
破裂 , 坏死 , 核 分 裂像 , 发 生 部 位 等 多 方 面 综 合 评 估, 将 肿 瘤生 物学 行 为 通 过 危 险 度来 评 估 , 包 括 极 低 危 险度 , 低危 险 度 , 中度危 险度 , 高 危 险度 。为 临 床治疗 及 预后 判 断提供 更 详 实理 论 依 据 。G I S T治
mu t a t i o n s o f c — k i t i n h u ma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5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5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533d0f90c69ec3d5bb75fc.png)
胃肠 间 质瘤 ( IT) G S 是一 组 独 立起 源 于 胃肠道 间质 干 细胞 的 肿
坏死 。
瘤 , 有 C I 基 因  ̄ P F 基 因突 变 , 具 —K T H DG RA 属于 消化 道 间 叶 性 肿
瘤, 由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 或 多 能 的 梭 形 或 上 皮 样 细胞 组 成 , 疫 组 化 检 测 特 免 异 性地 表 达 c T C 1 ) C 3 _ 】 肿瘤 。 们 对 5 例 G S 一 ( D17和 D 4l 的 我 6 IT 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研究 , 旨在 探 讨 其 临床 病 理 特 征 , 为
显 异 形 性 , 径 >5 m , 直 c 核分 裂相 >5 / 0 F 或 只 要 直 径 > 个 5 HP 者
G S 是 胃肠 道 最 常 见 的肿 瘤 , IT 光镜 很 难 与 平 滑 肌 肿瘤 和 神 经
源 性 肿瘤 区别 。 I T 为 是 一 类起 源 于 消 化 道 间叶 组 织 中具 有 多 GS 认
匿固
临 床
医
学
5 胃肠 间质瘤 临床 病 理分 析 6例
黄 文 峰 ’ 向德 雨 ’ 许湘 萍 ( . 乡市 人 民医 院 普外 科 ;2 萍 乡 市人 民 医院 病 理科 江 西 萍 乡 3 7 0 ) 1萍 . 3 0 0 【 要 l目的 摘 探 讨 胃肠 问质 瘤 的 病理 组织 学和 免疫组 化 学特 点及 诊 断要 点 。 法 对 5 例 胃肠 问 质瘸进 行 常规 病理 及 免疫 组化 方 6
C 1 ,D 4 S A,一1 0 色特 点分 析 。 D 1 C 3 ,M s 染 7 0 结果 5 例 胃肠 间质 瘤 中5 例C 1 7 4 例C 3 标记 阳性 , 6 0 D 1和 7 D 4 阳性 表 达率 分 别 为8 . 8 92% 和 8 .3 结 论 胃肠 问质 瘸是 胃肠常 见的 同叶性肿 瘤 , 3 9 %。 缺乏 定向分化 。D 1和C 3 标记 阳性 对 胃肠问 质瘸 的诊断 具有重 要价值 。 C 17 D 4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f49311679563c1ec4da710a.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导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像癌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几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噩梦,虽然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及癌症等,但是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像癌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几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噩梦,虽然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及癌症等,但是这种疾病的病痛程度丝毫不亚于癌症,治疗起来也非常的困难,要治疗首先要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所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
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
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
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
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285ea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6.png)
显低于干预前(P<0.05)。
提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FAA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基础疾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9-10]。
即便如此,FAA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诊断眼底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全身无力等。
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董红梅,赵秉鑫,朱岩,等.“二步试敏法”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3):132, 134.[2]孙燕,罗向霞,苏兰萍,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00-1002.[3]赵汝君,万金兰.国产和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5,5(1):546-548.[4]张红,王丽.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2(8):1809-1811.[5]周雯.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22(26):113-114.[6]张琳.山西某眼科医院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23(5):2826-2827.[7]沈汉斌,王波,王笑君.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8]马敏康,朱勇,吕小琴.413例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5(3):296-299.[9]朱明宇,常玮,廖筑秀,等.荧光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2):13-17,41.[10]王霞.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导致药品不良反应4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7):645-647.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韩绘宇(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fafc28aaea998fcc220e35.png)
史国塞旦壅型!Q!!生§旦筮i!益筮!i翅Q堕堕!丝』壁坚堡型堂型!型丛!堂堕堡垒!s:;Q!Q:y型:≥!:型!:!!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赵冬梅【摘要】目的了解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I l盏床资料。
结果30例中C D l l7阳性率为93.3%(28/30),C D34阳性率为76.6%(23/30),D O G l的阳性率为93.3%(28/30),N es t i n的阳性率为90%(27/30)。
