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1-3)
第五章消化
七、消化道激素的作用
• 1、胃泌素,即促胃液素 • 作用:刺激胃酸的分泌 • 加强胃的运动 • 促进胆汁的分泌
• 2、促胰液素 •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内分泌激素,由此提 出体液调节。 • 作用: 促进胰腺分泌富含HCO3-和水、酶类的 胰液 抑制胃酸的分泌和胃的运动。
第四节 微生物消化
• 一、反刍动物复胃的消化 • 复胃消化与单胃消化的区别主要在前胃, 除了特有的反刍,食管沟反射和瘤胃运动 外,主要是前胃内进行的微生物消化。 • (一)瘤胃微生物的消化 • 1. 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纤毛虫、细菌和真菌
积蓄能量,促进排粪。
• 交感神经
• 胸5-腰3脊髓―内脏大神经-胃肠
(NE) • 作用:一般是抑制,但回肓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粪。
• (三)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
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
• 在正常情况下,外来神经对内在神经 丛具有调制作用,但当切断外来神经
后,内在神经过丛可以单独起作用,
• 咀嚼对于消化的意义:
– (1) 破坏植物的细胞壁暴露其内容物;
– (2) 将食物粉碎,增大消化液作用表面 积; – (3) 混合唾液,利于形成食团和吞咽;
– (4) 刺激口腔内的各种感受器,反射性 地引起唾液腺、胃腺,胰腺等分泌及 胃肠道运动,为随后的消化作好准备。
因此,咀嚼不良易导致消化疾病,
动物生理学 Cap5 消化生理
回盲括约肌的反射调节 (增厚的括约肌,且有瓣膜结构)
四 小肠内的消化
消化液量大 形成流体和半流体的食糜 消化酶的作用方式 肠腔消化
膜消化
发生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腔内消化的产物,只 有与黏膜表面接触后,才能进一步消化。从组织 学的角度讲,参与这类消化的酶,存在于肠上皮 的微绒毛即刷壮缘。
胆色素衍生物及其排出的盐
胎粪与胎儿黄疸(生理性的)
2 排便
盆神经(+ 活动加强) 初级中枢 腹下神经支配(+ 抑制) 脊髓骶段中间外侧核
结肠后段和直
参与 肌群
肠肌肉强烈收 缩,肛门内舒
外括约肌舒张,
膈肌腹肌收缩
横纹肌 脊神经支配
脊髓腰骶段腹角 运动神经元
阴部神经
直肠壁内机械牵张感受器 高位中枢经常抑制 感觉麻痹 便秘
唾液淀粉酶 原始唾液 和(或)粘蛋白
离子浓度同细胞外液
浆液细胞:浆液性分泌物,富含唾液淀粉酶 构成 黏液细胞:黏液性分泌物,富含黏液,润滑和保护
4 唾液分泌的调节
舌神经
非条
舌咽神经
面神经的鼓索支 迷走神经的传入支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高位中枢
延髓初级中枢
采食时食物的形状 条 颜色气味以及采食
的环境等信号
麦芽糖酶 脱落到肠内基本无活性。
5、动物生理消化
(二)胆汁
• 味苦,是一种有色的液体。 味苦,是一种有色的液体。 a. 肝细胞胆汁 肝胆汁 :金黄色或桔棕色, 肝细胞胆汁(肝胆汁 金黄色或桔棕色, 肝胆汁): pH约7.4。 约 。 b.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 pH约6.8, 胆汁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 约 , 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 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 + • 成分:无机物有水、Na+、K+、Ca2+、 成分:无机物有水、 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 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 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 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 。
瘤胃微生物生态体系
• 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稳态 稳态 如:纤毛虫
消化
细菌
瘤胃营养物的消化代谢
1. 2. 3. 4. 5. 6. 7. 8.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 含氮物的消化代谢 脂类的消化代谢 维生素合成 气体的产生和嗳气 前胃运动及调节 反刍 食管沟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含氮物的降解和氨的形成
氮代谢
•
蛋白质
氨
瘤胃壁吸收 微生物蛋白质 瘤胃后消化 瘤胃壁吸收 微生物利用
饲料蛋白质代谢 唾液 瘤胃壁渗入
第五章 消化
牛瘤胃一昼夜所产生的VFA,约提供机体所需能 量60%~70%。瘤胃内VFA含量约90~150mmol/L。
VFA中的乙酸和丁酸用于生成乳脂, 乙酸有40%被乳腺利用。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糖原储存于体内。 小肠:微生物糖原再被动物所消化利用。
② 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
A、瘤胃内蛋白质分解和氨的产生
包括:感受器、突触、效应器。NF到达平滑肌或 上皮细胞。
3.中枢神经系统
调节中枢:延髓、脊髓、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 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协调各部分的活动。
4.体液调节
⑴全身性激素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的吸收等。
⑵胃肠激素 胃肠道黏膜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所 分泌的激素总称胃肠激素 。
平滑肌离体后,保持在适宜的环境溶液内 (如温暖而通以氧气的生理盐溶液),仍能作
自律性收缩。
(二)胃运动的功能
胃的平滑肌分为内纵、中环、外斜。 胃运动的主要功能
