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1次作业 A型题:1.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A.心率减慢B.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C.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E.耗氧量降低2.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B.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C.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D.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E.基础体温降低3.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A.人参B.麻黄C.当归D.附子E.枳实4.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鞣质D.糖类E.蛋白质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A.痛阈值降低B.体温降低C.心率加快D.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6.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 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B.抑制交感神经系统C.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7.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糖类D.蛋白质E.以上均非8.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鞣质D.蛋白质E.苷类9.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E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10.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C A.钩藤B.羚羊角C.麻黄D.柴胡E.大黄11.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A.单行B.相须C.相畏D.相杀E.相反1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糖类C.蛋白质D.无机盐E.以上均非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A.挥发油B.氨基酸C.蛋白质D.无机盐E.以上均非14.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A.知母B.黄连C.黄柏D.大黄E.附子15.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A.干燥B.低温C.避光D.日照E.以上均非16.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A.相反B.相须C.相使D.相畏E.相杀17.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A.减少毒性B.协同作用C.减少个体差异D.更易吸收E.增强疗效18.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错误:正确答案为:E A.药物的品种B.炮制加工C.药物剂型D.药物配伍E.机体病理状况B型题:A.中枢NA含量增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下降B.中枢DA合成增多,尿中儿茶酚胺类含量下降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E.惊厥阈值降低,基础代谢降低19.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AB C DE20.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ABC D EA.辛味B.酸味C.甘味D.苦味E.咸味21. 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多具有哪种味ABCD E22. 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多具有哪种味ABC D E23. 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错误:正确答案为:D ABC D E24. 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之功效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BCD E25. 具有解表化湿、开窍、行气健胃等功效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 BCDE26.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B C DEA.黄芩、栀子B.钩藤、麻黄C.苦参、五味子D.麝香、麻黄E.黄芩、麻黄27.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ABC D E28.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A BCDEA.血清TSH含量降低,尿中17-羟皮质酮含量升高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D.延长动情周期,雌激素分泌增多E.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尿中儿茶酚胺类含量升高29.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AB C DE30.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B A B CDEA.单行、相使B.相须、相使C.相畏、相杀D.相恶、相反E.单行、相反31.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A B CDE32.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AB C DEA.作用增强B.毒性降低C.便于贮存D.加强和突出某一方面作用E.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33. 附子经炮制后A B CDE34.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 AB C DEA.山药B.乌头C.何首乌D.延胡索E.槐花35.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A B CDE36.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ABC D EA.肝经B.肺经C.心经D.大肠经E.肾经37. 归经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惊厥作用的勾藤、天麻等,入()经率达100%。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苷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苷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苷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苷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苷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

主要含挥发油。

Eg:厚朴、广藿香、苍术、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酸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有机酸。

eg:五倍子、词子、石榴皮。

3、甘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4、苦味药:入肝经。

含生物碱、苷类成分。

Eg:黄莲、黄苓、黄柏、北豆根、苦参、大黄、番泻叶。

5、咸味药:入肝、肾经。

Eg:海藻、昆布、泊厚石、瓦楞子、礞石、鹿茸、紫河车。

二、急性毒性反应。

P11。

1、对中枢:eg:马钱子、细辛、生南星、黄药子。

2、对心血管:(含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强心苷:罗布麻叶、万年青、蟾蜍。

)3、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白果、商陆。

4、对消化系统:eg:苍耳子、黄药子、川栋子、雷公藤。

5、对泌尿系统:斑蝥、青木香、广防已。

6、对造血系统:斑蝥、狼青。

三、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1、品种、产地。

2、采收、贮藏。

3、炮制。

乌头碱炮制:p14页。

乌头碱(水解成)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氨基酸类乌头原碱。

解表药。

作用:1、发汗。

2、解热。

3、抗病原微生物。

4、镇痛。

5、抗炎。

6、调节免疫。

一、麻黄:1、药理作用:(1)发汗(主要成分:挥发油)。

(2)平喘。

(3)利尿(以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

(4)强心、升高血压(常用于手术)。

(5)兴奋中枢神经系统(a、b-受体激动剂)。

其他作用:(1)解热、抗炎(2)抗病原微生物(3)镇咳、祛痰二、桂枝:主要成分: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

