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

合集下载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

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

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BWV847)的分析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BWV847)的分析

摘要:巴赫 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律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关键词:巴赫赋格复调主题

:一、赋格的结构特征:

(1)呈示部的结构特征

基本材料是由十个音组成的,具有鲜明特性的动机。这个动机由主音开始,经过装饰后跳进到属音的,停在v级音上,第二个相对称的环节是由主音开始,结束在三级音上,是基本材料的变化反复,前一环节的末一音与后一环节的开始音是四度关系,这样把两个环节自然的衔接在一起,这个主题是由明确的问答结构形成,第一个环节具有提问的语气,第二个环节则是肯定的回答语气。两者之间前呼后应,相互依附而存在。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十六分音符的连奏和八分音符的跳跃相结合是主题的最典型特点,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而连接句是主题与答题相交接时起桥梁作用的成分,在有的情况,可称为小结尾。

此曲第三、四小节高音声部是守调答题,中声部第三小节下行的十六分音符是主题的小结尾。而之后的降d音开始处是固定对题1。第5小节中声部是小结尾,其写作手法是模进,并且是音阶上行,和第三小节的小结尾是倒影结构。第7 小节低音声部是主题,还是建立在c小调上,高声部是固定对题1,中声部是固定对题2。第3小节和第7小节是复对位。(2)充满激情的中间部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賦格的研析

巴赫鋼琴賦格形式是鋼琴音樂的主次形式之一,也是巴赫發展的一種曲風,在巴赫賦格形式中,作品总是以中古普魯克主題為基礎,通過倒變和变奏把原始主题做得較為精采,創造出高級橫排鋼琴曲。巴赫的賦格曲集一共有32首,每首曲子都有著獨特的特色,本文對曲集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賦格曲進行研究分析。

第一首賦格曲(BWV 846)是巴赫曲集中的第一首賦格曲,它的三個主題入口的長度形成了巴赫賦格形式的基本模式,並且加入了對譜與不同的樂器獨奏等復雜的技巧,非常精采。此曲情景嬉皮,旋律溫暖抑揚頓挫,和中古普魯克主題風格一樣,激發著傳統樂曲的生命力。

第二首賦格曲(BWV 847)是巴赫賦格形式的縮影,除了再現了傳統的主題結構,另外通過對譜的倒變和伴奏的变化,表現出意境更加豐富。此曲優美婉轉,聽著穩定和諧,呈現出流暢抒情的特點。

作為巴赫曲集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賦格曲,BWV 846與BWV 847確實是極具代表性的樣本。兩首曲子都傳達了純正的中古普魯克元素,而通過對譜技巧多樣化的加持,使得每首曲子都有著自身的特點。這對于巴赫賦格形式的發展很有幫助,也激發了鋼琴音樂的創作。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定义说明解析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定义说明解析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巴赫十二平均律847是指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的第一首曲子,即BWV 847。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将介绍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将总结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在当代的影响,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一经典音乐作品的全面解析,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对音乐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文章结构部分将会讨论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本文将首先介绍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和发展过程。随后,将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创作原理和音乐形式。最后,将探讨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对当代音乐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分析,将展现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展望未来对该主题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

目的部分的内容:

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以及影响

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全面展示巴赫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音乐作品的重视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独特魅力,促进对音乐历史和音乐理论的深入探讨,对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正文

2.1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历史背景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复调作品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训练内容,钢琴复调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首先,大脑对多声部音乐组织能力的培养:其次,耳朵对多声

