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性别的理论
现她被 阉割 的事实 , 乃是她成长的转 折点 。由此开始 了三条
可 能 的 发 展路 线 : 条 引 向性 的禁 欲 或 精 神 官 能 症 ; 二 条 一 第
指向性格的改变 , 而形成男性情结 ; 第三条指 向正 常的女性 气质 。 所谓欲望 , 自身就包含 着一种原始性 的缺失感 , 其 一种 空缺的意识 , 只有 出现缺失的时候 , 欲望才成其样的恐 惧症 , 表现为憧憬 和野心, 表现为需要他人的敬仰和称赞。
弗洛伊德指 出,在婴儿性心 理发展过程 中存在一个婴 儿 “ 态 性 异 常 阶段 ” 多 。这 一 阶段 的 婴 儿 处 于 一 种 无 意 识 的 状态 , 他的本能欲望 以其身体的不 同部分 为性感 区 , 面对广
弗洛伊德指出 , 女孩具有 一种阉割情结 , 即她们常常会 宣称她 们希望“ 也拥有那样 的东西 ”并 且成 为“ , 嫉妒 阴茎 ” 的受害者 ,这会在 她们的成长发育 中以及她们 的性格 形成 中留下不可磨 灭的痕迹 , 并且甚至在最 有利的情况下 , 也会 造成心理 能量 的严 重浪费。也就是说 阳具嫉妒在女性 的生 理虚弱上占有 一席 之地 ,因为她们注定会把她们 的迷 人魅 力作较高的评 价 ,以作 为她们原本性 自卑感 的晚期补 偿作 用。由于发现女人缺乏阴茎的结果 , 女人的地位遂在女孩心
模式 , 其基本假设是男性 生殖器优越 , 而女性 心理发展 的本 质源于 阴茎嫉妒 , 即每一个女孩都希望成为男孩 。由此 , 我 们 可以看 出 , 弗洛伊德 是以男性 为中心 , 把女性 的生理 、 心 理 和处境都归结为“ 的“ 性” 性一元论” 。
针对异性时 , 嫉妒常表现 为对于对方 的资源 、 能力或欲 望 的贬低或轻蔑 。两性之间的嫉妒 大多可以通过幽默或挫 折感而得 以转化 , 有时与嫉 妒相联系 的仇恨过 于强 大 , 但 嫉 妒的对象反而变成 了恐惧的对象 。
关于弗洛伊德的一些认识
名人对于弗洛伊德的评价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 里夫1959年说, “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 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 系”。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 里克· 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 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诺贝尔桂冠的彼德· 梅达沃爵 土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政治 科学家保尔· 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 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 学家保尔· 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 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 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 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 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 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性学三论
• 《性学三论》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这是弗洛伊德 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弗 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于1905年发表,该论文分三个阶段,分别解释 人类幼儿性行为、性本能、性变态,论证“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 不协调、膨胀造成精神性疾病,“性”心理因素逃脱意识的控制而宣 泄的结果,也是未经正常意识心理加工改造的最原始性动力暴露,并 通过精神分析和强制治疗中获得各种“性变态”症状。他阐述各种心 理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强调这是他二十多年逐日累 积出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经验,就是他最佳的佐证。对于 “同性恋”的论断在3~5岁男女童各自羡慕对方的“性”器官,由于 “性”状态差异,则产生有不同的心理效果,男性产生“阉割情结”, 而女性产生“阳具嫉妒”! •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理论重要内容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尤其他夸大“性” 心理在整个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把“性”问题看作一 切心理问题决定性根源的极端,完全忽略人类其它活动对人类心理的 影响。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階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赖感,克服不信赖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婴儿期(1―3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勤奋对自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少年期(12―18岁)本阶段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远离,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无意识、精神结构、性本能、防御机制等内容。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无意识是个体不自觉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中存储着个体的潜意识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这些内容会通过梦境、口误、幻觉等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精神结构的概念。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自我是个体意识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代表着个体的理性和道德。
