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方剂解析共72页文档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中医方剂学方解
• 使用注意: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第四节 温化寒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寒痰证。多由阳虚生寒,水湿不运, 寒与痰浊凝滞所致。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 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 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 味子半升(5g)
• 功用:温肺化饮。 •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
白滑,脉弦滑。 • 煎服法:水煎温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
→寒从中生→ →喜吐涎沫,苔白滑,
聚湿成痰
脉弦滑
脾阳不足 →寒饮犯肺→ →咳嗽痰多,清稀色白
肺失宣降
→胸满不舒
苓甘五味姜辛汤
君 干姜 温化寒饮,温脾温肺
臣
细辛
温胆汤
• 随证加减: 心热烦甚者,加黄连、栀子、豆豉以清热除烦;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眩晕者,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者,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息风止痉。
第二节 清热化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热痰证。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 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结而成。症见咳吐黄痰, 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 痛,眩晕,惊痫等。
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 煎服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二陈汤
湿痰犯肺 咳嗽痰多易咯,色白
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
脾失健运 湿聚成痰
痰阻气机 痰湿困脾 痰阻清阳
中药方剂-方解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正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六味地黄丸: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此方的分析,体现在补与泻之间。
很多人对补中有泻的理解有些困难,我常给病人讲,如果你向一个水缸里装清水,要想所装的水很干净,你首先得将水缸里的污水倒出来,你才能装得进去干净的水,旧的、浊的不去,新的是无法装进去的,就算装进去了,也已经变了!
中药方剂解表剂
中药方剂解表剂1.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升麻芍药甘草葛根【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加减变化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透邪外出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本方清疏之力皆不强,临证时可选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银花等,以增强透疹清热之功。
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柽柳以发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本方除用于麻疹治疗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是两方同中之异。
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使用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2.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加减变化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使用注意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用。
【附方】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柴胡葛根黄芩赤芍甘草知母生地丹皮贝母心烦加淡竹叶;谵语加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
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散。
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芷、桔,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温香燥,见症已有口渴,故减去;再者,虽去石膏,但配人知、贝、丹、地,不仅清热,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份。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主治】风寒感冒。
(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
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
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
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g,防风100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100g,薄荷60g,芦根1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
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2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2111、清热解郁汤《万病回春》组方:桅子 20 克苍术 20 克川芎 15 克陈皮 15 克枳实 15 克黄连 10 克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适应症:用于心下、上腹部,因郁热疼痛过久,诸药不效者,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胃酸过多症等。
方解:苍术、枳实、陈皮健胃和脾,川芎活血止痛,黄连、桅子清内热,祛郁热,干姜健胃,助食欲,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桅子清热利胆药,苍术健脾利湿药,川芎活血,陈皮理气,黄连素为清热解毒药。
附记:本方清上腹之热和慢性腹痛为症治,具有解热、止痛助消化等作用。
112、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组方:当归 15 川芎 15 黄苓 15 姜活 15 独活 15 防风 15 苍术15 麦冬 15 菊花 10 蔓荆 10 细辛 10 甘草 10 干姜 10适应证:本方治一切头痛的主方,治疗慢性头痛,诸关节痛,三统叉神经痛,因副鼻窦炎疾患引起的头痛等。
方解:方中细辛、麦冬、防风、将上冲气引而下行;川芎、白芷、菊花、蔓荆、调和头部气血,姜活、独活、防风、苍术、解表除湿,当归、细阁下、生姜、温中散寒、黄苓清内热。
药物功效:黄苓为清热药,当归为补血药,白芷为燥湿药,防风为祛风药,菊花为清热药。
113、疏肝汤《万病加春》组方:柴胡 15 当归 15 桃仁 15 芍药 15 青皮 15 川芎 15 枳壳 15 黄连 10 红花 10 吴萸 10适应症:用于因肝淤血所致的右胁下痛,或因怒气伤肝所致的两肋下作痛,以及胁部外伤而引起疼痛。
方解:当归、芍药、桃仁、川芎、红花为活血化淤药,青皮、枳壳、吴萸理气止痛药,黄连、柴胡清热解毒药,通过以上药物协同作用,活血理气达到止痛。
药物功效:柴胡为清热药,有解热镇静,止咳作用。
当归为补血药,青皮理气有止咳止痛作用。
附记:本方具有活血、理气、清热解毒三大特点,除应用肝炎和早、中期肝硬化外,也可用于胆囊炎、慢性肾炎、胰腺炎等。
方剂表解全
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溢饮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身体疼重,四肢浮肿。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无汗胸脘闷,发汗解表理气滞。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止嗽散止咳化痰疏风宣肺风痰咳嗽外感表邪已解,而仍咳嗽不止,咽痒,咳痰不爽,苔薄,脉不数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
