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发展史

合集下载

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张霁

1005040221

一、遥感技术的介绍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目前利用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它好比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能从云朵上看清万物根本面目,从高空感知地下和海底的宝藏。

二、微波遥感的定义

运用波长为1~1 000mm的微波电磁波的遥感技术。包括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物辐射的微波能量,或接收遥感器本身发射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波信号,根据其特征来判别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技术。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全天侯工作。

微波遥感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的遥感技术,是利用微波投射于物体表面,由其反射回的微波波长改变及频移确定其大小、形态以及移动速度的技术。

常用的微波波长范围为0. 8~30厘米。其中又细分为K、Ku、X、G、C、S、Ls、L

等波段。

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分主动式(有源)微波遥感和被动式(无源)微波遥感。前者由传感器发射微波波束再接收由地面物体反射或散射回来的回波,如侧视雷达;后者接收地面物体自身辐射的微波,如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等。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简介及遥感发展史

遥感简介及遥感发展史

利用遥感手段获得的对地观测信息
遥感简介
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
大气 海洋 陆地 全球 资源 能源 环境
本讲内容
一.遥感简介 二.遥感的世界发展史
三.我国遥感的发展历程
四.遥感学术机构 五.遥感学术刊物 六.NASA的高校合作伙伴- 美国“Maryland”
遥感发展历史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or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滑雪场
遥感的商业化
天安门广场,IKONOS 2(融合图象)
遥感的商业化
美国海军EP-3侦察机,IKONOS 2
遥感的商业化
曼谷皇宫,QuickBird图像,61cm分辨率
遥感的商业化
华盛顿纪 念碑, QuickBird 图像
遥感的商业化
9.11事件,第一次爆炸3小时后,SPOT-3 卫星图像
2.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
特点:三轴稳定平台 用途:连续区域气象观测(全圆盘,15分钟) 跟踪快速变化天气现象(1000×1000km2,1分钟) 发射:2010年,寿命5年 主要仪器: 多通道成像辐射计—10个通道 4个可见近红外通道 1km 3个红外窗区通道 4km 3个红外水汽通道 4km 大气垂直探测仪—傅利叶光谱仪 3.7~16m,0.5~3cm-1, 8km 闪电探测仪—快速响应CCD相机 777.4nm , 10km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概念

遥感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常被误解的科学分支。它可以被定义为远程收集有关地球表面特征的数据,然后将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过程。它主要使用视觉、测量或激光传感器,收集可视化或被探测的地貌、物质或动态变化属性的数据,制作地理空间信息。虽然遥感在大自然及社会环境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它的概念性模糊和技术模糊,使得它的定义变得乏味。

从历史上来说,遥感的概念被追溯到古代古罗马时期,但它最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开始使用几乎无法想象的这一技术,以改变对地球和地球系统的观察。20世纪50

年代,美国的空军部队开发了全国最大的空中遥感项目,用于为政府收集全国的地理空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美国再次重新设计了遥感系统,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使用新的遥感器技术。现在,遥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产业,各国政府也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式。

从技术上讲,遥感是一项复杂而多功能的技术,它主要基于光学、辐射学、电磁学、地球物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结合,并基于这些学科技术所形成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表示:记录、建模和分析。记录是收集遥感数据的过程,它可以使用遥感仪设备,如遥感仪、雷达仪和激光雷达仪等,来收集有关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建模是将收集的数据转换为可用的信息的过程,它可以使用遥感建模仪,如遥感建模器和GIS建模器等,将地理信息

转换为可视化的空间模型。最后,分析是通过研究处理和转换数据来探究感兴趣的特定地理,物理或生态问题的过程,它可以通过遥感分析仪,如遥感分析仪和GIS分析仪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

踏上星途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踏上星途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天宫空间站建设
总结词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 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
VS
详细描述
天宫空间站建设始于2011年,经过多个 舱段的发射和组装,最终形成了中国自己 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具有先进的科研设 备和功能,为航天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 工作环境,同时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
中国重视航天人才的培养,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 ,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探索阶段(1965-1975年)
总结词
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详细描述
这一阶段,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发展阶段(1975-2000年)
总结词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推动人类太空探索的共同进步。
02
中国航天重大事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总结词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详细描述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卫星上搭载了东方红乐曲播放器,通过播放《东方红》 乐曲向全球传递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该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28天,最终成功坠入大气 层。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Brine Shrimp pond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Visible portion of spectrum Excellent opportunities for vertical dimensions not for horizontal
Data from Lefsky et al
遥感信息科学的组成和研究领域
• 学科组成:遥感信息理论、电磁辐射理论、地
球系统科学理论、 航空摄影测量、地质科学、地 理科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科学、计算 机科学、管理科学等
空间信息技术、数字地球技术、网络技术、光电 技术、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等
• 技术组成:遥感探测技术、图像图形处理技术、
遥感技术发展史及现状
遥感发展史-萌芽时期