结论C D I17、C D34、D O G I及N est i n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 l l7;C D34;D O G I;N es t i n胃肠间质瘤(ga st roi nt e si na l s t r om al t um or s,G IST)是好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的肿瘤。
居胃肠间质肿瘤首位,其起源尚不肯定,多数人认为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 al细胞(I C C),由未分化或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作为一种独立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已逐渐得到病理及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随着人们对G I ST的认识逐渐深入及D O G l、N est i n新抗体的应用,诊断逐渐标准化,发现其发病率在0.00l%一0.002%之间。
1。
本文对30例G I ST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对G I ST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度30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G I ST标本。
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5岁,平均60岁。
临床表现腹部包块、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少数为体检发现。
参照M i et t i nen等。
2+提出的G I S T诊断标准,其中食管2例,胃14例,小肠10例,大肠3例,肠系膜l例。
1.2方法:标本均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4a121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1.png)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了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概述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结直肠、食管等部位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生长方式。
较小的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肿瘤导致胃肠道梗阻或穿孔,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大体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厘米。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但无真正的包膜。
切面质地多较细腻,可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颜色可因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灰白色、灰红色或暗红色。
2、组织学形态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也可同时存在两种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核分裂象等,可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级别。
低危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见;高危型肿瘤细胞则排列紊乱,核分裂象较多,异型性明显。
3、肿瘤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三种。
腔内生长型肿瘤向胃肠道腔内突出,常引起胃肠道梗阻症状;腔外生长型肿瘤主要向胃肠道壁外生长,腹部肿块较为明显;混合生长型则兼具上述两种生长方式的特点。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 CD117、DOG1、CD34、SMA 和 S-100 等。
1、 CD117CD117 是胃肠道间质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可达95%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06ab2baf45b307e871977c.png)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但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并不是具有平滑肌的电镜及免疫表型特点,缺乏特异性细胞分化,于是提出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本文通过11例gist的光镜水平的详细观察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文献复习,以进一步学习gist的形态学特点和良、恶性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1995年1月—2010年10月间的诊断的11例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gist的手术标本,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结肠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呕吐、或超声检查发现肿块。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6—74岁,男性7例、女性4例。
临床常见症状为大部为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表现无特异性。
2.2 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物直径在3.0—12cm,切面编织状或鱼肉状,部分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学观察: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长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核端空泡;或长梭形,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或栅栏状或轮辐状排列。
另一种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呈弥漫状排列。
2.3 免疫组织化学 11例gist中cd34阳性表达8例、vimentin 阳性表达10例,cd117阳性表达9例、actin阴性表达10例、s-100阴性表达9例。
3 讨论 gist属比较少见的肿瘤,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
gist 过去是依据光学显微镜下出现类似平滑肌样结构而诊断的,但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电镜对这类肿瘤的检测,认为过去经典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中具有典型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病例不足50%,而且每例肿瘤的免疫表型是多种多样,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胃肠间质瘤中有重要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8bcfe0b0740be1e650e9ac2.png)
特征 、 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临 床 资 料 .
