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讲座4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课件 理 北师大版
2020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大题规范解读全辑高考大题规范解答系列4立体几何课件理
︵ 因为 M 为CD 上异于 C,D 的两点,
且 DC 为直径,所以 DM⊥CM.
3 分 得分点②
又 BC∩CM=C,所以 DM⊥平面 BMC. 4 分 得分点③
而 DM⊂平面 AMD,故平面 AMD⊥平面 BMC. 5 分 得分点④
(2)以 D 为坐标原点,D→A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 D-xyz.
∵O 为 BD 中点,∴FO⊥BD,
又 AC⊥FO,AC∩BD=O,∴FO⊥平面 ABCD.
∵OA,OB,OF 两两垂直, ∴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如图所示,
设 AB=2,∵四边形 ABCD 为菱形,∠DAB=60°, ∴BD=2,AC=2 3. ∵△DBF 为等边三角形,∴OF= 3. ∴A( 3,0,0),B(0,1,0),D(0,-1,0),F(0,0, 3),
︵ 当三棱锥 M-ABC 体积最大时,M 为CD 的中点. 由题设得 D(0,0,0),A(2,0,0),B(2,2,0),C(0,2,0),M(0,1,1), A→M=(-2,1,1),A→B=(0,2,0),D→A=(2,0,0).
7 分 得分点⑤
设 n=(x,y,z)是平面 MAB 的法向量,
∴MG∥平面 CDEF.
2 分 得分点①
由于 G,N 分别为 AD,BC 的中点, 由棱柱的性质可得 GN∥DC, ∵CD⊂平面 CDEF,GN⊄平面 CDEF,
∴GN∥平面 CDEF.
3 分 得分点③
又 GM⊂平面 GMN,GN⊂平面 GMN,MG∩NG=G,
∴平面 GMN∥平面 CDEF,
∴A→D=(- 3,-1,0),A→F=(- 3,0, 3),A→B=(- 3,1,0). 设平面 ABF 的法向量为 n=(x,y,z),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名师专题讲座4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课件文
(1)证明:直线 BC∥平面 PAD; (2)若△PCD 的面积为 2 7,求四棱锥 P-ABCD 的体积.
12/8/2021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七页。
[解] (1)证明:在平面 ABCD 中,因为∠BAD=∠ABC=90°, 所以 BC∥AD.
又 BC⊄平面 PAD,AD⊂平面 PAD,故 BC∥平面 PAD. (2)如图,取 AD 的中点 M,连接 PM,CM.由 AB=BC=12AD 及 BC∥AD,∠ABC=90°,得四边形 ABCM 为正方形,则 CM⊥ AD.
12/8/2021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七页。
(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 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 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 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
(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 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 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 “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 棱锥.
12/8/2021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七页。
[解题反思] 该题第(2)问的解法一中得到∠DOB=90°,EO =12BD,从而依据平面几何知识得到 E 为 BD 的中点,易知此时 BD 就是△BDO 外接圆的直径,当然此时△OBD 是直角三角形; 依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也得 E 为 BD 的中点;解法二中分别在△ ABD,△ADE 中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表示出∠ADB 的余弦值,列 方程求出 DE 的长度,从而确定点 E 的位置.
第四页,共五十七页。
(2017·山东卷)由四棱柱 ABCD-A1B1C1D1 截去三棱 锥 C1-B1CD1 后得到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O 为 AC 与 BD 的交点,E 为 AD 的中点,A1E⊥平面 ABCD.
高三数学一轮专题4 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含解析)北师
专题四 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问题1.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B ⊥AD ,点E 在线段AD 上,且CE ∥AB .(1)求证:CE ⊥平面PAD ;(2)若PA =AB =1,AD =3,CD =2,∠CDA =45°,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解析] (1)∵PA ⊥底面ABCD ,CE 平面ABCD∴CE ⊥PA ,又∵AB ⊥AD ,CE ∥AB .∴CE ⊥AD .又∵PA ∩AD =A ,∴CE ⊥平面PAD .(2)由(1)可知CE ⊥AD .在Rt △ECD 中,DE =CD·cos45°=1,CE =CD·sin45°=1.又∵AB =CE =1,AB ∥CE ,所以四边形ABCE 为矩形.∴S 四边形ABCD =S 矩形ABCE +S △CDE =AB·AE +12CE·DE=1×2+12×1×1=52.