Baidu Nhomakorabea
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 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 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 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1839年第一张摄影像片
遥感发展史-初期发展(1858-1956年)
•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
黎的鸟瞰像片 • 1903年飞机的发明 • 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 •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
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第一章 概论
遥感基本概念

中国高光谱卫星发展史

中国高光谱卫星发展史

中国高光谱卫星发展史

中国高光谱卫星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开始意识到高光谱遥感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1988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制出了第一代高光谱成像仪(HSI)原型机。这标志着中国高光谱遥感技术的起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陆续研制出了多个高光谱成像仪,如1999年研制的“天绘-1号”高光谱成像仪、2005年研制的“天绘-1号B”和“天绘-1号C”高光谱成像仪等。这些高光谱成像仪的研制不仅提升了中国的高光谱遥感水平,也为中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高光谱遥感卫星——“环境一号”。这颗卫星具有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可用于陆地、海洋、大气等领域的遥感应用。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高光谱遥感卫星,如2016年的“高分五号”、2018年的“高分六号”等。

目前,中国的高光谱遥感技术已经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高光谱卫星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环境、资源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遥感数据支撑,也为全球的地球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1 -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发信站: BBS 大漠孤烟站 (Sun Dec 30 17:05:07 2001), 站内信件

1.方毅副总理说半年之内所有的新闻媒体为你开绿灯,要让全国人民知道

遥感有什么用

2.认识地球的三步曲

3.凭想象绘出的中国地形鸟瞰图,后来发现与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非常相似

4.第一位被授予奥. 米纳地图科学奖中东方科学家

5.中国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奠基人

6.追求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地图作品

还有很多。。。

文后有很多精彩图象。。。

地学界有一位声誉卓著的院士陈述彭。他用顽强的开拓精神,为中国地图事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编绘了中国地形鸟瞰地图集,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地图研究室,第一个遥感应用研究所和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不仅研究地图科学,亦是中国第一个接触、开创遥感事业的人。如今,陈述彭院士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侠系统和英特网综合集成在一起,倡导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琢磨地球形象,探索时空图谱

陈述彭院士访谈录

1999年气温骤降的初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会议室外,细密的小雨夹着风送来一阵寒意,而室内却温暖如春。上午9点,约定的时间刚到,精神矍铄的陈述彭院士就随着一群研究人员大声说笑着走了进来,直走到记者跟前才停下脚步。尽管这位老者如今头顶上有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

欧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等等让人难以胜数的桂冠,尽管他

在中国科学界特别是地学界名声很大,但他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自信、质朴和繁忙的特质,还是从他那健康红润、散发着锐气的脸色和眼神间不经意地洒落出来。

国外卫星发展简史

国外卫星发展简史

国外卫星发展简史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代号PS-1),从此开启了人类由来已久漫游太空的旅程;1960年4月1日,美国在其东海岸把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揭开了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的序幕;1968年12月21日,美国阿波罗-8号(Apollo-8)宇宙飞行器发送回了第一幅地球影像,标志着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之地球的新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启动了陆地观测卫星系统Landsat(Land Observation Satellite)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相继发射7颗(第6颗发射失败),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30°)的午前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分析。影像幅宽185公里,轨道周期16天。Landsat-1采用多光谱扫描仪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包括绿色、红色、近红外-1、近红外-2四个光谱段,影像空间分辨率80m;1982年和1984年发射的Landsat-4与Landsat-5,载荷除MSS以外,增加了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其几何分辨率提高到30m;1999年发射的Landsat-7,装备有加强型多光谱扫描仪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其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到15m,辐射分辨率(即对电磁波的能量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目前Landsat1-4均已失效,Landsat5则仍在超期服役(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