此外,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性本能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性本能的影响,性本能是个体最基本的驱动力,影响着个体的欲望和行为。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命本能驱使着个体寻求快乐和满足,而死亡本能则驱使着个体寻求自我毁灭。
最后,精神分析理论还涉及到防御机制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采取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等,这些防御机制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无意识、精神结构、性本能、防御机制等。
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对于当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简介即评价
读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地理师范班罗棋仁10091710126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弗洛伊德最富争议的《性学三论》读后的心得体会。
重点介绍了弗洛伊德这本书的内容:性变态的分析、幼儿性欲的研究、青春期的变化。
并且以书中的诸多观点为参照,对作者(我)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性学三论》是一本好的性教育启蒙读物(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可对我是这样)。
关键词:性对象性目的性倒错性错乱性本能幼儿性欲原欲一、作者简介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泰斗,影响二十世纪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一九五六年生于捷克夫森堡。
四岁时移居维也纳,其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随后专门从事精神医学研究。
一九三九年病逝于伦敦,享年八十三岁。
弗氏的著作十分丰富,主要的作品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
二、本书简介《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性的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
在这本书中,弗氏道出了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
第一篇《论性变态》详论同性恋、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详细分析幼儿性欲的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作者用精神分析来研究性变态和人性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在性学研究中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其研究成果,特别是幼儿性欲的发现,颠覆了过去大众的认识,把性本能的影响向前推到了人类的幼年时期,其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性本能作用的扩大,也遭到世人的诟病。
三、本书综述第一篇、论性变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作者将那些散发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作性对象,而把那些性冲动所竭力以求者,称为性目的。
因此,性变态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性对象”的变异,包括:性倒错(同性恋)、恋童症、恋兽症;一种是“性目的”的变异,也即“性错乱”包括:解剖学上的变位、“暂时性性目的”的固置。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摘要: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既具独创性又颇受争议的人格理论受到世人瞩目。
文章仅对其人格理论内容作简略介绍和评价关键词:潜意识性本能力比多防御机制1856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而后的生命中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自小天资聪颖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上提出了震惊世人而又备受瞩目并影响巨大的诸多观点。
在此对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做简要阐述。
一.人格结构。
1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出了基本假设,认为它又三部分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指那些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观念和感觉,它在人格表层活动,在人格的发展和功能方面作用较小。
而前意识包括这样一些经验:它们是潜意识的,但是经过稍微的努力即可成为意识的。
相对来讲,潜意识在人格的最深处活动!它由那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经验和记忆构成。
但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2弗洛伊德意识到如果允许社会成员将个体的所有冲动都付诸实践,那社会秩序将难以维系。
因此,实际上社会常常严格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不遵从,就以惩罚相威胁。
最终父母和他人会向个体灌输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他犯了错误就会有罪恶感,而且即使他只是想到要做不恰当的事时也会感到焦虑。
然而,即使存在这种对行为的内部检查作用,人们依然寻求冲动的表达,结果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冲突。
1.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以个体的生物学为基础,是生来就有的,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