又PA ⊥底面ABCD ,PA =1所以V 四棱锥p -ABCD =13S 四边形ABCD×PA =13×52×1=56.2.(2015·潍坊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 ,AB =AD ,∠BAD =60°,E 、F 分别是AP 、A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 ∥平面PCD ;(2)平面BEF ⊥平面PAD .[证明] (1)在△PAD 中,因为E 、F 分别为AP 、AD 的中点,所以EF ∥PD .又因为E F ⃘平面PCD ,PD 平面PCD .所以直线EF ∥平面PCD .(2)连结BD .因为AB =AD ,∠BAD =60°,所以△ABD 为正三角形.因为F 是AD 的中点,所以BF ⊥AD .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BF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PC的中点,求证:(1)PA⊥底面ABCD;(2)BE∥平面PAD;(3)平面BEF⊥平面PCD.[解析](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且PA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D,所以PA⊥底面ABCD.(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所以AB∥DE,且AB=DE.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AD.又因为B E⃘平面PAD,AD平面PAD,所以BE ∥平面PAD .(3)因为AB ⊥AD ,而且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 ⊥CD ,AD ⊥CD .由(1)知PA ⊥底面ABCD .所以PA ⊥CD .所以CD ⊥平面PAD .所以CD ⊥PD .因为E 和F 分别是CD 和PC 的中点,所以PD ∥EF.所以CD ⊥EF ,又因为CD ⊥BE ,BE ∩EF =E ,所以CD ⊥平面BEF.所以平面BEF ⊥平面PCD .4.如图,在几何体P -ABCD 中,四边形ABCD 为矩形,PA ⊥平面ABCD ,AB =PA =2.(1)当AD =2时,求证:平面PBD ⊥平面PAC ;(2)若PC 与AD 所成的角为45°,求几何求P -ABCD 的体积.[解析] (1)证明:当AD =2时,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则BD ⊥AC .∵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PA ⊥BD .又∵PA ∩AC =A ,∴BD ⊥平面PAC .∵BD 平面PBD ,∴平面PBD ⊥平面PAC .(2)解:PC 与AD 成45°角,AD ∥BC ,则∠PCB =45°.∵BC ⊥AB ,BC ⊥PA ,AB ∩PA =A ,∴BC ⊥平面PAB ,PB 平面PAB .∴BC ⊥PB .∴∠CPB =90°-45°=45°.∴BC =PB =2 2.∴几何体P -ABCD 的体积为13×(2×22)×2=823.1.(2014·四川高考)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四边形ABB1A1和ACC1A1都为矩形.(1)若AC ⊥BC ,证明:直线BC ⊥平面ACC1A1;(2)设D ,E 分别是线段BC ,CC1的中点,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直线DE ∥平面A1MC ?请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1)因为四边形ABB1A1和ACC1A1都是矩形,所以AA1⊥AB ,AA1⊥AC .因为AB ,AC 为平面ABC 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A1⊥平面ABC .因为直线BC 平面ABC ,所以AA1⊥BC .又由已知,AC ⊥BC ,AA1,AC 为平面ACC1A1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BC ⊥平面ACC1A1.(2)取线段AB 的中点M ,连接A1M ,MC ,A1C ,AC1,设O 为A1C ,AC1的交点. 由已知,O 为AC1的中点.连接MD ,OE ,则MD ,OE 分别为△ABC ,△ACC1的中位线,所以,MD 綊12AC ,OE 綊12AC ,因此MD綊OE.连接OM,从而四边形MDEO为平行四边形,则DE∥MO.因为直线D E⃘平面A1MC,MO平面A1MC.所以直线DE∥平面A1MC.即线段AB上存在一点M(线段AB的中点),使直线DE∥平面A1MC.2.如图,在四棱台ABCD-A1B1C1D1中,D1D⊥平面ABCD,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2AD,AD=A1B1,∠BAD=60°.(1)证明:AA1⊥BD;(2)证明:CC1∥平面A1BD.[解析](1)∵DD1⊥平面ABCD,BD平面ABCD∴DD1⊥BD,又∵AB=2AD且∠BAD=60°∴由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cos∠BAD即BD=3AD,∴AD2+BD2=AB2,∴BD⊥AD又∵AD∩DD1=D∴BD⊥平面ADD1A1,又∵AA1平面ADD1A1,∴BD⊥AA1(2)连接AC,交BD于M,连接A1M,A1C1,∵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M =CM =12AC又∵AB =2AD =2A1B1∴A1G 綊CM ,即四边形A1MCC1是平行四边形;∴CC1∥AM1,又∵CC 1⃘平面A1BD ,A1M 平面A1BD∴CC1∥平面A1BD .3.(文)(2015·临沂模拟)如图,在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ABC 中,G ,F 为边AC 的三等分点,E ,P 分别是AB ,BC 边上的点,满足AE =CP =1,今将△BEP ,△CFP 分别沿EP ,FP 向上折起,使边BP 与边CP 所在的直线重合,B ,C 折后的对应点分别记为B1,C1.(1)求证:C1F ∥平面B1GE ;(2)求证:PF ⊥平面B1EF.