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八章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倒置的梨形参考答案:对2.地球的形状是指地球最外表所圈闭的形状。
参考答案:错3.上地壳物质的密度比下地壳的小。
参考答案:对4.地球重力在赤道最小。
参考答案:对5.金属矿床区常出现布格重力正异常。
参考答案:对6.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答案:错7.地球有磁场,所以地球内部没有真实的磁体。
参考答案:对8.磁赤道的磁场强度最大参考答案:错9.下面()属于地磁场三要素。
参考答案:磁倾角10.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之间有大约()°的交角。
参考答案:11第二章测试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参考答案:对2.地球深部上来的物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地球内部信息。
参考答案:对3.地震波波速不连续面是内圈层分层的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对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参考答案:对5.大气圈包括暖层。
参考答案:对6.人属于生物圈参考答案:对7.下面()岩石是组成洋壳的岩石。
参考答案:橄榄岩8.大陆地壳上部岩石成分相当于()。
参考答案:花岗岩9.()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参考答案:古登堡面10.地球的外圈层是以()为共同中心的。
参考答案:地球的地心第三章测试1.地层层序律是指原始产出的地层所具有的下老上新的规律参考答案:对2.目前针对含K矿物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为Ar-Ar法参考答案:对3.界是年代地层单位参考答案:错4.地质年代表反映的仅仅只是是地质年代信息参考答案:错5.埃迪卡拉生物群比蓝田生物群原始参考答案:错6.确定岩层与侵入体之间新老关系的方法是参考答案:切割率7.根据宏观地层的岩石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来的一类地层单位参考答案:岩石地层单位8.古生代可以分为几个纪参考答案:六9.下面哪种测年方可以用来研究盆地、造山带和地貌的演化史参考答案:(U-Th)/He法10.地球上早期生物的演化不包括参考答案:脊椎动物的出现第四章测试1.按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参考答案:错2.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参考答案:对3.在地壳演化的地质历史中,全球构造运动并不是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时而激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参考答案:对4.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发生构造运动的标志参考答案:错5.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参考答案:对6.不属于岩层产状要素的是参考答案:走向7.某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说明该区存在什么现象参考答案:角度不整合8.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的褶皱称参考答案:直立褶皱9.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参考答案:不整合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水平构造的特征参考答案:岩层厚度为顶底面高差第六章测试1.地下50km处发生的地震可称为浅源地震参考答案:对2.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参考答案:错3.地震成因类型中占地震总数最多的是参考答案:构造地质4.地震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采取参考答案:乘坐电梯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特点的是参考答案:延时性6.震源深度为100km的地震属于参考答案:中源地震7.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参考答案:等震线8.一个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参考答案:错9.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7级的地震参考答案:对10.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参考答案:对第七章测试1.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
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
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块状构造花岗结构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
岩套。
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绪论地球为地球科学研究对象有以下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
含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辩证分析: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
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科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合专业:环境科学专业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固体矿产方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道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设立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序论(1学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3、地球科学的分科4、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学时)教学内容:1、宇宙2、银河系与太阳系3、地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夭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学时)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诞生3、地质年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太阳、地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 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第三章大气圈(2学时)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作用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3、大气圈的分层4、大气圈的物质转换5、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6、气候及其变迁的原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组成结构、大气运动的规律、大气运动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1、选择题: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其次为氦,其他元素较少。