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及评定分析

合集下载

肌张力评定定义和方法

肌张力评定定义和方法

静止性肌张力的检查是在安静状态下观察 肌肉的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过伸 运动时活动受限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是在患者变换各种体位过程 中,观察肌肉的阻抗及肌肉的调整状态;
运动性肌张力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过程 中,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抗。
肌张力增高的特征
(1)被动运动时诱发伸张反射。 (2)对被动运动产生抵抗。 (3)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平衡 破坏。
(4)可动范围减少,主动运动减弱 或消失。
Tonus change – Spastic elbow flexors
Inc muscle tone of elbow flexors Inc Resistance to passive elbow Ext
肌肉低张力的特征
(1)肌张力低下,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 收缩减弱或消失
2级 轻度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ROM 以上有轻度阻力增加;
3级 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都有较大增加, 但肢体被动运动容易;
4级 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
5级 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
对于脑瘫婴儿肌痉挛,可通过抱持、 触诊、姿势观察和被动运动来进行 评估。
肌痉挛的婴儿抱持时有强直感和抵 抗感,同时有姿势不对称、主动运 动减少和动作刻板,触诊时有肌肉 紧张,被动活动有不同程度的抵抗。
MMT检查方法
MMT是检察者用自己的双手,根 据现行标准,通过观察肢体主动运动的 范围及感觉肌肉收缩的力量,来确定所 检查肌肉或肌群的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 级的一种检查方法。
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淮
Lovett 6级分级法
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 阻力 4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5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 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病史采集 视诊 反射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最常用 摆动检查 肌肉僵硬的检查 伸展性检查 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
腕关节掌屈、背屈
体位: 肘屈曲位放于体侧 方法: 检查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握住
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在调节肌紧张、维持平衡中发挥重 要作用
尤其是旧小脑前叶,对肌张力既有抑制 又有易化的作用
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控制的调节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脑干束
锥体外系
皮质-脑桥-小脑 皮质-纹状体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① 主动肌和拮抗肌可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使关节固定 ② 可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间的平衡 ③ 具有完全抗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 ④ 将肢体被动地放在空间某一位置上,突然松手时,
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 有的紧张度
姿势性肌张力 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 肌肉所产生的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调节
脊髓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控制的调节
脊髓对运动的调节
肌张力增高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合并问题的存在,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
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 受压及挛缩等可使肌张力增高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发热、感染、代 谢和/或电解质紊乱也可影响肌张力
药物 环境温度等
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预测康复 疗效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

肌张力的评定一二课件

肌张力的评定一二课件
手法评定通常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肌肉的紧张程度 和异常情况。
手法评定虽然主观性强,但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量表评定
量表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 量表来评估肌张力的情况,量表 通常包括关节活动度、肌肉硬度
、异常姿势等方面的评估。
量表评定具有客观、标准化的优 点,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评估结 果,并且可以用于不同患者之间
深入研究肌张力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肌张力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有助于为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拓展肌张力评定的应用领域
目前肌张力评定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未来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如体育、康复等,为更 多的人群提供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姿势和日常生活表 现,判断是否存在肌张力异常,这种方法 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经验积累。
评定意义
早期发现与干预
通过定期对婴幼儿进行肌张力评定,可以及早发现肌张力 异常,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康复训练
根据评定结果,可以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
肌张力的评定一二课件
目 录
• 肌张力概述 •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与表现 • 肌张力异常的评定标准与意义 • 肌张力异常的治疗与康复 • 肌张力评定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肌张力概述
肌张力的定义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 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
肌张力的变化会影响身体的运动功能 和协调性,因此对于肌张力的评定是 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03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与表现
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与被动关节活动运动相似,但最好从被评 定的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开始,运动速度 相对较快。
特点
方法较易掌握,但评定级别相对粗略。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级别
评定标准
Ⅰ、轻度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 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Ⅲ、重度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位置 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5.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 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机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也可由遗传因素(如原发性、特发性肌 张力障碍)所致。
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患(如肝豆状核变 性)或代谢性疾患(如氨基酸或脂质代 谢障碍)也有一定关系。
3、正常肌张力分类
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分
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 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 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 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 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
1987年,Bohannan和Smith将Ashworth分级法进 行了改良,在1级和2级之间添加了一个中间等级, 以降低处于中间级别附近的集束效应。同时,改良 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时还需要考虑阻力出现的角 度,并要求将被动运动的速度控制在1s内通过全关 节活动范围。
评定方法
患者处于舒适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体位, 分别对双侧上、下肢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运动。
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肌力测定标准:(6个级别)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I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II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III级:能够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够对抗阻力(轻度瘫痪)
IV级:能对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二)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改良Ashworth,6个级别)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被动屈伸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増加,关节活动后50%范国内出现突然卡住,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肌张力最严重的级别,受累部分被动屈伸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第一章:肌张力的概述1.1 肌张力的定义解释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强调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重要性。