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

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

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

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

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

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

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

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

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1960年美国学者

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

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

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

知”或“远隔探查”。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

“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也就

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

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例如,人的眼睛识

遥感的定义与发展简史

遥感的定义与发展简史

98风云一号
中巴资源卫星
05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
三、我国的遥感发展
3、 我国遥感发展的特点
➢ 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为遥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 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公关,重点突破。 ➢ 全国性、大区域遥感工程的完成,充分显示了我国遥
感的特色和水平。
三、我国的遥感发展
4、遥感刊物 遥感学报 遥感技术与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 遥感信息 测绘学报 测绘科学
通过遥感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其实遥感的 功能不仅仅是打假,还应用于其它很多领域。
❖ 遥感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晚上的天气预报,高空或高处数码相机
照相,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中灾情信息的获
取,台风、暴雨、洪涝、旱灾等灾害的监测,第二次
土地资源大调查,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土地确权、汽
划,成为有目的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发展阶段的标志。
二、遥感的发展简史
❖ 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 (1858-1956)
❖ 1858年,法国人陶 纳乔(G F Tournachon)用气球 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 黎的空中照片。
二、遥感的发展简史
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 )
1903年,J.钮布郎特设计了一种捆绑 在飞鸽身上的微型相机。
二、遥感的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 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2、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叶面积指 数反演
热红外遥感是利用地物在热红外波段的辐射特性进行遥感成像的技术。在叶 面积指数反演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温度分区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和热惯量法 等。其中,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是将不同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的热红外数据进 行融合处理,从而提高反演精度。热惯量法是根据植物叶片的热惯量与叶面积指 数的线性关系,通过测量叶片的热惯量来推算叶面积指数。
1、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简介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遥感技术手 段,其通过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具有灵活、 快速、高效等优点。在农业领域,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已成为研究作物生长、评 估作物长势和产量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2、大豆叶面积指数概述叶面积指数(LAI)是指单位面积上植被叶面积的数 值,是反映植被长势和产量预测的重要参数。大豆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大 豆叶片的面积,可通过计算获得。
一、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方法
地面光谱数据收集是高光谱遥感的基础。这种方法要求在目标区域收集大量 的地面光谱数据,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建立叶面积指数与光谱响应之间的模型。虽 然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且只适用于局部研究。
二、利用遥感影像的方法
利用遥感影像的方法,如高光谱卫星图像或航空图像,可以直接获取大面积 的冬小麦生长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 辨率。然而,由于大气条件、太阳角度等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在时间分辨率上有 所限制。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美国陆地卫星七号 (LANDSAT-7) 陆地卫星7号于1999年4月15日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携带了增强型 主题成像传感器(ETM+)
卫星参数: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o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最新遥感卫星照片清楚地显示,青海湖已从单一 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卫星与遥感技术 遥感的分类: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
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 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 图像方式。 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 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 气象遥 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而遥感技
• •
2.法国遥感卫星 继1986年以来,法国先后发射了斯波特—1、2、3、4对地观测卫星。斯波特—1、 2、3采用832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重复周期为26 天。卫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 可见光相机(HRV),可获取10m分辨率的全遥感图像以及20m分辨率的三谱段遥感图像。 这些相机有侧视观测能力,可横向摆 动27°,卫星还能进行立体观测。斯波特—4卫星 遥感器增加了新的中红外谱段,可用于估测植物水分,增强对植物的分类识别能力,并 有助于冰雪探测。该卫星 还装载了一个植被仪,可连续监测植被情况。斯波特—5是新 一代遥感卫星,其分辨率更高,即将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

自195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八月一号”发射成功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崛起并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中国航天发展史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初期的试验、实验到近年来的大规模应用,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1958年至1965年,中国进行了深入测绘和大洋勘探工作,并建立了自己的轨道和计算技术。196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无线电探空火箭,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三级火箭“长征一号”。1967年,中国成立了首个航天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现国家航天局),开始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在1971年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海燕一号”。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推进军用卫星的研制,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陆续发射了数颗侦察卫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太空情报。19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研制和发射通信卫星,具备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和长途通信能力。

1990年至2000年,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1992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性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国家的农业、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2003年,中国成功地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使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国际太空站项目的范畴。

2005年至2015年,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迈向了新的高峰。在这十年里,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悟空号空间实验室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等。这些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稿)PPT课件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稿)PPT课件

