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4004)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和著述一、生平(life)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的高涨,既受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元理论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学学科之外因素的影响。
但作为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的必然产物,它又是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为社会学及其理论立法。
一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meta-study)是在社会学发展到体系纷呈、流派此长彼消、研究方法混杂、分支学科辈出的当代社会学阶段,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基础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以社会学自身以及社会学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对社会学进行社会学次级研究的方法。
[1]其中至少包括社会学元理论(metatheory)研究、元方法(metamethods)研究和元资料分析(meta-data-analysis)三大领域:元理论研究是对既存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元方法研究是对既存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元资料分析则是对社会学资料分析结果的研究。
因此,社会学的元研究不同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它不对社会学问题作实质性的探讨,而注重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形式化研究,通过诉诸语言来分析、检验和判断社会学尤其是存在着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
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是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元数学、元哲学的元研究不同,社会学的元研究注重研究理论的产生、途径、过程和理论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理论与研究者、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是一种泛化的元研究。
[3]其具体内容大体要涉及到下列问题:1.社会学描述(术语、概念、命题等)的合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功能、性质、理论结构、逻辑范畴、进步标准等的探讨;3.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4.探索社会学的理论形成道路及不同的研究范式发展变化状况,揭示隐匿于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深层次结构;5.分析在一定历史背景中社会文化条件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影响;6.对社会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的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分析这些团体及相互间的联系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等;7.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社会学理论的现状,去揭示社会学研究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等。
西方社会学理论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介绍引子一、自然主义社会科学方法1.纯自然主义阶段2.理性主义阶段3.经典力学阶段4.自然科学阶段二、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方法三、生命哲学方法四、新康德主义社会科学方法五、系统方法六、解释学方法七、类型论方法八、现象学九、批判理论十、建构主义十一、后现代主义方法十二、总结引子在古代,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分家的,哲学方法是指导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统一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来看,其基本方法就是自然主义方法。
在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从神学高度出发来解释和认识社会现象,构成了神学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来看,其基本方法就是神学主义方法。
近代以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历史过程方法、社会统计学方法、社会过程方法、自然主义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和社会生物学方法几大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从机械的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
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社会研究的创始人是奥古斯特·孔德,他把社会学分为两大分支,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前者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
后者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社会地理学方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来观察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对人口增长、生产力、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等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影响的研究方法。
但是,社会地理方法不能简单等同于狭隘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历史过程方法是从社会发展的时间连续性上考察社会,从而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类似于生命有机体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进行动态变化的研究,从中发现社会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与社会过程方法的宏观分析相互补充,社会统计方法则从社会活动的微观层次进行研究。
社会统计学派的创始人尼克斯把统计方法的性质规定为“具有政治艺术内容的社会科学”。
由于实证主义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都侧重于对社会存在的研究,缺乏对于社会主体作用、社会意识作用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宗教方法。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社会现象、行为的数据来揭示社会问题、评估政策效果、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等内容的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是指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以下将以较为常见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
一、社会调查理论1.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尔芬(GeorgeHerbert Mead)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使用符号来赋予事物意义,并根据这些符号的意义进行行动。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运用符号互动论理论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和与他人的互动过程。
3.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社会学家马克思和韦伯等人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斗争所驱动的。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冲突理论可用来分析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
4.解释性理论:解释性理论是指在社会调查中,通过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解释,倾向于关注过程和驱动因素。
二、社会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将一系列问题以书面形式发送给调查对象,并收集、分析回收的问卷数据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问卷调查方式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调查。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并记录社会行为、现象的方法。
观察可以采用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的方式,适用于观察那些难以通过问卷或访谈获取的信息。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并通过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用来验证因果关系,并探索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除了以上常见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外,还有深度访谈、生活史研究等其他调查方法。
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揭示社会问题、指导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发展。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小方容提要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书伯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居着中心地位, 是理解韦伯思想的关键。
通过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可以看出,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进行融合的产物。
这一方面使他的思想表现出矛盾一妥协的性格, 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韦伯的思想更富有建设性, 从而时后来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多义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 M a x W e b e r 1 8 6 4 一1 9 2 0 )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家之一, 他继承了自狄尔泰( W·D i l t ll y 1 8 3 3一2 9 1 1 ) 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井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检讨, 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在韦伯宏大的思想体系中, 最能反映其思想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
