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合集下载

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阿Q正传》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阿Q正传》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商务外语研究15

● 版权所有文责自负●

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阿Q正传》

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黄勤张萌璇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阿Q正传》是一部风格鲜明的讽喻小说。其译本丰富,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各具特色,并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文学文体学,

从语言形式、叙述技巧、言语和思想表述层面比较两译本的文体差异,以期探讨不

同翻译方法选择对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再现程度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翻

译过程中,译者应尤其注意和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内

容,尽可能传达源文的文体风格特征。

关键词:《阿Q正传》;英译本;翻译方法;风格;对比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

HUANG Qin ZHANG Mengxu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satirical novel which has a distinct style. It has various translations, among which two versions translated by Yan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and William A. Lyell respectively stand out because of their own features and have possessed prominent status. By utilizing the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ylistics,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stylistic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 form, the rendering of fiction, and speech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 to discuss the impact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wing to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ranslators must take special care of those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tent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ource text and reproduce the similar stylistic features in the target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一)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

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

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作者:葛畅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3期

摘要:文体学常用于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很少用于翻译研究。实际上,文体学理论相关知识有助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文更符合原文风格。译者掌握文体学知识有助于发现原文文体风格特色,实现忠实地翻译原文;可以提高译者对原文的对象功能的敏锐度,让译文更符合原文文体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者想传达的思想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文体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努力实现翻译对等。

关键词:文体学文学翻译文体风格

一、文体学

(一)文体学定义

几十年来,文体学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中的、有争议的研究领域”。文体学是本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分为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两大类。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着重对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进行分析。而现代文体学则是在现代语言和语言学的基础上对各种文体进行研究。现有的文体分析方法纷繁多样,给研究者运用文体学分析方法对其划出明确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文体学是一个独特的术语,可以用来确定特定语言中形式和效果之间的联系。

(二)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体学的发展

现代文体学在现代西方社会是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规则和原则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普遍相信,尽管世界各国的语言似乎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同一种语言发展而来的。世界语言学家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转向术语的技术意义上的研究,即语言的声音系统的组织、单词和句子的内部结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结构语言学”的计划受到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的启发,并开发20世纪语法分析方法。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作者:孙晓琦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4期

摘要:从古至今,从西至中,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都受到了翻译理论家和相关翻译学者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体学也不只局限于文学翻译,而更多的应用于实用文体翻译。本文拟在文体学的视角下,对于不同文体所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于文体学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从翻译策略方面给出相对统一化的标准。

关键词:文体;文体学;翻译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至今,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不断受到中西方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最初对于文体学的研究始于语言学领域,后逐渐引入翻译教学问题的探究,从而进一步引起了探究文体学与翻译关系的热潮。谈及二者的关系,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布鲁姆菲尔德(Bloomfield)曾说过:“从文体学的观点来看,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体裁的风格方面必须保持一致。”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也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周熙良先生认为,其中的“雅”与文体相照应(刘艳峰,2011)。由此可见文体学与翻译在中外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拟在文体学的视角下,对于不同文体所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于文体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从翻译策略方面给出相对统一化的标准。

一、文体及文体学的定义

Leech & Short(1981/2001)将文体(style)定义为“特定语境下,特定人物出于特定目的对语言的使用方式,”后他们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说明:(1)文体是语言的使用方式;(2)文体属于言语而不是语言的范畴;(3)文体是由语言总存(repertoire)中所做的各种选择组成;(4)对文体的定义是根据语言使用域来进行的(黄立波,2009)。Simpson(2004)将文体学定义为“一种把语言摆到首要位置的文本阐释方法”,而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Leech(2008)提出的“文体X是Y内所有跟文本或语篇样本有关,被一定语境参数组合所定义的语言特征的总和”。

文学文体学简介

文学文体学简介

文学文体学简介

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出现了

一门新学科———文学文体学。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文学作

品进行描述和阐释,把文学语篇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研究。文学文

体学在描述语言形式的同时能发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是文学研究

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的桥梁。因此,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来说,无疑是评价翻译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文体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几乎与叙述学同时步入兴盛时期。30 年来,由于在研究对象上、所采用的语言模式或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异,

文体学形成了纷呈不一的派别。文体有广狭两义,狭义上的文体指学

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广义上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如:因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新闻语体、法律语体、广告语体、科技语体;因交际媒介的差异而产生的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文体广狭两义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在《语言、话语和文学》一书的导论中,卡特(R.Carter)和辛普森(P.Simpson)区分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文体学”、“文

