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 哲学.ppt

康德 哲学.ppt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 自然因果律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
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 成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 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 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 人所讲的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 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 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 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
• 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
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 贝克莱的心外无物。
• 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
种界限。
• 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
的对象。
• 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
先验感性论 • 感性与感性直观
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
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 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 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 会有什么结果。
•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
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 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 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 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
康德哲学
• 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出身于一 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 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 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 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 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 年退休。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 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 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 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
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教育哲学
.
康德的研究: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 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 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 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
康德的著作:
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 杰作:
.
自由意志与善的意志的关系
自由必然意味着善么?自由就是有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
亚当和夏娃如果不摘苹果,就不会犯罪,但也没有自由意 志,他们是上帝决定的动物。追求自由的目的不在于善, 而是要把人从动物提升上来。赋予人以高贵性,把人当作 有尊严的生物。
有尊严,可善可恶。恶棍也可能是高贵的,因为他是有自 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坚持一贯,敢作敢当,他也可以保持 人格上的高贵,当然我们在道德上要谴责他。我们追求的 是这样的自由,并不是说有了自由一切都好了。恰好相反, 有了自由一个人通常首先做坏事。但只要有自由,他在做 坏事中就可能会慢慢做起好事来。他会发现真正要自由得 到满足的还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一时的,接下来就是不自 由了。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 德逝世。
.
康德的生活: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 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道德律何以可能?
.
康德的答案
自由意志
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 为什么自由是最终的根据?自由是不可认识的,
可认识的就不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不可决定。 如果能够为自由找到根据、原因,它就不是自 由了,它就被纳入机械因果性的链条中了。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是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中阐述的。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决定的。

这种结构是天生具有的,我们能够获得关于世界普遍性质(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纯粹先验形式和先验知识。

纯粹先验形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这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

纯粹先验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这些形式是我们经验知识的基础。

康德认为这些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

除了纯粹先验形式,康德还区分了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指那些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或观察结果的知识,例如数学和逻辑,它们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

而后验知识则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它依赖于外在的感官刺激和经验。

康德的先验哲学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经验论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引发了对自由意志、道德和宗教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人们应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摆脱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方面的约束。

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2. 道德律:康德认为,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即“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这样的直言句式,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善良意志就是道德自律。

3. 自由:康德认为,自由不是任意,而是以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理性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

自由在道德活动中是善良意志,它能够自主地行动并遵循道德律。

4. 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循道德律,这是由于道德律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责任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律,取决于他是否履行了他的义务。

5. 目的和手段:康德认为,在道德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手段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目的视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将人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6. 人类的尊严:康德认为,人类的尊严是无限的,因为人类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强调了善良意志、道德律、自由、责任和义务、目的和手段以及人类的尊严等核心概念,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律,尊重他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康德的十二范畴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类思维如何理解经验世界的结构。

这些范畴是理性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在本文中,将会依次介绍这十二个范畴,并且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第一范畴:量量是我们对事物的度量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量的概念,我们能够判断事物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征,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范畴:质质是事物的实质和本质属性。

通过质的概念,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三范畴:关系关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关系的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范畴:模式模式是事物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模式的概念,我们能够观察事物的形态和结构,从而认识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五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六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范畴: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必然规律。

通过必然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原因,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第八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九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范畴:合一合一是事物之间的统一和整体性。

通过合一的概念,我们能够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整合起来,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整体认识。

第十一范畴:共性共性是事物之间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

通过共性的概念,我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普遍规律,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共性认识。

第十二范畴:差异差异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和不同之处。

通过差异的概念,我们能够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特殊性和个性特征。

康德的简介和哲学

康德的简介和哲学

康德的哲学和简介康德,全名是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定律’,如果想要了解西方近代思想,就必须了解德国古典哲学,想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而康德就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据我所知,德国是一个崇尚思辨和逻辑的国家,这种思想孕育着一批时代的伟人,康德出生在德国哥尼斯堡的一个小镇,他与同时期周游列国的学者不同,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终身未娶,孤独终老。