[解析] (1)取EP 的中点D ,连接FD ,C1D .因为BC =3,CP =1,所以折起后C1为B1P 的中点.所以在△B1EP 中,DC1∥EB1.又因为AB =BC =AC =3,AE =CP =1,所以EP AC =EB AB ,所以EP =2且EP ∥GF.因为G ,F 为AC 的三等分点,所以GF =1.又因为ED =12EP =1,所以GF =ED ,所以四边形GED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FD ∥GE.又因为DC1∩FD =D ,GE ∩B1E =E ,所以平面DFC1∥平面B1GE.又因为C1F 平面DFC1, 所以C1F ∥平面B1GE.(2)连接EF ,B1F ,由已知得∠EPF =60°,且FP =1,EP =2,由余弦定理,得EF2=12+22-2×1×2×cos60°=3,所以FP2+EF2=EP2,可得PF ⊥EF.因为B1C1=PC1=1,C1F =1,得FC1=B1C1=PC1,所以△PB1F 的中线C1F =12PB1,可得△PB1F 是直角三角形,即B1F ⊥PF.因为EF ∩B1F =F ,EF ,B1F 平面B1EF ,所以PF ⊥平面B1EF.(理)(2014·浙江高考)如图,在四棱锥A -BCDE 中,平面ABC ⊥平面BCDE ,∠CDE =∠BED =90°,AB =CD =2,DE =BE =1,AC = 2.(1)证明:DE ⊥平面ACD ;(2)求二面角B -AD -E 的大小.[解析] (1)在平面四边形BCDE 中,BC =2,在三角形ABC 中,AB=2,BC =2,AC = 2.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AC ⊥BC .∵平面ABC ⊥平面BCOE ,而平面ABC ∩平面BCDE =BCAC ⊥BC ,∴AC ⊥平面BCDE ,∴AC ⊥DE ,又∵AC ⊥DE ,DE ⊥DC ,∴DE ⊥平面ACD .(2)由(1)知分别以CD →、CA →为x 轴、z 轴正方向.以过C 平行DE →为y 轴正向建立坐标系.则B(1,1,0),A(0,0,2),D(2,0,0),E(2,1,0)∴AB →=(1,1,-2),AD →=(2,0,-2),DE →=(0,1,0)设平面ABD 法向量n1=(x1,y1,z1),由n1·DE →=n1·AD →=0,解得n1=(1,1,2)设平面ADE 法向量n2=(x2,y2,z2),则n2·AE →=n2·AD →=0,解得:n2=(1,0,2)设平面ABD 与平面ADE 夹角为θ,cosθ=|cos 〈n1,n2〉|=1+0+22×3=32π∴平面ABD与平面ADE的二面角平面角为6.。
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立体几何》
2.正棱柱与正棱 锥的结构特征 3.旋转体的 结构特征 4.三视图
考点4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2.正棱柱与正棱 锥的结构特征 3.旋转体的 结构特征 4.三视图
考点4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
定义:从一个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三个 不同的方向看这个几何体,描绘出的平面图形,分别 称为正(主)视图、侧(左)视图、俯视图.
2.外接球、内切 球的计算问题
在Rt△OO′M中,OM2=OO′2+O′M2,即R2=d2+
r2.
8
9
10
11
12
1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考法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识别三视 图的步骤
(1)弄清结构,明确位置 (2)先画正视图,再画俯视图,最后画侧视图 (3)被遮住的轮廓线要画成虚线
2.判断余下视图
1.计算有关 线段的长
当球内切于正方体时,切点为正方体各个 面的中心,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
2.外接球、内切 球的计算问题
7
考法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球与旋转体的组合通常作轴截面解题. 球与多面体的组合,通过多面体的一条侧棱
1.计算有关 线段的长
和球心(或“切点”“接点”)作出截面图解题. 设球O的半径为R,截面圆O′的半径为r,M为截 面圆上任一点,球心O到截面圆O′的距离为d,则
专题8
第1 节
立体几何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表面积和体积
第2 节
质 第3 节
空间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其性
空间中的计算问题
1
考点4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讲座4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课件 文 北师大版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2014·高考广东卷)如图(1),四边 形 ABCD 为矩形,PD⊥平面 ABCD,AB=1, BC=PC=2,作如图(2)折叠,折痕 EF∥DC. 其中点 E,F 分别在线段 PD,PC 上,沿 EF 折叠后点 P 叠在线段 AD 上的点记为 M,并且 MF⊥CF. (1)证明:CF⊥平面 MDF; (2)求三棱锥 M-CDE 的体积.
[解] (1)证明:因为 D,E 分别是 AP,AC 的中点, 所以 DE∥PC. 又因为 DE⃘ 平面 BCP,PC 平面 BCP,所以 DE∥平面 BCP. (2)证明:因为 D,E,F,G 分别为 AP,AC,BC,PB 的中 点, 所以 DE∥PC∥FG,DG∥AB∥EF.
所以四边形 DEFG 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 PC⊥AB,所以 DE⊥DG. 所以四边形 DEFG 为矩形. (3)存在点 Q 满足条件,理由如下: 连接 DF,EG,设 Q 为 EG 的中点, 由(2)知,DF∩EG=Q,且 QD=QE=QF=QG=12EG. 分别取 PC,AB 的中点 M,N,连接 ME,EN,NG,MG, MN. 与(2)同理,可证四边形 MENG 为矩形,其对角线交点为 EG 的中点 Q,且 QM=QN=12EG,所以 Q 为满足条件的点.