1. 容纳食物; 2. 分裂食物,混合胃液; 3. 排空功能 。 胃的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 起胃底部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这一反应称之。
脑啡肽 蛙皮素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 胆汁分泌,镇痛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 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
动物生理学 第五章
2)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色、形 味、声 延髓下丘脑 迷走神经 胰腺 大脑皮质 分泌 胃泌素
(水、HCO3-少 酶多)
嗅、视
听觉
感受器
食物
机械
口腔 食管
化学
感受器
温度 胃、肠 (2)体液调节 酸性食糜 S细胞 胰泌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 盐酸、脂肪 I 细胞
(水、HCO3-多 酶少) 胰腺导管细胞分泌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5.4.1 胃液的分泌
1)胃液的性质、成分
内分泌腺: 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
(1)胃内腺体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胃底腺 粘液颈细胞:粘液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2)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5.4.1 胃液的分泌
2)胃液的作用
(1)盐酸 A. 胃酸的作用: a. 杀菌 b.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c.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5.5.3 小肠液的分泌
腺体: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腺(李氏腺) 1)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1) 性质:弱碱性,等渗 (2)成分:
消化酶: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
寡糖酶,肽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 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1)食糜 肠粘膜机械 化学感受器
内在神经丛 中枢 局部反射(主) 小肠液 迷走神经 分泌增多
动物生理学Cap5消化生理
结合酸 游离酸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的适宜作用环境
②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 有一定的抑菌与杀菌作用
④ 随食糜进入小肠,刺激下段消化液的分泌
唾液淀粉酶 原始唾液 和(或)粘蛋白
离子浓度同细胞外液
构成
浆液细胞:浆液性分泌物,富含唾液淀粉酶 黏液细胞:黏液性分泌物,富含黏液,润滑和保护
4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
舌神经
舌咽神经
面神经的鼓索支 迷走神经的传入支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高位中枢
延髓初级中枢
采食时食物的形状 条 颜色气味以及采食
的环境等信号
排遗 与排泄的区别 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除体外。
消化生理
二 动物消化的进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海绵)
出现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腔肠动物水螅 出现胃水管腔)
细胞外消化 三 消化方式
肠外消化(龙虱的幼虫) 把消化液注入寄主的组织
机械性消化 Physical digestion(物) : 碎 混 推
胃 外分泌腺 贲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的
壁细胞(HCl、内因子)
黏
胃底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膜
黏液颈细胞(黏液)
腺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内分泌腺 位于幽门区,G细胞分泌胃泌素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来自百度文库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4)其它酶——羧基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4、胰蛋白酶抑制物:正常情况下阻止胰腺的自身消化。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消化间期,分泌少;进食,分泌多(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色、形 味、声
食物 机械 化学 温度 嗅、视 感受器 听觉 迷走神经 延髓下丘脑 大脑皮质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一)消化液成份
1. 水:占90%以上 2. 无机盐:H+、Na+、HCO3-等 3. 有机物: 各种消化酶,粘蛋白。
(二)主要的消化液
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
(三)消化液的作用
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
激敏感
(二)电生理学特性
1.静息电位(RP):不稳定,波动较大,幅值为- 40
~ - 80mV。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 .