这在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的。

康德,这位伟大的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他把德国人的思辨与逻辑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著作极其的晦涩难懂,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出版之后无人问津的原因,他会把一个简单的陈述句用极其晦涩难懂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十分客观公允,没有歧义,但对于读者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太愉快的阅读体验。

例如,我国有希望变成一个超级大国:这个国家,指的是我们所称之为我国的那个存在者,就其本性而言,具有这样的倾向,亦即人们可以如似这般的指望,其本身在未来产生如似这般的变化,亦即变为我们所称为的那个存在者。

试想,用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难懂得句子来阐述哲学,对于读者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康德还是金牛座中的战斗机,有很大的强迫症,一般的人睡觉,是把被子盖在自己的身上,而康德呢,他要先坐在床边,然后双腿放在床上,把自己裹得像一个蛹一样,才能安心的睡着,可见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据记载,康德的长相极其的萎缩,身高不足一米6 。

同时期的哲学家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康德的一生执着于思考与论证,说;两件事物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且永远历久弥新,让人们不断的进行悬思,越来越增加我们对此的敬畏。

就是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定律。

康德还说,自由即自律,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当我们热爱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自由的,反之就是不自由的。

康德论证了人类崇高的道德定律,更论证了自由的意义!。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教育哲学

理性主义倾向
康德的教育哲学建立在理性主义 基础上,强调先验知识和逻辑推 理,可能导致对感性经验和具体 实践的忽视。
道德与教育的分离
康德将道德和知识分离,强调道 德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可能导致 教育实践中知行分离的问题。
康德教育哲学的实践挑战
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康德的教育哲学目标较为抽象和模糊 ,难以具体化为可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实践。
道德教育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也是实现自由的重要保障。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理解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付诸实践。这种道德教 育有助于个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同时,道德教育也有 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在追求自由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违背道德原则。
理性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最高能力,也是个体实现自由和自 我完善的关键。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理性思维和 判断能力。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这种理性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助于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VS
康德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 子的道德判断力。家长应该通过日常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理解道 德原则,学会判断是非对错,形成正 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家长也要注重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教育哲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是康德教育哲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康德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而不是仅仅追求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其内容:1.世界的有限无限。

2.灵魂自由。

3.上帝全能。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康德哲学简介

康德哲学简介
• 观点: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 识都要以直观经验为最终标准,理智活动 只是对经验知识的整理工作,并不能单独 形成知识。
1.2流派二:大陆理性派哲学
• 重要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
• 观点:直观感性知识并不可靠,只有逻辑 上一贯的知识才真正可靠。其逻辑顶点是 自明的理智直观(公理),一切知识都可 由其推知,即“我思故我在”。
康德哲学简介
目录
• 1.康德哲学的产生背景 • 2.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 • 3.康德的认识论
1.康德哲学的产生背景
• 问题引入:如何评判我们认识的世界和我 们的知识体系?(认识论,这是近代西欧 哲学的核心问题) 它们都是合理的吗?它们都是正确的吗?
1.1流派一:英国经验论哲学
• 重要人物:培根(源),霍布斯,洛克, 贝克莱,休谟
•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 先天:逻辑在先,不是由后天接触得来 • 综合:synthetisch,与analytik(分析)相对, 后者是把一个对象分割开来,提取出来加以考 察;前者是把许多东西统一起来加以考察。 • 判断:概念构成一个判断,才称之为知识 • 分析判断:没有广延 综合判断:有广延,经 验判断 • 先天综合判断:既有先天的必然性(分析), 又能扩展知识 eg.数学公理,因果律
3.《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问题
• • • • 1.纯粹数学的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2.纯粹自然科学的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3.以往的形而上学的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4.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1.3危机
• 休谟的怀疑论:认识的唯一根据就是直观知觉, 其他一切,如物质和精神实体,抽象概念如因 果律都仅是人类接受知觉印象时的习惯,并无 客观必然性。 • 评价:与常识相悖,但无可反驳 • 危机:动摇了宗教,道德,自然科学等等的根 基 • 大陆的独断论:理性主义无可辩驳,绝对正确 • 评价:趋于盲目