邪客肺络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外感风寒,肺热壅盛证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麻杏甘石伤寒方,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羌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家们在数千年中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及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治疗方案。
在这些方剂中,不只是草药的配伍,更包含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辨证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几组中医经典方剂的讲解:
1.逍遥散。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立,通常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体内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方剂组成为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柴胡、枳实、桂枝、苡仁、龙骨、牡蛎、鸡子黄共计11味中药,它们的配伍可调理人体气血,使身心平和。
2.四物汤。
由唐代的妇科学家孙思邈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
方剂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味中药,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
3.柴胡加芍药汤。
由晋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胁痛、头痛、面目肿胀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棗、芍药、甘草共计7味中药,可平衡人体的情志、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清热解毒汤。
由明朝医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疫病、急性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芩、黄连、栀子、赤芍、连翘、知母、甘草共计7味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身体免疫力。
这些中医经典方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一直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和保护。
《方剂学》表解
增液承气汤
热结阴亡
滋阴增液 泻热通便
86014909.doc
方类/方名 方类 方名 2.5 逐水 26,十枣汤 十枣汤★ 十枣汤 《伤寒论》
|
主治 1.悬饮 2.水肿
|
功用 攻逐水饮
|
证治要点
|
药物组成
|
方剂趣记 (十)枣戟遂芫,(胸胁饮 悬)。 (十)枣脊髓圆,(胸胁饮 枣脊髓圆, 十 枣脊髓圆 胸胁饮 悬)。 。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 (逍遥)胡姜荷草,药归 柴胡 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 术苓。 荷 (逍遥 湖江河草,要归 逍遥)湖江河草, 逍遥 湖江河草 树嶺。 树嶺。 逍遥散用归芍柴 疏肝养血兼理脾 苓术甘草姜薄偕排 丹栀加入热能 (痛泻要方),陈药术防。 (痛泻要方 ,臣要住房。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 臣要住房。
42 黃连解毒汤 三焦火毒 热盛证 ★ 《外台秘要》
43 普济消毒饮 大头瘟 ★ 《东垣试效方》
清热解毒, 恶寒发热, 咽喉不 疏风散邪 利, 舌燥口渴, 头 面红肿痛, 目不能 开, 舌红苔黃, 脉 浮数有力
羌活、独活、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 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人 参 麻黄 附子 细辛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 草独羌胡人茯 (摆渡 前川江河俏 , 结 摆渡)前川江河俏 摆渡 前川江河俏, 草独将胡人伏。 草独将胡人伏。 子细麻黄,(解表助阳)。 仔细麻黄, 解表助阳 解表助阳)。 仔细麻黄,(解表助阳 。
39 竹叶石膏汤 伤寒、温 病、暑病 ★ 《伤寒论》 余 热 未 清,气津 两伤证 4.2 清营涼血 40 清营汤★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热入营分 证
清热生津, 身热, 多汗, 气逆 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 石膏 益气和胃 欲呕,烦渴喜饮, 人参、炙甘草、粳米 口干,舌红少津, 脉虚数
中医常用方剂-72种解表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32
辛温解表剂
麻黄桂枝汤
发散血中风寒。
夜疟,血分有邪。
净麻黄二钱,柳桂枝一钱二分,片黄芩一钱,光桃仁十五粒,炙甘草、大生地各一钱,鲜红花五分,葱白一茎。
中医常用方剂-72种解表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序号
类别
名称
功用
主治
组成
用法
出处
1
辛温解表剂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香薷(500g),白扁豆(微炒)(250g),厚朴(去粗皮姜制)(250g)
1、古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
夏至后用。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23
辛温解表剂
桂枝加芍药汤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9g)。
古代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
水煎,热服。
《幼幼集成》卷三
33
辛温解表剂
桂枝加桂汤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发汗解表,兼行气滞。
四时感冒,寒热头痛,咳嗽。
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甘草(炙)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大全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大全English Answer:Introdu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a vastrepertoire of herbal formulas, each with its unique combination of ingredients and therapeutic actions. These formulas 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treat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from common ailments to chronic diseases.Analysis of Common Herbal Formulas.1. Four Gentlemen Decoction (`Si Jun Zi Tang` 四君子汤)。
Composition: Ginseng, atractylodes, white peony root, and roasted licorice root.Indications: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fatigue, loose stools, abdominal distension.Actions: Tonifies qi, invigorates the spleen, and strengthens digestion.2. Six Harmonizing Decoction (`Liu Wei Di Huang Wan` 六味地黄丸)。
Composition: Cornus fruit, Chinese yam, lycium fruit, rehmannia root, peony root, and alisma rhizome.Indications: Kidney yin deficiency, hot flashes, night sweats, lower back pain.Actions: Nourishes yin, clears heat, and strengthens the kidneys.3. Bu Zhong Yi Qi Tang (补中益气汤)。
常用方剂与解析
基本方剂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区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用法】上五味,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加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之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g)【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歌诀】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6g)半夏洗,半升(9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常用方剂解析详解演示文稿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
