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共3篇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共3篇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1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均衡,农民进城就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将探讨农民进城就业问题所涉及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
1. 教育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进城前受到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导致他们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进城后,他们更难与城市人竞争。
2. 用工缺口缩小: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劳动力的供
给逐步增加;而一些重复劳动和低技能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导致用工缺口减少,大量农民进城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 就业渠道的限制:在城市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在从事就业
时更容易地得到优待,农民就业市场则于此有所不同。很多就业岗位的选拔标准更偏重于身份和关系方面。
4. 地域限制:农民进城时会面临移居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尤其是在就业和居住方面。许多农民并不熟悉城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熟悉的家乡和亲朋好友更加安心,于是放弃了进城生活的机会。
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方案
1. 教育推广:为了满足用工需求,工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非常关键。打造技术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和技能教育,培养更多对于加入现代化城市劳动力的农民,以适应工业职业技能发展的需求。
2.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逐步改变济南生活、办事大厅等增加求职本地猎头公司的开展,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民进城就业的保障制度,并升级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加农民工和其他进城工人的就业机会。
浅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就业和改善生活。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将浅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分析
1. 文化隔阂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社交圈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
导致了文化隔阂的存在。农民工常常感到被排斥、被歧视,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融入困难重重。
2. 住房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较大的住房困难。由于经济压力,农民工普遍选择集中居住、分租房屋等方式,导致租房条件差、居住环境不佳。此外,一些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也给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增加了困难。
3. 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常常无法享受城市公立教育资源,被迫选择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4. 就业歧视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原因,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着
歧视。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低技能岗位,工资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对策建议
1. 加强文化交流与教育
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志愿者活动
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隔阂。同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重视,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打破户籍限制,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教育。
2. 改善住房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力度,推动建设更多适合农民工居住的廉租房、公租房等。同时,要松绑一些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政策,鼓励农民工购买和租赁合适的住房。
3. 扩大就业机会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城市化的浪潮中,仍有一部分农民工被边缘化,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本文将就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边缘化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路径。
一、就业边缘化:农民工就业困难
农民工由于缺乏城市户口、技能不匹配等原因,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体力劳动工作。他们常常成为城市中的底层劳动力,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待遇低、权益难保障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失业,将面临生活的困境。
二、社会边缘化: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非正式地位
农民工往往在城市中被视为“外来人口”,他们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在城市社会中无法融入,缺乏归属感。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也相对较差,经常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工厂宿舍等地,生活质量低下。
三、教育边缘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
农民工的子女常常面临着教育的困扰。他们的户籍难以转入城市,导致无法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而且,由于贫困、流动性大等原因,他们的子女经常面临学龄前的教育缺失和学校辍学的问题。这使得农民工的下一代也容易陷入贫困的循环。
四、权益边缘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力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形势严峻。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
障农民工权益,然而,由于执法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农民工
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工资拖欠、劳动条件恶劣、工伤赔偿等问
题时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工的边缘化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然而,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并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相较于老一代劳动力更加突出。首先,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对技术与知识的要求。其次,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面临诸多的适应问题,如就业机会的选择、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歧视。
二、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
2.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农民工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他们常常面临着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3.文化认同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逐渐与城市居民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障碍,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4.法律和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往往由于工作合同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面临着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探讨
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打下基础。
2.营造包容环境:社会应该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减少歧视和偏见。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措施,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
完成人:
班级:
学制:4 年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04-04
目录
摘要 ··············································(1一、相关概
念 ·······································(1
(一新生代农民工 ·····································(1
(二社会融入 ········································(1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 ······················(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2
1. 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2
2. 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2
3. 自身认知的提升 ··································(3
4. 择业要求提高 ····································(3 (二社会融入的过
程 ··································(3 三、融入城市的阻碍 ·································(3 (一制度障碍 ········································(3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影响、困惑及解决措施