PH 平面 PAB,PH⊥AB, 所以 PH⊥平面 ABCD,所以 PH 是三棱锥 P-ABD 的高. 因为在等边三角形 PAB 中,PA=PB=AB=1, 所以 PH= 23. 因为在△ABD 中,AB=1,AD=2,∠BAD=60°, 所以 S△ABD=12×2×1×sin 60°= 23, 所以 VPABD=13S△ABD·PH=13× 23× 23=14.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讲座4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课件 文 北师大版.pptx
过点 F 作 FG⊥CD,得 FG=FCsin 60°=12× 23= 43,
所以 DE=FG= 43,故 ME=PE= 3- 43=34 3,
所以 MD= ME2-DE2=
3
4
32-
432=
26.
S△CDE=12DE·DC=12×
43×1=
3 8.
故 VMCDE=13MD·S△CDE=13× 26× 83= 162.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 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
1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
考情概述 通过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可以发现,高考对本部 分内容的命题主要集中在空间线面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的证 明以及几何体体积的计算等问题,考题设置通常是先证明后 计算,题型有折叠问题和探索性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 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中等.
又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E 为 AD 的中点, 所以 AE 綊12BC,所以 GF 綊 AE,
即四边形 AEFG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EF∥AG,又 AG 平面 PAB,EF 所以 EF∥平面 PAB.
平面 PAB,
8
(2)在平面 PAB 中,过 P 作 PH⊥AB,垂足为 H. 因为平面 PAB⊥平面 ABCD,平面 PAB∩平面 ABCD=AB,
12
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 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 发生变化.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 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进而将其转化为立体 几何的常规问题求解.
13
2.(2016·武汉调研)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 边长为 2,AC 与 BD 交于点 O,将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高中数学理科专题讲解高考大题专项(四)《立体几何》教学课件
所以ON=AF.因为BE∥AF,所以ON∥AF,所以四边形AON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FN∥AO,且AO⊂平面MAC,所以FN∥平面MAC.因为FN∩BF=F,所以平面BFN∥平面MAC.
--
证法二:因为AD∥BC,AB=2,BC=1,AD=2,CD= ,所以AB⊥AD.因为BE∥AF,BE⊥平面ABCD,所以AF⊥平面ABCD,所以AF⊥AB,AF⊥AD,取AB所在直线为x轴,取AD所在直线为y轴,取AF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
解题心得求线面角可以用几何法,即“先找,后证,再求”,也可以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
对点训练1(2018全国2,理20)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 ,PA=PB=PC=AC=4,O为AC的中点.(1)证明:PO⊥平面ABC;(2)若点M在棱BC上,且二面角M-PA-C为30°,求PC与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
--
对点训练1(2016全国3,理19)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AB;(2)求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
--
--
--
题型二 证明平行关系求二面角例2(2019全国1,理18)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1)证明:MN∥平面C1DE;(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
方法一:(1)证明:连接A1E,因为A1A=A1C,E是AC的中点,所以A1E⊥AC.又平面A1ACC1⊥平面ABC,A1E⊂平面A1ACC1,平面A1ACC1∩平面ABC=AC,所以,A1E⊥平面ABC,则A1E⊥BC.又因为A1F∥AB,∠ABC=90°,故BC⊥A1F.所以BC⊥平面A1EF.因此EF⊥BC.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专题4立体几何综合课件理aa高三全册数学课件
跟踪训练 (2018·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AB=AC= BC= 2SB= 2SC,O为BC的中点. (1)求证:SO⊥平面ABC; (2)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二面角B-SC-E的平面角的余 弦值为 510?若存在,求BBAE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2021/12/11
所以三棱锥D-ABC体积的最大值为13×9 3×6=18 3. [答案] B
2021/12/11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跟踪训练 (2018·长沙一中月考)在菱形ABCD中,∠A=60°,AB=4 3,将△ABD
沿BD折起到△PBD的位置,若二面角P-BD-C的大小为120°,则三棱锥P-BCD
的外接球的半径为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解析:(1)证明:∵SB=SC,O为BC的中点, ∴SO⊥BC. 设SB=a,则SO= 22a,AO= 26a,SA= 2a, ∴SO2+OA2=SA2,∴SO⊥OA. 又∵BC∩OA=O,∴SO⊥平面ABC.
2021/12/11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2)以O为原点,以OA所在射线为x轴正半轴,以OB所在射线为y轴正半轴,以OS 所在射线为z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专题 四 (zhuāntí) 立体几何综合
2021/12/11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专题四 立体几何综合 题型一|几何体与球相切、接的问题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于组合体的考查,与球相关的外接与内切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 点之一.高考命题小题综合化倾向尤为明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 准确的计算能力.从实际教学来看,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为薄弱、认识较为模 糊.分析原因,除了这类题目的入手确实不易之外,主要是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式 和套路,以至于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产生畏惧心理.学习中应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对 球与几何体的切接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以便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高考的 命题思路,力争在这部分内容不失分.从近几年全国高考命题来看,这部分内容 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大题很少见.