韦伯正是以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间题的深入探究和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 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本文试图对分析, 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韦伯自幼与狄尔泰、文德尔班( Wi l h e l m W i n d e l b a ,、d 1 8 18一1 , 2 5 ) 过从甚密f肠, 后来又结识了凯尔特吸f l e n r i e h R i 。
k e r t 1 8侣3 一1 9 3 6 、和齐美尔( ` ; 、、“` 吕S i m ln 以1 8 5 8 一1 9 1 8 ) ,并探受其影响。
这些早年的经历, 为他后来形成以新康德主义为其哲学主导原则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葵定了基础。
同时,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实证主义址会学的蓬勃发展也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明。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韦伯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 同时又试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于以综合, 以中和西方社会学史上两大派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代表人物。
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
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摘要】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对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出发,概述了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分析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探讨了在当今时代的实践价值以及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和方法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1. 马克斯·韦伯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3. 历史4. 时代价值5. 生平6. 学术背景7. 重要性8. 当今时代9. 影响10. 启示1. 引言1.1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贡献而著称于世。
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当今时代,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理论思想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韦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和独特见解,也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学术背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兼政治家,母亲则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韦伯本人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才华。
韦伯在青年时代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主修法学和经济学。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如弗迪南德·坎特和廷伯肖·席米特。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与评论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独特的社会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其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不仅为教育社会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国的教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以教育问题为研究起点和核心,揭示了整体社会运作的机制。
他的理论不仅为反思当今教育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范式,而且为中国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场域”理论、“文化资本”概念等,都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布迪厄的理论在中国教育界的传播和研究情况十分活跃。
在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中,以“布迪厄”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文献数量众多,其中“场域”和“文化资本”是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概念。
这表明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出发,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回顾与评论,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研究领域。
他的理论主张,人的行为和思想并非仅由个体决定,而是深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资本和场域的影响。
他提出了“场域”“惯习”“文化资本”等核心概念,用以揭示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
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身的位置和角色,这些位置和角色又由他们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所决定。
在教育研究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理解学校、教室、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教育元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几点述评
社会科学研究 1999・3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几点述评王毅杰 被誉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的韦伯,1903年开始社会学研究,在此之前主要研究经济学和法学。
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最能反映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他也正是以对方法论的深刻探究和对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奠定了在西方社会学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目前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也有必要重温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著述,不是找出某些现成答案,而是要从中寻找启迪。
一、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阵营: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促进着社会学的发展。
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英法早期实证主义者在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取得巨大成果的背景下,反对超自然力量和抽象思辨,把社会现象视为与物理现象相同的自然现象,力图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进行经验研究。
而深受德国人文精神熏陶的狄尔泰从本体论出发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将各自的方法对立起来,“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灵魂生活”。
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与狄尔泰一样也反对实证主义,但不像狄尔泰从研究对象上作出区别,而是侧重从逻辑方法角度探讨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为科学的分类原则寻找逻辑上的说明。
李凯尔特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前者研究与价值无关的事物,目的是寻求普遍规则;后者研究与价值有关联的但无规律的事物,使用的是个体化的方法,但是为了说明个别的事物,必须借用普遍概念,但“一般的东西对历史来说仅仅是手段”。
19世纪末,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之争主要表现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上。
这时,实证主义社会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的重要人物迪尔凯姆不再原则性地强调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相同和连续性以及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社会现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将实证科学的方法(统计学和数学)引入到社会现象的经验研究中。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汇总(社会学考博必备)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摘要(社会学考博必备)社会学的流派实在太多了,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创设自己的社会学理论,靠死记硬背实在无法记清楚他们的思想体系,唯有在读完一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后,用自己的话演绎出来,才能吸收。
今天,看了实证社会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归纳如下: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和批判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其中实证社会学在其古典理论中经历了由孔德提出-斯宾塞明确-涂尔干系统化的渐进过程。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生于1798年,处于法国急剧社会变迁的时期,一生经历了7次政权交替,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但未能创设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社会冲突不断。
为摆脱社会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孔德欲创建一门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社会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上,孔德是提出“社会学”的第一人。
孔德的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点:一、实证方法,孔德反阐述实证方法,就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模本,直面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孔德坚持实证方法要坚持“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的研究原则,实质是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的价值评价。
孔德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认为那是社会学的唯一特性,是相对于神学和传统哲学的绝对主义来说的,神学和传统总是追究终极本质,它们给出的概念和结论是对世界的根本理解,把自己对世界的玄想和思辨看成是对全部事物的一般概括,认为揭示出来的理论是普遍性规律。