这些本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协同活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喻为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包括了各种强大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这些冲动迫切,任意地要从外部世界获得满足。
因此,本我没有什么是非善恶的标准,对社会规定也漠不关心,它只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
快乐原则是人们总是努力争取最大的快乐,将痛苦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无意识对人格的影响1.1 无意识的定义和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包含了个体不自觉的欲望、冲突和情感等。
无意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无意识与童年经历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历对于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早期的童年经历。
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3 无意识与心理防御机制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常常被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所掩盖和抵消。
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如压抑、投射等,这些机制对于人格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性与性心理发展2.1 本能与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他将人类的性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口腔期、肛门期等,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性心理有关。
2.2 童年期的性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各种性欲望的冲突和发展,对于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性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个体的性心理发展与其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弗洛伊德认为,不同阶段的性心理发展会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过分的口腔期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依赖性格。
三、超我与道德发展3.1 超我的定义和作用弗洛伊德将人格中的超我定义为内化的父母形象,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超我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2 道德发展的阶段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弗洛伊德将其划分为初级道德阶段和成熟道德阶段。
初级道德阶段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而成熟道德阶段则考虑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规范。
3.3 道德发展与个体行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对于其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发展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自私和冲动的行为,而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个体则更能考虑他人利益和社会规范。
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是一个病人,一个变态的人。
似乎只有这种人,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性学三论第一篇性变态弗洛伊德把人与动物皆有的,与觅食冲动相似的性本能、性冲动称为原欲(libido)。
在一般人看来,性冲动并不存在于童年,只有当青春期后才出现两性间的吸引,导致性交合行为。
上述想法是错误的。
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弄清各种与性对象(那些发出性的诱惑力的人物)和性目的(对性冲动竭力追求的东西)有关的变态现象,以及这些变态现象与正常现象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一、关于“性对象”的变异。
按史诗中的传说,人最初原是单性的,后一分为二,有了男人和女人。
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经过一番曲折奋斗之后又重新结合为一体。
所以当听说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女人宁愿舍男人而与女性相爱,人们便大为迷惑,称这种专爱同性的人为同性恋者。
(一)性颠倒。
(性对象的颠倒,即同性恋)性颠倒者的行为类型:1、完全颠倒者。
这些人追求的性对象自始至终都必须是同性,厌恶与异性的性关系,即使勉强与异性性交,也不能从中得到乐趣。
2、两栖性的性颠倒者(性心理半阴半阳)。
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没有确定的特征。
3、偶尔颠倒者。
属于某种特定情境中,当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时,暂以同性作为满足的性对象。
颠倒现象的成因:性颠倒并非缘于退化现象。
它常发生在心智无损,其他方面均与正常人相似或智力、修养有高度成就的人身上。
也出现在文明古国文化发展高峰期或在原始民族和野蛮人中流行。
性颠倒亦无法用先天性解释。
因为许多性颠倒者早先曾有过强烈的性印象的震撼,留下了同性恋的后效。
再就是某种鼓励性的或压抑性的外在影响力,对颠倒起加强或固置作用。
催眠联想可解除性颠倒。
因此不能用后天习得作说明。