部音乐听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听自己演奏的音乐,找准音乐线条的位置。再次,

手指对多声部音乐控制能力的培养:由于复调音乐的特性,声部在不同位置出现,就要求

学生手指的控制能力要好,如何把相同声部的音乐线条统一,这也是考查学生手指独立性

的试金石。

一、《平均律》第一集教学研究

NO1:前奏曲:演奏时触键结实,手指技术要控制好。赋格:四声部,主题淳朴平静,富于歌唱性,段落结构不容易把握。

NO2:前奏曲:注意颗粒性强。赋格:三声部,舞曲性质,活跃精巧。

NO3:前奏曲:音乐的性格色彩变化要注意。赋格:主题节奏变化生动,有舞曲性格。

NO4:前奏曲:犹如一首以琶音做伴奏的忧伤、优美的咏叹调。赋格:五声部,乐曲

的缓慢主题从低音声部进入,气氛沉重,有一种暗淡的的色彩。

NO5:前奏曲:速度快,要求轻盈、灵巧。赋格:速度和前奏曲一致,急速的开始。

NO6:前奏曲:双手要有弹性地触键。赋格:速度缓慢地进入主题,展开部分有三个

层次,要清楚表达,音乐情感强烈。

NO7:前奏曲:前奏曲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了前奏、类似于合唱的利车卡、赋格。赋格:由于前奏曲的结构较复杂,包含诸多因素,而赋格类似于结束曲。

NO8:前奏曲:咏叹调式的前奏曲,由抒情性突然转向戏剧性,情绪起伏多次的突强

突弱,表现内心的犹豫。赋格:主题富于歌唱性,表现了一种沉思。

NO9:前奏曲:右手主旋律有几分悠闲情趣,纯朴带有歌唱性。赋格:充满活力的主题,气氛活跃。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受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作品蕴含广阔、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泽在其著作《论巴赫》中,将巴赫归于“客观的艺术家”之列,这足以证明其音乐是充满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

巴赫极其推崇十二平均律,用遍二十四个大小调写成的《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视为钢琴音乐的“圣经旧约”,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以大、小调半音次序排列成的两卷本:第一卷(1722年出版)、第二卷(1744年出版)。本文将以赋格作品BWV868为例,对其结构及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为演奏赋格作品提供参考。

一、复调作品体裁之代表——赋格

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采用这种体裁伊始,直到18世纪在巴赫的推动下达到顶峰,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式。赋格通常由“主题”和“对题”构成,主题常为乐曲首句,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对题”伴随主题同时出现在其对位声部,分为“固定对题”和“自由对题”,并始终伴随主题出现。此外,还有“答题”,答题常在主题后,在主题的属调上出现。在一首赋格作品中,主题和对题通常会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其间

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赋格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在呈示部中,主题会在主、属调上依次呈现于各声部,中间部则由主题展开发展的各插部构成,最后在再现部回到原来的主题,并回归主题调性。

二、BWV 868作品结构分析(一)呈示部(1—11小节)

蔡先婷吴驰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

——以作品BWV868为例

巴赫平均律第一首赋格

巴赫平均律第一首赋格

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是一部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巴赫创作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充满了复杂的对位和旋律,其中第一首赋格曲(BWV846)更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巴赫的赋格曲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形式,它由一个主题和几个对题组成,通过各种技巧和变化来展示音乐的力量和深度。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是一个简单的旋律,它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小节。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被反复使用,并通过对位和和声等技巧来展示音乐的复杂性和深度。

在呈示部中,主题首先在低音声部出现,然后逐渐在高音声部重复。这个过程中,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被赋予了不同的音色和节奏,使得整个乐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都非常强烈。此外,在呈示部中还有两个对题,它们与主题形成了对比和呼应,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展开部是赋格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使用主题的材料来展示音乐的技巧和深度。在这个部分中,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被展开和变形,同时新的元素也被引入,使得整个部分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展开部的技巧非常复杂,需要对位、和声、节奏等技巧的熟练掌握才能完成。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重复,但是调性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部分中,主题首先在次中音声部出现,然后在高音声部重复,同时两个对题也分别出现在高音和次中音声部。整个部分充满了对比和呼应,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和深度更加突出。

总之,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首赋格曲是一首充满技巧和深度的音乐作品,它通过复杂的对位和旋律来展示音乐的力量和美感。这部作品不仅是巴赫创作的杰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演奏方法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演奏方法

