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圣才出品
专题6中国现当代文学
考点1第一个十年(1917~1927)
1.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概况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①文学革命的发生
a.文学革命的意义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初,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起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
第一,特定的历史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政治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尖锐文化思想论争,推动着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彻底反思,进一步呼唤思想启蒙。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独立知识分子涌现,特别是形成了一些留学生群体,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形成,种种因素都为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中国文学发展自身的矛盾运动。
②文学革命的发展
a.胡适、陈独秀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提倡进行文学革命。
他们集中批判旧文学“文胜质”的问题,尤其注重抨击明、清两代仿古主义的文学流派,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要求将白话立为文学“正宗”,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b.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北大师生纷纷回应倡议,壮大了文学革命的声势。
c.文学革命倡导者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三次论争。
第一,1919年初的“林、蔡论争”。
第二,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第三,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2024年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肆无忌惮纵横弛骋 B. 退避三舍辍然失色 C. 豁然开朗截然不同 D. 草木皆兵针贬时弊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 B. 一串串晶莹的泪珠,从轮椅上滚落下来。 C.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 D.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思维。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诗经》中的是() A. 《关雎》 B. 《伐檀》 C. 《汉武明月》 D. 《鹿鸣》
二、填空题
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
2、《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_____是《庄子》中的一篇。
3、请根据给出的人物,补全下列情节。祥林嫂是鲁迅的短篇小说
《_____》中的人物。
三、阅读理解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2020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二)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二)真题及答案
解析
Section B
Directions:Im this section,you are required1o read one quoted blog and the commentson it.The biog and comments arc followed by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eachwith four suggested answers A,B,C and 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mark youranswer onthe Answer Sheet.
Face masks are one of the best defenses against the spread of COVID-19,but theirgrowing adoption is having a second,unintended effect: breaking facial recognitionalgorithms(算法).
Wearing face masks that adequately cover the mouth and nose causes the errorrate of som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facial recognition algorithms to rise to between5percent and50percent,a study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Technology(NIST)has found.Black masks were more likely to cause errors than bluemasks,and the more of the nose covered by the mask,the harder the algorithms foundit to identify the face.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中外教育史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4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案有(
)。
A.塔列兰计划、康多塞计划、雷佩尔提方案
B.阿斯蒂埃法、基佐法案、费里法案
C.费舍教育法、巴尔福法、法卢法案
D.法卢法案、教育改革法、富尔法案
【答案】A 2.英国《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
)。
A.巴特勒法案
B.费舍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富尔法案
【答案】A 3.()与美国教育有关。
A.《课程宪章》
B.《1965年高等教育法》
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答案】B
4.下列国家中最早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令的是()。
A.普鲁士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A
5.下列国家中国民教育制度具有典型的双轨制特征的是(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中国
【答案】C
6.18世纪末,英国的“星期日学校”是由()倡导的。
A.洛克
B.罗伯特·欧文
C.罗伯特·雷克斯
D.凯沙图华兹
【答案】C
7.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
B.初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答案】B
8.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的正式颁布。A.巴尔福法案
B.福斯特法案
C.巴特勒法案
D.哈多报告
【答案】B
9.标志着英国“新大学运动”开始的是()的成立。
A.伦敦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耶鲁大学
【答案】A
1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
A.爱尔维修
B.斯宾塞
C.赫胥黎
D.培根
【答案】A
11.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古典文献学【圣才出品
专题4中国古典文献学
考点1中国古典文献学
1.绪论
(1)古文献学及古文献学史概念
表4-1古文献学及古文献学史概念
(2)中国古文献学史的特点
①中国古文献学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
②中国古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经学也就自然成为古文献学以至整个学术的中心。
③中国古文献学虽然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分只有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一是义理学派。
④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3)中国古文献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文献学史贯穿古今,从先秦至清末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七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2.先秦古文献学
(1)夏商周时代文献典籍的产生、保存和整理
在中国历史上,用文字记载的文献,是与文字同时产生,并相随发展的。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当推商代的甲骨卜辞,此后有周代的铭文等。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即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2)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孔子
表4-2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孔子
(3)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表4-3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4)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①墨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5)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②禁毁的情况:
a.官方所藏《诗》《书》与诸子书不在烧毁之列;
b.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
c.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中外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
中外教育史部分
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1.1《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
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答:(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
①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是受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局限的。
②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③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三种学说都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3 汉语言文字学)【圣才出品】
专题3汉语言文字学
一、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小篆
答: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3.拗救
答: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
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5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专题5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卫风》中的《______》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答案】氓
【解析】《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2.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先秦历史散文《______》。