有很多人幼年经历过诱奸或相互手淫等,但后来并没成为性颠倒者。
双性理论:解剖学发现,有些人的性特征极为模糊,雌雄难辨。
这种阴阳人的性器官存在男性和女性性器的特征。
强调性本能不等于鼓吹性放纵──对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的再认识
, , , 。 , ,
饰 的艺 术 而 从 来 不 会 因 此 受 到 别 人 的 鄙 视 自己 也 不 必 感到 羞 耻
不同了
。 。 , ,
,
但 对 于 性 情 况就截 然
, 。
但是 与
在 公众场 合谈论性 这 无论 在 哪 个 文
欧 洲相 比 美 国 心 理学 家 则 更 愿 意 听 取 弗洛 伊 德 的见 解
收 稿 日期
:
他 的途径 释 放 而 积累 过 多时 便 会使 人 产生 心
19 9 6
年9Βιβλιοθήκη 月 20 日第1
期
。
屈 卫 国 强 调 性 本 能 不 等 于 鼓 吹性 放 纵
。 ,
:
理疾 病 甚 至 变 态
,
弗 洛 伊 德在 做 开 业 医 生 时
, 。
是 人 们对本 能论 的误解
,
但是 值得 指 出 的是
, ,
,
病 向弗洛 伊 德 求 助
弗洛伊 德 通 过 对 以 上 这 些 问 题 的 思 考 并 通过 对实 践 活 动的 总 结 逐 步 形 成 了 自 己 的性
心理 学说
。 ,
持续 存 在 的 求
。
。
它 推 动 着 人 们对 食 物和 性 的 追
“ ” “ ”
。
弗 洛 伊 德 称之 为 食 欲 和 性 欲
: 关键 词 性 本 能
,
此外 本文 还针对 人
,
。
利比 多
升华
。
自恋
弗洛 伊 德 的 精 神分 析 学 说 无 人 不 晓
, 。
在
,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主张,主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承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认为心里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前意识和潜意识统称为无意识。
弗洛伊德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在他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是研究意识范畴内的认识过程1。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他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性本能又称力比多,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
后期理论中,他则修正了本能论。
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死本能则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1。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相对平衡时,则个体表现比较和谐。
当三者失调时就容易导致个体出现焦虑。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同时受三个主人即本我、外在现实和超我的驱使。
当自我软弱时,便会产生焦虑。
弗洛伊德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以性本能和“俄狄浦斯情结”为例
弗 洛 伊 德 对 现 代 西 方 文 化 的 影 响
— —
以性本 能和 “ 俄狄浦斯情结” 为例
2 弗洛 伊以从 三 个方 面来 看 。首 先 是 当 时 的社
一
和看到纳粹丧心病狂的反犹行为后 ,于 1 9 3 8 年离开 了居住 了7 9 的维也 的快 感 区的皮 肤相 对 来讲 是 容 易产 生 “ 有 色情 意 昧 ” 的敏 感 。就 纳前往英 国伦敦 。去到 英 国的弗洛伊 德得 到 了英 国各 界人 士 的欢迎 , 如对 平衡 感觉 器官 的作用 、对 皮 肤 的作 用 以 及 对 人 体 深 层部 分 的 英王还让弗洛伊德在英 国皇家 学会的科学 家纪念册 上签名 ,这是 只有 作用 ,都 可 以导致性 兴奋 。 想牛顿 、达尔文这样伟 大 的科学 家才能得 到的殊荣 ,更何 况弗 洛伊 德 4 “ 俄狄 浦斯情 结 ” 理论 还是一个犹太人 ,可见他在科 学文化 领域 的地位 。在英 国过 了一年后 , 根 据性动 力这 一理 论 ,弗 洛伊 德 又 提 出 了 “ 俄 狄浦 斯 情 结 ” , 弗洛伊德的病 开始恶化 ,在他 本人 的一 再坚持 下,医生给他 注射 了 也 就是平 常说 的 “ 恋 母情 结” 。 吗啡 。1 9 3 9 年9 月2 3日的午夜 ,伟大的. 理学家 、精神病 医师 ,弗洛 “ 俄狄浦斯 隋结 ”的产生主要来 自于弗洛伊德对 自己的 自 我 分析 , 伊德心脏停止了跳动。弗洛伊德在英 国的最后一程 完成 了他 最后 的愿 而促成他进行 自我分析的最直接 的动机就是弗洛伊德父亲的去世。 望 :在家 人 的陪伴 下 ,在 自由 中死 去 。 对 自我的分析就是将 自己经历 过 的 日子从 童年 开始一 直到 现今 。
弗洛伊德理论简介
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精神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名著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1.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
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等五大理论的详细资料。
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等五大理论的详细资料。
弗洛伊德是一个伟人,但在社会世俗里也被歧视,我想更清楚的了解到他的理论,他的书世面上已经太少见了,希望大家帮帮我。
最佳答案•弗洛伊德关于性的理论:是他的学说基础之一。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概论》一书中说,他的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现象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第二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还从来没有人肯定过。
弗洛伊德所讲的性,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仅是生殖器官的性,他讲的性很广泛,概括起来大致有二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的性,是指一切与爱字有关的那些本能的力,自爱和父母的爱,子女的爱以及人类的一般的爱;另一方面是生物本能的性,包括三个区域:口唇区,肛门区和生殖区,分别与生物的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相对应,即摄食、排泄与繁衍后代。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本能。