浅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演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把握整体风格,如何平稳的弹奏多个声部,怎样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怎样处理大量装饰音,踏板又怎样使用等,下面我将结合三点谈谈我在演奏中的体会。

一要确定整体风格。《平均律钢琴曲集》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如第一卷降E大调前奏曲是反映宗教圣咏的;第一卷的D大调表现出强烈的英雄性;第二卷升F 大调前奏曲表现了沉思的哲理性;第一卷f小调赋格则表现出幻想及悲剧性等等。另外,表现民间风俗、生活气息的也有,如:第一卷升c小调赋格,表现出强烈的欢乐性:第二卷升f小调前奏曲表现出淡雅的田园风情等等。由此可见,巴赫的创造本质是:世俗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结合,结构性与旋律性的结合。那么,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就要在整体上确定曲子的风格,而不是仅仅从音符入手。在了解创作思想和确定整体的风格以后,才能更准确的去演奏平均律钢琴曲集。那么,如何把握整体的风格呢?其中两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就是力度和速度。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但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变化。德国钢琴家吉泽金说:“所有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记号都要按比例降低一级,绝不要超过中强,因为当时的乐器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无论如何,强弱分明的奏法决不能用到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曲上去。在弹奏平均律时,速度应当和当时的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相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浅析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OP21BWV866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权威资料]

浅析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OP21BWV866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权威资料]

浅析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OP21BWV866的艺术特征及演奏

技巧分析[权威资料]

浅析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OP21BWV866的艺术特

征及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巴赫,德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在巴洛克音乐风格上更是以一个杰出的代表的身份存在。因为十二平均律在复调音乐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巴赫成为了欧洲的‘音乐之父’,他的钢琴曲十二频率也成为音乐节重点研讨的对象。今天所研究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的第二十一曲BWV866,是平均律中一首十分著名的赋格,是后人最喜爱的乐曲之一。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人,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钢琴曲十二平均律成为了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所研究的是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二十一曲BWV866,让其作为代表针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来进行探讨。从探讨的背景意义开始,到曲式风格以及演奏的技巧,最重要的是其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最后总结来完善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创作性成功,理性的分析,有逻辑性的解读,以OP21BWV866作为代表更好的诠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给后世留下的精彩之处。

一、巴赫钢琴曲十二平均律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外针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都保持这深层次的探究,特别是在钢琴作品的演奏方法以及演奏效果方面,经过探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突破。在美国,有一位女钢琴家罗萨琳?图雷,她的一本《巴赫演奏指南》不管是从十二平均律的力度、分句、指法等专业技巧方面还是十二平均律对后世的影响力来看都

有着详细的解说。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国的盛原老师也曾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了《怎样演奏巴赫》这样的文章。不管我们是否能够像罗萨琳?图雷以及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是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钢琴学习者和教学者们经典的教材之一。《平均律》是由两卷组成,分别是《平

均律钢琴曲集·上集》和《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每一卷都包含了24首赋格和前奏曲,共计48首曲目。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在音乐理论和和声学习上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

针对巴赫《平均律》的教学研究,不仅是对这部作品本身的细节和演奏技巧的研究,

也是对古典音乐演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介绍《平均律》教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从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音乐理论

1.1 赋格的理论基础

在巴赫的《平均律》中,大部分曲目都是赋格形式,赋格是巴赫最擅长的音乐形式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赋格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形式,通过对主题的反复发展和变奏,形成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和声。教学研究中需要对赋格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有着清晰的认识,

指导学生理解和演奏赋格的技巧和要点。

1.2 调性的特征和变化

《平均律》中的每一首曲目都是以不同的调性进行创作的,不同的调性有着不同的音

乐特征和和声规律,教学研究中需对不同调性下的音乐特点和和声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不同调性下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二、演奏技巧

