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
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例 2】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 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
A.大量地投入鱼的饲料 B.大量地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 D.大量地增加池塘的水量 【名师点拨】饵料的投放要根据需要投放;大量加大育苗 的投入量会加大斗争;当种群数量超过 K/2 时增长率就降低, 这时应适量地捕捞成鱼。
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 1-37 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解析】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这时 食物和空间足够;第 17~29 天,成虫的出生率在下降;第 1- 37 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C
【变式训练 1】图 4-2-2 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 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 “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者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依次是 ( )
图 4- 2- 2
A.乙、甲、丁 C.丙、甲、乙 B.甲、丙、乙 D.丁、乙、丙
【解析】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由于 资源充足,所以呈“J”型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 间(天数)的增加,蛋数增长应如甲图;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 到遗传因素(基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高度不再继续长高,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酵母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 4-2 -4 所示,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曲线是(
)
图 4-2-4
【名师点拨】图 4-2-4 为“S”型曲线,当环境良好、营养 充足时,酵母菌数量不断增长,增长率上升;由于营养、空间 有限,酵母菌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当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K
实验要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教学课件
二、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理想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模型:Nt=N0λt。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表示该 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即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和空间有限,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2)“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
高中生物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教学课件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境导入
在不少国家,不允许随意放生,放生不当者会被 罚款。被放生的生物一旦进入野生环境数量会 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预测这些变化?
课程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 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 的变化。 3.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增长 和“S”型增长。 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 群增长的模型。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 变化的影响。
“J”型曲线
特别提醒①λ 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增
长率是增加的个体数与原来个体数的比值,即增长率=λ-1。②若 λ>1,种群密 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λ=1,数量不变,为 稳定型种群。
【例题 1】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 进行连年监测,以此作为对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某时间 段内,得到如图所示的增长变化(A)曲线[λ=t 月种群数量/(t-1)月种群数量]。 下列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种群数量的变化PPT (2)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
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农林害虫
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如下表 ( 以灭鼠及捕鱼为例
说明):
灭鼠
捕鱼
防止灭鼠后,鼠的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 K/2(有 种群数量在K/2附近, 持在K/2,捕捞后, 最大增 这样鼠的种群数量 鱼的种群数量迅速 长率) 会迅速增加,无法 回升 达到灭鼠效果 K(环境 保护K值,保证鱼生 降低K值,改变环境, 最大容 存的环境条件,尽 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纳量) 量提升K值
“J”型增长
“S”型增长
Nt=N0λt
高中不作要求
图像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特点
种群数量以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倍数 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 连续增长 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 量(K值)
无K值
有K值
2.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
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
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增长呈“S”型。
2.实验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
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3)将试管在28 °C条件下连续培养。 (4)每天采用抽样检测方法计数酵母菌,计数方法
如下:
计数 计数室内酵母菌(多取几个计数室取平均 值),设为a
思考感悟 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 如何变化? 【提示】 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
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 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 缓接近“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学习讨论】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⑵: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⑴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⑵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⑴含义:在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⑵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又称“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⑴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⑵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野生生物资源的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⑴酵母菌可以用来培养。
⑵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有限环境下,其增长呈型曲线。
2.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注意事项⑴酵母菌计数采用方法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的酵母菌。
⑵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巩固检测】1.数学模型是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2、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重要提示
在“J”型曲线中增长率是不变的。增长率 =(第二代个体数-第一代个体数)/第一 代个体数,增长速率=增加的个体数/单 位时间,显然“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不 断增大的),而在“S”型曲线中的增长率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不断减小。种群增长 速率由小变大,到曲线中点(K/2)最大, 以后又逐渐缩小。所以种群数量处在K/2 时种群适合捕获,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 很小。
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数 600 量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时间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生物 人教版 必修三 4.2种 群的数 量变化 课件(共 22张PPT)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min 细菌 数量
以表格中得到的数据,以时间为横轴,以数量 为纵轴,画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4.2《种群数量的变化+》+++PPT课件
实验探究 5、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不用重复,只要分组实验获得 平均值即可。
实验探究
6、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格怎样设计?
培养天数 0 1 2 3 4 5 6 7 中格1菌数 中格2菌数 中格3菌数 中格4菌数 中格5菌数 菌数平均值 稀释倍数
实验探究
7、实验过程中需不需要考虑其他 微生物污染的问题?如果需要,应 该怎样操作?
二、酵母菌
知识回顾
3、生殖方式 在条件适宜时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
实验探究
探究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 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实验探究
作出假设
酵母菌种群先呈增长,后出 现衰退
实验探究
讨论探究思路
1、怎样培养酵母菌? (1)培养液 肉汤培养基(及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等
实验探究
配制肉汤培养基
实验探究
溶解
实验探究
分装
塞棉塞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讨论探究思路
1、怎样培养酵母菌? (2)适宜的温度 250C
恒温箱
实验探究
讨论探究思路
2、怎样进行酵母菌计数? (1)计数方法
——取样调查法
动物: 标志重捕法 植物: 样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探究思路
2、怎样进行酵母菌计数?
