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多级关系和历史直接动因的多样性

合集下载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但在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中的七种主要史观,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强调历史的线性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史观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的进步阶段,人类在各个阶段逐渐发展和进化。

进化史观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决定论史观决定论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决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些决定因素可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决定论史观着重研究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

四、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互斗争和冲突的结果。

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而推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意识形态史观注重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唯心史观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或神的安排等意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史观强调宗教、传说和神话等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将历史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和引导。

六、历史隐喻史观历史隐喻史观将历史视为现实世界问题的比喻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历史隐喻史观试图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和方向,以提供对现实情况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理解。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学的绝对性真理和客观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是被叙述和解释的产物,史学是一种权力争夺的过程。

后现代史观追求对话、多元化和异质性,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对于权威叙事和大故事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第一章三、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②④)。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②③)。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②④⑤)。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②③④)。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②③④)。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⑤)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进程一般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4.社会史观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A.自然环境结构B.人口结构C.物质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观念结构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

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

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

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史学导论试题库(有答案)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导论试题库(有答案)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 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 -------------- 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 、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 --------------- 、---------------------- 、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 。

7、意大利史学家 -------------------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 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 的基础。

13、历史学是 ------------------------- 的科学。

14、历史是 ---------------------- 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分支学科和 ------------------------- 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 ----------------- 、私家自刻。

常见的史学理论

常见的史学理论

常见的史学理论(整理)(2013-01-03 21:59:12)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关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题目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改变生产关系。

二是当生产力还没有要求改变生产关系时而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四是新兴生产关系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主要分三种形式:一是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

二是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

三是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种: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马原六个基本原理

马原六个基本原理

马原六个基本原理
《马原六个基本原理》
一、历史发展规律原理
历史发展规律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

其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普遍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历史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它是按这条规律向前发展的。

二、产生变化的内在力量原理
产生变化的内在力量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原理。

其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内在力量驱动的,而不是外部因素决定的。

历史发展的变化是由内部力量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所致。

三、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原理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原理。

其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发展的路径也是多样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四、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原理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
原理。

其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分析,而是需要综合分析。

五、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原理
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原理。

其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不可逆转,发展的路径是不可逆转的,
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挽回。

六、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表现原理
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表现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重
要原理。

其观点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历史的最终表现,不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五大历史史观是由于历史学家和学者不断发展和探究,从而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历史思维模式。

这五大历史史观不仅是历史学家在学术上的构建,而且也是历史教育中的基本思想、甚至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第一个历史史观是传统历史史观,它相信历史的进程是由自然的原因导致的,只有努力鉴别历史的现实,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进程。

传统历史史观认为历史进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人类社会如何自我发展;人类社会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

传统历史史观主张历史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通过研究历史的文献来发现的,历史的进程是一定的。

第二个历史史观是资本主义历史史观。

这种历史史观认为社会关系是由经济法则驱动的,历史进程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它认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力量,社会地位的分配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可以预测的。

第三个历史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是一种决定性的、客观的力量,由于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只是作用在历史的小枝叶上,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史观也认为,历史是由社会、文化、科技和宗教等因素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第四个历史史观是结构主义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力量。

它关注的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整体和统一性,认为历史实践必须要考虑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最后一个历史史观是文化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文化决定的,它聚焦在文化之上,强调历史实践的重要性,视历史进程为一种文化变迁,考虑文化变化如何影响历史发展,以及如何影响历史发展。

此外,它从历史实例出发,重视文化现象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始机制,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在历史史观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不断把历史史观推向新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历史,从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来探讨历史,形成五大历史史观:传统历史史观、资本主义历史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史观、结构主义历史史观和文化历史史观。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十校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十校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十校高考历史三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17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A.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B.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C.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D.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2.北美佛吉尼亚的海斯曾发问:“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如果我们向法国宫廷提供贸易,当我们承认(英国)居民时,他们会款待我们比利物浦更好吗?”这表明海斯最关心的问题是A.法国的贸易援助B.英国的居民身份C.北美的民族独立D.英国的贸易竞争3.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1.8%,19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2.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

这种变化说明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4.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凡三年中运米700万斛,此时北方需南粮仍不甚殷。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专业整理.《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历史宏观研究: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就是要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2、历史微观研究:从微观上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考察。

它所要认识的往往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因素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方面3、历史中观研究:一是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属于这种中观认识的范畴。