2.1 手指技巧

《平均律》的演奏技巧要求十分高,涉及到了钢琴演奏的各个方面。需要对不同曲目

的手指技巧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奏技巧和练习方法,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

89音乐鉴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大师。一生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Bach”在德文里是指小溪的意思,但当贝多芬听到巴赫的作品之后,不禁感叹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十二平均律(Well—Tempered clavier),被誉为旧约圣经。所谓的“平均律”是把八度分为十二个相等的半音,按十二半音调编排(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平均律有上下两集,而这首BWV846就是在《十二平均律》第一集当中的第一首。这首作品通常是复调教学中常常会用到的作品,易于学生掌握。

一、BWV846前奏曲前奏曲最早被作为引子使用,常被当做是弹奏作品前热身而演奏的一小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巴赫的这首BWV846前奏曲便是这样一个“热身”的作品。这首前奏曲具有分散和弦风格,在《十二平均律》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些前奏曲也是在分解和弦片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例如前奏曲3、前奏曲5、前奏曲15、前奏曲21。从力度上来说,巴赫并没有给《十二平均律》写上任何的力度记号,用什么力度弹奏是一个问题。在BWV846前奏曲当中开始的4小节的和声是T——SII2——D56——T的进行,力度的处理可根据和声的走向做出来。巴赫的作品中渐强渐弱是存在的,但那只是扮演了以种次要的角色。通常巴赫的力度是要做Terruced(阶梯性的)大小声,在弹奏时,要把握巴洛克音乐传统的要求,弹奏出符合巴洛克的音乐风格。且力度变化要在新的色彩开始的第一个音上就要做出来。变换力度强弱的最高技巧是要求手指的完全独立,以及有能力在无论是多少速度、有多少声部 ,音与音之间也可以清晰无误地改变音量。力度的区别必须做到与音乐结构同样的无误而精确。句法构成了巴赫作品演奏的骨架,同时也是核心,越是理解句法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越是能够演奏得贴近巴赫。作品的对位性、音型性、旋律性、和声性以及节奏性都会影响到句法的划分。前面已经提到这首前奏曲是一个分散和弦风格的“热身”的作品,因此和声的走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从和声上看,BWV846前奏曲的前四个小节便可划分为一个乐句。从第五小节开始是SVI6——DD2——D6——T2——SVI7——DD7——D的和声进行,也可划分为一个乐句。在这个乐句中运用了两次重属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强调了属功能。接着是DVII34/SII6——SII6——DVII34——T6——SIV2——SII7——D7——T的进行划分为一句。之后连续运用七和弦,有种让音乐停不下来持续发展的感觉:D7/SIV7——SIV7——DVII7/D——VII2——D7——T46——SII7——D7——DVII/D——T46——SII7——D7——D7/SIV——SIV46——D7——T。由此可以看出从第一乐句开始乐句不断扩大:4+7+8+16。在最后一句中运用了四次离调,使乐句扩充到了16个小节。由此可见,和声的进行对句法的划分十分重要。从速度上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只有很少的作品中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学生姓名:

系别:

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他综合德国南北前辈之长使管风琴音乐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管风琴音乐是巴赫创作的基础与核心。代表作有《g大调幻想曲与赋格》、《e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马太受难乐》。。巴赫努力锤炼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风格,在一些管风琴作品当中展示其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这在之前都是前所未有的。巴赫是一个心灵丰富、思想深刻的伟大艺术家,他的音乐深刻的表达了经过三十年苦难战争之后,德国人民德思想感情,从他那博广宽大德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体现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忘我的爱。他继承了复调音乐的优秀传统、完善了赋格形式。巴赫的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有逻辑性,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不仅把自己的键盘乐器改调新律,还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的时间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键盘音乐的经典,惊人的宝

库,不仅在技巧上是无法与人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古钢琴创作几乎包括了巴洛克晚期已经定型的所有古钢琴体裁。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酝酿以久的大小调体系完全成熟,为后来的音乐家的主调音乐创作铺平了道路,其创作代表了巴洛克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用手风琴解读巴赫的复调音乐——以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8赋格演奏为例