(2)计数工具—— 血球计数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回顾
一、种群增长的类型
1、在理想条件下(空间、食物等无限),种群增 长呈“J”型
知识回顾
2、自然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增长
3、在一个小的密闭空间内还可能出现衰退和消失
二、酵母菌 1、用途
知识回顾
二、酵母菌 2、细胞特征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先升后降
有K值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多
特别提醒: ①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
Con响te,n“即tJ:”型增长曲线环境阻力“S”型增长曲线
注:环境阻力是指在种群生长环境中存在着的限制种群增长的 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有限的食物、废物的积累、环境条件的变 化或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或种间)。
物C食on性t动en物t 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
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
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
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动植 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 K/2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值。这 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 源的再生。
特别提醒: 种群数量的变化用坐标曲线来表示时,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种 群数量(微生物由于数量太大,往往用种群数量的对数,即ln表 示)。
Nt=N0λt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 起始数量 ,t为时间, 表示t年后Nt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
的
。 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 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值 。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完整版课件PPT
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 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⑷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21
g
f
t1
h
t0
乙
t2
种群数量变化:
在K值时达到最大
增长速率变化:
0—K/2时逐渐增大 K/2 —K时逐渐减小 在 K/2时达到最大 在K时增长速率为0
(种群数量)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B: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K/2值。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时间/ 分钟
食物充足 空间充裕 环境适宜 没有天敌
资源无限 指数生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 形式,如图中J型曲线增长。 其理想条件是什么?
气候适宜 食物充足 空间充裕 外无天敌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种群数量以什么样的规律在增长? 如:细胞每 20miபைடு நூலகம்分裂一次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 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列出表格,根据表格画曲线,推导公式。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3、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 生后代的数量
高斯(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 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 营养和 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 况下,某种 细菌每 20min就通 过分裂增殖 一次。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 细菌每20min分裂繁殖一代。 =1×2n Nn 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______________。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研究方法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Nn=1×2n =2 216
③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为了直观、简便地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 数学模型建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1. 概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实用教学课件(共32张PPT)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 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 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 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27
我思故我在
28
“J”型曲线
研究种群 数量变化 的意义
“S”型曲线
建构种 群增长 模型
种群数量的 波动和下降
彩
起始数量 1天后 2天后 (个) (个) (个)
3天后 (个)
4天后 (个)
N0
N0 N02 N03 N04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用数学方法解释生
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
认真思考 小露一手
观察对象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基于数据 建立模型
得出结论
检验修正
相关数据
假定:起始量:N0, t天后数量:Nt 酵母菌的数量每天都比前一天增长 倍。
起始量 (万个 /ml)
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
6天后
7天后
50
200 400 700 2000 6000 11100 11150
根据以上数据,完成课堂学习案中第1题, 在坐标图上描点,然后连线,画出酵母菌种 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12000 10000
减速期,增长缓慢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转折期,增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K/2 长速率最快 种群数量K/2 →K值时,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1859年,一位英国人带着24只兔子来到这里
澳大利亚野兔的扩张
到了1926年这些兔子的后代超过100亿只!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大肠杆菌
思考: 在营养和生存 空间没有限制 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分 钟就通过分裂 增殖一次。
讨论: 1、n代细菌数量 的计算公式是什 么? Nn=2n
2、72h后,由一 个细菌分裂产生 的细菌数量是多 少? Nn=2n =2216
讨论: 3、在一个培养 基中,细菌的数 量会一直按照这 个公式增长吗? 如何验证你的观 点? 细菌数量不会永 远按这个公式增 长。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观察此图,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 大草履虫,大草履虫第1天后的总 数约为30个,第2天后的总数约为 130个,第3天后的总数约为340个, 第4天后的总数约接近于K值375个。
种 群 ( 30 - 5 ) / 天 第1天的增长速率: 增 长 (130-30)/天 速 第2天的增长速率: 率
(340-130)/天 第3天的增长速率: (375-340)/天 第3天的增长速率: 0
(J )
(8-1)/小时 第1小时的增长速率: (64-8)/小时 第2小时的增长速率: (512-64)/小时 第3小时的增长速率:
型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时间
凤眼莲
人们将环颈雉引 入到美国的一个 岛屿。在1937— 1942年期间,这 个环颈雉种群的 增长曲线呈 “ J” 型。
思考
理想化的情况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种群 数量的变化呢?