标本经 4 甲醛 固定 , 蜡包埋 , 规切片 , 石 常 HE染 色 ; 采
用 SP 法 进 行 免 疫 组 化 染 色 检 测 C 1 , D 4 S - D17 C 3 , MA、 D s n NS S l0蛋 白 , 剂 由福 建 迈 新 生 物 技 术 有 限公 司 emi、 E、-O 试 提供 , 实验 常 规 设 置 阴 性 和 阳 性 对 照 。C 1 、 -0 D17 S10以 细 胞 质 和 ( ) 胞 膜 着 色 为 阳性 , D 4 S 或 细 C 3 , MA、 emi、 E 以 细 D s n NS
陈新元
摘
李军川
武 汉 4 0 1) 3 4 5
( 汉市新 洲 区第二 人 民医 院病 理科 武
要 : 目的 : 探讨 胃肠道 间质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 化特点 、 生物学行为 以及诊治情 况 。方法 : 采用免 疫组化 SP法 检测 -
2 9例胃肠道间质瘤 C l 7 C 4 S D l , D3 , MA、 emi、 E、-0 D s n NS S 10等蛋 白的表达情 况 , 并进 行临床 病理分 析。结果 : 9例 胃肠 道间质 瘤 2 C l Dl 7阳性表达 2 6例 占 8 . , 3 9 7 CD 4阳性表 达 2 例 , 7 . 。随访 1 例病人 , 8例复发或死亡 , 1 占 24 8 有 其中 N E和( S10蛋 白 S 或) -0 阳性表达 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 C l 、 D 4 S Dl7 C 3 、 MA、 E、 -O NS SI 0等蛋白的表 达与 良性患者有 明显差异 , Demi 但 s n的表达 两 者没有差异 。结论 : 胃肠道 间质瘤 C 1 及 C 4是较特异 的标记物 。NS S10蛋 白阳性 表达者在判定恶性 时需高度重视 , 行 Dl 7 D3 E、 -0 应
35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35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70d114c281e53a5802ff2e.png)
核 分 裂 >5 5 HP 、 瘤 >5m; 瘤 坏 死 、 异 型 明 显 、 胞 丰 /0 F 肿 c 肿 核 细 富 、 皮 样 细 胞 呈 细 胞 巢 或 腺 泡 状 排 列 ; 定 恶 性 : 有 二 项 潜 上 肯 具
胃肠 问 质瘤 ( at its n l t ma tmo , S 是 一 组 独 g s onet a sr l u r GIT) r i o
且两 种 细 胞 成 分 常 出 现 于 同 一 肿 瘤 中 。长 梭 形 细 胞 与 平 滑 肌
立 的 发 生 于 胃肠 道 管 壁 , 源 于 原 始 间 叶 细 胞 非 定 向 分 化 的 一 来 种表 现 为 不 成 熟 梭 形 细 胞 或 上 皮 样 细 胞 肿 瘤 。 笔 者 对 3 5例
第 3 4卷
第 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右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J u n l fYo j n e ia ies yf rNain l is o r a ui gM dclUnv ri o t ai e o a t o t
Vo . 4 No. 13 3
21 0 2年 6月
J n. 0 2 u 2 1
3 5例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临 床 病 理 分 析
夏 智 。 士 娟 袁
( 苏省 睢宁 县人 民 医院病 理科 , 苏 睢宁 2 2 0 E—ma :i h2 1 1 @ 1 6 cr ) 江 江 12 0 i xa i 1 1 2 .o l z 0 n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胃肠 间质 瘤 的临 床 病 理 及 免 疫 组 化特 点 , 而提 高 对 胃肠 闻质 瘤 的 认 识 。方 法 对 3 从 5例 胃肠 道 间 质 瘤 进 行 组 织学 观 察 及 应 用 免 疫 组 织化 学 染 色 C l 、 D 4 S Dl7 C 3 、MA、 S一10 Vi N E A t 0 、 m、 S 、 ci 其 的表 达 。结 果 胃肠 n在 间 质 瘤 约 5 .3 (8/ ) 生 在 胃 ,1 4 %( 1/ ) 生 于 小 肠 , .7 ( 3 ) 生 于 大 肠 ,.7 3/ ) 生 在 食 管 。 14 % 1 3 发 5 3 .3 1 3 发 5 85 % 3/ 发 5 8 5 %( 3 发 5 根 据 免 疫 组 化 分 型 分 为 : 滑 肌 分 化 型 占 4 .6 1 5 、 经 分 化 型 占 1 .4 ( 3 ) 双 向 分 化 型 占 1 .3 ( 平 2 8 %( 56 ) 神 7 1 % 6/ 、 5 1 4 % 4/ 3 ) 未 分 化 型 占 2 .7 1 3 ) 免 疫标 记 C 1 、 D 4在 胃肠 间 质 瘤 中 的表 达 率 分 别 为 9 , 3 (2启 ) 7 .9 5、 8 5 %( 0/ 。 