而社会学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面对经验现象本身,经验事实是感性的、具体的,并处于特定条件的运动变化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社会学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知识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相对性知识。
二、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秩序,首先孔德认为社会分化有好处和坏处之分,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人的相互依赖,形成稳定社会秩序,但同时助长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和争取个人地位而产生激烈竞争,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损害社会团结,因此要加强政府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的职权,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 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 “破坏试验”法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 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 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 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
(2)方法论特征 反思性、适当性、描述性
四、常人方法论的影响与评价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jwen@
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四、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创立于1960年 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ethno”指的是普通人,“methodology”是方法论 之意,所以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 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1)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日益脱离 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 (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客 观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假定; (3)对传统社会学科学理性的批判。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1、常人方法学的批判特点
⑴反身性:传统社会学太过缺少自我批判。 ⑵传统社会学未能真正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建构知识,背 叛社会事实。 ⑶传统社会学把把生活世界当作取材对象,殊不知每一 种题材都能单独扮演主题的角色。 ⑷在讨论科层制或组织内行动时,常人方法论则研究行 动者使用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形。 ⑸常人方法学主张社会化是小孩与成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的互动关系。
该理论的思想来源是:⑴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⑵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⑶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 言哲学;⑷符号互动论;⑸经典社会学理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一套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它不仅可以帮助社会学家识别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目的,还可以帮助他们构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
本文将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价值与局限性。
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提供一种清晰而系统的研究框架。
通过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社会学家可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例如,当研究一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时,社会学家可以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或参与观察等方法来获取必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被用于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还可以提供一种科学化的数据分析方式。
社会学家可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
通过建立模型、计算指标和检验假设,社会学家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联,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例如,通过分析收入分配数据,可以揭示出贫富差距的具体情况,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多样且复杂,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不能提供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而需要灵活运用。
其次,一些社会现象的研究可能受到伦理和道德因素的限制,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例如,研究犯罪和虐待等敏感话题时,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相关现象。
最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社会学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视角。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来丰富研究结果。
此外,社会学家应该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并开展可持续性的研究工作。
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一套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体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论的正确运用对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尽量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客观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只有客观地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同时,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强调科学性,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应当符合科学的逻辑和规律,避免主观臆断和无序思维的影响。
其次,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
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此需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方法论指导。
研究者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虑社会现象的多方面因素和影响,避免片面性和局部性的分析。
只有通过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
再次,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实证性和可验证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应当通过实证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可验证的研究结论。
实证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只有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结论。
同时,研究结论也应当具有可验证性,即其他研究者能够通过相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相似的结论,从而验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后,社会科学方法论倡导批判性和创新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避免盲目接受和模仿他人的研究成果。
同时,社会科学方法论也鼓励研究者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通过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出新颖的研究结论,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体系,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实证性和可验证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
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
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
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
(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社会学诞生于西方现代转型期,是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反思的产物。
相较于其他学科,社会学天然地带有反思精神,不仅反思社会,而且反思其作为学术之一部分的责任。
然而,伴随社会转型期的结束和战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渐渐丧失了反思精神,失去了反思的动力。
在一片沉寂中,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等人重启了社会学的反思之路,引发了关于社会学自身的反思。
作为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布迪厄的理论建构始于对以往各种社会学二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构建出实践理论,并借助这一理论,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反思社会学。
揭示各种二元论唯智主义偏见的社会性原因,是布迪厄的重要贡献。
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指出,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伴随简化智慧而来的反思缺乏,亦往往是导致种种偏见产生的重要因素。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通过构筑场域、惯习等富有弹性的概念,借以消弭诸多二元主义虚假对立,这一努力只能获得部分成功,因为它自身也无法克服人类认知本身的局限。