1.2 肌张力的类型介绍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两种类型。

解释主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自主运动时的紧张程度,而被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被动拉伸时的紧张程度。

1.3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介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包括目测评估、量角器评估和肌电图评估等。

强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第二章:目测评估法2.1 目测评估法的原理解释目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和描述肌肉的外观和行为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观察肌肉的紧张程度、形状和运动范围的重要性。

2.2 目测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目测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观察肌肉的外观、观察肌肉的运动和记录观察结果等。

强调观察时的细节和准确性。

2.3 目测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目测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量角器评估法3.1 量角器评估法的原理解释量角器评估法是通过测量肌肉的运动范围和角度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角度的重要性。

3.2 量角器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量角器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量角器、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量角器和准确性。

3.3 量角器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量角器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量角器、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肌电图评估法4.1 肌电图评估法的原理解释肌电图评估法是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肌电图对于了解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的重要性。

4.2 肌电图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肌电图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肌电图设备、记录肌肉电活动和分析记录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肌电图设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3 肌电图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肌电图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肌电图设备、注意肌肉的刺激和避免干扰等。

肌张力及其评定

肌张力及其评定

病理基础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 兴奋性增强,结果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其特 点是肌张力随牵张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检查者在对患者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起始感觉 有较大抵抗,在运动过程中某一点,突然感到 抵抗减小的状态,称折刀现象,是痉挛时最常 见的现象。
痉挛的分布---上肢累及屈肌群,下肢累及伸 肌群
肌张力及其评定
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在静 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 而持续不断的不随意的收缩,临床表现为 肌肉被动拉长或牵伸时的阻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 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 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原因:
⑴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为暂时 性状态如脊髓损伤休克阶段或脑血管意外早期。
⑵外周神经损伤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还可伴有 肌力弱,肌肉萎缩等。
⑶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三)肌张力紊乱
定义: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不自 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表现:肌肉收缩或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模式化, 肌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局部肢体受压可使肌张力增高如穿紧而挤的衣服和鞋子 6、疾病的影响 如骨折、脱位、异位骨化等外伤或疾病可使肌张力增高 7、药物的影响 如烟碱能明显增加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程度;巴氯芬能抑
制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发生 8、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气温发生剧烈变化时肌张力可增高 9、主观因素的影响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控制作用,肌张力可变化
痉挛的益处
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2.可相对保持肌容积。预防骨质疏松。 3.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4.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 危险性。

肌张力及痉挛评估量表

肌张力及痉挛评估量表

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肌张力及痉挛评估记录表姓名:性别:年龄:岁评定日期:诊断:评定者:1.临床肌张力分级2.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SS)3.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肌张力及痉挛评估记标准一、肌张力分类1. 正常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2. 高张力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3. 低张力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4. 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地交替出现。

二、临床肌张力分级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或阻力,将其分为0~4级(表1)。

表1 临床肌张力分级等级肌张力标准0级软瘫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1级低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2级正常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3 级轻、中度增加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三、痉挛分级1.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S,表2)表2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S)等级肌张力标准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终末时有轻微的阻力1+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活动3 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肢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2. 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1)跟腱反射:病人仰卧位,髋外展,膝屈曲。

用叩诊锤叩击跟腱。

0分:无反射;1分:反射减弱;2分:反射正常;3分:反射活跃;4分:反射亢进。

(2)踝跖屈肌群肌张力:病人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被动全范围屈曲踝关节(背伸),感觉所受到的阻力0分:无阻力;2分:阻力降低;4分:正常阻力;6分:阻力轻到中度增加(可全范围活动关节);8分:阻力重度增加(不能全范围活动关节)。