5 Dl7 C 3 1 4 % 3 5 、4 2 % (66 ) 免疫 组 化 检 测 与 间质 瘤 良恶 性无 关 联 性 。 主 要 根 据 L wn提 出 的标 准 判 断 。 结 论 问 质 瘤 是 胃肠 道 最 常 见 2 5 。 ei 的非上皮性 肿瘤 ; 其光镜下形态相似 , 免疫表型呈异源性, 但 需根据免疫组化结果 与平滑肌等肿瘤相鉴别。C 1 、 D 4 D17 C 3 对 诊 断 胃肠 间质 瘤 有 重 要 意义 。 关 键 词 : 胃肠 道 间质 瘤 ; 疫 组 织 化 学 ; 理 诊 断 免 病 中 图 分 类 号 :R 3 75 文 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5 1 (02 0 ~0 5 0 0 1 87 2 1 )3 32— 2 di1 .9 9 i n 10 —5 1 .0 2 0 .5 o:0 3 6  ̄.s .0 1 8 7 2 1 .3 0 4 s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682a5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2.png)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19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中期报告
![19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f735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c.png)
19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中期报告
这篇中期报告针对19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胃肠道间质瘤
的发病率最高。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患上胃肠道间质瘤。
对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现:
1. 胃肠道间质瘤的瘤肿大小平均为6.4cm,而较小的瘤肿大小为
1.0cm,较大的瘤肿大小为25.0cm。
2. 绝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是单发瘤,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多发瘤。
3. 多数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常为光滑或稍
有凹凸感。
4. 与其他瘤肿相比,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切缘比较清晰,但也有不
少患者出现肿瘤侵犯到周围器官的情况。
5. 胃肠道间质瘤的瘤组织主要由细胞和基质两部分组成,其中以间
质纤维化程度为低的低级别间质瘤为病例中最多的一类。
针对预后分析,以下是一些研究发现:
1.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只次于肺癌。
2. 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在切除后有相对较好的预后,其中一些
高风险因子(如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切缘情况等)可能导致
患者术后存活时间缩短。
3. 对于病情恶化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一步治疗包括放射治疗、
靶向治疗、化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可能更优。
总的来说,本研究揭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
术
前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情况,术中需要保留足够
的手术边缘,以降低其复发风险。
同时,术后患者还需要接受规范的术后恢复和进一步的治疗,以提高存活率。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0886088631b765ce04081493.png)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道间质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594523bd64783e08122b00.png)
平滑肌 肉瘤 的瘤细胞 中具 有典 型平滑肌 免疫组 化表 型 的病
例不足 5 % ,且 每例肿瘤 的免疫表 型是多 种多样 的。 胃肠 o
