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珍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是减负增效的良好途径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是减负增效的良好途径
育才二小梁桂珍
2007年8月18日
主题词——培养预习习惯减负增效
教师写教案是一种常规的单方面的教学预设行为。这种预设能否生成精彩,往往与教师的主观意愿、知识储备、理解能力诸因素相关。其实如果教师教案实施离开学生的互动参与,或者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难以收到教学实效。学生仅仅教室里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军事家认为,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是怎样自学了解教材的,如何开发、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
多年来,我们育才二小坚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质效,狠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各科教师注重指导学生预习,是一条成功的举措。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预习一词的解释是:学生在课前预先独立地学习有关教材,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途径之一。预习前教师可提出具体、明确的目的。并可结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等。如果这一概念可以补充的话,应当加上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网络学习的涵义。
《辞海》对习惯一词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到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品格的外显形态,与人的意志、毅力、生活情趣等相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决定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古往今来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一生很重要。有专家认为,学生的行为水平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不自觉层次,需要外部强制;二是较自觉层次,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但还需要自己意志努力;三是高层次的自动性的习惯行为,它既不要外部的监督和提醒,也不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我们现行小学学校教育中,一提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认为是少先队组织的事情,是德育工作的任务,忽视了教学领域智力活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生成。其实,各科教学都要也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结合自己30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探索,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这里略谈一二,为什么要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减负增效,价值何在?供大家参考。
一、观念引领——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以人为本,落实生本观
念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学改革争论不休,有应试教育重点说,有“贻害苍生是语文”的言论;也有不少文章在语文教学性质呈现工具论还是文化生成论等理论观点上,各树一说,互不相让。然而,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语文教学性质、内容的研究不必成为关注的重点,或者说认识有了分歧也很正常;是不是工具,有没有文化,我们都要开课,走进课堂,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用什么观念来指导教学。观念支配行为。用素质教育的观念领引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创生情境,趣味横生,用应试教育的套路束缚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单调机械,味同嚼蜡。
走进新课程以来,提倡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知识、能力,注重学习的方法、过程;如何落实以上的三维目标。于是有了种种教学新观念、新主张、新思路。
一是生活的语文、情境的语文。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社区、家庭、自然生活的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这种教学模式的副作用是闲置与淡化了课本教材的作用。
二是网络的语文、拓展的语文。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一个虚拟的世界。学生的写作速度、选择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了续写改写名著《三国演义》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动笔写字以及听、说等语文能力的形成,有泡沫语文之嫌。
三是快乐的语文、艺术的语文。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综合课、艺术课,可以唱歌、跳舞,师生表演,学生似乎很高兴,展示了综合素质。其实,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能力、素质被挤压、扭曲、弱化。
我们并不反对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网络拓展和过程快乐,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情境、网络、快乐是学生自主选择、非常需要的,还是成年人主观、统一、命令出现在课堂上的?是不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文简称为生本观念)?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在“生本”观念的领引下确立的,目标的落实,离不开生活、网络、快乐,但是要把学生的主体价值放在首位。要把“生本”观念真正落实在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生活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生本”的价值?既钻研教材,又联系生活;既突出教师引导,又重视网络拓展;既打牢基础,又发展特长?不离教材、学生自主、教师点拨,预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充分满足这些条件。
其实,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教师以成人的学习方式代替儿童的思考,必定加重小学生的心理压力,预习,首先是以生为本,为学生心理减压。
二、过程陶冶——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生成
班级文化
小学生学习语文预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个性化理解教材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引导的过程;是生成良好班级文化,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是减轻课业负担,创建快乐课堂、和谐课堂、效益课堂的过程。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有备无患。我们主张语文教学“以学定教”、“先放后扶”,就是立足“生本”,了解学情,因人施教、因情施教、因文施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会了,教师课堂上再重复,就是浪费生命,就是误人子弟。学习的“预”,是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发出指令建议,使学生整合自身实力,扬长避短,进入预备状态,取得学习的主动权、调控权,进而把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理想的成绩。
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小学教育发展提出的人才能力标准之一。现代文明人、文化人,必须会学习,懂自学,会预习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内涵。
“先放后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有序开放、重点开放、层次开放。扶,不是包办代替,拔苗助长,而应当是画龙点睛,雪中送炭。首先教师要明确任务,根据课文单元重点、教材课后练习,尤其是学生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的实际学习能力,交待预习任务、方法。如果学生有自己当时通过工具书、网络解决不了的难点,可以与同一社区学习小组的同学沟通,也可以在一定时间里与同桌、同组同学合力攻克难关,分享预习成果。上课时,教师“以学情定教路”,检查预习情况,集中点拨梳理,或提纲挈领,或拓展延伸,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对待特殊学生,教师或班干部进行个别辅导,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多年来,我班学生基本掌握了小学语文预习模式的六环节——明确任务、交待方法、自我领悟、同伴认同、检查巩固、梳理反馈。
这六个环节有序运行交相辉映的同时,形成了流淌书香的班级文化。人人通过预习,感悟到学习语文是超前的,自主的,合作的,务实的,快乐的。预习确认了自我认知能力,分享了同伴学习成果,创建了班级语文学习乐园。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的,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是和谐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和谐的,和谐施教,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文化性得以彰显。
如果学生人人都自主学习、课前学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对于班级的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终生学习理念的贯彻、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果呈现——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减负增效,提升小学生
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学习的目标离不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文能力的卓越。专家指出,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现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采取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那么这种转化必然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这一转化才会变得快速而有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培养预习习惯是这种转化的具体操作与落实。
专家认为,素质既具有群体普遍性,又具有个体独特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持续发展性,它是一个人整体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因此,素质不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