肌张力、肌力评定

肌张力、肌力评定

踝跖屈肌群(S1)
脊柱肌力评定
斜方肌 菱形肌
斜方肌下 部
斜方肌上 部 肩胛提肌
检 查 与评 定
1级
2级
坐位,臂外展放桌 同左,使肩胛骨 上,试图使肩胛骨内 主动内收时可见 收时可触及肌收缩 运动
俯卧,一臂前伸,内 旋,试图使肩胛骨内 收及下移时,可触及 斜方肌下部收缩
同左,可见有肩 胛骨内收及下移 运动
3+
抗重力时关节能完成全范围活动,同时,抗较小阻力时关节能
完成部分范围活动(ROM<50% =。
4- 抗部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ROM>50%)。
4+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小部分活动范围(ROM<50% =。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活动范围(ROM>50%)。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最大活动范围(ROM100%)。
2.检查注意事项
• 手法肌力检查时,必须遵循测试的标准姿势, 以提高结果的可比性。
• 检查前,应先用通俗的语言给予解释,必要时 给以示范。
• 检查时,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先抗重力后抗阻 力,两侧对比。
• 抗阻力必须使用同一强度,阻力应加在被测关 节的远端(不是肢体的远端)。
• 肌力测试时的用力等长收缩及闭气可以引起心 血管系统的特异性反应,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系 统疾病病人应慎用。
高或降低的感觉。
• 高张力 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低张力 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张力障碍 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
地交替出现。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 正常静息水平,分为痉挛和强直。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是一种评估患者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通常使用以下标准进行评定:
1. 松弛(0级):肌肉完全松弛,无张力。

2. 轻度增加(1级):肌肉感到轻微的紧张,但可以轻松地移动肢体。

3. 中度增加(2级):肌肉紧张度明显增加,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能主动完成动作。

4. 重度增加(3级):肌肉非常紧张,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有可能完成动作。

5. 极重度增加(4级):肌肉极度紧张,无法主动移动肢体,即使用力也无法使其移动。

这些评定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肌肉疾病导致的肌肉紧张程度。

根据患者的肌张力评定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肌张力分级标准是指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级别,以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休息状态下的张力,是肌肉的一种基本特征。

正常情况下,肌肉的张力是平衡的,但在某些疾病或损伤的情况下,肌张力可能会出现异常。

因此,对肌张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肌张力分级标准通常采用0-5级来进行评定,具体如下:0级,无肌张力,即完全松弛状态。

1级,轻微肌张力,肌肉呈松弛状态,但仍可感觉到轻微的阻力。

2级,轻度肌张力,肌肉呈轻度紧张状态,但仍可被 passively moved。

3级,中度肌张力,肌肉呈中度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有明显的阻力。

4级,重度肌张力,肌肉呈明显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极大的阻力。

5级,极重度肌张力,肌肉呈极大的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几乎无法移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通过对患者进行肌张力的检查和评估,来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分级,从而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医生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统一的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肌张力分级标准也在科研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肌张力分级患者的研究,来深入了解不同肌张力状态下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肌张力的评估准确性和可比性,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肌张力分级标准,为医疗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肌张力评定技术 概述 正常肌张力

肌张力评定技术 概述 正常肌张力
性肌张力:指肌由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可在病人完成某 一动作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抗来判断。如做下肢髋、 膝关节的被动屈曲、伸展运动时,感觉到的肌肉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正常肌张力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指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肌肉只有的张力。可 在肢体安静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的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 拉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的卧、坐、站等 静态情况下的正常的肌张力的特征。
正常肌张力分类
(2)姿势性肌张力:指人体变换各种体位姿势的过程中(如正常情况下 协溜有序的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的动作等)肌肉产生的张力。
正常肌张力分类
正常肌强力分类肌张力站维侍身体件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是维持肢 体位置、支配体重所必需的,也是保证躯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 各种复杂运动所必需大的条件。临床上所谓的肌张力,是指对被检査者的 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 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评定技术 评定 被动运动评定