二是中观考察历史也被看做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步骤。

4、《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时期的历史。

记述内容丰富。

《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后人对其史实加以补充和评论,先后有《春秋公羊传》、《左传》等。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作为研究工具的、体系的理论著作。

该书侧重论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表述请乞降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还论述了史官制度、史著得失;并论述了作者关于历史的见解。

《史通》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组成。

5、维科《新科学》: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1725年发表的《新科学》(《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一书,是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

该书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书中,维科强调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动力是人的共同意志;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三个阶段,各民族历史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三个阶段向前发展;他认为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前进的,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互相衔接,周而复始。

历史合力论 名词解释

历史合力论 名词解释

历史合力论名词解释历史合力论是指历史上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历史合力论强调了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指出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的简单作用。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角度来看,历史合力论认为经济因素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提高、资源的分配等因素对于历史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力量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力量也在历史的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社会角度来看,历史合力论认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合作等关系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力量的对立与妥协、社会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等都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文化角度来看,历史合力论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冲突等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的传统与变革、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等方面的力量都在历史的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发展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了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强调了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族群演进的历史研究

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族群演进的历史研究

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族群演进的历史研究一、本文概述《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族群演进的历史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历史上长城南北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复杂动因和机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解读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应用,文章试图揭示这一进程中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族群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包括他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文章分析了这些族群之间在历史上的交流与冲突,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族群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从多元到一体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政策引导、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等,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族群的整合与一体化进程。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也对当前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处、民族团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二、长城地带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且复杂,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社会经济基础。

这一地区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横跨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作物的种植。

同时,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脉、河流、高原、盆地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然而,长城地带的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气候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如干旱、洪涝、风沙等,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这种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牧与农耕两种经济形态的互补与交融。

在社会经济基础方面,长城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的交汇地带。

农耕族群以定居为主,依赖农业生产为生;而游牧族群则以流动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

历史理论的名词解释汇总

历史理论的名词解释汇总

历史理论的名词解释汇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在的历史,都对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理论作为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观点体系,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框架。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历史理论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演化论(Evolutionism)演化论是一种通过观察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历史发展的理论。

演化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社会形态会经历从“原始”到“文明”的演变。

这一理论在19世纪普遍流行,但后来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片面。

2.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且具有特定的功能。

在历史理论中,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和结构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所起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解释社会中各个阶层和职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

然而,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它忽视了社会冲突和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3.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标准。

因此,历史也应该被理解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和制度来解释历史和社会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制度是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对个体的影响,对于研究社会规律和历史趋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5. 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是一种追求客观、可验证的知识的方法论,它认为只有通过实证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在历史理论中,实证主义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主观的解释和推测。

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一种历史发展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的线索或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不是由单一的决定因素驱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许多学者开始质疑传统的单一决定论观点,认为单一决定论过于简单化,不能充分解释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于是,学者们开始提出许多不同的多因素决定论观点,其中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多种因素。

这种理论认为,历史发展是由许多不同的线索或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决定因素驱动的。

这种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历史发展过程。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强调历史发展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决定因素驱动的。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同时也强调,不同的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比如,在某些历史时期,政治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在另一些时期,经济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实际应用中,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通常被用来研究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同时,这种理论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多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人民日报-谈谈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人民日报-谈谈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谈谈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瞿林东(人民日报,2011年1月20日)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恰当处理。

处理好这些关系,不仅对史学工作者自身的治学很重要,而且对史学的整体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史学界曾经讨论过史与论的关系、古与今的关系、史与文的关系、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等。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关系仍有深入认识和恰当处理的必要。

在这里,我要说的几个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宏观思考和个案考察的关系、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关系。

这几个关系的提出都是有针对性的,即当今的史学界,创新讲得多,继承讲得少;个案考察多,宏观思考少;实证研究多,理论探索少。

从史学发展规律来看,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有其合理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在“合理”中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即指此而言。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历史研究中,批判继承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拿社会史研究来说,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经过数十年发展,至20世纪中期已有丰厚的积累,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相关著作。

这些著作让人们懂得了社会发展史,也大致懂得了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历程以及演进中的某些阶段性特点。

尽管研究者们对历史阶段划分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社会历史演进的总相和趋势上各有认识的尺度和考量的标准,但这些尺度和标准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今天看来,上述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所产生的种种争论,都是今人认识社会历史演进的思想遗产。