)1、药理作用:(1)扩血管、促发汗。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三、柴胡:1、药理作用:(1)解热。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

(4)促进免疫功能。

(5)镇静、镇痛、镇咳。

(6)保肝、利胚、降血脂。

2、现代应用:(1)发热。

(2)病毒性肝炎。

四、葛根: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一. 单选题(共25题,100分)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A.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B.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C. 中药作用的次数关系D. 中药作用的时间关系E.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我的答案: C4分2. (单选题)甘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我的答案: E4分3. (单选题)与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产生相关的是A. 机体的功能状态B. 实验方法C. 药物的采收D. 药物剂量E. 加工炮制我的答案: D4分4. (单选题)具有解表化湿、开窍、行气健胃等功效的药物大多是A. 甘味B. 辛味C. 苦味D. 酸味E. 咸味我的答案: B4分5. (单选题)以下关于寒凉药长期给药,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提高B.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C. 耗氧量增加D. 心率加快E. 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我的答案: E4分6. (单选题)上述对造血系统有毒性反应的是A. 枳实B. 枇杷仁C. 洋金花D. 马钱子E. 蟾酥我的答案: C4分7.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乌头炮制后入药的主要目的A. 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B. 改变作用部位C.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D. 增强某一作用E. 帮助机体吸收我的答案: C4分8.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相畏配伍的目的A. 协同作用B. 减少个体差异C. 更易吸收D. 加速分布E. 减少毒性我的答案: E4分9. (单选题)上述对呼吸系统有毒性反应的是A. 枳实B. 枇杷仁C. 洋金花D. 马钱子E. 蟾酥我的答案: B4分10. (单选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是A. 甘味B. 辛味C. 苦味D. 酸味E. 咸味我的答案: A4分11. (单选题)苦味药抗菌、抗炎、解热的主要成分是A. 生物碱B. 黄酮C. 苷类D. 挥发油E. 有机酸我的答案: A4分12. (单选题)对内分泌系统有促进作用的是A. 酸味药B. 辛味药C. 甘味药D. 寒凉药E. 温热药我的答案: E4分13. (单选题)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为A. 有机酸B. 挥发油C. 生物碱D. 糖类和蛋白质E. 无机盐我的答案: B4分14. (单选题)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的A. 作用的单一性B. 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 量效关系的复杂性D. 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 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我的答案: A4分15.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大多数解表药的有效成分A. 生物碱B. 鞣质C. 挥发油D. 蛋白质E. 强心苷我的答案: C4分16. (单选题)苦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我的答案: D4分17. (单选题)“四气”不包括A. 寒B. 凉C. 温D. 热E. 平我的答案: E4分18. (单选题)以下药物对肝脏无毒性的是A. 青黛B. 茵陈C. 雷公藤D. 黄药子E. 苍耳子我的答案: B4分19. (单选题)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我的答案: C4分20.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温热药长期给药引起机体的变化A.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B. 心率减慢C.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D. 痛阈值降低E. 惊厥阈值升高我的答案: D4分21. (单选题)下列具有中枢兴奋的药物是A. 板蓝根B. 金银花C. 钩藤D. 麝香E. 羚羊角我的答案: D4分22. (单选题)对呼吸系统有毒性的药物是A. 川乌B. 黄药子C. 蟾酥D. 苦杏仁E. 马钱子我的答案: D4分23. (单选题)较长时间用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是A. 穿琥宁注射液B. 生天南星C. 蟾酥D. 关木通E. 鸦胆子我的答案: A4分24.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妊娠禁忌药物的是A. 附子B. 肉桂C. 黄芩D. 桃仁E. 大黄我的答案: C4分25. (单选题)寒凉药栀子、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我的答案: C4分解表药、清热药一. 单选题(共58题,100分)1. (单选题)柴胡的抗炎作用与下列哪项无关A.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B. 抑制白细胞游走C. 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D.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药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知识。

一、中药性味归经1.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如辛、甘、苦、酸、咸、涩等。

归经是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肺、归肝、归心等。

了解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点和适应病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还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中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

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各类中药的功效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如玄参清热解毒、黄连泻火清热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1. 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形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剂、浓缩剂等。