【答案】战国策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3.《九辩》是楚辞作家______的代表作。
【答案】宋玉
【解析】《九辩》,《楚辞》篇名,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王逸定为宋玉作。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
4.王褒《______》以善于描摹物态著称。
【答案】洞箫赋
【解析】《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音律,善辞赋的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因现存的赋体中属首创,故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
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乐师高超的演奏,以及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大。
5.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陆机和______。
【答案】潘岳
【解析】潘岳,即潘安,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试图远离政治纷纭,全性保真而萌生淡泊名利,亲近自然,渴望自由,向往隐逸,享受闲居之乐的高雅情怀。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
6.柳宗元《三戒》是指《水某氏之鼠》《黔之驴》和《______》。
【答案】临江之麋
【解析】《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为基础。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主体
【答案】B
【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2.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年。
A.2500
B.2000
C.1500
D.1000
【答案】A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
3.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决策者的观念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
D.社会需求
【答案】B
【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决定了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也决定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进而决定着对教育事业的需求水平。
4.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专题2语言学
考点1语言系统论
1.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答: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的特点有:
(1)无限性与生成性
语言具有无限性和生成性,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符号生成无限多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人们无限的思维。
(2)社会性
语言具有社会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的语音形式、语义与语用等不同方面都要受到社会规约。
(3)稳固性与变异性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它需要保持其稳定性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变异性。
(4)明确性与模糊性
语言具有明确性,不同的词语用于表达不同意义,以示区别。但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什么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答:(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2)用甲事物来指代乙事物,甲、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称甲事物是乙事物的符号。作为符号的事物与具体实物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符号来指代什么样的事物是任意的。比如汉语用[ma]这个语音形式表示“马”,而英语用horse[ho:rs]来表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的任意解释。语义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赋予的,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如果语义内容也是任意性的,没有共同理解的基础,那么,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语言也就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专题4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题
1.《十三经注疏》中,《孟子》一书由汉代赵岐章句,宋代______作疏。
【答案】孙奭
【解析】“章句”即剖章析句,是汉代经学家解说经句的方式之一,也泛指古书注释。题干“由赵岐章句”具体指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十三经注疏》的注绝大多数是汉晋古注,疏也皆成于唐宋。《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因此,宋代孙奭为《孟子》作疏。
2.唐人李吉甫编撰的《______》是一部重要的唐代地理总志。
【答案】元和郡县图志
【解析】隋唐时期各地都有“图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专记一地地理。唐代李吉甫编《元和郡县图志》正是利用各地图经编成的,该志系统地叙述了各州县境界、人数、乡数、地理、贡赋等内容,是现存最早的唐代地理总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书中的图已经失传,所以又叫《元和郡县志》。
3.汉代以后,道家尊称《庄子》为《______》。
【答案】南华经
【解析】《庄子》为战国早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后世道教承袭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道教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庄子其人被奉为神灵。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
4.唐代为《文选》作注的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______。
【答案】李周翰
【解析】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一部囊括歌赋及诸体骈散文章的极有影响的文学总集。唐代崇尚文学,以诗赋取士,《文选》更成为士人举子必读的文学范本,《文选》学也成为一种专门之学。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唐代的《文选》学以注释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李善的《文选注》和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所谓“五臣”的《文选注》。五臣注疏于征引而繁于训释,和李善注相比多有疏误,在校勘方面则异文甚夥,多为五臣臆改。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英语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英语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英语真题
一、听力
1、在一段对话中,描述了一个人想要点一份意大利面,但是服务员告诉他已经没有了,于是这个人问有没有推荐的替代品。服务员推荐了烤鸡翅,这个人又问是否有蔬菜沙拉作为配菜。最终,他点了一份烤鸡翅和一份蔬菜沙拉。
2、在一段独白中,讲述了一个人想要开始一个新项目,但是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它。他开始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需的资源,并且意识到他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最后,他决定开始这个项目并且尽力去完成它。
3、在一段对话中,描述了一个人询问另外一个人对一部电影的看法。第一个人说这部电影非常有趣并且他喜欢它的情节和表演。第二个人则认为这部电影很无聊,并且对它的特效和画面效果感到失望。
4、在一段独白中,讲述了一个人在反思他的职业发展。他描述了自己在大学里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并且在一家科技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很满意,并且开始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展。最后,他决定寻找一些新的机会和挑战,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二、完形填空
1、在一段文本中,描述了一个人想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是他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种语言。他开始考虑语言的学习难度、实用性和学习资源,并且最终决定选择学习西班牙语。
2、在一段文本中,描述了一个人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房子租住。他考虑了房屋的地理位置、价格、面积和房屋条件等因素,并且最终找到了一处满意的房子。
3、在一段文本中,描述了一个人在购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她想要买一件衣服,但是她不喜欢它的颜色和款式。她开始寻找其他的衣服,并且最终找到了一件她喜欢的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
1.审美经验
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意境
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3.审美移情
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4.中和之美
答:“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其审美理想和艺术鉴赏的标准之一。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是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这里的“和”是指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顺遂的境界而不是矛盾和斗争的状态。作为审美形态,中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中和的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不仅贯彻于整个儒家思想中,而且也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包括道家的辩证思想相沟通,具有很强的涵盖性。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在思想意识上就基于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
5.艺术构思
答: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家在孕育和构想艺术形象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
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艺术构思的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现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6.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7.审美态度
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
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8.悲剧
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9.《美育书简》
答:《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