2.基本电节律(慢波)
⑴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 极化。
胃 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
05.第五章消化
(二)胃运动调节
1. 迷走神经兴奋、胃泌素、胃动素→胃运动加 强
2.交感神经兴奋、肠抑胃素(促胰液素、促胰酶
素、抑胃肽)→抑制胃运动
3.酸性食糜、脂肪→抑制胃运动(肠胃反射)
(三)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的排空速度受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排空的控制:
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自学):
(1)纤毛虫(全毛虫、贫毛虫: 1g瘤胃内容物含纤
毛虫60-180万) (2)细菌(1g瘤胃微生物中含细菌约150-250亿个) (3)真菌(占瘤胃微生物总数的8% )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 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 生
2.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 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 微生物消化
第六节 吸 收
学习要求
掌握: 1)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胃肠运动的排空和胃排空的机制 3)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4)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功能和分泌调节 5)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熟悉: 1)复胃、大肠微生物消化 2)营养物质吸收的路径及主要方式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刺激释放因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兴奋、组织胺、ACh
动物生理学6.消化与吸收(一)
6.1.4 Endosecretory fun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位于胃肠道黏膜和黏膜下的内分泌细胞及位于 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可生成多种激素,这些激素统 称为胃肠激素。消化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 泌器官,迄今已发现的胃肠激素有30多种,都是多 肽。
6.3.1 Gastric secretion
胃粘膜含有三种管状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
胃底
胃体
十二指肠 胃窦
幽门括约肌
6.3.1.1 Gastric secreting Cells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mucus) •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泌酸腺, 壁细胞 parietal [pə,raiətəl] cell , 分泌 HCl、 主细胞 chief cell, 分泌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粘液颈细胞 mucous neck cell, 分泌粘液 • 幽门腺 幽门腺(碱性粘液)
6.2 digestion in mouth
6.2.1 Secretion of saliva
Salivary gland主要有三对即 腮腺、舌下腺、颌下腺,唾 液分泌量为1-2L/d 性质和成分: 中性, 水、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主 要有粘蛋白、粘多糖、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 白和血型物质等。 有些动物的唾液中还含有抗凝血物质,如蚂蟥和吸血 蝙蝠,毒蛇的毒腺也由唾液腺演化而来的 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题
16 降低细胞外液中 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17 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
A. 去极相之后 B. 超射之后 C. 峰电位之后 D. 正后电位之后 E. 以上都不是
10 单个骨骼肌细胞()。 A. 正常时可接受一个以上运动神经元支配 B. 具有膜内负于膜外的静息电位 C. 电兴奋可通过纵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D. 细胞内不储存 Ca2+ E. 以上都正确