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
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 益气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a. 柴胡 + 当归; b. 配伍薄荷用特点。
第12页,共177页。
பைடு நூலகம்
四 配伍特点
6、病例分析
第48页,共177页。
7.玉屏风散
【组成】
《医方类聚》
防风一两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
【用法】
第54页,共177页。
【主治】 表虚自汗。
表现
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 或易感风邪
脏脏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少气乏力, 舌淡苔 薄白,脉浮软
【病机】 肺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治法】
益气固表止汗。
肝气不舒:胁肋疼痛,嗳气善太息,脉弦
情志不调肝
气郁结
肝气犯脾,气机不畅:脘腹胀满
【病机】 肝失疏泄,气滞血郁,肝胃不和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第4页,共177页。
【方解】
·柴胡疏肝散·
君:柴胡─疏肝解郁
臣:香附─理气疏肝
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佐:陈皮─理气行滞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使:甘草─调和诸药
第61页,共177页。
组成
白术一两(15g) 茯神一两(15g)
黄芪一两(30g) 龙眼肉一两(30g) 酸枣仁炒,一两(20g)
人参半两(15g) 木香半两(10g) 甘草炙,二钱半(15g) 当归(15g) 远 志(10g)
黄芪
补脾益气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中药解析(中药方解析资料)
中药解析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自汗:黄芪30 白术10 防风5 荞麦24贫血:黄芪30 当归6 羊肉30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灸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风湿性关节炎:独活10 穿山龙24 鸡血藤24 川牛膝10 山鸡椒根15皮肤湿疹:独活24 忍冬藤30 徐长卿15 稀签草30 水煎洗患处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止痉。
风湿头痛:防风10 生薏苡仁15 佩兰叶10 石菖蒲9 川芎9 白芷9湿疹瘙痒:防风30 苍耳子30 蛇床子30 鬼针草30 水煎洗患处风湿关节炎:防风10 千年健15 威灵草9 穿山龙24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主治: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白芍18 绵茵陈30 积雪草30头痛,头晕:白芍15 菊花10 石决明30羌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风湿性关节炎:羌活10 徐长卿9 狗脊10 川牛膝10 防风9 桂枝6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泻泄,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泽泻:利尿,清热。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脾虚腹泻:白术10 党参10 茯苓10 山鸡椒果实6黄连:清热燥湿,泻水解毒。
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浓。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风湿性关节炎:桑寄生30 当归9 生地黄24 独活9 川牛膝10 木瓜9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鸡内金:健胃消食,涩精止遗。
酸枣仁: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脾虚食少体倦:大枣10枚党参10 白术10 茯苓15 黄芪12麦芽20贫血:大枣10枚当归12 熟地黄12 党参15生龙骨:安神,固涩,外用生肌敛疮。
著名方剂解读
一字散出处:济生方本方由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有袪风止痛之功;“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风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0.5至1克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一抹金出处:证治准绳本方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着,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一贯煎出处:柳州医话本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辞源论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贯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魏玉磺认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一捻金出处:古金医鉴本方由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本方由名“小儿一捻金”;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二至丸出处:证治准绳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有滋阴降火之功;“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叶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所以这时采集为佳;医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二仙汤出处: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本方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六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认为是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虚损所致;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称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运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二妙散出处:丹溪心法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等症,有清热燥湿之功;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着,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湿热,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湿热,利筋络;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二陈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由半夏、陈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乌梅等组成;用于湿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脉滑等症;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证的基础方;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有歌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吴仪洛云:“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成方切用其命名意义皆在于此;本方加枳实、砂仁名枳砂二陈汤,治湿热生痰;加枳壳、桔梗,名枳桔二陈汤,治小儿停饮,呕吐痰涎等症;十灰散出处:十药神书本方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诸药组成;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有凉血止血之功;“十灰”,指方中十味药物,均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为散备用;十药神书.