不同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汤剂易吸收、速效,丸剂能减轻味道等。

了解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中药制剂,达到治疗效果。

2. 中药制剂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味道、颜色、气味等,影响患者的服药能力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了解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治疗疾病。

四、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剂量、煮制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服用中药。

2.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中药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体弱的患者,应采取滋补为主,温补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遵照医嘱和中药治疗原则,以最小的剂量、最短的疗程、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中药性味归经、药性和功效、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等知识,同时要遵循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确保中药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1中药药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分为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部分。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泻过程及其特点。

2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归经:中药的性能之一,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的作用部位;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是药物作用部位的综合。

3中药四性研究着重于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4中药的毒性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5中药的不良反应类型有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三致反应,停药反应。

6影响中药药理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7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病理因素,遗传因素。

8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性作用,即某一中药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9简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A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寒凉药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B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六个定量指标~~~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唾液分泌量,温热药可使平衡指数偏高,寒凉药可使平衡指数偏低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使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使内分泌系统受抑制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功能和细胞纳贡(Na+-K+ ATP酶活性)的能量代谢,温热药附子,肉桂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的作用E寒凉药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发汗作用;B解表作用;C抗炎作用;D镇痛作用;E抗病毒作用;F调节免疫作用发汗机制:直接影响汗腺,改善血液循环,兴奋外周阿法受体麻黄平喘的机制:A本身激动β受体,从而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产生,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B直接兴奋α受体使黏膜血管,从而使黏膜肿胀减轻;C使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D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痛阈值和惊厥值高,温热促进)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温热药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寒凉药相反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4: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钠泵含挥发油、生物碱类中药性多数温热药,含皂苷、蒽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的中药性多数寒凉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主要成分有机酸,鞣质生物碱,苷氨基酸和糖挥发油、苷类、生物碱无机盐咸味药高铁、高锌、高钠,辛味药低锌、低钙,甘味药高镁,苦味药高锂高钙,酸味药低铁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七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菌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抗过敏麻黄:发汗发汗强度依次递减:生品麻黄、蜜炙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机制:1.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启动散热过程,引起汗腺分泌,促进发汗; 2.兴奋中枢有关部位和外周ɑ1受体及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发汗平喘平喘作用依次递减:蜜炙麻黄、生品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主要为L-麻黄碱。

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明显解热抗炎、镇痛伪麻黄碱作用最强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降血糖、强心、升压、抑制肠肌收缩镇咳、祛痰麻黄挥发油有祛痰作用柴胡:1解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下丘脑cAMP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降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对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中药的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药效学等方面。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等方法,在实验室中对中药进行药理学研究。

2. 体内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3.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效果。

4. 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的影响。

三、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作用机制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3.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4. 调节代谢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

5. 抗肿瘤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四、中药药理学的典型药物1. 人参:人参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具有补虚益气、健脾胃、提神醒脑等作用。

2. 甘草: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溃疡、平喘等作用。

3. 黄芪: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常用于提高免疫力和改善疲劳状态。

4.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颜的作用,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和贫血等问题。

五、中药药理学的经典研究案例1. 丹参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丹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2. 黄连抗菌作用的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黄连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3. 灵芝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发现灵芝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六、中药药理学的前景和挑战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药药理学资料

中药药理学资料

1.中药药理学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P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相互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一、中药药效学;二、中药药动学;三、中药毒理学2.简述中药药效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P33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科学,一、中药药效研究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三、重要作用机制研究3.麻黄平喘机制有哪些环节?P901 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TP,使平滑肌松弛2 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5-羟色胺组胺白三烯)的释放4.黄连的抗菌机制涉及哪些环节?P117a影响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病痛酸的氧化脱羧过程 b 破坏细胞结构,能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隔变形,在细胞质和你和中染色体颗粒消失,核糖体出现高电子密度的团块c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d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5.泻下药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哪几类及如何发挥泻下作用?P142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沥水三类。

攻下:刺激大肠粘膜产生写下作用润下:润滑肠壁从而致泻。

峻下沥水:刺激消化道黏膜,是肠胃运动增加,分泌亢进,导致泄水。

6.苍术抗溃疡作用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P174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抑制胃酸分泌,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能够减轻甾体激素以及对抗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

