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语言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语言学【圣才出品】
6 / 30
圣才电子书

c.表示方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国际音标表示音素,通常还要外加方括号[ ],如“眼”的音素标音为[iεn]。
③元音和辅音
a.音素分类
音素首先可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此外还有半元音等小的过渡类。
b.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某个部位受到阻
考点 2 音系 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的可感知媒介是声音。语言中的声音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5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语音属于自然属性,音系属于社会属性。语音学是语言学与物理声学、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1.语音 (1)语音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 语音物理属性体现为声波,即空气振动的特定方式。语音生理属性是由人体特定器官的 协同动作产生的。 ①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 a.音高,即声音的高低。 b.音强(也称音重),即声音的轻重、强弱。 c.音长,即声音的长短。 d.音质,即声音的个性,比如 b 与 p 的不同。四要素中,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最重要。 ②语音的生理属性:发音 a.发音器官和发音部位。 b.发音方法。 (2)音素 ①定义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的角度区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元。 ②国际音标及音素标写法 a.定义 国际音标是目前最为通行的、可用来标写所有人类语言语音的标音符号。 b.制定原则 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标只记录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

(4)语言系统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语言有无限的生成能力
a.生成性:使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却可以生成无限多的话语,表达无限多想要表达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2024年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肆无忌惮纵横弛骋 B. 退避三舍辍然失色 C. 豁然开朗截然不同 D. 草木皆兵针贬时弊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

B. 一串串晶莹的泪珠,从轮椅上滚落下来。

C.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

D.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思维。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诗经》中的是() A. 《关雎》 B. 《伐檀》 C. 《汉武明月》 D. 《鹿鸣》二、填空题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

2、《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_____是《庄子》中的一篇。

3、请根据给出的人物,补全下列情节。

祥林嫂是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中的人物。

三、阅读理解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1、本文的作者_____,是_____朝的诗人,字_____,号_____。

2、在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3、本文的前三句描写了作者的贫困现状,用了哪些手法?4、文中“违己交病”和“质性自然”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作者在文中用“深愧平生之志”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情感?四、写作题请以“我的理想生活”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第二版)的考点手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圣才出品

专题6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点1第一个十年(1917~1927)1.文学革命与20年代文学概况(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①文学革命的发生a.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初,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起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第一,特定的历史条件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政治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尖锐文化思想论争,推动着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彻底反思,进一步呼唤思想启蒙。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独立知识分子涌现,特别是形成了一些留学生群体,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形成,种种因素都为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中国文学发展自身的矛盾运动。

②文学革命的发展a.胡适、陈独秀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提倡进行文学革命。

他们集中批判旧文学“文胜质”的问题,尤其注重抨击明、清两代仿古主义的文学流派,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要求将白话立为文学“正宗”,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b.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北大师生纷纷回应倡议,壮大了文学革命的声势。

c.文学革命倡导者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三次论争。

第一,1919年初的“林、蔡论争”。

第二,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第三,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d.白话文运动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报刊达400多种。

1920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承认了白话为“国语”的地位,并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从20年秋天起改用白话教授,白话文运动获得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表6-1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新文学社团的大量涌现,专门性的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版,是新文学运动从一般的新文化运动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 专题3 汉语言文字学 现代汉语 上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 专题3 汉语言文字学 现代汉语 上

(6)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
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
住区。
(7)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约
一百来个县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4.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汉语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的,它和汉语所有方言之间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汉语方言 和普通话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专题 3 汉语言文字学
考点 2 现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共同语和方言是什么关系? 答:(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 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①民族共同语总是在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是北方话,从本质 来说,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 ②共同语一旦被百姓认可后,它的地位又高于方言,因为它能够成为不同方言区的人相 互交流和沟通的共同工具。 ③方言和共同语相互影响,共同语影响方言,甚至会让某些地区的人放弃使用方言而只 用共同语,反过来,方言的因素也在每时每刻影响共同语,让共同语发生着变化。
圣才电子书