根据泰特

勒、奈达等学者翻译标准中的要求,文体style至少应包括语体、文类体裁、功能文体、修辞与篇章等多个层

《从文体学角度看翻译标准(论文1)》

翻译与文类题材(types of writing or genre)

文学文体题

材、体裁广,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句法变化多端,风格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是英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文学文体

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其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区别,具备各种文学体裁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

并对文学翻译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分别介绍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语体及英译所

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翻译目的意识。从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根据具

体情况在其中任一学期选修该课程。建议学生在学习完《翻译基础》课后学习该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对比,展现汉

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英汉互译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

作品名家名译的英汉对比分析以及同一作品的几种译文的对比分析,运用有关翻译理论进行

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学

体裁的翻译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

更好地运用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

内容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比较及翻译策略。该课程的

教学难点是了解各主要文学体裁的特点及翻译实践中所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该课程是《翻译基础》课的有机补充和深化,与翻译专业其它有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

课程密切相关。

学时:18学时。

学分:1学分。

简要介绍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小说翻译中的风格体现

小说翻译中的风格体现

240

2018年04期总第392期

ENGLISH ON CAMPUS

小说翻译中的风格体现

文/林晓芳

【摘要】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形式,包括对人物语言个性、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文体风格及叙事视角的翻译。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探讨小说文体风格的翻译,运用英国当代文体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和肖特(Michael Short)的观点从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四个层面分析如何做到传达原作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小说翻译;文体风格

【作者简介】林晓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词汇层面

词虽然是篇章的最小元素,但好的选词可以是一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例1:以先锋小说《临终关怀》为例探讨题目“临终关怀”的翻译。

译文1:Hospice Care

译文2:Terminal Care

译文3:The Last Resort

分析:节选片段讲述了陌生男女相亲时初次见面的对话,较为简短、节奏明快。男女主人公都将相亲场所视为最后的希望,小说中也出现过“临终关怀”,即相亲场所的宣传语。分析了文本内容后再看以上三个版本:Hospice Care和Terminal Care都属于医学术语,指对垂危病人的临终照顾与关爱,明显不符合小说原意。再看The Last Resort,虽然未出现任何与“关怀”有关的字眼,但the last resort的英文解释是If you do something as a last resort,you do it because you can find no other way of getting out of a difficult situation or of solving a problem.此处用这个词恰到好处,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史宝辉(辑)

一、翻译教材(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陈宏薇,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茂松,1996,《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陈廷佑,1994,《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范仲英,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1996,《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靳梅琳,1995,《英汉翻译概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0,《高级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2,《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柯平,199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辛,1993,《实用汉译英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李运兴,1998,《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季春,1996,《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刘宓庆,1987,《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以《还乡》三译本中对话的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以《还乡》三译本中对话的

她 对朵 荪嫁 给 韦狄 觉 得 愤 愤 不 平 ,这 是 在 大 伙 闲 聊 时 她 对 这
件 事 发 的一 通 牢 骚 。 以上 三个 译 本 均 忠 实地 译 出 了 原 文 的 所 指意义 , 至于对人物形象 “ 神” 的传递 , 译文 1 ( 张谷若译 ) 要 稍 胜 一筹 。 “ 赶不上” , “ 顶穷 ” , “ 长得 不 错 ” , “ 俺” 及“ 不怎么样” 这 些 方 言 味很 浓 的 口语 生 动 地 刻 画 出一 个 没有 文化 , 心 直 口快 。 甚 至有 几 分 粗 鄙 的 当地 农 妇 形 象 。 “ 俺” 是 汉 语 里 的 一 个 方 言
面研 究 小说 对话 翻 译 , 进 行 译 本 赏析 意 义重 大。
( 1 ) “ 这 还赶 不 上 那 些 顶穷 的人 家 哪 。再 说 , 那个男 的, 虽 然 有 人 说 他 长得 不错 , 俺可 觉 得 不 怎 么 样 。”
关键 词 :文 学文 体 学 小 说 对 话 艺 术 效果 翻 译
对 话 是 小 说 语 言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之 一 。关 于 人 物 话 语 的
研 究 早 在 古 希 腊 时 期 就 有 人 注 意 。在 柏 拉 图 的 《 共 和 国》 第 三 卷中. 苏 格 拉 底 区分 了 “ 模仿” 和“ 讲 述” 这 两种方式 . 其中“ 摹 仿” 就 是人 物 间 的直 接 对 话 。 英 国 文 体 学 家 利 奇 和 肖特 在 《 小 说文体论》一书中指出 : ‘ 对 小 说 中人 物 对 话 的分 析 有助 于 我 们 对更高层 次的作者 和读者 间 ‘ 对话 ’ 的理 解” ( L e e c h , G . N . & S h o a. M. H . 2 0 0 1 : 2 8 8 ) 。对 话 在 小 说 中 能 起 到 塑造 人 物 形 象 、 描 写客 观 环 境 、 推 动情 节 发 展 的 艺 术 效 果 , 成 为小 说 风 格 承 载 的 重要载体 。 风格的传达 , 是 文 学 翻 译 中最 敏 感 而 又最 复杂 的 问 题之一 ( 许钧 , 1 9 9 2 : 1 7 4 ) 。小说 翻译 中 , 对 对 话 语 言 翻译 的 成 功 与否 。 在很 大程度 上决定 翻译这 个“ 传达 ” 过程是 否“ 完 好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比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两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比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两译本