道 问质瘤根据其 电镜及 免疫组 化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类 :() 1
平滑肌分化肿瘤 , 队及 Ds 阳性;()神经或 自主神 e ̄ n 2
讨
论
胃肠道 间质 瘤是 胃肠道 常见 的非 上皮性 肿瘤 ,其 发病
结
果
率 有逐 年增 高的趋 势【 。这是 一种 由梭 形细胞 构成 的非定 2 】
向分化 的间叶性 肿瘤 。可发生 在从食道 至直 肠 的消化道 的 1 临床资料 本组 6 例病例 年龄 最小为 3 岁 , 大为 7 2 最 2 岁, 平均 5 .岁 。男性 3 。女性 3 。临床有 非特征 性 3 5 例 例 的 胃 症状 2 ,如 胃脘 不适 、出血 、 痛 、黑便 、肠梗 肠 例 腹
十分重要 的意义 …。本 文收集 我科 6例 胃肠 道 间质瘤对 其
表 1 5例免 疫组 化结果
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
材 料与 方法
1 材料 6 例间质瘤 系我 院 2O — O7 06 20 年间手术标本 。
Hale Waihona Puke 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 1%甲醛固定 , 0 石蜡包埋 4m连续 u
维普资讯
・
8 6・
婆亟堕堡堂. 堡生筮 鲞筮 ! 。 鳃 P y e ot 2O,Vl 0 o1 Q Q r d c eM 蛔 O8 o2 ,N . 0
胃肠道间质瘤 6例临床病 理分析
吴孜含
中田分类号 :R 3 75
4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4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a05e3df111f18583d05a26.png)
综上所述 ,我们体会到对 于 G S ,仔细测量其肿瘤大小 IT 及仔细寻找核分裂像是诊断的关键 , 以我们病理检查务必细 所 致,全面 ,大体检查注意肿瘤境界是否清楚,肿瘤形态、是否 伴出血坏死 、质地手感等等,对于肿瘤直径>5m伴 出血坏死 c 时, 应做 多个切面仔细检查, 要时多取材 以进一步获得诊断 必
问质 瘤 2 7例 ,肠 间质 瘤 2 例 ,女 性 2 1 5例 ,男性 2 例 。梭 形 3
G S ,M H以有席 纹状 结构和大量胶原为特征 ,免疫组化也可 IT F
进一步区分。
3 3 纤 维 瘤 病 :以梭 形 细 胞 带 状 有序 增 生为 特 征 , 常 延 . 常
细胞为主型 2 例,上皮细胞为主型 1 例 ,混合细胞型 8例。 1 9
胃肠间质瘤 ( IT G S )过去常称为平滑肌肿瘤 ,近年来,由 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 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发展 与应用,证实 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 是 平 滑 肌 的 肿 瘤 , 而 是 一 种 非 定 向 分 化 的 问 质 肿 瘤
(t o a tm r s rm lu o ,可 以 向平滑 肌 、神 经 及 混合 性 分化 ,对 于诊 断
格列卫)治疗问质瘤 ,每 日 4 0 g 0 m ,口服 ,一个月后首次接受
治 疗 的 患 者经 M I 示 肿瘤 体 积 缩 小 5 % E 描也 显 示 肿 R 显 2 ,P T扫
瘤活性降低,在治疗 1 8个月内,病人肿瘤体积减小 7% 8 。目
前 国外的临床 治疗 均开始采用此药治疗问质瘤 。I 期临床研究
现 将 4 例 胃肠 问质 瘤 的临床 诊 断标 准 及 术 后 随 访 情 况 以表 格 8 形 式 表 示 如下 :
胃肠道间质瘤24例CT与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4例CT与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80aed876a20029bd642d0e.png)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a o ra fChn s e peSHel dc l u lo ieeP o l at J n h
De . 01 c2 0
第2 2卷
下半 月
第2 4期
V 12 S 0. 2 HM N . 4 o 2
【 临床 研究 】
GS IT表 达 C 1 5 % 一8 % 的 GS 表 达 C 3 ,0 一 D17,0 O I T D 4 2%
21 C . T检查
本组 2 4例均 为单发 , 肿块呈类 圆形 1 , 6例 分
叶状 8例 ; 中 , 其 发生在食管 1 , 例 胃部 1 例 , 1 小肠 8例 , 结肠 及直肠 2例 , 肠系膜 2例 ; 腔外 1 , 内 4例 , 4例 腔 同时 向腔 内 外生 长 6例。 良性 9例 , 瘤大 小 ( 肿 2×2 5 c . ) m一( 5×5 8 .) c 恶性 1 , m; 5例 大小 ( . 5 1 c 4 2× . ) m一( 3×1 ) m。平 扫肿 1 7c