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选择题: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大部分陨石在通过地球大气圈时都会发生燃烧。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对流层上部存在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护伞。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选择题:上地幔上部的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为刚性,有强度。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选项: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答案: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1、选择题:风化作用包括哪些类型?选项: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生物风化D:太阳风化答案: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选择题: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哪些作用?选项:A:压实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3、选择题: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选项:A:气候B:地形C:地质D:构造答案: 【气候地形地质构造】4、选择题:下列哪些岩石属于陆源碎屑岩选项:A:砂岩B:砾岩C:硅质岩D:粘土岩答案: 【砂岩硅质岩粘土岩】5、选择题:下列哪些岩石属于化学沉积岩?选项:A:砂岩B:石灰岩C:硅质D: 硫酸盐岩答案: 【石灰岩硅质硫酸盐岩】1、选择题:河流的侧蚀作用,可使河谷的横剖面逐渐发展成“U”形谷。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选择题:河水中所搬运的物质,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河流不仅有机械碎屑沉积,同时也有丰富的化学沉积。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选择题: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的下蚀作用随之而加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平直河段的心滩是形成于( )。
选项:A:洪水期B:平水期C:枯水期D:涨水期答案: 【洪水期】1、选择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盐度将会稳定的增加。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球科学概论序论
4、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
现今的地质作用和规律 与过去的地质作用和规律相同
《地质学原理》
自然规律不会改变-但作用的速 度和强度可能改变。
通过对现今发生的地质作用和自 然规律的观察与认知,推断过去 发生的地质作用及其规律。
河流沉积的机械分异作用
细
粉砂和泥
粗
物源区
年份
温室效应
长波辐射被 捕获下来
玻璃允许短 波辐射通过
温室效应
• 一部分长波(红外)辐射被气体吸收,引起升温
入射的太 阳辐射
短波
太空 大气圈
被空气 散射
被水蒸气、
灰尘和O3 吸收
被云和灰 尘反射
被云吸收
被陆地和 水吸收
被陆地、水、冰、雪反射
陆地、冰、海洋
出射的辐射
长波
由水蒸气和 CO2发射
由云发射
• 现今的CO2含量远高于历史变化趋势,且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上升。
新 的 冰 河 时 代 ?
3、时间,时间,时间
• 时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 时间,与能量一道,塑造了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到的一切。 • 地质过程的速度几乎总是慢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速度 • 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
– 地球一般不能从人类的影响自我恢复至原状
第十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十一章 大气圈 第十二章 水圈 第十三章 地震 第十四章 火山作用 第十五章 矿产资源 第十六章 能源资源
序论
序论
• 什么是“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 • 时间,时间,时间 •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 科学方法
序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传统地质学
固体地球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地球的过去、现在 自然营力导致的地球活动与变化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地概-8-风化
(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化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并形 化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 成新矿物。 成新矿物。
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后, 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后,比较活泼的元 素随水流失,只有性质稳定的元素残留下来形成 素随水流失, 新矿物。 新矿物。
三、生物风化作用