张祥麟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研究海明威的写 作风格。
二、两种译本的比较分析 1. 词汇层面 词汇是构成文学作品文体特点的基本要素。作者 在创作中对词汇的有意选择和运用不仅能给文学作品 的文体施加明显的影响,而且作家对文体的创造在很 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词汇的选择和运用。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要仔细分析原文词语后的含义,否则会影响译文 质量,造成文体损失。“翻译中的艺术性,要求译者对 原文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体有全面而又细微的理解和 感受,真正做到和原作者心灵相通,然后调动译入语中 最适宜的手段,用恰如其分的译文,使读者也获得同样 全面而细微的理解和感受。”[3] 例( 1 ) The girl wore no head covering and hurried beside him. 曹译: 那个少女没戴帽子,在他身旁匆匆走着。 张译: 少 女 头 上 无 遮 无 盖,跟 在 大 兵 身 旁 匆 匆 走着。 对比两人的译本,对于 head covering 的理解不同, 按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给的解释 covering 是 something that covers,esp. a bedspread,blanket,etc, or clothing [4]327 。因此,还是张译的“无遮无盖”更好 地传达了文本信息。理解准确是好的译文的基础,译 者若忽视对最基本单词的正确分析,同样会对文体造 成损失。 例( 2) He put down the saucer and poured the glass full of brandy.

文体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翻译--以《阿q正传》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翻译--以《阿q正传》为例
“ 语文圈” ꎬ这种方法适合用于分析长篇小说ꎬ通
俗来讲ꎬ就是找出文本中出现频率次数较高的词
语ꎬ通过相关的语言文Leabharlann Baidu学的系统知识ꎬ对其进行
文体学” 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文
本共同带有的相似性及所包含的意思ꎮ 与其相对
的学派则是“ 形式文体学” “ 功能文体学” “ 话语文
体学” 等ꎬ 它 们 是 以 语 言 学 为 研 究 基 准 的 学 派ꎮ
言体现 [9] ꎮ
的的基础之上 [11] ꎮ 语言学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
所以ꎬ他系统地分析了关于用具体语
内在关系ꎻ“ 文学文体学” 则是指运用文学标准更
言细节描述后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积极效果ꎮ 除此
好地理解、探究其文学文体结构ꎻ“ 社会历史文化
之外ꎬ 他 提 出 了 一 种 被 后 世 所 沿 用 的 方 法———
摘 要 « 阿 Q 正传» 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ꎮ 20 世纪 70 年代ꎬ翻译界就有了以原文和译文的功能相
结合的翻译批评模式ꎬ如今ꎬ语言文体学已和翻译批评模式相结合ꎮ 本文选取“ 杨氏夫妇” 和“ 威廉.莱尔”
两种不同的译本为研究对象ꎬ采用语言学及文体学衡量标准ꎬ对原文和两种译本翻译风格进行比较ꎬ并对
75
特征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手段ꎬ还有它们两者
生ꎬ不少文体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ꎬ

《骆驼祥子》句法中的假象等值现象

《骆驼祥子》句法中的假象等值现象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

惠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40.No.5

Oct.2020《骆驼祥子》句法中的假象等值现象

司巧辉,毛嘉薇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摘要:小说翻译需要注重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是传达文章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主要工具,而多数译者的译文往往是建立在“可意译的物质内容”之上,忽略原文的形式,造成“假象等值”现象。葛浩文和伊万·金《骆驼祥子》英文译本都是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译者由于忽略了对目的语读者相异文化因素的预判,或是缺乏对与原文相关联的特定语言表达形式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译作中还存在“假象等值”问题。文章以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葛浩文和伊万·金的不同英译本在句法中的四个方面:重复、破折号、节奏和引语中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假象等值”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期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骆驼祥子》;文学文体学;假象等值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89-05