和附于 胃肠外表 面或黏膜下 ( %) 当其 向腔 内生 长使黏 膜 8 ,
隆起 , 引起 继发性溃 疡。肿瘤直 径 1—2 c 不等 , 则 0m 多数 是 膨胀性生长 , 为境 界清 楚 的圆形或 椭 圆形 肿块 , 包膜或 有 无
一
呕吐 、 腹部肿块 、 肠梗 阻等。所有病 例均 经病理 ( 免疫 组化 )
例 。G S 多 为 恶 性 , 通 过 血 液 循 环 和 种 植 转 移 到 肝 脏 、 I T 可 腹
干细胞肿瘤 , 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本文 回顾 性分析 是 J 2 4例资料完整 的 G S , I 着重 探讨其 C T T表 现及 病理 特征 , 以 期提高对本病 的认识 。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ea918cec3a87c24028c4f4.png)
me s rh e t me i. et mo swe e s l t i e e tsz , la d e a d s me i s wi y t n b g e n s Ule s n ma s o a ma e ss Th u r r o i wi d f r n ie ce r e g , n o t . d h f me l c s s i i g ro e . c r h
9 6 4
重 庆 医 学 2 0 年 4月第 3 09 8卷 第 8 期
・
临床研 究 ・
5 2例 胃 肠 道 间质 瘤 临 床 病 理 分 析
吴 弟 梅
( 庆 市合川 中 医院 重 41 1) 0 5 9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胃肠 间质 瘤 ( S 的临 床 病 理特 点 。方 法 回 顾 性 分析 5 GIT) 2例 胃肠 道 间质 瘤 的 临床 病 理 资 料 , 疫 组 化 免 C 1 7 C 3 、 me t 、 ci 记 。 果 5 例 GIT 中 男 2 D 1 、 D 4 Vi n i A t n n标 结 2 S 4例 、 2 女 8例 , 均 年龄 5 平 3岁 。 患 者 常 有 腹 部 不 适 , 复 腹 痛 、 反 便
w e e aw a sobs r e n t m or ntudng t s r nts na ue a A mon he52 c s s, os um o sw e e mad p o p n e r l y e v d i u s i r i he Ga to i e t lm os . i g t a e m tt r r e u fs i dl c ls, nd sgn trn el r t e m i d c l t pew e e r r l s r d. m m un it h m ia t i ng s w e 6. e l a i e ig c ls o h xe el y r a ey ob e ve I oh soc e c ls ani ho d 7 9 to fCD11 84 in o 7, .6 po ii e r a — stv e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 胃壁 的胞质 丰富 的圆形或 多角形细胞肿 瘤予 以报道 。16 92
年 。S o t t u 描述 过一组 胃的 “ 奇异型平滑肌瘤” 。到 16 年 , 99 肼0肿瘤分类 中 ,称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随着 电镜和免疫组化 的广泛应用, 过大 量病例 的实践 , 通 证实 以前文献中报 告的 胃 肠道大部分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或
维普资讯 卷 期 20 年源自5月 第 5 第 5 08.
Wol H a h gs r el Di t d t e
・
论
著・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宋文 刚 宋 文歧 王艳 伟
( 南省漯河 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病理教研 室 漯河 4 2 0 河 60 0) 【 要] 摘 目的 探讨 胃肠道 问质瘤( S )J GIT  ̄ 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收 集 2 7例 ( 男性 1 ,女性 1 7例 0例 ) S GIT的临床资料
诊 断良性 5 占 1 . 、 例( 85 交界性 7 占 2 . 、 例( 6O 恶性 1 5例( 5 . 。 占 55 肿瘤大小 20 . m 的 1 , 中恶性 1 例 , 2 c . ~71 c 4例 其 1 <.r 0n 的 1 例 ,其 中恶性 4 。结论 ( G S 3 例 1 IT发 病多见于 4 ) 0岁 以上 ,男女 发病比例 大致相 当,GIT症状无特异性。( 联合应 用 S 2 】 各种检 查手段 可提 高阳性诊 断率。( 肿瘤能否 完全切 除、肿 瘤大小、核 分裂等是 影响预后 的重要 因素。( 3 ) 婶局部 完全切 除是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中图分 类号:R 5 66