(一)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2.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 体的分解物进行的风化作用。 体的分解物进行的风化作用。
2.水溶液的作用 2.水溶液的作用 (1)溶解作用 常见矿物溶解度从大到小顺序为石盐、石膏、方 常见矿物溶解度从大到小顺序为石盐、石膏、 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 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 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矿物元素的析离
地球科学概论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Company
LOGO
第八章 风化作用
1 2 3
风化作用类型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风化壳与土壤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 )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 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 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 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不仅发生在大陆上, 风化作用不仅发生在大陆上,而且也可以发生在一定深 度的海底。 度的海底。 风化作用的强度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弱。 风化作用的强度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弱。 风化带( 风化带(weathering zone)风化作用较强烈的地带。 )风化作用较强烈的地带。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总学时:80(自学64、面授16)教材版本:地球科学概论,缪启龙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与宇宙:1.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2 地球与太阳;1.1.3 地球的卫星;1.1.4 地球运动1.2 天球与天球坐标系:1.2.1 天球;1.2.2 天球坐标系;1.2.3 太阳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1.3 时间的计量:1.3.1 时间的概念;1.3.2 恒星时与太阳时;1.3.3 地方时与标准时1.4 季节与昼夜:1.4.1 太阳高度与季节;1.4.2 昼夜长短的变化1.5 太阳能量在地球上的带状分布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主要介绍日—地关系、地球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及其计量方法、季节变化等,能使读者初步了解地球上能量收支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分布规律。
难点是天球坐标。
第二章地球大气2.1 地球大气的组成 2.2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 2.3 大气的运动 2.4 主要的天气系统 2.5 地球上的气候带说明:本章介绍大气的结构及运动,使读者对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一般知识有初步了解。
重点是大气运动、天气活动及气候带。
难点是天气系统。
第三章地球构造3.1 地球的圈层结构:3.1.1 地球的内部构造;3.1.2 地壳运动;3.1.3 地壳的演变。
3.2 大地构造学说:3.2.1 板块学说;3.2.2 大陆漂移说;3.2.3 地槽—地台说;3.2.4 地质力学学说 3.3 火山与地震:3.3.1 火山;3.3.2 地震说明:本章主要是阐述地球圈层结构,重点阐述大地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地构造、火山、地震与天气气候、地表环境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章地球表面概况4.1 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变:4.1.1 现代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4.1.2 地球形态的演化;4.1.3 地质年代 4.2 地形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地貌表现:4.2.1 地形形成的动力;4.2.2 流水地貌;4.2.3 岩溶;4.2.4 干燥区地貌;4.2.5 黄土与黄土地貌;4.2.6 海岸地貌4.3 世界地形:4.3.1 世界地形总论;4.3.2 亚洲地形概述;4.3.3 欧洲地形概述;4.3.4 南、北美洲地形概述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有其自身形成规律,其中气候是重要的因子,而地形又对气候、大气运动、地表环境有重要影响,所以本章还特地对世界地形作一扼要的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第八章2 构造运动2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翼(limb)
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相邻的两个褶曲之间的翼是共 有的。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转折端(hinge zone of fold)
从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 曲部分。 它是连接两翼的部分,形态多 为圆滑弧形,有时也呈尖棱状、箱 状或扇状。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枢纽(hinge of fold)
平卧褶皱
轴面及两翼岩层产状均近于水平,其中一翼岩层 正常,另一翼为倒转。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根据轴面产状划分的褶皱类型
4、褶皱的形成时代
通常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代 确定。 基本原则 褶皱的形成年代为组成褶皱的最新 岩层年代之后与覆于褶皱之上的最老岩 层年代之前。
三、断裂构造
断层的组合类型
A-阶梯状断层;B-地堑和地垒;C-叠瓦状构造
(3) 叠瓦状构造
(imbricat structure) 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 层所组成,其老岩层依次叠覆于新 岩层之上,状如叠瓦而得名。常同 强烈的褶皱作用伴生,由剧烈的水 平挤压作用形成,多出现于褶皱山 系。
断层的组合类型
由于断层面上很难找到相互错开的 对应点,因此常用断层两盘的对应层 (标志性岩层或地层)错动来估算断层 位移距离。
被错断岩层在断层两盘上的对应层 之间的相对距离称断距。其中断层两盘 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称地层断距; 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称铅直地层断距; 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称水平地层断距。