进行规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4 中国古典文献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4 中国古典文献学)【圣才出品

专题4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十三经注疏》中,《孟子》一书由汉代赵岐章句,宋代______作疏。

【答案】孙奭【解析】“章句”即剖章析句,是汉代经学家解说经句的方式之一,也泛指古书注释。

题干“由赵岐章句”具体指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

《十三经注疏》的注绝大多数是汉晋古注,疏也皆成于唐宋。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因此,宋代孙奭为《孟子》作疏。

2.唐人李吉甫编撰的《______》是一部重要的唐代地理总志。

【答案】元和郡县图志【解析】隋唐时期各地都有“图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专记一地地理。

唐代李吉甫编《元和郡县图志》正是利用各地图经编成的,该志系统地叙述了各州县境界、人数、乡数、地理、贡赋等内容,是现存最早的唐代地理总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

书中的图已经失传,所以又叫《元和郡县志》。

3.汉代以后,道家尊称《庄子》为《______》。

【答案】南华经【解析】《庄子》为战国早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后世道教承袭道家学说。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道教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庄子其人被奉为神灵。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

4.唐代为《文选》作注的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______。

【答案】李周翰【解析】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一部囊括歌赋及诸体骈散文章的极有影响的文学总集。

唐代崇尚文学,以诗赋取士,《文选》更成为士人举子必读的文学范本,《文选》学也成为一种专门之学。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唐代的《文选》学以注释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李善的《文选注》和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所谓“五臣”的《文选注》。

五臣注疏于征引而繁于训释,和李善注相比多有疏误,在校勘方面则异文甚夥,多为五臣臆改。

5.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编纂的《______》接续《文选》,收录梁末至晚唐五代诗文近2万篇。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专题2语言学一、填空题1.______和______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

【答案】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解析】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结构中能够替换的成分构成的类,称为“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词和语素)、音位、意义等都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

2.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是______语言学的奠基人,______是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结构主义;乔姆斯基【解析】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奠基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深入发展,还出现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兰盖克、莱可夫等;语言类型学,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科姆里等;社会语言学,代表人物拉波夫。

3.[i、u、y]这三个元音可以用______、______两个特征区别开来。

【答案】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解析】[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通过唇形的圆展可以区别[i]和[u][y],通过舌位的前后可以区别[u]和[y]。

4.普通话[dəŋ²¹a](等啊)在口语中读作[dəŋ²¹ŋA],这体现了______。

【答案】语音同化【解析】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现象。

普通话中[dəŋ²¹a]第二个音节[a],由于受到前面音节韵尾的影响,增加了辅音[ŋ],属于典型的语音同化现象。

5./p、b、ph/这三个音位可以用______、______这两对区别特征区分开。

【答案】送气不送气;清浊【解析】辅音发音受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发音方法又包括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3 汉语言文字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 专题3 汉语言文字学)【圣才出品】

专题3汉语言文字学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

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小篆答: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号化。

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3.拗救答: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

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4.衍文答: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也称为“衍字”,简称“衍”。

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

“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 专题2 语言学)【圣才出品】

专题2语言学考点1语言系统论1.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有哪些特点?答: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的特点有:(1)无限性与生成性语言具有无限性和生成性,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符号生成无限多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人们无限的思维。

(2)社会性语言具有社会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的语音形式、语义与语用等不同方面都要受到社会规约。

(3)稳固性与变异性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它需要保持其稳定性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同时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变异性。

(4)明确性与模糊性语言具有明确性,不同的词语用于表达不同意义,以示区别。

但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什么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答:(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2)用甲事物来指代乙事物,甲、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称甲事物是乙事物的符号。

作为符号的事物与具体实物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符号来指代什么样的事物是任意的。

比如汉语用[ma]这个语音形式表示“马”,而英语用horse[ho:rs]来表示。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的任意解释。

语义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赋予的,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

如果语义内容也是任意性的,没有共同理解的基础,那么,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语言也就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

4.说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答:(1)区别组合关系是指由较小的语言单位组成较大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横向的。