用手风琴解读巴赫的复调音乐——以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8赋格演奏为例

这 首 赋 格 曲 的主 题 从 后 半 拍 弱 起 , 突 出 了加 伏 特 舞 曲风 格 。 主题前 半部分弱起使其 具有 “ 导航 ” 效果: 后 半 部 分 进 入 后 连 续 的六 度 跳 进 与前 半部 分 呼 应 形 成 对 比 .使 加 伏 特 舞 曲这 种 舞 曲
的舞 蹈 特 征 体 现 得 更 加淋 漓尽 致 , 具有一种典雅 、 轻 盈 的 法 国 气 质。
A T C T 连句T T C T
约翰 ・ 塞 巴斯 蒂 安 ・ 巴赫 ( J o h a n n S e b a s t i a n B a c h , 1 6 8 5年 生 于爱森纳赫 . 1 7 5 0年 卒 于 莱 比锡 ) , 德 国作 曲 家 , 管风琴 家, 创 作
了一 系列 优 秀 的 管 风琴 曲 、 教 堂康 塔 塔 、 小提琴 协奏曲、 奏 鸣曲、
称“ 遁 走曲” , 意为追逐、 遁 走 。 赋 格 是 复 调 音 乐 中最 为 复 杂 而 严
谨 的 曲体 形 式 . 其基本 特点是运用模 仿对位法 。 使 一 个简 单 的 而 富有特性 的主题 在乐 曲的各声部 轮流 出现一次 ( 呈示部 ) ; 然 后
进 入 以主 题 中部 分 动 机 发 展 而 成 的插 段 。 此后 主题 及 插 段 又 在 各个不 同的新调上 一再 出现 ( 展开部 ) : 直 至 最 后 主 题 再 度 回 到 原调 ( 再现部 ) , 并 常 以尾 声 结 束 。 二、 手 风 琴 缘 何 要 演 奏 复 调 音 乐 作 品

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

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

以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探究巴赫及其键盘音乐

作者:刘子博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6期

【摘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的键盘音乐中被人们普遍弹奏并用作教学的一部作品。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来探究巴赫的键盘音乐。

【关键词】巴赫;键盘音乐;《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7-01

一、《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基本概述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48首前奏曲与赋格共同组成的一部作品,共分为两卷,各24首,第一卷从BWV846至869;第二卷是从BWV870至893。巴赫曾说过,《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半音的调,以及有关的大三度do,re,mi、小三度re,mi,fa创作而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如今,这部作品成为无数钢琴学习者的教材。

平均律作为一种律制,我们已经熟知。可在巴赫那个年代,平均律几乎为纯律,纯律只能在C大调中运用,无法运用到其他带升降号的调性中,更无法自由转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赫大胆创新,将平均律运用于24个大小调中,从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这48首前奏曲与赋格按照调性发展原则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调与调之间的关系以及转调的魅力。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前奏曲是在乐曲开始前用作即兴表演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巴赫的前奏曲大约可分为三类,即音型装饰化型前奏曲、旋律型前奏曲(在固定和弦的伴奏上,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创意曲型前奏曲(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豳文一n乌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1三尚斌(河南省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尤其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

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必修的内容,

【关键间】巴赫;复调;《十二平均律》

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Bach)是成功地把两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

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葶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

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

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

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巾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