2.断层的基本类型
A-阶梯状断层;B-地堑和地垒;C-叠瓦状构造
断层效应
大规模的正断层及其组合常造 成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伸展和 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减薄。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讲义PPT
4.内外核及其过渡带:在古登堡面下还有一个地震 波速突变带,纵波波速又逐渐上升,横波(由纵 波转换产生)又复出现,说明地核内部存在固体 物质。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1962年人们进 一步认识到地核从液态到固态之间有一个性质逐 渐变化的过渡带。
5.低速层:一般在60~250 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 部。地震波速比上层减小5~10%,上下没有明显 的界面,波速变化是渐变的。低速层厚度在不同 地区有较大变化,横波的低速层是全球性普遍发 育的,纵波的低速层在某些地区可以缺失或处于 较深部位。
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其传播速度总体上 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增,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 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级的波速 不连续面,表明地球内部物质不是均一的。
地震波速跳跃式变化带则为圈层的界面。
1. 1.莫霍面(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地幔之间 的界面。地震波纵波波速由莫霍面上的约7.0千 米每秒迅速增加到8.1千米每秒,横波由莫霍面 上的约4.2千米每秒迅速增加到4.4千米每秒。
⑵ 火山地震:在岩浆活动运移到接近地表 而酿成火山喷发之前,也常常频繁发生地 震,这类地震多属浅源地震,少数为中源 地震,影响范围较小,称作火山地震。占 7%。
⑶ 陷落地震:在溶岩发育地区,由于溶 洞塌陷引起的小规模地震,称作陷落地震。
⑷ 诱发地震:由采矿活动、修建水坝等 人工活动所诱发的地震。
• 三、与地震有关的现象
• 9.地应力:岩石变形主要由地壳内力的作用 引起,因此,整体来看,地壳内单位面积 上的力,称为地应力,它主要由构造运动 产生。
地应力的变化可利用超声波、电感和形 变电阻等方法测量出来。
• 二、地震的类型
1.按震源深度分为三类:
➢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70km;
地球科学概论构造运动
根据夷平面上沉积物或风化壳 的年代可以判断其形成年代;
根据夷平面的高度可以推算准 平原形成后地(Di)壳的上升幅度。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3-1 多(Duo)级海成阶地
地壳稳定时期在海(湖)面附近形成的 。地壳重新上升可形成明显高出海(湖)面 的海(湖)成阶地。地壳多次地稳定—上升 可形成多级海(湖)成阶地。
3-2 多排海蚀凹槽
地壳间歇性上升可形成高出海面的多 排海蚀凹槽。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3-3 多排溶洞
因为成排的溶洞原来一般在潜 水面附近经潜蚀作用形成,
出现多排溶洞表明该地区发生了 垂(Chui)直运动。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美国西部海岸(An)多级海蚀阶地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故该地区500年来,既有垂直运动, 也有水平的运动。
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三、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地貌
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表形态。构 造运动对一些地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用。反之,这些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成为 研究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
由于古老的地貌往往早已被剥蚀殆尽(Jin) ,所以现今地貌一般反映的是新构造运动所 造成的结果。
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不整合构造的时代确定
不整合是构造运动的反映,利用不整合 确定构造运动时代的方法是:
现代构造运动(recent tectonism):
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sm):
新第三纪以来发(Fa)生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运动(paleotectonism):
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
1
大数据在地球科
学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领域
在地质学领域,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 球化学分析、矿物学研究、岩石学研究等领 域。通过对大量地质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 等重要信息。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 全球的地质图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新的 成矿带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海洋科学领域
在海洋科学领域,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 海洋环流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资 源开发等领域。通过对大量海洋数据的分析 ,可以揭示海洋的生态环境变化、海洋灾害 的预测和防范、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重 要信息。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全球 的海洋环流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预测未来海 水的流动和温度变化趋势
-
感谢倾听
2
大数据集成在地球
科学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集成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数据集 成具有以下重要性
大数据集成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集成和分析, 可以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发现更多的规律和现象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 确性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XX