对社会学自身进行检验在布迪厄看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机械论与目的论、结构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等为人们所熟知的对立,都是人为的和虚幻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在于三个因素:个体研究者不同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性别、民族等)所导致的观点分歧和偏见;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权力场域所占据的位置;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
社会学家个人构成了反思性的关键——既是反思性的对象,又是反思性的主体,这一点业已被其他倡导反思性的学者提出,其重要性也为布迪厄所承认。
但是,在他看来,关键在于后两个因素,制造和加剧社会学研究混乱的,正是研究者身处其中的整个学术场域和学术体制,以及整个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所以,构成社会学反思对象的,更应该是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反思社会学应该成为一项集体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代表人物。
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
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
假如对人和社会的性质采取这样的看法,那么社会事实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了。
继杜尔凯姆《自杀论》一书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外,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亦倡导经验社会学并对人口与犯罪、工业化等社会问题作了社会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关于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学界形成了一种风气,即特别强调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继有布劳、邓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兰德等学者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
可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
因此,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该方法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着同样原则的支配。
人的行为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
人类行为、社会变化与自然物质变化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能够被客观地计量,因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建立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学完全可以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发展出抽象的理论原理,构造出反映客观世界一般性质的模型。
只有那些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并可以进行客观测量的因素才能够形成人们可以接受的资料,因此探索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倾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而不是取决于内部的情感状态。
对人的行为的解释必须包括对社会事实如何形成人的行为及心理这一现象的考察。
3.具体研究方法。
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
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
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二、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代表人物。
现象论哲学的创始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而把现象学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的则是美国社会学家舒兹,他的两位学生———彼得·伯杰和托马斯·卢克曼在其合著的《现实的社会构造》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的理论假定,即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或解释性理解其本质上都包含着价值倾向性,研究者应该关注他们与被研究者以及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意识活动,对社会现象要进行“深度描述”,研究者还要深入现象的内在联系之中。
伯杰认为,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展示了一幅歪曲社会生活的图景,这种方法往往把人类行为主体描绘成外界刺激的被动的应答者,而不是其自身社会生活的积极创造者。
这一流派强调在探寻当事人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长期在当地与当事人生活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以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的,他们自己是如何“解释性理解”对方的。
理解并不只是对某一个“社会实在”的事物的直接观察或及时辨析,而是通过研究者的“解释”把该物“作为某物”的结果。
“理解是在研究者的解释意图与解释对象之间的一个循环互动,因此,理解与解释是永远没有完结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见解则代表了社会科学领域中人文主义的主观方法论的一般主张。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深入理解社会行动以便对其过程及影响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
韦伯的哲学观和“理解社会学”主要来源于狄尔泰以“理解”为核心的精神科学和李凯尔特以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的科学观为核心的新康德主义哲学。
1967年,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的学生加芬克尔出版了《本土方法论研究》一书,提出了社会现实是由人的主观意念构造而成的观点,并进一步地发展了现象学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的解释学方法。
2.理论基础。
继承和发扬了胡塞尔和舒兹的现象学体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范式。
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根本不同,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假定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
这种“现象学的解释学”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是没有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人是根据意义来观察、解释及体验现实世界,并能动地和潜在地构造出自己的社会现实,因而,对某些外部的和真实世界的客观测量是不可能的。
社会现实是意义的构成物,社会世界是行动者的感性认识和主观解释的产物,而不是由存在于社会成员主观经验之外的实体组成,“意义”正是行动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和重新构成的。
人对外部社会不仅仅是作出反应和回答,他们不仅仅是在受动,而是在行动,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意义,构成自己的现实,从而指导着自己的行动。
3.具体研究方法。
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重视研究互动以及现实社会环境中意义的产生过程;注意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理解能否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致力于解释社会现象是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及如何产生影响的,而不谋求概括出一般科学规律;将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外部世界的问题束之高阁,集中分析表达主观意义的人类活动,认为曰常生活的现实乃是一种社会构造的体系,在此体系内人们赋予现象一定的秩序或现实;提出了“主观意义变成客观事实如何变成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将索引性的东西看作依其自身性质而产生影响的规律,寻求曰常谈话中索引性表达过程中的规则等等。
主要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开放式访谈法和深度访问法、实物分析法等去搜集资料,也常运用归纳法、提炼概念和主题以及利用录音机、照相机、笔记等贯穿全过程的分析方式;重视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与素质,强调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内心的思想、情感、行为目的、动机需要等因素;强调对当事人的洞察、理解和解释,而对确定操作性定义、问卷设计与建构社会指标体系以及经过实证的量化结果均持否定态度,并认为统计数字和量表的运用有歪曲事实的作用。
常用于纵向研究及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事件发生演变过程的追踪观察;适用于对目的性抽样的小样本和对小范围、小群体的研究。
三、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社会学史表明,遵循“质”的研究方法原则的社会学家们与坚持“量”的研究方法原则的社会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崇尚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者指责“质的研究只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与描述,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验证”,而推崇建构主义范式的研究者则夸耀“自己的研究传统无论是在经验的层面、哲学的层面还是伦理的层面都比量的研究更有优势”。
他们双方对各自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传统倍加推崇,而对他方的则加以挑剔,从以下争论中可以略见一斑。
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在《社会学是什么?》一书中发问道:“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还是可能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抱同情态度的了解还是对照的实验?是树立理论更高贵还是深入事实而弄脏双手更高贵呢?……社会的科学是可能有的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由于数学被认为是最确切和最精密的语言,而实证社会学曰益强调将社会信息量化,人们相信这种趋势使社会学变成更加精确的科学”。
尽管社会学源于社会哲学,但自孔德、斯宾塞开始的社会学研究就已经表现出实证主义倾向,社会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门为重新组织社会而服务的实证性科学。
众所周知,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鼻祖,而且也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这表明了社会学与实证主义之间原本就具有特殊的近亲关系。
后来的杜尔凯姆所做的实证社会学经典研究,更是对现代社会学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进,实证主义的思想内容也改变着它的表达方式。
如再后来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试错法)和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发展阶段论”等,则进一步地修正和改造了早期的经验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