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16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骆驼祥子》在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葛浩文和伊万·金的不同英译本在句法中的四个方面:重复、破折号、节奏和引语,所存在的“假象等值”现象。伊万·金和葛浩文的译本在句法翻译方面各有特色,但葛浩文的译本更加贴近原文,更能体现出老舍当时的感情色彩。伊万·金的译文则多采用异化翻译,虽保留原文内容,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对于原文句法的变换,译者未能注意到,并有多处误译现象。所以,他的译文未能体现出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假象等值”现象相对突出。而葛浩文的译文可读性强,采取归化策略较多,他的译文不仅仅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译者根据语言情景进行增译和句法的改变,以达到与原文在主题意义上的对等。总之,葛浩文的译文对于读者而言,更加通俗易懂,且更贴近老舍简洁的语言风格。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文章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分析。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以里奇和肖特的《小说文体学》为理论框架比较三个中译本,以比较那本译文能反映出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语言的“前景化”,即,马克·吐温进行了大胆创新,语言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中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束缚,灵活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语。经过比对,三种文本对原文的文体特征再现各有所不同。

标签:文学文体学;前景化;小说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一、引言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语言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中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束缚,灵活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口语化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脍炙人口。

二、文学文体学与“前景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尤其是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的标准大体上依赖于主观直觉和印象式的判断,在操作方法上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有些译者在翻译小说时,满足于传递“可意译的物质内容”这一层面,只关注是否传递了“相同的内容”,而忽略语言形式本身的文学意义。文学文体学特指“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

“前景化”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木穆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穆认为文学语言的特征就在于“前景化”。“前景化”就是指“文学作品中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做的对标准语言的变异或偏离”。英国文体学家利奇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他曾经说过:“创造性运用语言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作者有创见地选择并运用已经被规定下来的可能表达方式;二是作者能超越常规的表达方式,创造出语言中尚未出现的新的可能表达方式。” 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是作者寻求达到各种主题和美学效果的方法,因此前景化语言正是小说风格的具体体现,对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将直接影响到小说风格的翻译。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小说之一,描写了一个孤儿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现实。这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其中包括中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探讨译文对原著文学风格的保留和再现。

从译本的语言风格入手。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习惯和修辞特点。《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中,译者在传达英文原著的语言风格时,需要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译者也要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具有亲和力和易读性。

在这一方面,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都做到了这一点。它们在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上努力了很多,尽可能的使用中文译文再现了英文原著中的句式、用词和修辞手法。这使得中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带来了更加真实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从译本的文学形式和结构入手。《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的文学形式和结构在英文原著中有着独特的魅力。狄更斯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场景来展现故事的发展。他还在文本中穿插了许多幽默和夸张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中文译本中,译者们也需要努力在保留这种文学形式和结构的使得译文更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一些译者将英文中的幽默元素和夸张手法翻译成了中文的俏皮话和成语,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原著的意境。

也有一些译者在这方面没有做得很好,他们过于追求原著的形式和结构,导致了译文在某些部分显得呆板和生硬。这一点上,希望未来的译者们能够更加注重对原著文学形式和结构的理解和再现,使得译文更具有魅力和张力。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Vol.22No.3Sep.2007

第22卷第3期2007年9月西藏大学学报

JOURNALOFTIBETUNIVERSITY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学派。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与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也就是说文学文体学通过分析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的文学意义来加深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申丹(Shen,1995:8)曾指出: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寻求达到各种主题和美学效果的方法,比如,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传达的内容更加有力,但是,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形式和内容往往被分隔开来,而且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而在翻译文学文本时,忽略这些语言形式就可能会导致损害原文的主题和美学价值。

另一方面,小说翻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假象等值”,也就是译文和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但是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甚远。而“假象等值”的出现,并非译者语言能力不足,而是译者的文体意识淡薄,对语言形式的意义关注不够。在翻译小

说时,译者往往将对等建立在“可意译的物质内容”(paraphrasablematerialcontent)(Bassnett-McGuire1993)。尤其是翻译现实主义小说时,人们往往忽略语言形式本身的文学意义,将是否传递了同样的内容作为判断等值的标准,而这样的“等值”往往是“假象等值”。因此有必要把文学文体学引入小说翻

译中,这样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同时在翻译

中避免“假象等值”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希望引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学文体学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一、引言

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

的研究方法。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

问题。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但是这一“改进”的结果则是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文体价值的缺损。要避免这样的“虚假等值”,就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以把握原文中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有机关联。