如果说这份遗产存在某种不足或某种局限的话,主要是重视宏观梳理而未能更多关注相应的微观考察,从而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上有时难免失察。

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的社会史研究,着眼于社会“下层”和区域特点,看重微观考察,使人们能够观察到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细部”,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运动的鲜活性与多样性。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原编者按: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并论述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生产力如何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地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我们希望哲学和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如果谈到有文字以来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典作家极其重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政治变革的基础,并且最终决定一切政治变革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谈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表示人同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又可以把这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称之为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生产斗争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生产斗争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恩格斯在概述关于历史的动力时曾这样写道:"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很显然,恩格斯是把"经济发展"列为"伟大动力"之首的.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同时,还认为生产斗争是更为重要的最终的动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极为重视对经济史的研究,把它放在历史研究的首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他们严厉批评了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从来不把物质力量作为历史动力的历史观,指出:"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德国史学界那种轻视生产史研究的现象感到愤慨,说他们从来没有对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做过研究,所以他们也就从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一个历史学家.与此相反,对于那些在这方面做过任何尝试,哪怕是极幼稚的,非常片面的尝试的历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例如他们说:"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特别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做了一些给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1890年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所说的"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首先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回顾我国史学界以往的研究与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倾向,即重视阶级斗争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而忽视关于生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阐发,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有的同志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明证.因此我们认为,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的论述,纠正我国史学界多年来存在的这种偏向,是进一步提高历史研究和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愿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二,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斗争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办量.人们所熟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原理,就是生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的鲜明体现.但是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却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近来许多同志著文拨乱反正,从经济学和哲学上对这个问题有所澄清.这里我们仅就研究中的几个历史问题,略述浅见.关于生产力与社会性质的关系问题.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无论依次更替出现的哪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仅有一种生产关系存在,而是同时存在着一种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究竟哪一种生产关系是主导的,决定着社会的性质,这是由生产力的性质与发展水平决定的.例如,在原始社会瓦解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奴隶制,也还出现过带有封建因素的劳役制.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奴隶制,而不是封建制呢这是因为生产力还十分低下,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只有奴隶制才能保证剥削者获取剩余劳动.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决定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在历史研究中认真加以应用,以期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结论.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分期问题的讨论,比较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的研讨,这是很必要的;但是有关生产力及其如何决定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讨论得还很不深入,这恐怕是各种主张莫衷一是的症结之一.关于生产力与革命性质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革命,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引起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革命;一种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引起社会关系量变或部分质变的革命.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都是由生产力性质与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上依次发生的四次引起社会形态变化的革命,都是新的生产力和反映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自己发展开辟道路而进行的斗争.在历次这样的社会革命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反复的斗争.新的阶级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新的社会制度所以能够得以巩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靠政治权力,而是由于它所代表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的结果.如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曾多次发生过复辟反复辟的斗争,只是到了产业革命之后,封建势力复辟的企图才最后化为乌有.