2.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可使胃黏膜组织血流量增加,还具有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

7.附子具有抗休克作用,是如何抗休克的?P201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双向调节性;(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 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 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 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 降低能量代谢。

4. 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3.药物因素1. 品种与产地2. 采收与储存3. 炮制: 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疗效③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4.制剂与煎煮方法5. 配伍和禁忌【解表药】一、解表药共有的药理作用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二、麻黄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①发汗作用②平喘作用③利尿作用④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⑤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挥发油)⑥镇咳、祛痰作用: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 【问答】麻黄碱、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升高细胞内cAMP, 使平滑肌松弛。

②直接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 使粘膜血管收缩, 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

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④抑制过敏介质(5—HT、白三烯、组胺)的释放。

三、葛根(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扩张血管、降血压 2)抗心肌缺血 3)抗心律失常 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 5)促进记忆【清热药】一、清热药共同的的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抗细菌内毒素作用3.抗炎作用4.解热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作用6.抗肿瘤作用7、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8、镇静, 降压, 保肝利胆, 抗心律失常二、黄芩:1.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 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还含有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黄芩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DA、NA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PG)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Rb(镇静)、Rg(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如第四章中药配伍的原则是什么?配伍目的: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熟悉原则:①充分利用相须、相使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②应用烈性、有毒药物时,采用相畏、相杀配伍,以消除或减弱毒性。

③避免相恶配伍导致药效拮抗而削弱原有功效。

④避免相反配伍增强毒性或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何者属“拮抗”?何者“减毒”?协同:相须、相使拮抗:相恶、相反减毒:相畏、相杀产地:“道地药材” --特定产地--名贵药材:四川——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茯苓、木香山西——黄芪、党参西藏——红花吉林——人参1、炮制的影响作用P28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制附子——乌头碱分解破坏;姜制半夏——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成的苷被改变而无刺激性;芍药——安息香酸(苯甲酸)含量降低,减轻胃刺激性;制首乌——毒性降低)●增强药物的作用(醋炒延胡索——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而镇痛作用增强;炒杜仲——破坏杜仲胶而降血压作用增强)●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制大黄——增加较强抗菌作用;生晒参炮制成红参——增加五种特殊成分,其中人参皂苷Rh2对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2掌握各章节总论的药理作用第五章解表药1定义:发汗解表,解除表证的药物。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1.发汗:与扩血管(大血管与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起作用的.2.解热:发热是机体温度调节中枢异常,调定点上移.多个作用环节(抑制内源热原的释放,影响中枢PGE的合成,促皮肤血管扩张加强散热,抗病原微生物消除病因)3镇痛、镇静:镇痛作用机理:①外周:影响致痛介质,如前列腺素。

②中枢:痛疼中枢4.抗炎:分类:急性与慢性炎证机理: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组胺或其它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功能5.抗过敏:抑制抗体生成,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抗组胺,拮抗细胞因子,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6.抗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抑制作用7.镇咳、祛痰、平喘:减少咳嗽次数,促进排痰,对抗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物质如:组织胺,ACH2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

②兴奋粘膜血管α受体,减少水肿。

③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NA)。

)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⑤抑制抗体产生。

[伪麻黄碱、挥发油、麻黄碱]不良反应熟悉具有快速耐受性(短期内反复使用)。

过量麻黄碱引起中毒(高血压、心律失常、头痛、失眠、中风等)。

不得与咖啡因配伍使用。

毒性:麻黄碱〉伪麻黄碱注意事项:麻黄碱禁用于参赛运动员。

3ACTH样作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与对抗炎症介质,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不良反应熟悉不良反应:毒性较大,对神经系统(麻感)可使大鼠出现肝癌。

3、柴胡解热主要成分和其机理P43解热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目前国内多使用,注射液)机理:(尚未明确)初步发现总挥发油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神经元内cAMP的产生或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的过程,致使体温下降。

抗炎的主要环节是柴胡皂苷能使a或b能兴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引起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对抗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并能明显改善四氧嘧啶小鼠的糖耐量。

