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1)分工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①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②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2.自然经济的产生(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形成及表现形式自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私有制的产生和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但总的来说它还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1.社会总产出(1)社会总产出的概念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2)社会总产出的形式①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出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社会总产品,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物质产品只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类。

服务是指能够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形式、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品。

服务可分为物质性服务和非物质性服务。

②价值形式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形式,并需要确定一系列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

这些价值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a.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b.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c.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

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d.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四篇经济发展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交换关系中的实现过程,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用公式表示:()ⅠⅡ+=v m c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经济运行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市场和供求
市场和价格
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
第三章 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信用
经济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自由竞争资本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2003年2月第10次印刷
目录
导论
商品经济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不逾越性
第二章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篇经济运行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方式(1)资源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2)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两种形式:计划和市场。

①计划机制计划机制是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经济调节等。

②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

2.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既联系又有区别。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但商品经济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生产要素市场化。

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②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

以下是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社会制度:研究不同社会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体系。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税收、政府支出、货币供应等。

3. 阶级分析:通过研究社会中的阶级结构,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

4.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的不同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以及这些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祉的影响。

5. 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国际间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化等。

6. 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和发展的影响,关注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如何形成,以及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8.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贫困、经济增长、资源分配等。

9. 环境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政策和制度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

10.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工资、职业选择等与劳动力有关的经济问题。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它不仅关注经济现象本身,还强调政治、社会和制度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及其在社会中的背后驱动因素。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2章 商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2章 商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章商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1)含义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①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②从使用价值的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①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因此,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②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上,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因而能有多种交换价值。

而且,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还会因时因地不同而不断变化。

这种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既不是由商品的效用(使用价值)决定,也不是由供求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①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供求1.市场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的含义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商品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

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供给减少。

③生产费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导致供给的减少;反之,供给增加。

④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供给减少。

⑤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

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减少。

(3)供给弹性为了揭示影响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对供给影响的强度,可以计算商品的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①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速率与价格变动速率的比率,反映的是供给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s s s E Q P P Q =∆∆⨯②供给的成本弹性是商品供给量变动速率与其成本变动速率的比率,它反映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供求1.市场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的含义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于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经济关系。

市场时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统一。

(2)市场活动的主体市场上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供求双方即卖方和买方构成的。

除了最终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有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各种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等。

它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是最终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媒介,是完善的市场所不可缺少的。

2.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市场运行是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

供求即供给与需求,具有特定的含义。

(1)需求的产生的条件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需要或购买欲望;②现实的可以支配的货币。

(2)影响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

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②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

③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④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⑤收入分配的状况。

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越高,需求越少。

⑥预期。

预期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一是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二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笔记第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笔记第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0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作者:————————————————————————————————日期:2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1.市场配置资源和微观经济活动微观经济活动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或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与市场运行过程构成微观经济运行。

在微观经济运行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影响着市场运行,市场机制又反过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有赖于市场体系以及市场组织等市场因素的完善,而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等市场因素的完善又离不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的规范。

2.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1)企业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从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看,企业是产品及劳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经济组织。

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因此,企业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的产物。

(2)农户我国现阶段的农户也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因为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农业经济实体。

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农户与企业在组织结构及其内部经济关系上有很大的区别。

(3)居民居民是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2023年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笔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23年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笔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征询进行征询。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派,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旧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由于:①中国不具有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

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华的政治控制和既得利益,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②中国不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创伤,选择这种受帝国主义控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

③近代中国没有可以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同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不也许建立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2)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指出中国革命的过程必须分两步走:①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②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

③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

④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

(2)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①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条件。

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首先取决于各国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性质。

(3)国际分工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还没有出现;到资本主义初期,国际分工得到发展,但仍局限于一定范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一、基本概念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三要素与四环节)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

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17.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为可变资本。

18.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19.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20.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2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22.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23.法人治理结构:在所有者(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24.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25.财产所有制:围绕财产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力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

26.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7.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经济数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28.经济危机: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9.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以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为目的)30.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构成方式)31.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社会总需求: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33.二元经济结构: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34.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在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35.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3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7.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数量扩张二、基本知识点1、何为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包括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两部分。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包括内部结构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方式)与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两部分。

2、何为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取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

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它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说明现象的逻辑方法。

3、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经济。

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4、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总之,商品经济是与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

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⑵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6、价值规律的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7、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阶段及货币的本质四阶段: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相对价值形式的概念、等价形式的概念、特点,相互关系,本质与矛盾)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扩大价值形式的本质和矛盾)三.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一般价值形式的矛盾)四.货币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贷币商品(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货币与价格、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价值形式的矛盾、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8、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哪些职能P42—P44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9、货币流通规律P46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商品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用公式表示如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10、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抑制通货膨胀P47-P48影响:(1)从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来看,受害者一般是依靠固定工资生活的社会成员,受益者是利润的获得者(2)从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来看,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3)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需求增加,过度投资,劣质滞销产品旺销,秩序混乱,过度浪费,效益低下(4)从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来看,货币贬值,资本积累减少(5)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短期增长,长期非正常运行。

抑制:1.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增加税收2.调整经济结构3.增加供给,抑制需求4.行政干预,宏观调控11、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的进步性P511.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2.对象是货币资本而不是商品资本3.扩大了信用的规模与范围,能集中闲置资本为巨额资本4.不存在商品流转方向的问题12、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P52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作用: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