三、判断题 1. 肌肉收缩时,肌节的缩短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缩短所致。( ) 2. 粗肌丝主要由原肌球蛋白聚合而成。( ) 3. 肌肉收缩时长度可以不变,仅张力发生变化。( ) 4. 重复刺激坐骨神经,不一定都能引起腓肠肌强直收缩。( ) 5. 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个刺激都分别落在了前一刺激产生的收缩曲线的舒张期内。 () 6.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而耦联因子则为钙离子。 7. 肌肉的收缩与兴奋是两个不同的、且先后发生的生理过程。 8.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耗能过程。 9. 骨骼肌强直收缩时,伴随每次刺激出现的肌肉动作电位亦会发生融合或总合。 10. 相继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叫完全强直收缩。 11. 肌肉收缩滑行现象的直接证明是: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 H 带不变。 12. 如果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被牵张,则暗带长度增加。 四、简答题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 【第五章 消化系统】
2.胃:仅吸收少量的H2O 和酒精
3.小肠
空肠:是食物消化吸收 的主要部位 回肠:只吸收胆盐、 VitB12
(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
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二、吸收的机制
1. 被动转运: • 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膜两边的流体静压差。 • 扩散作用:是当两边的流体静压差相同而溶质
浓度不同时,溶质分子从膜的一边扩散至另一 边。
1. 主动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需消 耗细胞代谢的能量的转运方式。
2. 交换扩散:当两种离子通过上皮细胞转运时, 一种为你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同时伴随另一 种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被动的转运, 此为离子通过上皮细胞层的交换扩散。
• (一)糖的吸收(空肠,十二指肠)
肝胆汁:金黄色,pH 7.4
肝细胞
消化期
生成胆汁 胆囊Biblioteka Baidu存
胆囊胆汁:棕黄色,pH 6.8
非消化期
十二指肠
成分 无机物:水、碳酸氢盐、Na+、K+、Ca2+ 有机物: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
(三)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
食物是促使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自然刺 激物:
高蛋白食物>高脂肪的混合食物>糖类
(三)胆汁的作用(胆盐)
第五章消化
• 二、唾液分泌 • 腮腺由浆细胞组成,分泌不含粘液 的水样唾液;颌下腺和舌下腺由浆液和 粘液细胞组成,分泌含有粘蛋白的水样 唾液;口腔内小腺体由粘液细胞组成。 •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为7.32,狗和马为7.56,反刍动物为 8.2。 • 唾液由水、无机物、有机物组成,水占 98.92%。
• • • • • • • •
四、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三)脑肠肽 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 等20余种。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一、采食和饮水 • (一)采食和饮水的方式 • 唇、齿、舌是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 (二)采食的调节 • 1、采食中枢 • 下丘脑外侧区为摄食中枢, • 腹内侧区为饱中枢 • 2、反射调节
• 3、脂类的消化和代谢 • (1)脂类水解:饲料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 和脂肪酸,甘油生成丙酸。 • (2)脂肪酸饱和化:微生物可使不饱和 脂肪酸饱和化,单胃动物饱和脂肪酸的 含量为36%,反刍动物为55-62%。 • (3)脂肪酸的合成:瘤胃微生物可利用 VFA合成脂肪酸。
• • • •
4、维生素的合成 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5、气体的产生 牛一昼夜产气600-1300升, 主要是CO2、 CH4及少量的氮气、氢气。 • ¼气体通过胃壁吸收经肺排出,一部分为 微生物利用,一部分经饲料残渣排出, 大部分靠嗳气排出。
贝类的生态和生理
(四)潮流
指潮汐、波浪和海流等水运动是贝类生活所必 不缺少的,海水的运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贝类 1)海水的运动为贝类特别是附着与固着的贝类带来了 新鲜海水,保证了这些贝类所必需的氧气和饵料的 供给,同时又及时带走排泄物。 2)海水运动决定了许多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潮 间带的淹没与露空、光照、底质内含有的水分等, 而为某些贝类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条件。如有时贝类 需一定的干露时间,如某些牡蛎,同时,有助于一 些贝类的特殊生理活动,如某些贝类有在大潮日产 卵的习性。 3)海水的运动为贝类卵的受精、幼虫的传播提供了条 件,从而保证了贝类的种族繁衍和区域分布。
2)固着生活型
此类中主要有双壳类中的牡蛎、海菊蛤、猿
头蛤以及腹足类的蛇螺。牡蛎用左壳的一部 分固着在岩石或贝壳它物上,海菊蛤用右壳 固着,此类动物一般有较坚固的外壳,或其 上有各种突起物,如牡蛎有鳞片、褶皱等, 海菊蛤有棘状突等,其足退化消失,无水管。
3)附着生活型
贻贝、扇贝、珍珠贝等一些双壳类,以足的分
而生活于低盐水体的紫贻贝,幼虫(13-
