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亲爱的巴特勒上尉:
我希望这封信能够顺利送达您的手中。作为英法联军的一员,我们远征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和权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向您介绍一些关于我们远征中国的情况和目的。
我们的远征行动始于1856年,当时中国的清朝政府对于外国贸易持有保守态度,并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作为英法联军,我们认为这种限制对我们的贸易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决定采取行动。
在我们的远征行动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抵抗。中国的抵抗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和训练都相对较弱。我们通过优势的火力和战术,很快就占领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天津和上海。这些城市的占领为我们提供了后勤补给和战略基地。
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迫使中国政府开放更多的港口和贸易通道。通过与清朝政府的谈判,我们成功地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些条约迫使中国政府开放了更多的港口,并承认了我们在中国的贸易特权。
除了贸易问题,我们还希望通过远征行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我们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医院和铁路等基础设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然而,我们的远征行动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有人认为我们的行动是对中国的侵略,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我们也遭遇了一些抵抗和游击战,中国的抵抗军队对我们进行了一些袭击和破坏。
尽管我们的远征行动带来了一些争议,但我们坚信我们的行动对中国和我们自身都是有益的。我们希望通过与中国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持和帮助。亲爱的巴特勒上尉,我希望这封信能够让您更加了解我们远征中国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的行动是出于对利益和权益的维护,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相信我们的行动将为中国和我们自身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后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后感
引言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争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是其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这是一封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的内容让人深感震撼。本文将就这封信的内容进行分享和讨论。
信中的内容
在信中,发送者讲述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过程和经历,并对其中的残酷实践
和无辜牺牲表示深深的悔意。信中提到了在中国的战争中,无辜百姓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发送者感到非常痛心和愧疚,对自己参与这场战争表示深深的自责。
信中还提到了中国的文化和人民的友好。发送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心生向往。同时,发送者也提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善良,对中国人民表达了最深诚恳的歉意。
读后感
读完这封信,我感到内心深处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对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这段历史充满了愤怒和不解。战争中无辜百姓的遭受的痛苦令人痛心,而发送者对自己的参与表示了后悔和自责,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另一方面,我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民的友好产生了强烈的赞赏和敬意。中国文化的深厚历史和独特魅力让我深深着迷。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善良也让我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这封信反映了历史中某一特定时期的战争残酷性和暴行,同时也展现出发送者
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认同和敬重。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弘扬和平、友好的价值观。
结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后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和人性。这封信揭示了历史中的残酷和悲剧,同时也展示了发送者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赞赏和尊重。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友好的价值观,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讲义(含解析)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嘹亮(liáoliàng) 绸缎(chóuduàn) 野蛮(yěmán)
缀满(zhuìmǎn) 啜泣(chuòqì) 撺掇(cuānduō)
辍学(chuòxué) 制裁(zhìcái) 运载(yùnzài) 栽树(zāishù)
词语解释
1.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2.箧:小箱子。
3.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4.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5.远征: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6.体面:光荣;光彩。
7.给予:给,书面用语。
8.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9.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10.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11.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12.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资。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13.朱鹭:红色的鹭鸶。嘴直而尖,颈长,飞翔时缩着颈。
14.惊骇:惊慌害怕,文中指惊奇。
15.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16.晨曦:晨光。
17.瞥见:一眼看见。
18.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19.行窃:盗窃。
20.劫掠:抢劫;掠夺。
21.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22.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丰,多;伟,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制造借 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 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 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 ”捧场。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于1861年11月 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1.掌握本文语言特色,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体会反语的强烈讽刺效果 2.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 道主义精神。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的情感。
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 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 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 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 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3段园林之美:艺术价值
作者认定的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世界奇迹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园林之美:物质载体
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材料和 装饰?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
神殿,后宫,城楼; 琉璃、珐琅、黄金;
一个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亲爱的巴特勒上尉,
我希望这封信能够找到你平安无事。这是我在远征中国的过程中给你写的。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向你描述一些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我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看法。
首先,我希望你能够了解我们的动机。作为英法联军的一员,我们来到中国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和地区稳定。我们相信,通过这次远征,我们可以有效地干预中国事务并确保我们的利益不受损害。然而,我必须承认,我们这样做的方式并不总是正确的。
在我们抵达中国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战斗和血腥的冲突。我们的目标是打败中国军队,占领重要的城市和港口,以及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利于他们的条约。然而,我们对中国的力量和抵抗力大大低估了。
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他们组织了游击队和民兵,使用了土地和地理优势。我们经常遭受到他们的袭击和狙击。每一个城市和村庄背后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战斗力。我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对抗我们的能力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我们还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痛苦。许多城市被摧毁,农田被烧毁,人们被迫离家。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平民和儿童在战争中失去生命。这一切让我深感忧虑。我开始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值得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危害这么多的人民生活。
我还要提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见识到了壮丽的宫殿,精美的艺术品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怀疑我们是否有权干涉这个古老而复杂的国家。
巴特勒上尉,我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结束我们的远征或放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小色的。多谢
..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工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
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
【段析】书信的开头语,准备就巴特勒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
【品味】“多谢”一词使文章开篇就充满了讽刺意味。
“赞誉”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①以上文段中用了很多敬语如“您”“多谢”“请”等,这是作者真正在表达他的敬意吗?如果不是,那又为何这样写呢?)