2020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4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课件理新人教A版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 四 )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高考总复习 · 数学(理科)
题型特点考情分析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立体几何是高考解答题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热点题型是线面位置关系与体积计算、平面图形的折叠,探索开放性问题等,题目难度中等,题型规范,方法可循.2018·全国卷Ⅰ,18
2018·全国卷Ⅱ,19
2018·浙江卷,19
2018·北京卷,18
1.线、面的平行与垂直
关系是考查的热点,通
过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计
算,考查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
2.平面图形折叠成空
间几何体.
3.是否存在某点或某
参数,使得某种线、面
位置关系成立问题.
分值:12~14分
目录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讲座4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1.(2016·银川模拟)对于不同的平面α、β、γ和不同的直线a 、b 、m 、n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若a ⊥m ,a ⊥n ,m α,n α,则a ⊥αB .若a ∥b ,b α,则a ∥αC .若α∥β,α∩γ=a ,β∩γ=b ,则a ∥bD .若a β,b β,a ∥α,b ∥α,则β∥α解析:选C.对于A ,只有m ,n 相交时结论才成立,故A 错误;对于B ,还有可能a α,故B 错误;选项C 是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故C 正确;对于D ,只有当a ,b 相交时结论才成立,故D 错误.2.(2016·唐山统考)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 A.23 B.43 C .1 D.13解析:选A.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直三棱柱截去一个三棱锥所剩的几何体,底面是直角边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高为2,所以所求体积V =V 柱-V 锥=⎝ ⎛⎭⎪⎫12×1×1×2-13×⎝ ⎛⎭⎪⎫12×1×1×2=23.3.(2016·大连双基测试)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边AB 、BC 的中点,△AED 、△EBF 、△FCD 分别沿DE 、EF 、FD 折起,使A 、B 、C 三点重合于点A ′,若四面体A ′EFD 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半径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DF =5,A ′E =A ′F =1,A ′D =2,以A ′E 、A ′F 、A ′D 为棱,建立一个长方体,则体对角线长为2R =12+12+22(R 为球的半径),R =62.答案:624.如图,已知六棱锥P ABCDEF 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 ⊥平面ABC ,PA =2AB ,则下列结论中:①PB ⊥AE ;②平面ABC ⊥平面PBC ;③直线BC ∥平面PAE ;④∠PDA =45°.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解析:由PA ⊥平面ABC ,AE 平面ABC ,得PA ⊥AE ,又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得AE ⊥AB ,PA ∩AB =A ,得AE ⊥平面PAB ,又PB 平面PAB ,所以AE ⊥PB ,①正确;又平面PAD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PBC 不成立,②错误;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得BC ∥AD ,又AD 平面PAD ,所以BC ∥平面PAD ,所以直线BC ∥平面PAE 也不成立,③错误;在Rt △PAD 中,PA =AD =2AB ,所以∠PDA =45°,所以④正确. 答案:①④5.(2016·烟台一模)如图,在几何体ABCDEF 中,ABCD 是正方形,DE ⊥平面ABCD . (1)求证:AC ⊥平面BDE ;(2)若AF ∥DE ,DE =3AF ,点M 在线段BD 上,且BM =13BD ,求证:AM ∥平面BEF .证明:(1)因为DE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 所以DE ⊥AC ,因为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又BD ∩DE =D , 从而AC ⊥平面BDE .(2)延长EF 、DA 交于点G ,连接GB ,因为AF ∥DE ,DE =3AF ,所以GA GD =AF DE =13,因为BM =13BD ,所以BM BD =13,所以BM BD =GA GD =13,所以AM ∥GB ,又AM 平面BEF ,GB 平面BEF , 所以AM ∥平面BEF .6.(2016·大连双基测试)如图,棱长均为2的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DAB =60°,CC 1⊥A 1C 1. (1)证明:平面DBB 1D 1⊥平面AA 1C 1C ;(2)当∠DD 1B 1多大时,四棱锥C BB 1D 1D 的体积最大,并求出该最大值. 