PART 05
演讲稿内容wk.baidu.com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开场白与主题介绍
欢迎语与自我介绍 主题背景与意义
演讲目的与大纲介绍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展示
遥感技术的起源与早 期发展
20世纪初的卫星遥感 技术
19世纪初的空中摄影 技术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展示
20世纪中期的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的中期发展与成果
气象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的“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开创了人类从空间观测 地球大气层的先河。
地球资源卫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和苏联发射的“宇宙”系列卫星,能 够从空间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地球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源。
卫星遥感的出现
1972年,美国发射的“地球资源卫 星-1”号,首次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 陆地和海洋进行全球覆盖的观测,标 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开始。
PART 03
遥感技术的未来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遥感技术利用高光谱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获取地物 辐射或反射的连续光谱信息,为地物识别和分类提供了更准 确和精细的方法。
高光谱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农业中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 害情况,在城市规划中用于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用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受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 0m*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1.1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类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出现

现已发展起来的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km)和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仪器,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而且有些遥感平台还可以多角度成像,如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

(2)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仅从陆地卫星系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有4个波段(MSS),其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50nm,空间分辨率为80米,重复覆盖周期为16-18天;80年代的T M增加到7个波段,在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37nm,空间分辨率增加到30米;2000年后,出现增强型TM(ETM),其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15米。法国S POT4卫星多光谱波段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87nm,空间分辨率为20米,重复周期为26天;SPOT5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2.5米,重复覆盖周期提高到1-5天。1999年发射的中巴资源卫

星(CBERS)是我国第一颗资源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达19.5米,重复覆盖周期为26天。1999年发射的美国IKONOS-2卫星可获得4个波段4米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和1个波段1米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数据。IKONOS发射稍后,又出现了空间分辨率更高的OrbView-3(轨道观察3号)和Quickbird(快鸟),其最高空间分辨率分别达1米和0.62米。

(3)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的最大成就之一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1]。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谱仪以AIS—1和AIS—2为代表,光谱分辨率分别为9.3nm和10.6nm;1987年,第二代高光谱成像仪问世,即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其光谱分辨率为10nm;EOSAM—1(Terra)卫星上的MODIS具有36个波段。如今的卫星高光谱分辨率可达到10nm,波段几百个,如在轨的美国EO-1高光谱遥感卫星上的Hyperion 传感器,具有220个波段,光谱分辨率为10nm。我国“九五”研制的航空成像光谱仪为128个波段。

1.2 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最早为光学图像处理,后来发展成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博士提出把常规地图变成数学形式的设想,可以看成是数字图像的启蒙;到1972年随美国陆地卫星的发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才真正地发展起来。随着遥感信息获取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基础科学等的发展,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图像的校正与恢复,图像增强,图像分类,数据的复合与GIS的综合,高光谱图像分析,生物物理建模,图像传输与压缩等方面。其中图像的校正与恢复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图像增强方面目前已发展了一些软件化的实用处理方法,包括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彩色增强,多光谱增强等。图像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定量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基于光谱统计分析的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为了提高基于光谱统计分析的分类精度和准确性,出现了一些光谱特征分类的辅助处理技术,如上下文分析方法,基于地形信息的计算机分类处理,辅以纹理特征的光谱特征分类法等。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如神经网络分类器,基于小波分析的遥感图像分类法,基于分形技术的遥感图像分类,模糊聚类法,树分类器,专家系统方法等[2]。在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方面,也发展了许多处理方法,如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技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方法等。这些方法均已在高光谱图像处理中得到应用。

遥感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探讨了卫星遥感信息的产业化问题,认为,产业化是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提出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是实现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后遥感应用技术产业化

自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空间技术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之一。产业化是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将是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1.3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总体上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应用深度也不断加强。目前,在地学科学、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评价、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遥感技术也已成为实现数字地球战略思想的关键技术之一。地球科学中的矿产勘查,地质填图等是较早应用遥感技术的领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潜力还可以不断地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此外,GIS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也无疑为遥感技术的更广、更深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地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遥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了。

国土:土地利用普查和监测

农业:作物长势与产量预估

水利:流域分析、洪水监测、

林业:森林蓄积量评估,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

渔业:鱼群活动监测与捕鱼作业指导

城市:热岛效应、交通、绿地、、

遥感信息工程应用

1 地质

包括地质找矿、岩性分类、地震和火山活动、地下水、地热依据:一定的地貌类型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而一定的地质构造又能反映出一定的成矿条件。线性构造和成矿条件的关系: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好

2)断裂和褶皱强烈的构造处成矿条件好

3)构造线交叉地区成矿几率大

岩性分类:在地面无植被覆盖的岩石裸露地区,利用不同岩石间光谱特性差异,可对岩性进行识别分类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断层有关;地下水也一般在断层中发现;热红外像片上可反映地热信息。

2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调查:利用不同分辨率的图像融合,增强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土地分布和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