【段析】过渡句,承上启下。
【品味】“请”字含有讥讽意味。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
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
..巴特农
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
..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②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对比有怎样的作用?)请您想象有一座言
语无法形容
....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
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
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必修)
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必修)
先生,您征求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西方艺术;一为梦幻——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如同月宫似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尽管有人不曾亲眼目睹过它,但都梦想见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雨果回复巴特勒上尉让雨果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的信。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玦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
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赞誉yù:称赞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 果
目录
写作背景 雨果简介 圆明园简介
内容、结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 北京,对我国艺术瑰宝圆明园 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 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 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 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 果的意见。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 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 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 制“恶”。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 小说。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号称 “万园之园”。历史上的圆明园, 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 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 圆明园。共占地约5200亩,周长近10 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相 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始 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雨果从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 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 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 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 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 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 极大的勇气。
Baidu Nhomakorabea
3.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 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 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作 者的夙愿能够实现吗? “干干净净”是友好、热爱和平、 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的,但前 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 身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只有强盛 的国家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圆明园昔日胜景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 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的侵华战争。 •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 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 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 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 杰作,于咸丰十年(1860年10月末)被英法联军野蛮地摧 毁了。据史载,园中收藏的罕见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强 盗们又放火焚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圆明园的大火 火光烛天,三昼夜不熄……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 慈禧太后曾授意同治皇帝择要重修,因财力所限,修复工 程时断时续,规模有限。后来,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经 费去修了颐和园。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 入北京,慈禧挟光绪皇帝逃离。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修复 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又遭八国联军驻军、宫监以及地痞 恶霸的洗劫,此后的40多年间,残存下来的木料石材、文 物雕刻不断地被拆毁、盗运到各地,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 壮丽的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 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 只有圆明园。可惜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有遗址。历史 记载了这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 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 下些断壁残垣。 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 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 瞥,原来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信件背景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
2.信件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3.对信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尊敬的巴特勒上尉:
我收到了您的来信,信中提到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宜。首先,我想对您表示敬意,感谢您在这场战争中为国家和平做出的贡献。然后,我想就信中所提到的内容谈谈我的看法。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据我所知,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封闭,不接受国际贸易和外交规则,导致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受到损害。英国和法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及保护在华侨民和商人的利益,决定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点在信中也有所提及。
然而,信中的主要内容却是让我感到困惑。您在信中对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是对清政府的惩罚,也是为了迫使清政府接受国际规则。但是,我无法接受这种观点。战争本身就是破坏和伤害,而火烧圆明园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虽然英法联军声称这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开放,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资源掠夺和人民疾苦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我认为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而不是如何为战争的行为辩护。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虽然打开了中国市场,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民的痛苦。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纷争,而不是通过战争。
总的来说,我尊重您在信中表达的观点,但我不能接受这种观点。我
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优质课件
课文品析
• 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 雨果与巴勒特上尉的交锋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
公正客观 不畏强权 深沉的爱
拓展训练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但对法国的 “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 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批判这次“胜利”, 他是不“爱国”吗?
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小箱子。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慌害怕。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内容探究
• 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 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 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内容探究
• 作者是怎么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其次,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 的罪行揭露出来。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 的观点。
写法品析
• 作者是如何表达谴责观点的呢?
文句品析
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背景介绍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 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 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 军闯进圆明园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 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 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 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 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 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 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 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 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 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 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 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 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 法遗址
被焚毁之前的圆明 园海晏堂照片,堂 中的12生肖铜像栩 栩如生
被毁之后的圆明园 海晏堂照片局部, 12生肖铜像荡然无 存
上图: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 左两图:焚毁后 圆明园的断垣残柱
这些字,你们都认识吗?
hài 惊骇 xī 晨曦 fà láng 珐琅
piē 瞥见 jǐ 给予 lù 朱鹭
qiè 箱箧 jié 洗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是部编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去,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这对走进文本、
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2.0的推广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字词积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品味语言,反复推敲重点词句是难点,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示范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策略来共同完成。文本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的表达效果非常明显,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在活动中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设计中有对对联环节,既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对联知识,还可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
2、通过视频资源、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内容:盛赞圆明园的美;谴责侵略者的丑。
3、品析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表达效果。
4、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1、品味精彩语言。
2、体会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世界奇迹:展示圆明园的美(一分钟视频),老师画外音:这是圆明园,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有迷人的风景,宏伟的宫殿,玲珑的楼阁,里面还有无数的珍奇,它堪称人类文明的宝库。但是这个奇迹消失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圆 明 园 复 原 图
圆 明 园 复 原 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 格。 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增强爱国情感,树立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 文明创造的意识。
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 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 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 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 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 义、反对暴力、以爱制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 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 品格?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雨果
公正的立场 博大的胸怀
难能可贵的人 道主义精神
三、揣摩语言 鉴赏手法 雨果通过什么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
中找出并赏析。 1.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 地回到了欧洲。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 是什么立场、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 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 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体会情感 讲析品格
1.找出并品析课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雨果的评价 赞美圆明园
讽刺英法联军
雨果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