第六章到第八章作为该书的第二部分,是把小说文体学具体运用到文学翻译中。这三章分别探讨了词汇、句法、言语和思想表达的问题。第二部分的语料以现当代中国作家,如老舍、鲁迅和茅盾的作品,还包括曹雪芹《红楼梦》的英译本。主要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这些作品英译过程中产生与原文的“偏离”。而这种“偏离”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产生其他文学艺术效果所必不可少的。作者将“词汇”层面上的“偏离”分为“矛盾”、“客观性”、“不可靠性”

和“冗余的编码”四个部分;第七章则集中在“句式层面”上,探讨了句式和“节奏”、“主要信息”、“对过程的模仿”、“对平行结构的转换”、“动词并置和假同时性”之间的关系,并总结性地论述了“语言形式和小说现实”的关系;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言语和思想的呈现”,包括英语的基本方式、中文的基本方式、对混合形式的转换、对直接引语的转换、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和保持的必要性、slipping的转换等。

第六章作者首先谈到矛盾(illogicality)和反讽(irony)艺术效果再现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翻译中最易被改动的成分之一就是原文中带有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但表面上矛盾的表达形式。这样的语言成分因与译者认识、解释和表达事物的常规方式发生冲突而被改为更合乎常规逻辑的方式,从而造成对原文的某种歪曲。就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文来说,虽然没有矛盾的成分,但原文中表达形式的突然转换或遣词造句上的夸张强调也是造成译

者误译的原因之一。那么原文作者通过矛盾的表达形式造成的反讽效果在译文中就彻底失去了。接下来作者探讨了矛盾和小说真实性(authenticity)之间的关系。这里具体说的是哪个译文更符合原文的逻辑和常理。如鲁迅的《祝福》的两个译文,译文二还保留了女人悲伤的神情,所以无法传达原文人物性格和思想从悲伤转变为完全冷漠的过程,也就无法体现原文中存在的矛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译文不够真实。为了说明矛盾和强调(intensity)的具体

关系,作者所用的例子之一是鲁迅的《药》。译文二由于增加了连接词and而消除了原文中表达强调和夸张的效果。接下来作者谈到了矛盾和悬念(suspense)之间的关系,认为“悬念”指的是由原作者掌控信息的储存,释放和收回。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悬念,译者应尽量避免修改原文和译文之间有概念冲突的地方。因为这种“概念的背离”(conceptual deviation)本身就是作者为读者设下的悬念。以上作者提到的矛盾和讽刺效果的艺术再现,小说真实性的体现以及起到强调和设置悬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才能体现出来。

客观性(objectivity)是另一个和“概念的背离”相关的概念。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立地看待对立的意识形态;二是译者要尽可能避免情感的介入。客观性还体现在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对人物的评论(non-contextual commentary)。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三位译者都对原文中作者对贾雨村性格的描述加入了个人的主观分析成分(subjectivity)。这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译者的主观介入还可能是由相关的传统和陈旧的概念所致。译者的主观介入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从而导致对原文的扭曲。译者介入虽然可能不会改变小说的事实,但是却可能改变一些重要的文体价值,例如作者的立场和语调等,从而误导读者。

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也是小说叙事风格的特点之一。因为小说叙事中人物的特殊叙述视角常常是通过他/她的不可靠的评价

或阐述体现出来的。所以,评价越不可信,反而越可以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可惜的是很多原文中不可靠的地方都被译者“正常化”了(normalization)。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可靠性的问题变得更复杂。如中文中常会省略主语和限定语。所以译者需要了解各个参与者的可靠程度以及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保留原叙述的叙述距离。作者还给出了鲁迅的《伤逝》中第一人称回溯性叙述视角的翻译例子。最后的结论是译者尤其应该关注原文中不可靠之处,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考虑其在突出作品功能上的作用。对可靠性的“偏离”对于强化作者的立场,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完善作品的主题和审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冗余的编码(redundant encoding)往往也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如在康拉德的作品the secret agent中,冗余减缓了感知的过程并强化了作品中的悬念意识。

本章中作者提到的illogical、unreliable、redundant,可以说都体现对原文审美的“偏离”。译者应尽可能体会作者的艺术用心,在翻译中以自然适当的方式予以保留和体现。另外作者再次强调了译者要尽可能减少自我的主观情感介入,因为违背了原作者的意图,往往会造成“虚假对等”。

第七章是句子层面上的探讨。句法的选择往往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可以产生文学意义。句式和词汇的选择有时是分不开的,因为中英文语言形式之间的差别很大。本章探讨的是如何在中英文的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