康德十二范畴表

康德十二范畴表

康德十二范畴表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包括:量、质、关系、模态、实在、现象、物、属性、因果、相似、区别和可能。

这些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关键。

康德十二范畴表中的第一个范畴是量。

量是指事物的大小、数量和程度。

康德认为,量是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第二个范畴是质。

质是指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属性。

康德认为,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三个范畴是关系。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康德认为,关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四个范畴是模态。

模态是指事物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可能性。

康德认为,模态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五个范畴是实在。

实在是指事物的存在和实际性。

康德认为,实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六个范畴是现象。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象和外在形式。

康德认为,现象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七个范畴是物。

物是指事物的实体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物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八个范畴是属性。

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和属性。

康德认为,属性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九个范畴是因果。

因果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康德认为,因果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十个范畴是相似。

相似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同性。

康德认为,相似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十一个范畴是区别。

区别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哲学参考书目: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Socrates to Sartre北大本科教材。

4、《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6、《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其它的请自行参考。

目录一、背景知识(一)生平与著作(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二、康德的哲学思想(一)康德问题的形成(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哥白尼革命1、批判哲学的方法2、先天识的本质3、先天综合判断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三)心灵的结构1、感性2、知性3、理性(四)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1、道德知识的基础2、道德与合理性3、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4、绝对命令5、道德设定(五)美学1、作为独立的愉悦的满意之美2、作为普遍愉悦对象的美3、美的对象的结构和目的4、必然性思考题一、背景知识(一)生平与著作康德(Immanuel Kant)终身生活在东普鲁士(East Prussia)的一个小城市哥尼斯堡(Königsberg),他的父亲是个皮匠,而母亲是虔信派教徒(Pietist),这对康德的影响很大。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Königsberg),在大学里,他学了古典文学(Classics),哲学和物理学。

当时的大学都受到Christian Wolff(1679-1754)的影响。

伏尔夫既不是伟大的,也不是原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沿着莱布尼茨路线发展了一套综合的哲学体系。

而康德的大学教授马丁·克努村(Martin Knutzen)正是处于莱布尼茨-伏尔夫体系(Wolff-Leibnizan)的影响下,因此康德的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性加以侧重。

虽然Martin Knutzen影响了康德早期对大陆唯理论的认识,或者说使他的思想倾向于大陆唯理论。

但是也正是克努村激发了康德对牛顿物理学的兴趣,这对康德后来发展其原创的批判性哲学起了重要作用。

在大学毕业后,康德在贵族家庭担任了八年的家庭教师。

1755年,他以《论火》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Lecturer)。

1770年,他被提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而这个职位曾由他的老师Knutzen担任。

1797年,他辞去大学教学工作。

1804年去世。

虽然康德的个人生活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大事情,他一辈子没有踏出哥尼斯堡方圆四十英里,他也没有发展任何社会、政治关系。

然而,他却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幽默的健谈者(conversationalist)和极富魅力的主人。

他常被描绘成一个老单身汉(old bachelor),他的每件事情都是规定好的,以至于邻居们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对表。

他每天四点半开始在林荫路漫步,来回走八次。

只有一次,发生了偏差,那是因为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尔》(Emile)。

有人也因此说卢梭对他的哲学有很深的影响。

但其实未必如此,只能说康德对《爱弥尔》一书的喜欢。

“Rising, coffee-drinking, writing, lecturing, dining, walking, each at a set time”。