地球科学概论
-
1
大数据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大数据集成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大数据集成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地球科学概论
1
地球科学是一个涵盖广泛、 交叉复杂的学科领域,涉 及地质学、地理学、气象 学、海洋科学等多个学科
2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技术 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 泛,为解决复杂的地质和环境 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13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诸专业(包括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入门课或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苦乐观,同时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授课计划等。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意义,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内容提要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3. 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4.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将今论古”原理2.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质学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研究方法。
(二)内容提要1、地质学研究对象2、地质学研究任务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4、地质作用、它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难点:地质作用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矿物(一)教学要求通过元素、矿物的基本概念及矿物基本性质讲授,要求学生掌握矿物、晶体、矿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以及集合体形态等基础知识,为肉眼认识、鉴定常见矿物奠定基础。
(二)内容提要1、元素2、矿物3、矿物的基本性质4、认识常见矿物(三)重点、难点1、重点:矿物的基本性质。
2、难点:通过矿物的基本性质识别矿物。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及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磁场及其基本要素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地磁场三要素: 磁感应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磁感应强度为某地点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磁场强度)是一个具有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60μ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μT )磁偏角是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
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东经139.4度(南极洲)。
长期观测证实,地磁极围绕地理极附近进行着缓慢的迁移。
磁倾角是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
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上为负值。
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由0°逐渐变为+90°;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由0°变成-90°。
地磁倾角地球的磁场强度矢量余地磁要素(二)地磁场的组成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在地球中心假定的磁柱被称为磁偶极子,由它产生的偶极子磁场占地磁场成分的95%以上,是构成稳定地磁场的主体,即地球的基本磁场。
基本地磁场的强度在地表附近较强,向上在空气中逐渐减弱。
说明它主要为地内因素所控制。
变化磁场表现为日变化、年变化、多年(短周期或长周期)变化以及突发性变化主要由于来自地球外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非偶极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太阳是这些带电粒子流的主要来源,而当它的表面出现黑子、耀斑(活动特别强烈的区域)并正对着地球时,便会把大量带电的粒子抛向地球,使迭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变化磁场突然增强,使地磁场发生大混乱,出现磁暴。
地球两极常在随后出现奇异的极光,这也是太阳抛射来的带电粒子流为地磁极吸引。
地球磁层仪器探测证实了地磁场形成一个在高层大气之外,形状类似慧星的磁性包层,这就是地球磁层。
太阳风与地磁场相持不下所形成的曲面是磁层的边界,叫做磁层顶.在朝太阳的一侧,磁层顶离地心约有5万多到7万多km远;背着太阳的一侧,可能是这些数字的100倍以上。
磁层的形成,使地球磁场拦截了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还有来自宇宙的射线,使它们未能冲到地面,而是留在高空,环绕地球流动,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磁场中的非偶极子磁场,主要就由这种流动的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磁异常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一个地点的磁异常可以首先通过对实测磁场强度进行变化磁场的校正,然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来求得。
如所得值为正值称正异常,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 、Ti 、Cr 等)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
而膏盐矿床,石油、天然气储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Top第二节 地球历史上的磁场居里点:磁性材料失去磁性的温度临界点。
当磁性材料的温度达到居里点后,材料失去磁性,但温度降低后磁性又出现。