解:(1)证明:由题知,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为菱形,则A 1C 1⊥B 1D 1, 由棱柱的性质可知CC 1∥BB 1,又CC 1⊥A 1C 1,故A 1C 1⊥BB 1,又因为B 1D 1平面DBB 1D 1,BB 1平面DBB 1D 1, B 1D 1∩BB 1=B 1,所以A 1C 1⊥平面DBB 1D 1,又A 1C 1平面AA 1C 1C ,故平面DBB 1D 1⊥平面AA 1C 1C . (2)设AC ∩BD =O ,由(1)可知AC ⊥平面DBB 1D 1,故VC DD 1B 1B =13S四边形DD 1B1B ·CO .在菱形ABCD 中,因为BC =2,∠DAB =60°,所以∠CBO =60°,且BD =2, 则在△CBO 中,CO =BC sin 60°= 3. 易知四边形DBB 1D 1为边长为2的菱形,S 四边形DD 1B 1B =D 1B 1·DD 1sin ∠DD 1B 1=2×2sin ∠DD 1B 1,则当∠DD 1B 1=90°(DD 1⊥D 1B 1)时,S 四边形DD 1B 1B 最大,且其值为4.故所求体积最大值为V =13×4×3=433.1.(2015·高考广东卷)如图,三角形PDC 所在的平面与长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垂直,PD =PC =4,AB =6,BC =3. (1)求证:BC ∥平面PDA ; (2)证明:BC ⊥PD ;(3)求点C 到平面PDA 的距离.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所以BC ∥AD . 又BC 平面PDA ,AD 平面PDA , 所以BC ∥平面PDA .(2)证明:因为BC ⊥CD ,平面PDC ⊥平面ABCD 且平面PDC ∩平面ABCD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PDC .因为PD 平面PDC ,所以BC ⊥PD .(3)取CD 的中点E ,连接PE ,AC (图略). 因为PD =PC ,所以PE ⊥CD ,所以PE =PC 2-CE 2=42-32=7.因为平面PDC ⊥平面ABCD 且平面PDC ∩平面ABCD =CD ,PE 平面PDC ,所以PE ⊥平面ABCD . 由(2)知BC ⊥平面PDC .又AD ∥BC ,所以AD ⊥平面PDC . 又PD 平面PDC ,所以AD ⊥PD .设点C 到平面PDA 的距离为h ,则V C PDA =V P ACD ,所以13S △PDA ·h =13S △ACD ·PE ,所以h =S △ACD ·PE S △PDA =12×3×6×712×3×4=372,故点C 到平面PDA 的距离为372.2.如图,E 是矩形ABCD 中AD 边上的点,F 为CD 边的中点,AB =AE =23AD =4,现将△ABE沿BE 边折至△PBE 位置,且平面PBE ⊥平面BCDE .(1)求证:平面PBE ⊥平面PEF ; (2)求四棱锥P BEFC 的体积.解:(1)证明:由题可知,△ABE 中,AE =AB ,AE ⊥AB , 所以∠AEB =45°,又△DEF 中,ED =DF ,ED ⊥DF ,所以∠DEF =45°,所以EF ⊥BE , 因为平面PBE ⊥平面BCDE ,且平面PBE ∩平面BCDE =BE , 所以EF ⊥平面PBE .又EF 平面PEF ,所以平面PBE ⊥平面PEF . (2)因为S 四边形BEFC =S 四边形ABCD -S △ABE -S △DEF=6×4-12×4×4-12×2×2=14,过点P 作PH ⊥BE ,垂足为H (图略),因为平面PBE ⊥平面BCDE ,所以PH ⊥平面BCDE , 在Rt △PBE 中,易求得PH =22, 所以四棱锥P BEFC 的体积 V =13·S 四边形BEFC ·PH =13×14×22=2823.。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知识梳理+聚焦考向+能力提升)专题四 立体几何综合题的解答课件 理
= =2 . P-BCE
B-PCE
B-APC
第十三页,共33页。
聚焦考向透析 考向三 线面位置关系的存在(cúnzài)性探究
例题(lìtí)精编
(2012·高考北京卷)如图(1),在
Rt△ABC 中,∠C=90°,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点 F 为线段 CD 上的一点, 将△ADE 沿 DE 折起到△A1DE 的位置, 使 A1F⊥CD,如图(2).
方法分析
解题过程
回归反思
由 PB=PD=AB=AD=2 知,
△ABD≌△PBD.因为∠BAD=60°,
所以 PO=AO= 3,AC=2 3,
BO=1.又 PA= 6,所
PO2+AO2=PA2,所以 PO⊥AC,
故 S△APC=12PO·AC=3.由(1)知,
BO⊥平面 APC,因此
V =12V 三棱锥 P-BCE
三棱锥 B-APC
=12·13·BO·S△APC=12.
第十二页,共33页。
聚焦考向透析 考向二 空间(kōngjiān)点、线、面的综合关系及 应用
例题(lìtí)精编
方法分析 解题过程
回归反思
(2013·高考安徽卷)如图,
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 ABCD 是 边长为 2 的菱形,∠BAD=60°
第八页,共33页。
聚焦考向透析 考向二 空间点、线、面的综合(zōnghé)关系及应用
例题(lìtí)精编
(2013·高考安徽卷)如图,
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 ABCD 是 边长为 2 的菱形,∠BAD=60° 已知 PB=PD=2,PA= 6 (1)证明:PC⊥BD; (2)若 E 为 PA 的中点,求三棱锥 P-BCE 的体积.
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高考中立体几何解答题的提分策略课件理
易错 二是公式用错,把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公式弄混,导
探源 致结果出错;
三是空间想象能力薄弱,求出两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后,因忽
视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还是钝角导致结果出错.
由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可得侧棱⊥底面ABC;
给什么 由侧面AA1B1B为正方形,AB=2,可得对边平行,四边相等且边长为2,四个角都是
得什么 直角;
由BF⊥A1B1,AB∥A1B1可得BF⊥AB.
求什么 证明异面直线垂直,想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证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
想什么 垂直.