序云:“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用藕汁或箩卜汁磨京墨调服,其意亦在增强清热降气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血证论本方对肝胃火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效果甚好;其药烧炭存性用,可以加强收敛止血作用;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十枣汤出处:伤寒论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枣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腹胀水肿之实证;有攻逐水饮之功;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医方论: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药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极--病方证论有搜剔停痰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十香返魂丹出处:春脚集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诃子肉、僵蚕、郁金、天麻、礞石、瓜蒌仁、莲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黄、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药组成,白蜜为丸,金箔为衣;用于痰厥中风、口眼喎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神昏厥逆语言狂乱,哭笑失常等症;有驱风开窍,解郁除烦之功;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温开窍醒神之十余种“香”命名之药物,用于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复苏,故而称为“十香返魂丹”;七气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加生姜、大枣等组成;用于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中脘痞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等症;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本方为治七情郁结所致之梅核气的常用方;诸药配合,可使气机舒畅,郁结得解,痰喘消除,呕恶平息;由于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不调所致之气郁症,故称“七气汤”;又因用四种药物治疗七情郁结之病,取四、七两个数字,亦称“四七汤”;七仙丹出处:东医宝鉴本方由何首乌、人参、干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药物所组成,蜜丸,酒或盐汤送服;用于治疗须发早白等症;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之功;“须发”,即指胡须、头发;二者均赖血以滋养;须发之荣枯,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须发荣泽,肝肾不足,则血虚不荣上荣,故须发枯燥,久则变白;方中药虽八味,何以称“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余七味药物,均是古代医家认为延年益寿、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作用,故对须发早白卓然有效;七厘散出处:良方集腋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没药、红花、朱砂、儿茶组成为末,黄酒冲服或调敷;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2.1克;本方是伤科常用方,内服外用皆可;方中血竭、红花活血袪瘀;乳香、没药散瘀行气;麝香、冰片窜通经络;朱砂、儿茶宁心止血;综观全方,虽有散瘀定痛,止血愈伤之效,但多数药为香窜辛散,行气活血之品,内服易耗伤正气,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为“七厘散”;七宝美髯丹出处:医方集解本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本方相传为唐李翱方,邵应节用以进献嘉靖黄帝,从此其方盛传;须发者,血之余,肾之华也;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七宝”者,指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美髯”者,指须发乌黑而润泽;三国时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喻服本方后,能使肝肾得补,精血充足,发乌髯美,神悦体健,故称“七宝美髯丹;”七制香附丸出处:医学入门本方由香附与当归、莪术、丹皮、艾叶、乌药、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红花、乌梅等共十二种药物炮制而成,水糊为丸,黄酒送服;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等症;有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之功;因本方炮制方法特异,具体是将香附十四两分为七等分,分别同当归二两酒浸;莪术二两童便浸;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水浸;乌药二两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两水浸;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红花、乌梅各一两盐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两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为浸泡时间,此后单取香附为末糊丸,由于用香附一味与六种府料七次炮制,故名“七制香附丸”;九分散出处:急救经验良方本方由制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既可用无灰酒调下内服,亦可外用烧酒调敷;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作痛等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因本方以马钱子为主药,该药苦寒有毒,所含番木碱,成人每此服用5至10毫克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毫克可致死亡;故内服用量宜严格掌控,以免发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则说明本方内服,每次以九分相当于2.7克,四种药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内为宜;一则告人本方之中有剧毒药物,慎勿过量,以少为宜;八正散出处:太平惠明民和剂局方本方由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黄、山栀子等诸药组成,加灯蕊引服;用于湿热下注,发为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实数等;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名“八正”者,“八”,谓本方由八味主要药物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总之,本方以八味药物为散,通过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以奏清热通淋之功,用以治疗湿热下注之淋证,故称“八正散”;八珍汤出处:正体类要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加姜、枣组成;用于气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症;有平补气血作用;本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既能健脾养胃以益气,又能养肝行滞以补血,适于一切因气血不足所致之证,张秉成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与血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化出也;”成方便读本方集两方为一方,八味药物皆为补气养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出处:三因集一症证方论本方由白芍药、当归、橘皮、黄耆、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等组成,加生姜、大枣煎服;用于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之症;有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之功;本方从十全大补汤变化而来,为双补气血之剂,方以“人参”命名,概以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取气为血帅之意,俾气行则血行;“荣”即营,这里指营血;喻用大补气血之品,滋养营血,使身体恢复健康,故名“人参养荣汤”;温疫论有人参养营汤人参、麦冬、五味、生地、当归、白芍、知母、陈皮、甘草,治大病愈后,气阴两虚而自汗者;方以人参为主,辅滋养营血之品,故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