弗洛伊德所讲的本能。
是与个人如种族之存续有关的人自身固有的冲动。
弗洛伊德说,可以认为一种本能都有一个本源、一个意向,一个目的。
这本源就是体内固有的紧张情况,而它的目的便是消除这种紧张,在本源到目的实现过程中,本能在心理上变成了一种驱动力。
弗洛伊德把隐涵在性本能背后的驱动力叫被利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性生活是从儿童时期就有的。
儿童早期的性生活,即从婴儿到五岁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自恋期。
儿童降生后最早的几个星期,当时儿童还没有把自己当作单个人的意识。
不同的部分本能多少独立地寻求它们的满足,儿童的性生活限于由刺激身体得来的感觉上的快乐。
吮吸手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将近两岁时,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方向发展,把自己当作一个爱的对象。
弗洛伊德称这一阶段为拿西梭斯期(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爱他自身的影子)。
弗洛伊德关于性别的理论
3 关于嫉 妒 与欲望
男人与女人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 不觉 地传播着女性 美 的神话 , 如果认 同潘 多拉神话会 吃苦头 , 而表示抵抗却仍 然身在 其中不能超脱 , 大吃苦头 , 就是所谓 的“ 向 也会 这 双 羁绊” 。人群 中常见 的双性羁 绊大多起源于嫉妒 、 竞争 以及
不 能 满 足 的种 种 欲 望 。
明了人类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欲望可 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恐 惧症 , 表现为憧憬 和野心, 表现为需要他人的敬仰和称赞。
弗洛伊德指 出,在婴儿性心 理发展过程 中存在一个婴 儿 “ 态 性 异 常 阶段 ” 多 。这 一 阶段 的 婴 儿 处 于 一 种 无 意 识 的 状态 , 他的本能欲望 以其身体的不 同部分 为性感 区 , 面对广
过程 中往往理论 过重 , 以受学生 的欢迎 , 此 , 师 在授 难 因 教 课 过 程 中 ,可 以根 据 具 体 情 况 适 当 采 用 案 例 教 学 的 方 式 来 激发学生讨论 的积极性 ,同时也 可以应用现代化 的教学手 段, 让学生可 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 。 33加 强师 资建设 .
们 的出现 , 乃是有 “ 双性化” 的现象 , 仿佛一个人并不 完全是 男人 , 也不是女 人 , 而是两性兼具—— 只是在其 中某一 性别 成分 比另一性别成分多。除此之外 , 在这两性 中, 其他 的器
泛 的性 目 标和性客体开放 , 包括他 的父母 和同胞 。并且 , 这
种欲望 的表达是不受阻抑 的、 直接 的。婴儿 的这 个“ 多态性 异常 阶段 ” 也就是“ 前俄狄浦斯 阶段” 。它 的存在 表明 , 的 性
2 o 1. o 5.O
两性 之间的重要差异 , 可能并不是 原型式的或普 遍性的 , 而 是文化 和社会 的原 因造成 的。性别差异 与文化所形 成的社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创作,性本能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简介:摘要:作为“人类伟大的领路人之一”弗洛伊德奠定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其试图在文学艺术中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分析阐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一个学的创作文艺观,推动西方及非理性主义文论思潮思潮的产生。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美学对文学作品的生成产生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本能升华和无意识创作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内容:摘要:作为“人类伟大的领路人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弗洛伊德学派,其试图在文学艺术中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分析诠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形成学的创作文艺观,推动西方非理性主义文论思潮的产生。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文学作品对现实主义的生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本能升华和无意识这两个方面。
本文通过孔鹏分析佛洛伊德文艺观,进一步揭示无意识与性本能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 性本能; 无意识; 白日梦;作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 把现象学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学术研究了文艺学的研究科技领域。
这样精神分析文艺观不仅仅对文学,而且对伦理学、古典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制约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也是性本能的升华。
因此,弗洛伊德以无意识取代意识,以非理性取代非理性的文艺观,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桑传统的罗格斯中心主义。
1、文学创作内驱力是白日梦———性本能的升华“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1]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明确指出白日梦是人的幻想,其来源于儿童时候的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游戏中儿童具有主导性地位。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验,笔者认为叔本华的观点具有普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