种群增长速率: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 改变数值,有单位(如个/年)。
3课件:4.2--种群数量变化(公开课)(共18张PPT)(最新版推荐下载)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
主要来自于( B)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
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进行检验或修正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空间无限多,细 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
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
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 似的细菌在理想条 件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形式,如果以时 间为横坐标,种群 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曲线来表示,曲线
大致呈“J”型.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
某种群新迁入适宜环境,在一定时间内数 量变化
2、种群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倍数。)
存在环境阻力———
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
3天、敌种,群等数等。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
稳定吗?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巩固练习
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 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 增长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时间
问题探究
5.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数学公式:精确,但不够直观。 6.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 个公式增长吗? 不会,因为营养和空间有限;可用实验计数法来 验证。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二:20世纪30年代,人 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 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数 量变化的曲线如右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三:凤眼莲原产于南美,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 赏植物引入中国栽培,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 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 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 , 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 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有 这种凤眼莲184万吨,成 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 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环境资源无限 (理想条件下) 保持稳定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自然条件下) 随种群密度的上升 而下降 先增大,后减小 有K值
逐渐增大
无K值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么 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1.“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 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 然选择的作用。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捕鲸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有害生物的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全力防蝗减灾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 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竭泽而渔
乱砍滥伐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3. 为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②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 一种仪器。计数时,常采用样方法。
实物图
计数室 滴液处
正面图
侧面图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②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②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 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 •每个计数池分为9个大 方格。
1 2
2 4
3 8
4
5
6 64
7
8
9
16 32
128 256 512
2. 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N2=1×22=4 N3=1×23=8 N4=1×24=16 N5=1×25=32 N6=1×26=64 ………… Nn=1×2n
N1=1×2=2
问题探究
3. 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n= 60min x72h/20min=216 Nn=2n =2216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 数量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灭鼠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 K/2(最大增 在K/2附近,这时鼠的 长速率) 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 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鱼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 在K/2,捕捞后,鱼的 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 件,尽量提升K值
K值(最大环
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 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放大后的计数池
16个小格
25个中格
*
25X16 = 400小格
抽样检测: 5×16=80个小格 抽样检测: 4×25=100个小格
*
*
* *
16X25 = 400小格
* *
25个小格
* *
16个中格
每个计数室(大方格)共有400小格,总容积为0.1mm3(ul)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计算: 每毫升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细胞数是多少?
列出表格,根据表格画曲线,推 导公式 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自己 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 质进行表达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一:1859年,一位英国人 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 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漫 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 ,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 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 量得到控制。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的指数增长,呈“J”型,无最大值
4、产生情形:
①在实验室的理想状态下,如细菌培养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新的适宜环境时,如外来物种入侵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 长吗?为什么? 不会。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如何验证这个观点?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 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 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 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 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 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的关系:
D:出生率=死亡率,即种群数量处于K值。 B: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K/2值。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6、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应通过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应通过改善其栖息环境, 提高K值。 ③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 定在种群数量为K/2时最 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 时期在潜伏期。
环境阻力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天敌、疾病、自然灾害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在不利条件之
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 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 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 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 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 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1升=1立方分米=0.001立方米,
1亳升=0.001升=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x400x104x稀释倍数 酵母细胞个数/mL= 所数的小方格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计数的操作 稀释: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的稀释;若菌液不 浓,可不必稀释。 镜检计数室: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 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后才能进行计数。 加样品:在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 用无菌细口滴管将稀释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缘滴 入一小滴(将计数室充满即可),让菌液沿缝隙自 行渗入计数室。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定义: 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表现形式:
精确 (1)数学方程式:
(2)曲线图: 直观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 问题:细菌数量怎样变化的?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 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 加的影响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 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K值。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条件: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下,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 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不断加剧, 天敌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增高。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2、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将停 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问题探究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 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讨论: 1、填写下表:计算1个细菌 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
生后代的数量。
问题探究
1. 1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时间(min) 分裂次数 数量(个)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S”型曲线分析:
K值:环境容纳量
饱和期,增长速率为零
减速期,增长缓慢
K/2 转折期,增长速率最快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 潜伏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S”型曲线分析: K值:环境容纳量
K/2
◇种群数量由0→K/2时, 种群增长率持续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 ◇种群数量K/2→K值时, 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 数量达到最大,且种内斗 争最剧烈。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培养酵母菌
↓
连续7天抽样检测
↓
取样
↓
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计数
↓
折算出总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的培养: 培养液配制: 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20g,1000 mL水),分装到5个烧杯中(200mL/烧杯) 灭菌: 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将培养液和取样、计数时所用的滴 管分别灭菌。贴标签。 接种: 接种时要在酒精灯附近,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 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个烧杯中加入。 培养: 将烧杯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