差什么
找什么
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还需证明BA⊥BC.
由BF⊥AB,可求出AF,在Rt△ACF中可求出AC,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证明
BA⊥BC.
(2)
求什么
想什么
差什么
找什么
求面BB1C1C与面DFE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想到求面BB1C1C与
面DFE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最大,转化为面BB1C1C与面
想什么
差什么 由AO=CO=BO,OP⊥平面ABC,得PA=PB=PC,因此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
找什么 PA⊥PB,且PA⊥PC.
(2)
给什么 由(1)可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垂直关系,则以O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得什么 系,利用向量法求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
规范答题 (1)设DO=a,由题设可得
PO=
6
3
2
a,AO= 3 a,AB=a,PA=PB=PC= 2 a.
6
(2分)
因此PA2+PB2=AB2,从而PA⊥PB. (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 A′O= 3,所以 A′F2=OF2+A′O2, 所以 A′O⊥OF. 在折叠前的图形中,DE⊥OF, 所以在折叠后的图形中,DE⊥A′F,DE⊥OF.
又 OF∩A′F=F,OF,A′F 平面 OA′F, 所以 DE⊥平面 OA′F.
因为 OA′ 平面 OA′F,所以 DE⊥OA′. 因为 OF∩DE=F,OF,DE 平面 BCDE, 所以 A′O⊥平面 BCDE.
2.(2016·青岛模拟)如图所示,四边形 ABCD 中, AB⊥AD,AD∥BC,AD=6,BC=4,AB=2,点 E,F 分 别在 BC,AD 上,且 E 为 BC 的中点,EF∥AB.现将四边形 ABEF 沿 EF 折起,使二面角 A-EF-D 等于 60°.
(1)设 P 为 AD 的中点,求证:CP∥平面 ABEF; (2)求直线 AF 与平面 A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2 在 Rt△EBQ 和 Rt△FDP 中,因为 BQ=DP=λ,BE=DF
=1,于是 EQ=FP= 1+λ2,所以四边形 EFPQ 是等腰梯 形.同理可证四边形 PQMN 是等腰梯形. 分别取 EF,PQ,MN 的中点为 H,O,G,连接 OH,OG, 则 GO⊥PQ,HO⊥PQ,而 GO∩HO=O,
解得y=73,所以方程组无解.
所以侧棱 AA1 上不存在点 P,使 CP⊥平面 BDC1.
专题二 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 如图①,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A =90°, BC=6,D,E 分别是 AC,AB 上的点,CD=BE= 2,O 为 BC 的中点.将△ADE 沿 DE 折起,得到如图②所示的四 棱锥 A′BCDE,其中 A′O= 3.
所以
cos〈n,OA→′〉=
→ n·OA′
→
=
|n||OA′|
3 3×
= 5
15, 5
即二面角 A′CD-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5. 5
翻折问题的求解策略 (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 量.一般情况下,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 化.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翻折前后的图形,既要分 析翻折后的图形,也要分析翻折前的图形,进而将其转化为 立体几何的常规问题求解.
B1(- 2, 2, 14).
因此A→1B=(0, 2,- 14),B→D=(- 2,- 2, 14),
→ DB1
=
(0,
2,0).
设平面 A1BD 的法向量为 m=(x1,y1,z1),
平面 B1BD 的法向量为 n=(x2,y2,z2).
m 由
m
·A→1B = 0, ·B→D=0,
即
专题一 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与空间角的求解
(2015·高考浙江卷)如图,在三棱柱 ABC-A1B1C1 中,∠BAC=90°,AB=AC=2,A1A=4,A1 在底面 ABC 的射影为 BC 的中点,D 是 B1C1 的中点. (1)证明:A1D⊥平面 A1BC; (2)求二面角 A1BDB1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故二面角
A1 BD B1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1. 8
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思路 (1)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 (2)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 的关键是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将空间中的线、面分别用 向量正确表示.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 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
法二:以点 O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如图(c) 所示(F 为 DE 的中点), 则 A′(0,0, 3),C(0,-3,0), D(1,-2,0), 所以O→A′=(0,0, 3),C→A′=(0,3, 3), D→A′=(-1,2, 3). 设 n=(x,y,z)为平面 A′CD 的一个法向量,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 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
专题讲座四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求解策略
考情概述 立体几何是历年高考必考的热点,试题难度中 等,命题的热点主要有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和空间角的 求解;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了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 力,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有传统方法和向量方法,用向量法解 决问题可以化繁为简,降低题目的难度.
取 n=1,-13,21.
又A→B1=(-2,-3,2),所以A→B1·n=-2+1+1=0,即A→B1 ⊥n.
因为 AB1 平面 BDC1,所以 AB1∥平面 BDC1. (2)易知C→1C=(0,3,0)是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cos〈n,C→1C〉=|nn|·|CC→→11CC|=-27.
故 A1D∥AE. 又因为 AE⊥平面 A1BC, 所以 A1D⊥平面 A1BC.