列宁说,社会主义要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与上述革命不同的还有另外一种革命,即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曾发生过无数次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和工人阶级的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即使发生在一个社会的初期,如秦末农民大起义,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发生的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等,就其本质来说,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以剥削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其上升时期,尽管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又有束缚生产力的,与生产力相矛盾的一面.生产力要得到不断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必须与生产关系相矛盾的这一面作斗争.但是单纯的奴隶斗争和农民斗争,最后的结局总是归于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同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或者今天继续存在着的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它本身所固有的阶段性.而造成这种阶段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手工工厂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现代以自动控制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根本性质都一样,但又有极大的差别.这就表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尽管打着深刻的封建烙印,但在当时却是进步的革命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脱净了封建的痕迹,但它的本质却是没落的.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形成的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拿中国历史来讲,至今我们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内部的阶段性不能作出科学的划分,也是由于我们对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史仅有皮毛之见.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一个社会内部,一种生产关系量变的速度和质变的程度,同生产力发展的快慢成正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变化比资本主义要缓慢得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没有重大突破.关于生产力与历史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一个国家范围看,同一个时期,同属一种社会形态的性质相同的政权,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说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的.生产力对上层建筑也同样具有直接的最后的决定作用.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是经济基础究竟包括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是有不同看法的.我们赞同经济基础中包括生产力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在上层建筑中,有的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有的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如尚未被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自然科学思想;还有的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决定着它们的不同侧面,如教育,卫生,语言,文学艺术,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某些思想,乃至国家机器的某些部门等等.拿作为上层建筑内容之一的教育来讲,一开始它就诞生在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教育是由教育方针,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等组成的.教育方针在阶级社会里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是有阶级性的;而教学内容有的有阶级性,有的则无阶级性,如自然科学部分.至于具体学科则更为复杂,如心理学,既研究人的自然性,又研究人的社会性,可称之为边缘学科.就教学方法而言,有的有阶级性,有的是属于认识规律与思维规律在教与学上的应用,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自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教育中那些带有阶级性的东西被不断淘汰,更新,而无阶级性的那些部分则不断得到补充,提高,完善,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连续性,继承性.企业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无疑属于上层建筑.但它的内容具有二重性,有的由生产力决定,有的由生产关系决定.如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技术关系的规定便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思想也是如此.拿哲学来说吧,哲学是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的概括,因此推动哲学发展的力量不只是阶级斗争,还有生产斗争.哲学是如此,文化艺术思想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上层建筑同阶级性并不是必然地连在一起的,有的有阶级性,有的则无阶级性.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那种认为生产力不能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折射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生产斗争这种客观实践不能对观念的东西发生直接的影响呢难道精神不是由物质而是由物质以外的什么东西决定的吗生产斗争的发展又是引起社会分工和经济体系变化的基本动因.在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大门的历史转变中曾发生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实现这些社会大分工的力量,我们只能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去寻找.不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劳动分工的变化,经济行业的改组,无不受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用于生活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在明显地减少,如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到十几.产业与服务业人数相比,前者下降,后者则显著上升.在产业中,技术研究人员与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不管在任何社会,生产斗争的范围与规模,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制约着人们之间联系的范围和交往的程度.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人类便进入了世界性的交往的新纪元.再有,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的出现及其最后消失,最终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例如,在生产的力源主要靠人力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最为明显.而在现代高度发展的自动化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已变成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了.总之,技术越发展,越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劳动与科学也就更为密切地结合.从更加具体的事实上讲,如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变化也无不受着生产斗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小生产决定了一种自由散漫的小家庭生活,大生产却使家庭生活越来越社会化和制度化.生产力实在是一种最活跃的力量,它渗透到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甚至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生产斗争直接推动的.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不仅是人类高级思维的标志,而且又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总之,生产斗争是一种普照的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历史变革的终极原因.三,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各因不同的基础而产生的两种矛盾运动,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两者的作用并不是平行的.