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卷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山县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101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
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漫溯(sù)胡同(tóng)赞美诗(měn)毫不相干(gān)
B.庸人(róng)飘泊(bó)追悼会(dào)长歌当哭(dāng)
C.解剖(pōu)弄堂(lòng)包身契(qì)叱咤风云(zhà)
D.窒息(zhì)游说(shuō)理发铺(fā)短小精悍(hàn)
2.下列各句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扭怩爆发水笼头殒身不恤
B.和蔼屠戮通信网逆来顺受
C.干炼抚摸打瞌睡手舞足倒
D.作揖嫦蛾卢柴棒不假思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
同。
②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的话是很难听到的。
③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A.趣味自负引证 B.趣味骄傲引证
C.兴趣自负印证 D.兴趣骄傲印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玉兰花大朵大朵地轻扬璀璨,微风拂过,含苞的,盛开的,城市的春天被这洁白的花仙熏染得幽香浅浅,春意阑珊
....。
B.毕竟“网络水军”的操控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网民在经历一次次“欺骗”的同时,辨识
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相信“网络水军”终会成为明日黄花
....。
C.从创立九三学社参与新中国筹建工作,到作为国家领导人为祖国建设处心积虑
....,许老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祖国至上的赤子情怀。
D.《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国内专家认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只是美国的一幕独角戏,
不管美国是否通过这一法案,对此,中国完全应该束之高阁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年来,挪威学界对诺委会组成的合理性、执行诺贝尔遗嘱的忠实性以及实际独立性提出不断质疑。
B.截至到昨天,嫦娥二号卫星与地面高速率通讯链路的测试全部结束,初步判断全部测试结果优于预期。
C.要想真正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得好不好。
D.今天,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组织发布2010年度前100强排行榜,经过技术升级优化后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其优异性能再登榜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字简化是歧途吗
苏培成
读古文不一定必须读繁体字,简化字同样可以用来写古文。如果说古书本来是用繁体字写的,一旦改为简化字就变了样,不再是古书了,这话不合乎事实。我们知道,《论语》这部书大约是在春秋末期开始编写,到了战国初期才写定。那时连楷书都还没有呢,更谈不到繁体字了。根据《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扩大自己的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发现秦始皇焚书时藏起来的《尚书》、《论语》、《礼记》等。这是战国时人用“古文”写在竹简上的,汉代的一般人已经不认识了。后来经过汉代的专家把“古文”改为汉代的隶书,这叫“隶古定”。后来的人又把隶书改为楷书,才流传下来,今天看到的繁体字本《论语》,早已不是古时的样子。如果要回到古代,就应该用战国“古文”,可是那样一来还有谁能认得呢?
其实,现代人读古书遇到的困难,不在于用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难在古书用的是古代汉语。要能读懂古书不但要认识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而这些学问绝非三五日就能学会的。《尚书·尧典》开头是“曰若稽古”,这四个字没有繁简体的分别,可是认识了这四个字还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若”,顺序,规律;“稽”,考。意思就是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不是古人滑稽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到了夏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气将要退去,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七月的天气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热。魏晋以来有个俗语词叫“宁馨”,意思是“如此”、“这样”,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宁静温馨。这不是古书无情,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因为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只知今而不知古,自然无法直接与古人沟通。可见能读懂古书是道高门槛,这道高门槛是在语言,不在文字。我们读上面引用的《论语·八佾》里的一段话,如果读不懂用简化字写的“三归”,改为繁体字的“三歸”照样读不懂。清代学者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说:“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可见“三归”指的是从民众中收取的市租。很多人相信“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这是因为传世古文用的都是繁体字,其实如果有了简化字的古书,照样可以从中学习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历来有两种方式,就是直接继承和间接继承。直接继承是指由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来继承。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并对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然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深浅程度不一的著作,供社会上不同水平的读者阅读。间接继承是指通过阅读由专家学者对传世古籍进行整理、编选、注释、今译和分析写出的各种著作来继承。绝大多数人是通过间接继承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的。都来搞直接继承不更好吗?那样做既没有必要,又没有可能。全体人民都去研究文字、音韵、训诂,都去读古书,都不去生产,社会怎么发展?只认识繁体字并不能直接去读古书、去继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