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称呼方式上。
中英语言中的称谓语,是反映中西人际交往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上,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区别。
一、汉语的称谓语在中文中,人们常常使用“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称呼语,这种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
同时,在中国,称呼的称谓和年龄和地位有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在家庭中,中国人还会使用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这些称谓既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体现了家庭之间或社会之间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英语的称呼语则不同于中文,人们通常使用“Mr.”、“Ms.”、“Mrs.”、“Miss”等称呼语。
这些称谓语不像汉语的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而是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英语中,称谓语和职业、地位、学历等相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职业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例如,“Dr.”表示医生,“Professor”表示教授,“Sir”表示绅士,“Madam”表示女士,“Master”表示小姐或少爷等。
同时,在英语中使用的亲属关系称谓也不同于中文,例如“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并不像中文中的称谓语那样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只是单纯的称呼。
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尊重和礼貌,而在中文文化中则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
这种区别体现在人们的称呼和对待方式上。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使用更亲切的称呼,并且喜欢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称呼,以尊重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在英文中,则更注重礼貌和尊重,通常使用比较正式的称呼。
此外,在中文中,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人际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还包括朋友、同事等。
中西方打招呼差异心得体会
中西方打招呼差异心得体会打招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行为,也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
中西方在打招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我的学习和交流经历中,我对中西方打招呼差异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西方在打招呼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在称呼的方式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我们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以姓氏或者称呼前辈的亲属关系为基础。
比如,我们会亲切地称呼长辈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以名字来称呼对方,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他们普遍认为以名字来称呼对方更加亲切自然。
其次,在打招呼的礼节上,中西方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注重打招呼时的礼节和仪式感。
我们在见到长辈或者上司时会鞠躬致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而在西方,他们一般直接伸出手臂与对方握手,表示友好和平等。
他们更注重自由和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太需要众多的礼节和仪式感。
另外,中西方在打招呼的言语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使用一些固定的问候语,比如“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公共场合,我们可能会使用更加礼貌和正式的称呼和问候语,比如“尊敬的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他们追求的是简洁和直接。
他们经常采用“Hello”、“Hi”等简单的问候语,表达友好和热情。
此外,中西方在打招呼的时间和频率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认为打招呼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在见到对方时应该主动打招呼。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认为在特定场合下,不需要每次都进行打招呼,除非双方之间有特定的交谈或者交往需求。
最后,中西方在打招呼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常常会配合打招呼的问候语和称呼来使用一些微笑、鞠躬或者握手等肢体语言,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
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目光来传递友好和热情。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打招呼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外称呼差异
中外称呼差异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活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莱佛(1981)姓氏一、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纠l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刚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宁,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赫的斯亚特家族的姓氏。
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二、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同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n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ny Smith,对于¨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Smith。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
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姓的例外。
三、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与长辈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和称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戒,会遭来杀身之祸。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一、称谓语的定义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
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
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
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
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
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
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
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 eart”。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中西方词汇差异一直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大难题。
相信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1. 礼貌用语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显著的差别。
在中国,“您好”、“谢谢”等词汇是在日常交往中十分常见的礼貌用语,而在西方,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则是“please”、“thank you”等。
因此,若在国外使用中文礼貌用语,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点奇怪。
2. 餐饮在中西方餐饮上的词汇差异也十分明显。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词汇如“炒饭”、“炸鸡”等,在西餐中就不常见,因为西方饮食文化中一般不采用这种烹饪方式和食材。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慢慢吃”或“多吃点”,而在西方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视为失礼。
3. 社交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词汇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词汇如“哥们儿”、“兄弟”等,在西方语境中则常用“mate”、“buddy”等词汇进行称呼。
此外,在西方,表达心情时如果使用中文通常会变得太过直白或表达不到位。
4. 形容词在描述人的时候,中英文的词汇差异也很大。
在中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认真”、“有耐心”、“有担当”等,而在英文中则常用“efficient”、“decisive”、“patient”等形容词来描述这些特质。
因此,在商务交际中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别人的特质,需要有相应的英文词汇。
总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词汇差异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跨文化沟通,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逐渐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特点和习惯,从而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和有效。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交际语言和问候方式:-在中国,常见的问候方式是询问对方的饮食和行程,如“吃了吗?”或“上哪呢?”,这体现了对他人生活的关心和亲近感。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使用简单的问候语如“Hello”、“Hi”或者按照时间来打招呼,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
英国人可能会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
2. 称谓和姓名使用:-在中国文化中,直呼其名通常是亲密关系的体现,而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会使用更正式的称呼如姓氏加上职务或尊称。
-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即使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也是如此。
3. 教育观念和方式:-中式教育往往强调集体主义、纪律性和应试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
-西方教育则倾向于个人主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4. 法律观念和法制精神:-西方社会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法制精神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在某些东方文化中,调解和和谐可能被优先考虑,法律诉讼被视为最后的手段。
5. 餐饮习惯和餐桌礼仪:-中餐常常是多人共享菜肴,使用筷子,并且有敬酒的文化。
-西餐则通常每个人有自己的餐盘,使用刀叉,餐桌礼仪包括使用不同的餐具和正确的用餐顺序。
6. 家庭结构和价值观:-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家族延续,子女有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
-西方家庭观念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对更为平等。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其他领域,如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习俗等。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
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
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
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Dad”“Mom”。
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旅游学院07市场营销蒋涛 20070924035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随着经济、政治、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语言室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
本文分析的是中国与英美在口语交际中的差别表现形式,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源。
正文:§1中国与英美社交称谓语差异表现形式§1.1姓名称谓差异表现汉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
一般说来,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氖职业、性另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谓准则标准的称呼语。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 。
名,如Mary。
【1】中国有关姓名的称谓富有多样性。
可称呼“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老 +姓”或“姓 +老”。
如人们可称“张小红”为“张小红”、“小红”、“张小姐”、“小红小姐”、“张小红小姐”、“小/老张”或“张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
例如,人们可称“Mary Brown”为“Mary ”或“miss 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Mary Brown”不能称为“Mr.marry”。
【1】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泛称称谓差异表现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英语和汉语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更简单。
汉语中,存在着三种人称的尊称和谦称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 熟人 不同辈 老师
直接称呼名字,表熟悉亲近
“小+姓”,“老+姓”
“姓+亲属称呼”
“姓+职务”表尊敬 “姓+职务/职称”
上下级
FN(First Name) TLN(Title Last Name)
英语
professor,doctor 最忌“老”
汉语
大哥、大姐、大伯等; 叔叔、阿姨、爷爷..... 先生、小姐。
英语
Sir,Mi
CONTENTS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远亲
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
非熟人的其他社会关系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中国
西方
祖辈
区分父系、母系
不区分父系、母系
父辈
固定称呼,专用性
强烈的通用性
同辈
受父辈关系、年龄影响
不分长幼
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名, (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 的称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