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

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十二平均律》是键盘技巧发展的历史中最伟大的

教学法方面的作品.它不仅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又同时是

曲式及作曲技术方面的丰富宝藏.由于创作和键盘训练方面

不可以分割,风格和技巧的融合,巴赫的键盘音乐表现既是

主观的又是理性的.巴赫的音乐足为演奏者而写,又是对演

奏者说话,因此其风格特点是沉思的,哲理的.巴赫的音乐

想象是异常丰富的,但占主导的并不是戏剧性的特点.在巴赫音乐中情感表现最强大的段落,其表现手段仍然主要是思索的,只是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钢琴演奏本身所具备的复调技术,在教学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和演奏,视为特别的课题之一,除了艺术的再现巴赫复调音乐这一独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达的境界和内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才能较好地掌握旋律线条的弹奏方法, 声部的模仿和交替,声音层次的对比和变化,各声部在发展中的纵横交错,平衡与协调,以及复调听觉的建立,良好的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46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46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46

分析

1722年,巴赫(J.S. Bach)完成了他最著名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乐曲就是BWV.846,又称"预备小夜曲"。这是巴赫最著名作品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一首曲子,其哥特式的美感以及抒情细腻的演奏技巧在现代仍然受到广泛赞赏。由于这首曲子清晰、

明快的旋律,以及它旋律的变化和重复,都为聆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这首曲子仍

然是古典音乐界最受欢迎的一首曲子,尤其是钢琴演奏。

BWV.846的和声构造十分简单,曲子以半步下调的C大调开头,使用四声部结构(18小节),简单循环,每小节只有轻微变化,使得曲子拥有清晰的和声结构。同时,巴赫在曲

子中也使用了一些简单的装饰音,增强了曲子的分句感。而这其中最显著的是弦乐领练,

在曲子一开始就有出现,使整首曲子都有一种征服感,让聆听者牢牢抓住,让人不禁为自

己所听的曲子赞叹不已。

BWV.846的特殊之处在于,巴赫用优美的声乐点缀曲子,使其充满了抒情性,在最后还伴以哀怨的宗教情结,焕发出恬静而优雅的气氛,让人们产生一种神秘而柔美的感觉。巴赫

运用技巧精妙的把传统的西洋古典乐派之美,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融合了他的宗教信仰,

并加以升华。因此,BWV.846的旋律、和声、编曲和装饰音,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钢琴曲的里程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摘要: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进行教学分析,尝试对复调作品的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使复调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教学分析;探索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81-02

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古钢琴创作的最高杰作。①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大大发展了键盘音乐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体现出的完善的复调作曲技法、音乐构思以及深邃的音乐内涵更是给后人无以穷尽的启迪。

《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是我们复调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首作品。这首赋格声部清晰、内容简单、曲风欢快,易于学生领会掌握,当学生开始进行《十二平均律》的演奏学习时,它是较好的入门训练曲目。

一、触键的方法

关于巴赫音乐的触键法,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

巴赫的音乐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当时的音乐演奏风格、演奏习惯我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或者音响依据;其次,巴赫本人并没有指明整部《十二平均律》究竟是为当时的何种键盘乐器而写②,这些乐器的声音本身差别就很大;再次,巴赫本人对乐器的要求期望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作品,如何能够准确表达巴赫作品的音乐构思、体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特色,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但是就目前而言,通过过去许多钢琴家对于巴赫作品的演奏录音比对,对于巴赫音乐的触键,我们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主要包括贴键演奏和非连音演奏。在演奏较多的16分音符时,我们倾向于贴键演奏,需要每个音都要清晰、均匀而又不生硬,演奏时需要注意手指的触键点和动作的平稳,手指动作不需要过大的爆发力;而在演奏8分音符和4分音符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非连音演奏,音符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以便我们模仿巴赫时期乐器较为短促的音响。比如,c小调赋格(bwv846)中,第9-10小节低声部出现的两组16音符模进:我们会推荐贴键演奏,交代清楚音符、乐句就可以(图1);而在第3-4小节出现的中声部8分音符:我们则推荐使用非连音演奏,这样音符进行时产生的力度感、方向感会更加明确清晰(图2)。