(2)以 CB 的中点 E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 EA,EB 为 x,y 轴 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
A1(0,0, 14),B(0, 2,0),D(- 2,0, 14),
(2)法一:如图(b),过 O 作 OM 垂直于 CD 的延长线于点 M,
连接 A′M.
因为 A′O⊥平面 BCDE,CM 平面 BCDE,OM 平面 BCDE,所以 A′O⊥CM,A′O⊥OM.
因为 A′O∩OM=O,所以 CM⊥平面 A′OM.
因为 A′M 平面 A′OM,所以 CM⊥A′M,
(1)当 λ=1 时,证明:直线 BC1∥平面 EFPQ; (2)是否存在 λ,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 二面角?若存在,求出 λ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一:(1)证明:如图(1),连接 AD1,由 ABCD-A1B1C1D1 是正方体,知 BC1∥AD1. 当 λ=1 时,P 是 DD1 的中点,又 F 是 AD 的中点,所以 FP∥AD1.所以 BC1∥FP.
(2)由题意知,翻折后仍有 EF⊥AF,EF⊥FD,则 EF⊥平 面 AFD. 所以∠AFD 为二面角 A-EF-D 的平面角, 即∠AFD=60°. 过 A 作 AO⊥FD 于 O. 又因为 AO⊥EF, 所以 AO⊥平面 CDFE. 作 OG∥EF 交 EC 于 G, 则 OG⊥FD,AO⊥OG. 分别以 OG,OD,OA 所在直线为 x,y,z 轴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 Oxyz,
解:(1)证明:取 AF 的中点 Q,连接 QE,QP. 则 QP∥DF,QP=12DF. 又 DF=4,EC=2,且 DF∥EC, 所以 QP∥EC,且 QP=EC, 即四边形 PQEC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CP∥QE.
又因为 QE 平面 ABEF,CP 所以 CP∥平面 ABEF.
平面 ABEF,
所以二面角 C1BDC 的余弦值为27. (3)假设侧棱 AA1 上存在一点 P 使得 CP⊥平面 BDC1. 设 P(2,y,0)(0≤y≤3),则C→P=(2,y-3,0),
则CC→→PP··C→1CB→1=D=0,0,即32(+y3-(3y)-=3)0,=0. y=3,
(1)证明:A′O⊥平面 BCDE; (2)求二面角 A′CD-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解] (1)证明:法一:在折叠前的图形中,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 因为 BC=6,O 为 BC 的中点, 所以 AC=AB=3 2,OC=OB=3. 又因为 CD=BE= 2,所以 AD=AE=2 2. 如图(a),连接 OD,在△O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OD= OC2+CD2-2OC·CDcos 45°= 5. 在折叠后的图形中,因为 A′D=2 2,所以 A′O2+OD2=A′ D2,所以 A′O⊥OD. 同理可证 A′O⊥OE.又 OD∩OE=O, 所以 A′O⊥平面 BCDE.
2y1-
14z1 = 0,
- 2x1- 2y1+ 14z1=0,
可取 m=(0, 7,1).
由nn··DB→→DB1==00,,
即
2y2= 0,
- 2x2- 2y2+ 14z2=0,
可取 n=( 7,0,1). 于是|cos〈m,n〉|= |m·n| =1.
|m|·|n| 8
由题意可知,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钝角,
而 FP 平面 EFPQ,且 BC1 故直线 BC1∥平面 EFPQ.
平面 EFPQ,
(2)如图(2),连接 BD.因D.又 DP=BQ,DP∥BQ,
2 所以四边形 PQBD 是平行四边形,故 PQ∥BD,且 PQ=BD, 从而 EF∥PQ,且 EF=1PQ.
解. (1)证明:依题意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C1xyz,
则 C1(0,0,0),B(0,3,2),B1(0,0,2), C(0,3,0),A(2,3,0),D(1,3,0), 设 n=(x1,y1,z1)是平面 BDC1 的法向量,
则nn··CC→→11BD==00,,
即3y1+2z1=0, x1+3y1=0,
[解] (1)证明:设 E 为 BC 的中点,连接 AE,A1E,DE(图略), 由题意得 A1E⊥平面 ABC, 所以 A1E⊥AE. 因为 AB=AC,所以 AE⊥BC. 故 AE⊥平面 A1BC. 由 D,E 分别为 B1C1,BC 的中点, 得 DE∥B1B 且 DE=B1B, 从而 DE∥A1A,DE=A1A, 所以四边形 A1AED 为平行四边形.
法二:如图(a),在折叠前的图形中,连接 AO,交 DE 于点 F,则 F 为 DE 的中点.在等腰 Rt△ABC 中,因为 BC=6, O 为 BC 的中点,所以 AC=AB=3 2,OA=3. 因为 CD=BE= 2,所以 D 和 E 分别是 AC,AB 的三等分 点,则 AF=2,OF=1.
在 Rt△AOF 中,AF=2,∠AFO=60°,则 FO=1,OA= 3.
所以 F(0,-1,0),A(0,0, 3),D(0,3,0),C(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