16℃)时盐度降至14-16。5时仍可生长。 以上二例说明,同种贝类发育的最适盐度 与其亲代生活所在海区盐度有关。又如美 国牡蛎,若性腺在27环境中发育,幼虫在 15-35之间均正常发育,最适22.5,若性 腺在8.7环境中发育,其幼虫正常发育的 适宜盐度为12-15,高限为22,亦说明, 同种牡蛎,亲贝生活的环境对子代幼虫生 活的正常盐度影响很大。
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
3.2.2 胃液分泌的调节 假饲 sham feeding
(1)头期(cephalic phase)胃液分泌:食物刺激 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头部R
中枢
胃腺分泌胃液↑
G细胞分泌胃泌素↑ 特点:量、酸度很高,消化力(酶)尤高
(2)胃期(gastric phase)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胃引起 的胃液分泌。
唾液淀粉酶 水解淀粉
溶菌酶
清洁、杀菌
3.1.2 唾液分泌的调节
交感与副交感双重兴奋作用
交感N: 浓而稠 副交感N:稀而多
条件反射(conditione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flex)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胃的形态及分部
两口:贲门、幽门 两壁:胃前壁、胃后壁 两缘:胃小弯、胃大弯 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管、幽门窦)
2.5.3 体液因素
主要胃肠激素:
胃动素 胃泌素
P物质 脑啡肽 5-羟色胺
抑胃肽
促胰液素
运动↑ 运动↓
第三节 消化液的分泌及调节
消 物理消化 化 化学消化
消化管运动
消化液
唾胃 胰 其 液液 液 他
3.1 唾液(saliva)
3.1.1 唾液性质、成分与作用
主要成分有:
水
湿润、溶解食物
粘蛋白
5:消化与吸收
幽门可防止食物倒流,也限制胃每次排出食物量
4、呕 吐:将胃及肠内物质 从口腔排出
机 械 消化道粘膜 化 学
吞咽神经 延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髓 膈神经
胃,膈,腹壁肌肉
小肠发生逆蠕动,小肠内物质入胃,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和小肠液。
5、反刍动物胃运动
动物为何要反刍? 食草动物食量巨大,摄食一般比较匆忙, 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 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 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 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 入瘤胃。
黏膜下神经丛
消化道管壁内的化 学和机械感受器
平滑肌、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管
5.1.4 胃肠激素
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 它们分散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 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由于胃肠道粘膜面积巨大,胃肠道内分泌 细胞的数量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体中内分 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又被认为是体内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细胞名称
A细胞 B细胞 D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分布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腺、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但按形态分类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
开放型:细胞呈梭型、烧瓶型,细胞顶端的微绒毛深入 胃肠腔,可直接感受胃肠腔内的食物成分和pH刺激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空腹、无刺激、不收缩时也存在,又称基本电节律。
产生机理:肌源性,由钠泵的节律性活动引起去极化。
(三)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或超阈电位时,在其波幅上 产生1-数个动作电位。 产生机理:钙内流是其去极化的主要离子基础。
2.胃的排空 排空动力:胃收缩。静息时,幽门压力高,限 制食物过早进入小肠,也防止肠容物逆流。胃 蠕动使胃内压高于十二指肠时才排空。 排空速度:取决于食物的性质和机体的状况。 渗透压越高,排空越慢。中性比酸性快, 物理性状:水 > 粥状流食 > 一般固体食物 化学性质:糖 > 蛋白类 > 脂肪 机体状况:惊慌、疲劳和胃病时,排空较慢。
三.肠液的分泌 鱼类没有特化的多细胞肠腺,多数是存在
于细胞内的消化酶。 (一)肠液成分和生理功能
1.成分:粘液、多种消化酶和上皮细胞。 2.生理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二)肠液的分泌调节---- 经常性分泌。 1. 神经调节:迷走兴奋,交感抑制。 2.体液调节: 促进:缩胆囊素、胰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抑制:生长抑素等。
四. 嗉囊内消化 是食管的膨大部,主 要功能为储存食物。
.