聚合关系是指具有相同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

(2)联系①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同时存在于语言单位之中。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专题4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十三经注疏》中,《孟子》一书由汉代赵岐章句,宋代______作疏。

【答案】孙奭【解析】“章句”即剖章析句,是汉代经学家解说经句的方式之一,也泛指古书注释。

题干“由赵岐章句”具体指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

《十三经注疏》的注绝大多数是汉晋古注,疏也皆成于唐宋。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因此,宋代孙奭为《孟子》作疏。

2.唐人李吉甫编撰的《______》是一部重要的唐代地理总志。

【答案】元和郡县图志【解析】隋唐时期各地都有“图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专记一地地理。

唐代李吉甫编《元和郡县图志》正是利用各地图经编成的,该志系统地叙述了各州县境界、人数、乡数、地理、贡赋等内容,是现存最早的唐代地理总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

书中的图已经失传,所以又叫《元和郡县志》。

3.汉代以后,道家尊称《庄子》为《______》。

【答案】南华经【解析】《庄子》为战国早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后世道教承袭道家学说。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道教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庄子其人被奉为神灵。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

4.唐代为《文选》作注的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______。

【答案】李周翰【解析】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一部囊括歌赋及诸体骈散文章的极有影响的文学总集。

唐代崇尚文学,以诗赋取士,《文选》更成为士人举子必读的文学范本,《文选》学也成为一种专门之学。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唐代的《文选》学以注释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李善的《文选注》和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所谓“五臣”的《文选注》。

五臣注疏于征引而繁于训释,和李善注相比多有疏误,在校勘方面则异文甚夥,多为五臣臆改。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一、引言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类考试,旨在评估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该考试,考生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的资格。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这项考试,我们将重点介绍该考试题库中的历年真题,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题库介绍该考试题库包含了历年真题,这些真题涵盖了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方法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这些真题的练习,全面了解考试的形式和难度,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三、历年真题分析以下是该考试题库中的部分历年真题:1、请简述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019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并阐述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请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2018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考生需要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3、请说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2017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学习动机的概念,并阐述其对学习的影响。

四、备考建议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全面复习:考生应该对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复习,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深入理解: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

3、注重实践:考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理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考试科目概述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的考察。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总分为100分。

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个方面,包括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剧以及重要的文学思潮和理论。

二、考试内容解析1、现代小说: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现代诗歌: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特点、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如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3、现代散文: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如周作人的《苦茶随笔》、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等。

4、戏剧: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

5、文学思潮和理论: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理论的理解,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

三、复习建议1、建立知识框架:在复习过程中,要梳理出清晰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以便在考试时能够迅速定位知识点。

2、重点突破:根据个人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知识点的复习,例如对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剧等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重点突破。

3、结合实例: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复习,加深对文学现象的理解。

4、多做习题:建议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出题规律,有助于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四、考试题型分析1、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作家姓名、作品名称等。

2、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理论的了解,选项一般包含作家、作品、文学术语等。

3、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学某一方面的理解,例如对某部小说的分析、对某个文学思潮的阐述等。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专题5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专题5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申硕“中国语⾔⽂学学科综合⽔平考试”(章节题库专题5中国古代⽂学)【圣才出品】专题5中国古代⽂学⼀、填空题1.《卫风》中的《______》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答案】氓【解析】《卫风·氓》充满了对负⼼⼈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2.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先秦历史散⽂《______》。

【答案】战国策【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战国策·齐策⼀》,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3.《九辩》是楚辞作家______的代表作。

【答案】宋⽟【解析】《九辩》,《楚辞》篇名,是⼀⾸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

王逸定为宋⽟作。

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失职⽽志不平”的感慨,诗中对现实的⿊暗也有⼀定的反映。

4.王褒《______》以善于描摹物态著称。

【答案】洞箫赋【解析】《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律,善辞赋的⽂学家王褒创作的⼀篇以⾳乐为题材的作品。