高人 口密度 , 发挥城镇 的聚集效 应 , 就能极 大地提 高消费效 率
和就业率 , 进而创造高效率的市 场规模经 济。
2 促 进 新 农 村 建 设 , 动 城 乡一 体 化 、 推
庞大的数 字仍以每年 10 万 的速度增长 。因此 , 50 新生代农民
建设 新农村 , 从根 本上讲是 要靠城镇 化进程 来拉动 , 靠推 动城 乡一体化来解 决。我 国是城 乡二元结构 非常 典型的国家 。
中极 为重要的人口红利 资源要素 。 随着我 国人 口结构的逐渐转
变, 8 以 0后和 9 0后为 代表的新生代农 民工正逐步替代 老一代 农民工成为农 民工主体 。据 国家 统计局 2 1 00年公布 的资料显 示, 我国现 阶段的新 生代农 民工总数大 约在 1 以上 , 且这 亿 而
一
城市 居住 ,新生代农民工 已经成 为城 市新增人 口的主 要来源 。 满足这些人的消费 、住房和基 础设施建设将创造 巨大的内需 。 如果在 此基础上 , 不片 面地追求行政 区域 的扩张 , 是通过 提 而
城 镇化是 指农村人 口不断 向城 镇转移 、 第二 、 产业不 断 三 向城 镇聚 集 、 村地 区逐 步演变成 城镇地 区 、 镇人 口不断 增 农 城 长 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农民 工” “ 的城镇集 聚 、 职业转 变 、 社 区融入 、 社保 制度覆 盖等等都贯 穿始终 , 为我 国城 镇化进 程 成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挑战与机遇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农民工群体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就业问题。由
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的工作,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城市中,他们需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并不容易。此外,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部分农民工的技能与城市需求脱节,需要进行职业转型和技能提升,这也是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其次,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
由于城市房价高企,农民工往往难以负担得起城市中的合适住房。医疗方面,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医疗保障相对较少,一旦生病需要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此外,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也给他们的子女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也面临着一些机遇。首先,城市化进程为农民
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兴起,农民工有机会从事更多的非体力劳动工作,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其次,城市化带来了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此外,城市中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
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地方政府在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仍重重阻碍。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
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是中国。一方面,在城乡户籍制度长期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板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巨大差异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不适应。另一方面,这样的户籍制度也使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现象十分突出。
同时,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及其他制度限制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权利不对等,农民工的权利经常得不到保障,且受到了层层限制。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社会排斥等障碍
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然而,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中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体上而言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社会意义的公民。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阶层只有经济上提供服务的义务,没有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化的经济关系,而不发生政治联系、社会联系。农民工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镇劳动力不愿做的工作。同时,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可以说,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种延续,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过渡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由于制度层面的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破除二元制,改善已经城市化和正在城市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好其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及素质,以加深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顾名思义,从字眼上看他们兼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我们这里讲的农民工是指从事城镇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这部分人群。农民工融入城市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主要是指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户籍、平等择业权、居住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福利享有权,等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工融入城市则是指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观念、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渗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工实现与城镇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是没有实现市民化,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市民化,只有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了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各种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歧视现象也将随其融入的深度自然消失,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
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为了谋生而迁徙到城市中从事各类低端工作。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备受关注,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本文将分析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并探讨相关的解决途径。
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融入问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农民工往往只能租住在城市的一些简陋的宿舍或者底层的民房中,居住条件差,生活环境不佳。这既满足不了人们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有必要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农民工集体宿舍的建设,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居住的房源。
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融入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的子女通常只能就读于城市中的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较低,教育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农民工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他们通常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旦发生疾病,治疗费用往往成为他们无法承担的重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障力度,在保障他们基本医疗需求的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愿参与城市居民的医保制度,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雇佣问题也需要重视。由于缺乏合法的劳动合同和权益保障,农民工常遭遇不合理的待遇和欺诈。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和监督,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
作者:简新华
来源:《求是学刊》2011年第01期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制度、资金、法律、素质、观念等五大障碍和困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安居乐业,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制度,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土地、住房、教育等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多渠道筹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规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转变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融入城市
作者简介:简新华,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08AJY017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1-0060-04收稿日期:2010-12-10