图8-4 磁性材料的磁性特征不同的物质各有自己的居理点地壳岩石的居里点温度一般为500~600℃。
地壳内达到此温度的深度一般在20~30km (近代火山活动或喷泉地区,达到居里点的深度仅为5km 左右)。
在居里点深度之下,地内温度越来越高,因而岩石磁性消失。
在地质时期中,地表附近的岩石(处在居里点温度之下)都被当时的古地磁场所永久磁化。
岩石中的这种磁性就称为剩余磁性。
借助于各地质时期的岩石剩余磁性,我们就可能恢复不同时期的古地磁场。
利用岩石在形成时期所产生的剩余磁化方向就可以用来大致确定古经线方向,用古磁倾角就可确定当时所处的古纬度。
地磁极翻转在测定岩石的剩余磁场时,发现相当一批岩石的磁化方向与现在的地磁场方向相反,于是认为地磁场发生了180°的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磁极翻转或地磁场翻转。
事实证明,这种变化一再地发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以大洋脊为中心,两侧对称地交替分布着正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的一致)与反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相反)的两类岩石;离扩张中心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由此得到了海底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速度在扩张的认识。
以不同时期地磁极翻转为主要特征建立了地磁年代表。
在磁化岩石中具正极性的与反极性的大致各占一半。
一种地磁极性期平均可持续22万年(短的仅持续3万年,长的可达(500万年)。
每次磁极倒转过程仅持续数百年到上千年。
此时表现为磁场强度大幅度减弱,磁极缓慢转动,直到完全翻转,才达到稳定。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以大洋脊为中心,两侧对称地交替分布着正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的一致)与反磁极性(磁极与现代相反)的两类岩石;离扩张中心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由此得到了海底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速度在扩张的认识。
以不同时期地磁极翻转为主要特征建立了地磁年代表。
在磁化岩石中具正极性的与反极性的大致各占一半。
一种地磁极性期平均可持续22万年(短的仅持续3万年,长的可达(500万年)。
每次磁极倒转过程仅持续数百年到上千年。
此时表现为磁场强度大幅度减弱,磁极缓慢转动,直到完全翻转,才达到稳定。
Top第三节地磁场的成因地核的外部是液态,给地球中心具有电磁场的假设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只要地核内原来存在着微弱的磁场,这些液态铁的非均匀运动就会发生扰动、旋涡,产生感应电流,不断增强原有电磁场,逐渐形成较稳定的地电磁场。
铁质的地核固然不能成为一块磁铁,但可以相当于一个发电机系统。
这个“非稳定磁流体发电机”假说在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形成,并成为现今占主导地位的地磁成因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发电机”在地核内还可能有好多部。
因而,地磁场不大稳定。
“双耦合发电盘”模型70年代初,许多学者用“双耦合发电盘”作出了解释联通的直流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旋转角速度不同,便会系统电流也将发生变化,当电流扰动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反向流动,从而造成磁场的翻转Top 第四节重力的特征重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为地球的重力。
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重力的大小(强度)的单位为伽(Ga)(1伽 = 1cm/s2 = 103 毫加。
在国际单位制(SI)中,为 m/s2 ,即“g.u.”;1mGa1 = 10g.u.)。
图3.4 地球引力、惯性离心力和重力的关系示意图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在地球表面又是另外一种状况:重力要受到地势高低的影响。
在珠穆朗玛峰顶,到地心的距离比华北平原要多8000多米。
引力自然要小一点。
重力的大小还要受到离心力的影响。
在赤道上,离心力最大;向两极去,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南北极上的离心力等于零,同一物体的重量,赤道上比在两极要轻1/290(地球赤道部分凸出,就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
在地面上,离心力变化的最大值,不超过引力的1/288,重力的方向仍大体是指向地心。
现已计算出地表不同纬度上的理论重力值,如赤道重力值一般为978.03伽(离心力可达3.4伽),两极为983.22伽,两者相差5.19伽。
Top第五节重力研究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假设曲面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重力异常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测点位置越高,实测重力值就越比理论重力值小。
因此实测的结果需要校正,换算成为大地水准面上的数据。
这种校正就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或高度校正。
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在陆地上测量时,测点与海平面之间并非空气,而是岩石。
考虑了测点高度及与大地水准面之间岩石密度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称为布格校正。
经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从地下某一深度算起,相同截面积所承载的表面岩石柱体的总质量应趋于相等,这一概念就称为重力均衡。
从重力均衡的角度对布格异常进一步进行校正,即均衡校正。
通过均衡校正就得到均衡重力异常。
重力均衡补偿假说a - 普拉特假设b - 艾里假设如果均衡异常值很小,表明该处地壳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
正均衡异常是指山脉下部较轻岩石的增多对地表山脉隆起的质量补偿不足,存在着质量亏损,也即莫霍面在山下凹陷得还不够,还不足以补偿山脉的隆起,这也就意味着山脉正在隆升、并将进一步隆升。
负均衡异常是指莫霍面凹陷过深,浅部岩石过多地补偿了地形的隆起,这意味着该区正在下沉,并将继续下沉。
Top第六节重力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重力对地球各圈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起到了趋向平衡与稳定的作用,但同时又会在趋向均衡的过程中造成一些圈层间或圈层内部的相互作用。
地磁场的三要素地磁场的组成地磁极反转重力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重力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