肌张力评定技术 评定 被动运动评定

肌张力评定-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可按神经科分级方法,也可以采用其他等级评分法。 1.神经科分级。 2.其他等级评分法 如反射检查评定。 3.Ashworth 评分法也属于被动运动评定范畴。
肌张力评定-被动运动评定
(二)注意事项 1.由于被动运动检查常处于缺乏自主控制的条件下,因 此应要求病人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可做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做 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受累 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将脑损害同侧肢体作为“正 常”肢体比较推测异常可能是不正确的。
肌张力评定-被动运动评定
3.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的 速度移动病人肢体。肌张力正常时,肢体极易被动移动,评定者可很好的 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而不感到异常阻力,肢体的反应和感觉较轻。肌张 力高时,评定者总的感觉为僵硬,运动时有抵抗。肌张力弛缓时,评定者 可感到肢体沉重感,且无反应。有时老年人可能难以放松,由此可被误诊 为痉挛,此时,可借助改变运动速度的方法加以判断,快速的运动往往可 加剧痉挛的反应并使阻力增加,快速的牵张刺激可用于评定痉挛。
肌张力评定-被动运动评定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发现是 否存在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强是否为速度依赖、是否伴有 阵挛,并与挛缩进行比较和鉴别。肌痉挛的检查和评价,是 康复处理的前提和效果判断的依据。它是根据关节被动运动 时所感受的阻力来分级评定的,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体会 关节被动运动时活动度和抵抗时肌张力的变化,可发现是否 存在肌张力过强或低下,是否有阵挛并与肌强直进行比较。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是根据肌肉紧张度和关节活动度的不同表现来划分的。

在临床中,肌张力一般分为0级到4级。

具体标准如下:
1. 0级:肌肉紧张度正常,没有异常表现。

2. 1级:肌张力稍有增高,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仅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在50%以内出现突然卡住的现象。

3.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50%以上时出现最小阻力,部分肌肉僵硬。

4.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肌肉僵硬明显。

5.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请注意,这只是肌张力级别的一般标准,具体评定可能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自己或他人肌张力的疑虑,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的大部分范围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
部位
评级
治疗前
治疗后
上肢
肘关节


腕关节


下肢
膝关节屈Leabharlann 伸踝关节屈

评级标准: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分级
评定标准
0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出现卡住或释放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为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出现最小的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检查 体位:上肢伸展置于体侧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固定上臂,另一手握住前 臂,做肘关节屈伸运动。 ⑵三角肌检查 体位:上肢伸直置于体侧 检查法:检查者把持患者手腕和肘关节,做肩 外展运动。


⑶髂腰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下肢伸展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握踝关节,另一手放在膝 关节,做屈髋屈膝运动。 ⑷腓肠肌、胫前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髋膝稍屈曲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置于踝关节,另一手置于 脚掌部,做踝背屈跖屈动作。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周围神经和 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 情况发生改变,就可以导致肌张力过强、 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因此,肌张力异常是CNS损伤或周围神经损 伤的重要体征。
(一)正常肌张力分类




⑴静止性肌张力: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常 肌张力的特征。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硬度, 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⑵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 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 况下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⑶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 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如做上肢前臂 的被动屈曲伸展运动,正常情况下感觉一定的弹性和轻 度的抵抗感。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局部肢体受压可使肌张力增高如穿紧而挤的衣服和鞋子 6、疾病的影响 如骨折、脱位、异位骨化等外伤或疾病可使肌张力增高 7、药物的影响 如烟碱能明显增加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程度;巴氯芬能抑 制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发生 8、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气温发生剧烈变化时肌张力可增高 9、主观因素的影响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控制作用,肌张力可变化
痉挛的评定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 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 的位置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二)临床分级—按照肌肉硬度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一、评定目的: 确定病变部位,预测康复疗效 制定康复计划 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 需要了解病人痉挛发生的频率,受累的肌肉, 痉挛的原因以及有无并发症
2、视诊 注意患者肢体的姿态。刻板样运动常表明存在肌 张力异常。自发性运动缺失表明存在肌张力弛缓。 3、反射检查---深反射检查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 反射、踝反射(跟腱反射) (-)消失;(±)反射轻度减弱 (+)反射正常;(++)反射轻度亢进; (+++)反射中度亢进; (++++)反射重度亢进