从历史总过程看,生产斗争决定着阶级斗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第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决定阶级状况及其历史形态变化的基础.以资本主义时期阶级关系变化为例.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厂时期所造就的是以商业资本家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和手工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产业革命一方面使产业资本家取代商业资本家而成为资产阶级的首领,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则成为工人阶级的核心.近几十年来以自动控制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新发展,使资本主产社会阶极构成又发生了新变化.总之,在阶级社会,每个阶级的状况及其历史形态的变化只能从生产力的变化中寻求其最终的原因.第三,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是不同阶级历史命运,兴亡成败的基础.一个阶级的历史命运不取决于它的人数多少,而是依其是否代表新的生产力和能否组织生产,发展生产而定.按人数,农民远远超过了地主,农民的革命斗争一次又一次推翻过封建统治.他们幻想过"平均"和无剥削的生活,张鲁,钟相,杨么,洪秀全并为之做过令人赞叹的试验,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农民的血汗沃肥了大地,他们撒下的种子却总是被他人收获.原因就在于他们使用的铁锄和牛犁是创造不出一个新天地的.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考察,所有的社会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社会革命,只是改变了不同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促使一定的阶级或兴或衰.而真正使一定阶级兴盛或最后从历史上消失的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封建主义革命,使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但终封建之世,一直存在着奴隶制.其原因就在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为彻底消灭奴隶制提供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地主虽然在很长时期还存在,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工人农民的反抗斗争,在那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终于把封建地主送进了历史博物馆.第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最后消灭阶级的基础.当然,要消灭阶级必须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条件,但消灭阶级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从无产阶级专政中产生出来的.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使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才能为消灭阶级准备好物质基础.阶级斗争可以给生产斗争以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以生产关系的作用为基础的.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是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然而政权问题不是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阶级斗争最终归结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上近述,生产的一定发展水平是阶级产生,阶级关系变化和阶级消灭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而阶级斗争,革命阶级反抗和改革落后生产关系的斗争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那么,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是不是互为动力呢我们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历史时期内是这样的;但从历史总过程来考察,则不能说两者互为动力.因为:第一,生产斗争最终决定着阶级的构成,并且是阶级斗争的基础;第二,生产斗争与人类相始终,而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三,阶级斗争不总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落后阶级向先进阶级的斗争就不是动力,而是阻力.先进阶级向落后阶级的斗争一般说来对生产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有时方针,政策错误,也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看,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很明显,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存在的本身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的发展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而是要求阶级走向消灭.当然,到了那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仍会有不适应的方面,但这属于另外的问题了.生产斗争虽然从根本上制约着阶级斗争,但两者作用的范围和形式又不相同.生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它只能推动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量变和部分质变,并为根本质变准备客观物质前提.生产斗争本身不可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性质.只有基于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阶级斗争才是推动整个社会关系得到改造,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的直接动力.但是最彻底的革命也既不能随意废弃已有的生产力,又不能离开原来生产力水平任意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进行的生产斗争或阶级斗争,总的来说,还带有自发的性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使无产阶级成为自觉阶级.在无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斗争中,对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从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强调的方面不一样罢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生产资料虽然不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但对生产上的每一进步,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给予肯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把技术进步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必要物质前提来看待的.当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不能从生产的进步中自发地获得解放,只有自觉地进行阶级斗争,才能给自己开辟解放的道路.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只能把阶级斗争提到首位,团结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不仅是生产者,同时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生产的领导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就不能只抓阶级斗争,而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逐渐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生产斗争方面来.要用辩证的统一的观点领导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斗争,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之后所进行的斗争则必须保证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如果在某个时期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没有促进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生动活泼那种政治局面的实现,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提出问题:这种斗争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吗或者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吗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既要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又要反对"庸俗的阶级斗争论".