马的乙酰胆碱含量。

第六章清热药1、清热药“清解内热”的功效与哪些药理作用有关?①抗病原体②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③解热④抗炎⑤调节免疫⑥抗肿瘤⑦其他(镇静、降压、保肝、利胆)清解内热”的药理学基础如何?其作用机理如何?⑴有效成分:多种生物碱(小檗碱)⑵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⑶“清解内热”的药理学基础:①抗病原体(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机理:α、破坏细菌或真菌结构(细胞膜与细胞中隔);β、抑制细菌糖代谢-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γ、抑制细菌DNA复制;δ、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②抗细菌毒素,解热③抗炎⑷.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正性肌力作用小檗碱在小剂量范围内,对动物离体心脏及整体心脏均显示出正性肌力作用。

(促钙内流) 小檗碱剂量增大,则出现正性肌力消失。

(阻滞钙通道)负性频率作用✹小檗碱静脉注射,可使清醒大鼠心率先加快而后缓慢持久地减慢。

✹小檗碱使离体豚鼠右心房自发节律减慢。

✹小檗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有拮抗作用。

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的发生率。

●对应激性胃溃疡有轻度抑制效果;●对幽门螺旋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这是黄连抗溃疡的环节之一。

3、苦参了解P644、知母解热:清热泻火与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抑制亢进的交感神经与β-受体功能有关。

5、青蒿:主要成分青蒿素,是抗疟原虫的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机理是影响其膜结构(抑制表膜,红粒体膜等,阻断红细胞浆的营养供给。

对血吸虫也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第七章泻下药1、泻下药有哪些药理作用?举例说明⑴泻下作用:本类药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

①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的结合型蒽苷,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苷,巴豆所含巴豆油以及芫花中芫花酯均能强烈刺激肠黏膜,产生泻下作用,为刺激性泻药。

②芒硝(硫酸钠)为容积性泻药。

③火麻仁、郁李仁等有润肠通便作用,为润滑性泻药。

⑵利尿作用: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大黄蒽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有轻度利尿作用⑶抗病原体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某些真菌、病毒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

⑷抗炎作用:大黄和商陆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及后期的肉芽组织增生。

一、根据作用机制分类:●容积性泻药: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而减少水分吸收,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导致肠蠕动加快,引起泻下。

●接触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本类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道蠕动加强,同时,改变肠黏膜的通透性,使电解质和水分向肠腔扩散,使结肠水分增加,蠕动增强,引起泻下。

●润滑性泻药: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

二、根据其作用特点和泻下程度分类:21 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刺激肠粘膜及肌层神经丛2胆碱样作用: 兴奋平滑肌上M 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

3 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 TP 酶,阻钠的吸收,升高肠内渗透压,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利尿、改善肾功能利尿 给药后2-4小时利尿作用达高峰。

利尿作用与对肾髓质Na + K +-ATP 酶的抑制作用有关,使Na +重吸收减少,排出增加。

3、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泻下作用强,为容积性泻药,机理为硫酸根离子增加肠内渗透压。

第八章 祛风湿药1、举例说明祛风湿药“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理基础。

抗炎: 秦艽、独活、雷公藤、五加皮、防风等对多种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镇痛:1)提高实验动物的痛阈(秦艽、独活、清风藤、粉防己)。

2)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清风藤碱、木防己碱)。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免疫抑制五加皮、独活、雷公藤、豨莶草、清风藤。

清风藤碱 ── 减轻小鼠胸腺重量、抑制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

雷公藤红素 ── 抑制T 淋巴细胞的增生。

雷公藤总甙 ── 部分抑制移植排斥反应、降低IgM 、IgG 水平。

雷公藤甲素 ── 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生成。

2)免疫促进 五加总皂苷2、独活抗炎:独活水煎液灌胃对小鼠急性腹膜炎和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挥发油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

3抗炎 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机制: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并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现代应用:1.类风湿性关节炎2.银屑病3.红斑狼疮4 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等系统炎症(小血管炎症)不良反应。

熟悉临床可见多系统的毒副作用:1)消化系统可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便秘便血;2)神经系统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3)生殖系统的毒性可使男性病人表现为少精、弱精或无精,进而造成不育,育龄女性可以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