因现存的赋体中属⾸创,故后⼈称之为“诸⾳乐赋之祖”。

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匠的精⼯细作与调试,乐师⾼超的演奏,以及⾳乐的效果及其作⽤等。

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

5.太康诗风的代表诗⼈是陆机和______。

【答案】潘岳【解析】潘岳,即潘安,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试图远离政治纷纭,全性保真⽽萌⽣淡泊名利,亲近⾃然,渴望⾃由,向往隐逸,享受闲居之乐的⾼雅情怀。

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

6.柳宗元《三戒》是指《⽔某⽒之⿏》《黔之驴》和《______》。

【答案】临江之麋【解析】《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之⿏》三篇寓⾔。

《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之⿏》则分别写了“不知推⼰之本,⽽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7.唐传奇中篇幅最长的是《______》。

【答案】游仙窟【解析】《游仙窟》,唐代汉族传奇⼩说,张鷟所著,采⽤⾃叙体的形式,描写作者奉使河源,夜宿⼤宅,⼤宅即神仙窟,与两⼥⼦调笑戏谑,宴饮歌舞,⽆所不⾄。

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

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

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语言学1(_渐变性__和_不平衡性__是语言发展的两个突出的特点。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__北方方言_ 、__湘方言_、__赣方言___、__客家方言__、__闽方言___、__粤方言___、___吴方言__,其中__北方方言__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3(从语言谱系来分类,汉语属于___汉藏____语系,英语属于__印欧语系_____。

4(共同语规范的主要对象是__ 书面语_____。

5(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__ 社会的发展变化____。

6(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实际上是语言发展__不平衡性____特点的具体体现。

7(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一般都是在某一种__方言____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8(__亲属语言____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具有同源关系。

9( “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的这种变化叫做__词义扩大____ 。

10(语言的各个构成成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__词汇____发展最快。

11(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例如上海属于_ 吴方言_____区,河北省属于__北方方言____区, __湘方言____,以长沙话为代表。

12(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变成了双音节词,例如“龟、蝇”变成了“乌龟、苍蝇”。

这种变化是词语的__替换____。

13(__混合语____不同于洋泾浜之处是它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

自愿融合_____和__被迫融合____两种。

14(语言融合的方式可分_15(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__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

16(词义的演变主要有词义的____扩大___、__缩小_____和__ 转移____三种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是中国古文献学以至整个学术的中心。

2、中国古文献学虽然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可分为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二是义理学派。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国语言文学”练习和答案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国语言文学”练习和答案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1、文艺学包括的三个分支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和____________。

2、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______________。

3、《诗经》的“六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指的是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即______________。

5、汉赋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

6、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指的是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中的________。

7、中国古代第一次系统地对创作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的作品是西晋时_______的_______。

8、宋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基础乃基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野草》则_________________。

10、前期新月诗派倡导的“新格律诗”,主张新诗创作要讲求“三美”,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自诩为“乡下人”审视商业化都市文明,被称为“文体作家”,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中国现代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

12、“文革”结束不久,小说刘心武的_________,卢新华的__________以及张弦的__________等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文学意境2、《文心雕龙》3、古文运动4、临川四梦5、七月诗派三、古文标点、释词、翻译(每小题4分)1、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

标点连同原文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占一格。

2、解释下文中带点词的意义。

3、将下文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析《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文艺学一、名词解释1.审美经验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

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意境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

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

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3.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4.中和之美答:“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其审美理想和艺术鉴赏的标准之一。

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是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这里的“和”是指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顺遂的境界而不是矛盾和斗争的状态。

作为审美形态,中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

中和的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不仅贯彻于整个儒家思想中,而且也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包括道家的辩证思想相沟通,具有很强的涵盖性。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在思想意识上就基于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

5.艺术构思答: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家在孕育和构想艺术形象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它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艺术构思的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现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6.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7.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

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8.悲剧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

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

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

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9.《美育书简》答:《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10.世界文学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11.形与神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

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

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13.直觉即表现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

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

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

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14.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答: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