第二国际叛徒考茨基之流"庸俗生产力论"认为,只要生产力充分发展了,不必革命,也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就会从生产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长出来.这无疑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谬论.与此相反,林彪,"四人帮"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现的"庸俗阶级斗争论"者.他们鼓吹"阶级斗争"达到疯狂的程度,事事,时时,无一不是"阶级斗争",惟独不准讲生产.他们胡说什么"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谁抓生产就给谁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好像人们只要搞"革命"就可以不吃饭.林彪,"四人帮"经营了那么多年的"革命",结果使国家陷入了经济崩溃的边缘,这就充分证明了这种"庸俗阶级斗争论"的反动性,也彻底暴露了林彪,"四人帮"反对社会主义的反革命面目.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回顾以往的历史研究与教学,我们认为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没有把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观点作为指导思想,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而把这种观点当作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了批判.过去我们强调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研究历史,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有不少同志在探讨阶级状况与阶级斗争时,程度不同地研讨了生产力状况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影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是很不够的,缺乏理论的自觉性.至今研究中国生产力发展史的著述甚少就是明证.一些通史或断代史著作虽都有专章节叙述各时代的经济状况,也有一些关于科技的论述,但一般地说,还都限于"平面性"的介绍,或只对事情本身进行考察,远没有把它作为历史进程中最终决定力量,同生产关系,阶级状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是属于前进中的问题.林彪,"四人帮"鼓吹的"庸俗阶级斗争论"对史学研究干扰破坏十分严重.在他们横行的那些年代,不准广大史学工作者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那些极其重要的论述,不允许讲生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文化大革命前探讨这方面的文章,几乎统统被当作修正主义,经济史观而遭到批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阶级斗争成了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因,一切都要从这里作出最后的说明.这十几年来编写的许多历史书籍,纲是阶级斗争,目还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地位真是扬扬赫赫,生产斗争则几乎完全变成为附属物.我们认为历史学领域出现的这种偏向,已严重地影响了史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开展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讨论.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就是应该进行讨论的题目之一.开展对生产力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作用,力求有血有肉地揭示出来,消除当前存在着的概念化的毛病. 在研究的基础上,改进目前史学著作"分割式"的论述方法.这种"分割式"严格地说还是一种形式逻辑的分类法,割断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力求做到叙述的逻辑要反映历史的过程,理论应从历史事实中引申出来. (1978年10月初稿1978年12月改稿)(原载《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本文与王连升合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2页.同上,第4卷第192页.同上,第3卷第389页.同上,第1卷第3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to y ac m p e e sv u tsa ed v l p nt u lo t eo t n e wo e if r nthi— o nl o r h n i em lit g e eo me ,b tas h newih i t r v n d fe e s t rc lf c o s.Ta i g i t o sd r to l hu n hit r o ia a t r k n n o c n i e a in al ma so y,is d veop nti n o btdl o t e l me s u d u e y pr —
第 1 卷 第4 0 期
21 0 1年 1 0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B in ioo g Unv ri ( o il ce csEdt n o ra ej gJa tn iest S ca in e io ) o i y S i
VO . 0 NO. 11 4
人 们在 探 究 思 想 解放 和 政 治 解放 之 间 的 关 系等 类似 的 问题 时 常 常 存在 着 是 唯 物 主 义 还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哲 学 纷
争 。从 实践 唯 物 主 义 思 维视 角 来 看这 种 哲 学纷 争 , 本 分 歧 在 于对 历 史动 力 的 不 同理 解 。在 实践 唯 物 主 义 看 根
t e f i r o r c gnz u h f a u e h al e t e o ies c e t r s,t e e h v e n ma y p i s p c ld s u e n t ea i s u h r a e b e n h l o hia ip t s i her l t o on b t e d oo ia nd p ltc le n i a i n swh t ri si e l m rma e il m .Fr m h e we n ie lg c la o iia ma cp to sa e he ti d ai o t rai s s o te
p rpe tv fp a tc lm a e ils , t s e ildif r n e le n t e d fe e ti t r r t t so e s c ie o r cia traim he e s nta fe e c is i h ifr n n e p e a i f on
Ag n s i h v l pm e f H it r e t n t e De e o nto s o y
Z HOU n — e g Qig p n
( c o l fP lia ce c n a ,C n rl iaNoma iest , u a b i 3 0 9,Chn ) S h o oi cl in ea d L w o t S e ta Chn r lUnv ri W h nHu e 4 0 7 y ia
来 , 史是 “ 历 完整 的人 ” 历 史 , 史 因 而表 现 为全 面 的 历 史 , 不 仅 表 现 为人 的 实践 活 动 史 , 时 也 表 现 为 思 的 历 即 同
想 史 , 类 历 史 发 展 固有 的 多级 发展 也 表 现 为 全 面 的 多级 发 展 , 人 而且 是 不 同 历 史 因素 相 互 交 织 的 多级 发 展 。 站 在 全 部 人 类历 史 的 高度 看 , 类 历 史 发展 是 由物 质 生 产 推 动 的 , 人 而站 在 部 分 人 类 历 史发 展 的 高 度 或 从 有 限
p ro e s n” w ih a c m p e e ie n t r H u a so y i o h t e r tc la d p a m a i t o r h nsv a u e. m n hit r sb t h o e ia n r g tc,a ti nd i s
t e a e t n h so y d v l p n .I h i o f a x s ,h so y i ah so y o ‘ ei t g i h g n si it r e e me t n t ev s n o r i o i M m it r s it r f‘ h n e rt t y
Absr c : t a t The d v lp e to u a so y i h t o ulitge d v lpm e . Re u td fo e eo m n fh m n hit r s t a fa m tsa e eo nt s le r m
关 键 词 : 史 ; 级 关 系 ; 接 动 因 ; 样 性 历 多 直 多
中图 分 类 号 : 0 0 B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8 0 ( 0 1 0 —0 10 1 7 — 1 6 2 1 )4 0 8 5
A u v y o h u ts a e Re a i n n v r ii d Di e t S r e n t e M li t g l to s a d Di e s fe r c
0c . 01 t2 1
历 史 发 展 的 多 级 关 系 和 历 史 直 接 动 因 的 多 样 性
晟 青 鸱
( 中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 , 北 武汉 407) 华 湖 3 0 9
摘 要 : 类 历 史 的发 展 是 一 种 全 面 的 多级 的 发 展 , 人 由于 人 类 历 史 发展 的 这 种 多级 关 系并 未 引 起 广 泛 的 关 注 ,
的逻 辑 推 演 看 , 类 历 史发 展 的 直接 动 因具 有 多样 性 。 因此 , 有 的精 神 生 产 不仅 直 接 作 用 于 新 一 轮 精 神 生 人 现
产 , 且 对 人 类 新 一轮 的 物 质 接 决 定性 。 而 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