2010年我国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富士康公司多起青年职工自杀事件表明,即使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住所,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一定能够融入城市、安居乐业。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呢?怎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安居乐业,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呢?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
所谓融入城市,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享受与市民同等的身份和权利,与城市居民各方面的差别基本清除,长期而稳定地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实现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途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融入城市现在面临以下障碍和困难。
大龄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
大龄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和困难
1. 就业难度大
大龄农民工由于年龄、学历、技能等因素,相对于年轻人群,就业难度更大。许多招聘单位对年龄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大龄农民工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此外,一些大龄农民工对新技术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2. 社会保障不足
许多大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导致大龄农民工无法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此外,一些大龄农民工在面对疾病和养老等问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往往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3. 心理孤独感
大龄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务工,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长此以往,大龄农民工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4. 子女教育问题
许多大龄农民工的子女随同他们来到城市生活,但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一些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加上大龄农民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子女在就学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5. 健康与安全问题
大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面临着各种健康和安全问题。由于
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的身体健康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住房条件差等安全问题也给大龄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对策与建议
1. 加强职业培训与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龄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免费职业教育、职业介绍等措施,为大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通过职业培训和教育,大龄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提高,就业难度也将相应降低。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19
决策探索
2019.8
下
文/郭秋萍 郭春秋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中有近5成是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保障其权益,让其顺利融入城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越来越趋向于稳定
一是城市停留时间越来越长。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其在务工地停留的时间是全年性的、多年性的甚至是长期的,渐渐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就业形式的稳定性越来越强。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产业主要是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又带动了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形式创造了条件。三是居住的稳定性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全家一起外出务工,家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对流动人口都特别关注,国家关于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生活等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就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因此,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政府组织的集中专业技能培训、企业举办的技能培训,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利用业余时间
进行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使得他们的技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化,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不同
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寻找工作,然而他们面临诸多就业问题。本文将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
⒈就业机会不足:城市工作岗位有限,难以满足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⒉薪资待遇低:农民工往往面临低工资、长工时和无社会保障等问题。
⒊职业技能匮乏:大部分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和专业培训,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⒋社会融入困难: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的歧视和排斥加大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困难。
三、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⒈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平衡导致就业岗位
变化有限。
⒉体制机制问题: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权益。
⒊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⒋教育问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工缺乏职业技
能和岗位竞争力。
四、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⒈完善就业机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工返
乡创业。
⒉提高薪资待遇: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执行。
⒊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
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⒋推进户籍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限制,确保农民工在城市
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益。
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
工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⒍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
的教育条件。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统计数据、政策文件和调研报告等。
农民进城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
农 村劳动力 转移 , 尤其是农 民进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一
个必然过程 。 城镇化 的主要对象是农 民, 核心就是让农 民进城 , 让农 民进城后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 , 使农 民与市 民一样共 享改革发展 的成果 , 过上更幸福 美好的生活 。但就业 、 教育 医
育和未来 的社会保障 。 农民进城一定会带来随迁子女的就学 问
往圈子 比较狭小 , 长 时间主要是利用 乡土性社会资源 , 在亲友 、
付 出不对 等 、 劳动严重超 时的问题仍然 明显 存在 , 甚至 司空 见
惯 。近年来 , 虽然农 民工工 资增长较快 , 但农 民工劳动 待遇偏
低, 同工不 同酬 、 不 同权 的 问题 并没有 得到很 好解 决 , 工资 问 题、 平等获得劳动报酬 的权利问题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 。劳动
摘 要: 城镇化 的核 心是让农 民进城后真 正融入城 市经济生活 中, 使 农 民与 市民一样 共享改革发展 的成果 , 过上更
幸福 美好的生活。 但就 业、 教 育医疗、 社会保 障、 人 际交往 、 社 会管理等 方面障碍的存在 影响 了农 民进城。 政 府部 门需要切
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就 业、 社会保 障、 子女教 育、 户籍等这样一些 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 为农 民进城扫清障碍。
关键词 : 农 民进城 ; 城镇化 ; 保 障; 对策
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办法农民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他们的权益和福利却长期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本文将就农民工
问题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
1. 薪资低、权益难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各类劳动工作,却往往因为缺乏相关保障机制,面临较低的薪资问题。不少雇主将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给予他们
的薪资非常低,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使得他们在工作环境、社会保险、退休金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安全生产问题严重