他终身未婚,据说有两次他准备结婚。

第一次是他想向一个年轻的寡妇求婚,他在清算资产看自己的财政实力如何时,别人却捷足先登,抢先向这个寡妇求婚,未遂。

第二次,是一个Westphalia来的游客,康德陪着他四处游玩,被这个女孩深深吸引,他正在考虑是否要向这个女子求婚、犹豫不决时,这个女子却带着仆人走了。

此后终身未娶。

另外,他还有一个教学原则(pedagogy):Attend most to the student of middle ability, the dunces are beyond help, and the geniuses help themselves.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的刻板,一板一眼,才有了康德后来极为严谨、条理的著作。

他的著作主要有:《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178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1783),《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原理》(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s of Ethics,1785),《道德形而上学探本》(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Metaphysical First Principles of Natural Science,1786,《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1790),《理性界限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Bare Reason,1793)《论永久和平》(Perpetual Peace,1795)。

其中,《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引起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不满,责令康德终身不得对宗教问题进行著述和演说。

返回(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在1770年前,也就是他在被提升为教授之前,他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此后才转入哲学。

人们一般以1770年为界,把康德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打击了十七、十八世纪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为近代辩证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

康德的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天体运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这个思想在他1755年发表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在天文学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在《天体运行》一书中,哥白尼用“太阳中心说”取代了当时教会奉行的“地球中心说”,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宣布了自然科学对神学的独立。

十七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3-1727)是一位才气横溢、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的科学家。

他把十六、十七世纪数学、力学发展的成果概括为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但是牛顿的机械论思想使他自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

在他看来,天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亘古不变的。

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可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描述行星运动的现状,而不能解决天体运动的根源问题。

因此,牛顿无可奈何地引出了“第一推动力”,即上帝,似乎行星及卫星一旦被神秘的“第一推动力”推动之后,它们便按照预定的轨道一直运转下去。

和十七、十八世纪流行的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性的见解相反,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Nebular Hypothesis)。

按照这个假说,宇宙原来是一团云雾状的、炽热的、旋转着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发生漩涡运动,逐渐形成太阳、行星和卫星。

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康德重申了笛卡尔的名言,宣称: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人们指出,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不难看出,康德的星云假说中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是,在康德身上,始终带着德国市民的软弱性格。

就是在这部匿名发表的著作中,康德也还是给上帝留了点地盘,说什么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意旨,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原始原因”,声称,“我的体系是同宗教一致的”。

后来,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独立地提出了类似康德的假说,并做出了数学结论(这个假说后来便以康德-拉普拉斯假说为名而载入史册)。

和康德不同,拉普拉斯在他的天文学体系中矢口不谈上帝。

据说,有一次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在他的天文学体系中不给上帝一个位置,拉普拉斯说,我感到没有必要。

返回(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大约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康德转入研究哲学,着手批判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先后发表了《纯批》,《实批》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在这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思想和美学观点,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

另外,康德还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这两本书中扼要地通俗地讲述了他的认识论和道德思想。

1795年,康德发表的《论永久和平》一书,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

康德对后来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他的“批判时期”所阐发的哲学思想。

贯穿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有两个基本概念:“现象”(Phenomena)和“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

可以看出,康德在这里企图调和唯物和唯心的对立。

他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种客体—自在之物,这使他的哲学包含有唯物论的倾向;他排斥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感觉对客体的反映,这就使他的哲学具有强烈的休谟式的不可知主义的性质。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和“自在之物”是两个很含混、很复杂的概念。

康德所说的现象,并不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的感觉表象。

在康德看来,现象,即感觉表象,虽然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引起的,但是由于我们感官机能的影响,它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

按照康德的观点,如果人们身上产生了热的感觉,那必定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引起的,但这种热的感觉只是主观的心理状态,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知。

康德把我们日常感官所接触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树木鸟兽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统统称之为“现象世界”。

就是说,这些东西都不是离开我们感官而独立自在的东西,统统都是由我们的感觉表象所构成的。

他指出,“我们是把自然界仅仅当作现象的总和,也就是当作我们心中的表象的总和,来认识的”。

显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不过康德却表明他的学说不同于小贝的“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