二、素材的分析

无论是研究还是演奏一首赋格曲,分析其中的音乐素材始终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一般而言,一首赋格曲的开始,第一声部通常使用主调来称述主题,这样的第一次陈述被称为“主题”;第二声部随后跟进,陈述相同的主题,通常会使用属调进行再次陈述,这叫做“答题”;在答题的过程中,第一声部出现的和主体的对位旋律我们叫做“对题”。在赋格曲中,主题、对题往往在全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主题部分,则明确表述了全曲的基本乐思和感情基调。

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主题和对题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三组和全曲较为紧密的素材:

图3这个带有波音形态的音乐素材是全曲的主要动机所在。整个节奏形态因为弱起拍子变得非常跳跃。在第5-6小节出现了这个动机的模进,在第9-10小节出现了这个动机在不同声部的呼应等等。这个动机的频繁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体现出了它对于整个赋格曲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巴赫对于这个乐思高效率的应用。

对于这个乐思,也有人把它划分的更为细致。前面的16分波音形态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上行小二度分别作为一个音乐素材来看待③,这样在这个动机里,波音素材和上行小二度形成一种问答关系,波音素材带来的不稳定感通过上行小二度音程弱拍到强拍的节拍

律动化解,显示一种“不稳定-稳定”的内在和谐。

图4这个下行16分音符群在全曲中总是伴随着第一个主要动机出现。比如第5-6小节它变成了上行16分音符群,第9-10小节将

这种音型扩大化,随后在13-14小节、22-24小节都做了充分的展示。它独立于另外两个声部之外,对另外两个声部做出一种背景和铺垫,演奏的时候需要声音的均匀细腻,不能破坏另外两个声部的内容。

图5这个对题中的8分音符群在全曲中出现的也较多,他作为对题中的一部分始终伴随主题一起出现,并在第13-14小节有着为突出的表现内容。这个8分音符群平衡了波音主要动机、16分音符群带来的节奏上的不稳定感。使整个曲子在跳跃、灵动的感情基调下又显得沉稳、有力。

三、声部的处理

复调作品的声部处理主要集中在音色的变化和声部的区分两个方面。音色的变化主要有演奏者的触键决定,而声部的区分则通过演奏者揭示出声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而表现出来。这种联系包括乐句的重复、模进,动机的扩大、缩小,声部的模仿、呼应等等。

比如说,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第5-6小节(见图6):

高声部出现了主题里的基本动机,并且进行了两次向上二度模进;而同时,中声部也出现了两次音阶式的模进过程,这就使第3小节高声部出现的在g小调的主题依靠这两次模进回到了c小调主题(第7小节主题在低声部出现),主题在属调上的不稳定感经过模进又回到了较为平稳的主调,这也成为全曲的第一个小的高潮。类似的,在c小调赋格(bwv846)的第13-14、17-19小节也出现

了类似的模进方式。

把同一声部内的乐句关系处理清晰是处理复调作品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处理好声部之间的乐句关系。在c小调赋格(bwv846)第9-10小节(图7),高声部和中声部展开了一个来自主题核心动机的呼应。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保证乐句的完整性,其次我们要考虑高声部和中声部的音色变化,两个声部对话式的乐句能够清晰的表现出来。类似的,在22-23小节的高声部中声部再次出现相同的呼应乐句。

此外,我们从整体上看9-11小节,我们会发现这3个小节基本构成了小节式的模进乐句,这就对于我们演奏时的力度、表情有了一定得参考和提示。

四、段落的划分

严格说来,赋格并不是一种音乐曲式。④但是,每一首赋格曲依然有它固定的结构。而这种结构,主要由通过主题的调性布局来划分。一首赋格曲中,每个声部依次进入的部分叫做“呈示部”;按惯例呈示部完成之后,赋格曲会在主题当中衍生出一个简短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法对这个动机进行发展并形成赋格的“发展部”;再“发展部”结束之后,赋格的主题在起始调上出现,这就标志着“再现部”的开始。

在c小调赋格(bwv846)中,主题一共出现了8次。其中的调性布局关系为:c-g-c-降e-g-c-c-c。从调性布局可以看出,“呈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