临床
病理学
・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0 5( 0 8 - 0 3 0 2 5 8 2 0 )5 0 6 - 2 6 采用 x检验和 F s e ih r的精确检 验分析本文肿瘤 良、恶性 与病 理特 点、免疫表型关系的相关数据。 2结果 组织病理学特 征术后病理学证实为 G S , 中恶性 1 侧 , IT其 5 交界性 7例.良性 5 。肿瘤均为单发 ,多数境界清楚,向腔 例 内或 向浆膜下生长 i未侵犯邻近器官 。 瘤大小 2m , I 肿 e  ̄7 1 I CI 。 ・
胃肠道 间质瘤 (I T 是消化道 最常见 的原 发性间叶组 织 GS) 源性肿 瘤。过去将一 组多类型 的软组织 肉瘤划分为 G S ,包 IT 括 平滑肌来源 的肿瘤和神经胚层来源的肿瘤 。 近十余年来 随着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对上述肿瘤
有 了更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16 9 0年, ̄ r i a t n等首先对一
收集 经手 术和 病理证实 的 G S I T共 2 .男性 1 例 ,女 7例 7 性 1 .年龄 3  ̄7 O例 7 5岁.平均年龄为 5 6岁。发病至就诊 时
间为 2 ~5年不等 。 天 发病时症状和体征主要有上腹不适 9例 ( 3 ., 、黑便 9例 ( 3 . % 、贫血 7例 ( 2 . % 、腹 占 3 36 ) 占 33) 占 59) 部肿块 2 例 ( 7 4 ) . 占 . % 。本组 2 7例 中诊 断胃间质瘤 1 ( 8例 占
6 . % 、十 二指肠 1 ( 3 7 ) 6 6) 例 占 . % 、空回肠 7例 ( 2 . 9 、结 占 606 )
肠 1 ( 3 7 ) 例 占 .% 。
1 . 断 和 治 疗 方 法 2诊
.
患者均为 中年 以上患者 ,平均发病年 龄为 5 。另外 ,G S 6岁 IT
最常见 的临床症状为中上腹不适 、 腹部包块 (0 7 % 和便血 5 ̄ 0 ) (06 0 ) 本组资料中主要症状 为中上腹不适 9例 (3 3 ) 29 ~5 9 . 6 3 .% 、 消化道出血 9例 (3 3 ) 3 .% 、贫血 7例 (5 9) 2 . 9 和腹部肿块 2例 6
肿瘤镜检示:无论 良、恶性瘤细胞均 以梭形细胞为主 ,良性者
细胞排列疏松 , 核异型性小, 未见核 分裂象 。 恶性则挥列密集 , 核分裂象可见,可伴 有坏死 。 交界性肿瘤病理改变介于两者之 间。 本组资料中肿瘤 >e 者 1 5m 4例, 中恶性 1 倒: 瘤< e 其 1 肿 5m 者 1 3例,其中恶性 4例。肿瘤大 小与 良、恶性相 关,其差异 有显著意义 ( =6 2 8 <. 5 。 .3 .P 0 0 )
进行 回顾性 分析 。结果 本组发病 年龄 为 3 ~7 7 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 5 6岁 。发 生部位分别为 胃 1 8例 (占 6%)、结肠 1 6 例
( 37 ,十二 指肠 1例 ( 37 、 空 回肠 7例 。 2 占 . 占 . 7例 中 均行 手术 切 除 ,其 中 2 行 根 治 性切 除 。7例 行 局 部切 除 。病 理 O例
评估 胃间叶源性肿瘤 的组织发生 . 发现除个别病例 具有 明确 的
平滑肌和神经鞘膜 免疫表 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 . 大部分肿瘤无
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 征. 类似未分化 的幼稚间充质细胞 .从
而提 出 G S IT的概念 。胃肠道间质瘤好 发于 4 O岁以上的中老 年 患者 ,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均可发病 。 本组资料 中 G T IS
3讨论
分化特 征不 明确 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 种非定 向分化 的胃肠道
间质瘤 。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病理资料 .
胃肠道 间质瘤 (I T 是消化道最 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 G S) 长 期 以来一直被 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 ( 瘤或 ( 肉) 恶性) 神经鞘膜 瘤“。18 年 ,M z r和 C a k运用 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 93 au 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