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高风险行业从事工作,安全生产问
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由于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于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事故频发。农民工的生命安全无法得
到保障,给他们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损失。
3. 社会融入障碍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社会融入障碍。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
文化背景与城市不同,常常面临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冲突。同时,由
于农民工多为短期工作,没有稳定的社交圈和社交资源,导致他们与
城市居民之间的融洽程度较低。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办法
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加大违法用人
单位的处罚力度,提高对农民工薪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
维权能力。
2. 提高薪资待遇
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机制,确保农民工获得符合其工作付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
标签: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服务
自从改革开放出现农民工以来,农民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1 问题的提出:艰难的融入
学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入,即便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献,也带有明显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会政策的色彩。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建构入手,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眼光,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其原因在于:首先,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次,如前所述,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2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的流动,从微观过程的角度说,并不是直接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状况的反应,而是对“由于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这种状况的反应。(孙立平,2001)改革开放以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是农民工流动的基础条件;而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和城市就业的高收入示范效应,则是农民工流向城市的主要动因。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民工仍将是城市产业大军和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单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更是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进入。这是因为:
2.1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劳动力价值的低廉性,这种低廉性是由于劳动者就业环境与生存环境的脱离造成的。这种脱离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用以支付生活资料的费用无需由雇主支付。农民工住房、疾病、子女教育、娱乐所需的费用都变成了劳动力价值之外的花费,进城农民工除了少部分住在雇主提供的廉价房屋或工棚外,绝大多数自己租住房屋,并自行解决在高昂生活成本的城市生存下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工纯粹变成了雇主赚钱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价值的一般理论客观上要求为农民工提供满足生活和照料家庭的生活费用,否则就会带来“民工荒”等劳动力供应危机,也容易诱发其他城市社会问题。为此,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适应劳动力价值需求的必要手段。
2.2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在谈论农民工问题时,很多研究者都把农民工现象看作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进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例如,白南生、何宇鹏(2003)认为,农村劳动力候鸟式的流动正是逐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方式,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贡献。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上个世纪,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小城镇”理论,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城市化模式。当时的讨论中,亦有发展大中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观点。农民工问题的凸显似乎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中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绝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个多元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从长远来看就是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3 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
3.1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
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制度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长期以来,在城乡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板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农民要想改变其生活方式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瓦解了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但是,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statusstigma)及其他制度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消除,“市民”和“农民”仍然是区分社会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农民工身份地位的合法化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
农民的身份标签不取消,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就是一句空话;农民的身份标签不取消,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最多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而非保障基本权利满足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长远举措。取消户籍身份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才能真正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后社会地位获得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
3.2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社会排斥等制度性障碍
据调查,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然而,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中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由多个维度决定的,其中地位群体是划分一个阶层区别于另一个阶层的重要维度。在韦伯(Weber,1978:PP.305—06)看来,一个“地位群体”意味着在一个大的群体内大多数人成功地要求:一种特别的社会尊重,也可能是地位垄断。地位群体可能由下述情况产生:①首先是凭借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职业类型:“自封的”或者是职业地位群体;②其次是通过世袭的魅力,凭借获取较高尊重的成功要求:世袭地位群体;③通过对政治或僧侣统治权力的垄断占有:政治的或僧侣统治的地位群体。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体上而言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社会意义的公民。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阶层只有经济上提供服务的义务,没有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化的经济关系,而不发生政治联系、社会联系。笔者的研究也发现,农民工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镇劳动力不愿做的工作。同时,在外出流动的过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可以说,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种延续,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4 如何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重要的是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是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群体归属感的培育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功能。我国的城镇社区服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政部的积极倡导下,已经开展了多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6)明确指出:“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目前,政府要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劳动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密切联合,在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劳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