第四节 胃内消化
胃是暂存食物、 消化、吸收和内分 泌器官。鱼胃的大 小与食性有关,吃 大型捕获物的鱼通 常胃较大,而食物 较小的鱼一般胃也 较小,有的鱼甚至 无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消化与吸收
(D i g e s t i o n a n d A b s o r p t i o n)
一、概述
二、机械性消化
三、化学性消化
四、微生物消化
五、吸收
一、概述
▪消化
▪吸收
▪消化方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一、概述
▪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
畜禽进行新陈代谢时,不仅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而且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所需的营养物质,供动物机体利用。
蛋白质:胨→多肽→氨基酸↘
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脂肪:甘油+脂肪酸↗
维生素↘
无机盐→可直接吸收
水↗
一、概述
▪吸收(absorption):指食物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物质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与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生理过程。它们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消化的方式: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有3种方式:
(1)机械性消化 (physical digestion):也叫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咀嚼和胃肠运动,磨碎、混合和转运食物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通过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酶或植物性饲料本身含有的酶对食物进行分解的过程。
消化过程
一、概述
▪消化的方式
(3)微生物消化(microbial digestion):指畜禽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微生物消化主要发生在反刍(复胃)动物的前胃和大肠以及单胃草食动物的大肠等部位,对食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消化特特别重要。
上述3种消化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同时进行。机械性消化为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
不同部位的消化道因结构不同,其消化方式各有侧重。如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为主;小肠以化学性消化为主;单胃动物(马)的大肠和复胃动物(牛、羊)的瘤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
一、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的肌肉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均为平滑肌。消化道平滑肌除具有肌肉组织的共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有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能进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收缩,以及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很敏感等。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基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肌质网极不发达,摄取Ca2+的能力弱;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占时间长。)。
一、概述
•基本特性
(2)伸展性大。(能适应实际需要,作长度很大伸展,可比原长度增加几倍。如胃、大肠等)
(3)紧张性收缩。(经常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使消化道内壁与内容物接触紧密,促进消化吸收。)
(4)自动节律性。(离体的胃肠道平滑肌,在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缓慢的节律性运动,但不如心肌规则。)
(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如对乙酰胆碱、肾
上腺素十分敏感。)
一、概述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胃肠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较小,约为-55~-70mv;形成原因主要是K外流。
(2)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和周期性的电位波动, 其频率较慢, 故称为慢波电位或慢波(Slow Wave), 又称为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胃为3次/分钟, 十二指肠为12次/分钟。
(3)动作电位(快波): 产生在慢波基础上, 一个至数个。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依赖Ca2+内流。
一、概述
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消化道功能受神经和体液两种调节。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外来神经
①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直接作用于效应器或分布到内在神经丛,主要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②副交感神经(paraparasympathetic nerve):主要是迷走神经和支配后端大肠的盆神经。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兴奋促进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作用较复杂多样。)
一、概述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内在神经丛
内在神经丛,也叫壁内神经丛,分布在从食管中段至肛门的绝大部分消化管壁内,主要由两组神经纤维网交织而成。即①粘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又称麦氏神经丛(Meissner’s plexus),位于粘膜下;②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又称欧氏神经丛(Auerbach’s plexus),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
一、概述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内在神经丛
内在神经丛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
元,也包括进入胃肠壁内外来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元有两种类型:胆碱能神经元和非胆碱能神经元。通常胆碱能神经元是兴奋性的,释放乙酰胆碱,可增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非胆碱能神经元是抑制性的,释放肽类物质,如脑啡呔、血管活性肠肽(VIP)等,,可减弱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一、概述
(2)内在神经丛
内在神经丛联系肠道感受器和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形成局部回路,通过局部反射途径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但在正常情况下,壁内神经丛受到外来神经系统的调节。
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如下:
一、概述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由消化道粘膜上皮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由于胃肠道粘膜面积巨大,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体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又被认为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特点:A.胞内分泌颗粒均分布在核和基底核之间;
B.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微绒毛突起,伸入胃肠内。
(2)分泌方式(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见下图)。
(3)化学结构上属肽类物质。又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因其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双重分布。
远距内分泌、旁分泌与神经分泌
一、概述
•胃肠激素
(4)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种类:已知的胃肠激素有10多种,如促胃液素族(如促胃泌素、胆囊收缩素-CCK 等)、促胰液素族(如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等、P物质族(如P物质、神经降压素等)。同族激素的生理功能相似。
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调控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②调节其他激素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