痉挛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牵 张反射增强有关。 一定的肌张力在维持体位与肢体动作是必需的。 反之过高的肌张力---严重的痉挛往往造成病 人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护理上的困难等 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不利于康复训练。
(一)痉挛的益处
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2.可相对保持肌容积。预防骨质疏松。 3.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4.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 危险性。
2、僵硬又称强直





定义: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 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对同一肌 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一样。 病因:锥体外系损伤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 见的原因 表现:⑴铅管样僵硬----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 持续的、始终如一的阻力感。如被动屈肘,起始 和终末的抵抗一样。 ⑵齿轮样僵硬---帕金森患者的肌张力常表现出有 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由于僵硬, 动作表现为始动困难和缓慢。 僵硬最早出现在手腕、其次肘肩等肢体近端关节
(2)改良的Ashworth法:





0级:无肌张力升高(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稍高,被动伸屈肢体时有“卡住”或 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度的最后出现很小的 阻力。 1+级:肌张力轻度升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卡 住”感,并在小于后1/2ROM内一直伴有很小的阻 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升高,在大于1/2ROM内有阻力, 但被动活动容易。 3级:肌张力显著升高,被动活动困难。 4级:受累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 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 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 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肌张力评定
九月份后半月讲课内容—刘亚飞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在静 息状态下的紧张度。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 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 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临床上所谓的肌张力是指医务人员对被检 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觉到的阻 力。
二、常见的异常肌张力




(一)肌张力增高 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僵硬。 1、痉挛 定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 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 群。 病因----很多中枢系统疾病都可造成肌痉挛,如 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和脑瘫。 表现----患者的肌肉过度活跃而导致不自主的收 缩反应。



病理基础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 兴奋性增强,结果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其特 点是肌张力随牵张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检查者在对患者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起始感觉 有较大抵抗,在运动过程中某一点,突然感到 抵抗减小的状态,称折刀现象 是痉挛时最常 见的现象。 痉挛的分布---上肢累及屈肌群,下肢累及伸 肌群



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后肌肉不协调收缩所 引起,因此一般不适宜做肌力测定,而采用肌张力测定.通 过肌张力测定可以了解肌肉不协调收缩的失控程度. 测定 方法如下: 1 抱----通过抱起婴儿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儿的肌张 力情况.肌张力低下者,抱起时会感到困难,如捞面条样的 感觉,有下沉的感觉,患儿容易从抱起者的手中滑落.而肌 张力高的患儿,抱起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如抱棍棒样的 感觉. 2 姿势----观察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 位,他会自然躺着,并不断第对抗肢体重量进行运动,自如 地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 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肌张 力高的硬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 常姿势,主动运动减少,动作显得很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 运动就越少.
(二)肌张力低下






定义: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 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 表现:检查者推拉患者肌群时几乎感受不到阻力 患者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将向重 力方向下落 触诊肌腹柔软,常伴有肢体瘫痪或麻痹,深反射消失,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 原因:⑴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为暂 时性状态如脊髓损伤休克阶段或脑血管意外早期。 ⑵外周神经损伤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还可伴有肌力 弱,肌肉萎缩等。 ⑶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二)痉挛的弊端




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步态而损害站立平衡 2.由于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 3.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4.由于屈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这一现象也可发生 在床位和轮椅体位。 5.由于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或屈肌痉挛造成的挛缩危险 6.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7.由于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 8.由于痉挛或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 9.持续的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 10.可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五)Penn评分法:它是通过记录痉挛发作的 频率来判定痉挛轻重的方法。 0级:无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 1级:刺激可诱发肢体轻度肌张力增高。 2级:偶尔出现痉挛,每小时少于1次。 3级:经常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次。 4级:频繁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0次。


(六)客观评定方法 神经生理学评定----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失去上位中枢控制,导致 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活性改变,以致出现 电生理变化。 临床上常用肌电图检测F波与H反射 ,F波参数取决α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H反射取决突触前抑制水平,因 而了解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首选F波。
5、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 的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 能预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 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 评定方法。

6、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 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 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 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4、被动运动检查 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肌肉的抵抗是最常用的 注意事项:

⑴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⑵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