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三峡文化 教学大纲

三峡文化  教学大纲

三峡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目录

一、课程性质

二、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四、理论教学内容结构

五、理论教学目标与任务

六、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八、考核方式

课程编号:SN083120B

课程英文名:China Three Gorges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一、课程性质

《中国三峡文化》是研究中国三峡文化现象、体系和特征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系统讲述三峡文化的丰富内容以及近年来三峡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三峡区域种种文化现象,使在校大学生了解三峡悠久的历史和丰厚文化遗产,准确把握三峡文化的精神实质,认识三峡文化的独特蕴涵;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方式,由对特定区域文化的深入学习而提升到对中国文化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三峡文化优秀的传统,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三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以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采取“专题讲座”和“多人一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

学活动,以基本理论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辅之以学生的课外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基于三峡文化课程内容丰富性、直观性和探求性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引导式、探讨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2、本课程教学应利用多媒体教材,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峡七百里

三峡七百里

龙源期刊网

三峡七百里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华手工》2017年第10期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东部,湖北省恩施、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经过恩施,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条件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以及民间信仰中,三峡库区的人民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由于三峡地区环境的险峻和封闭,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多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原始特征。三峡的传统手工艺品种极为丰富,主要有刺绣、雕刻、建筑、饮食、编织等,向世人展示出古老的三峡艺术的真谛。如今,留存在三峡山水问的传统手工艺,正在一步步走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作为现代艺术生命的延续。

清秋三峡此中去,在都市生活的喧嚣扰攘中,乘舟顺江而下,看白云流水悠悠,两岸青山如黛,民间手艺正好。

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以三峡地区为例

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以三峡地区为例

On t e T u im s u c l eo e a y Cut r n s De eo me t h o r s Re o r e Vau f Dit r l e a d I v lp u t n

- Ca e S u yf m r e Go g sRe in A s t d r Th e r e go O
现 象 。所 谓 饮 食 文 化 , 即 指 人 类 于 饮 也
与 L常生活截 然不 同的体验 , t 这是旅 游
者 最 基 本 的 动 机 。旅 游 地 的饮 食 , 旅 在 游 者 日常 生 活 中 难 以 得 见 , 即便 有 人 移
20 年第 5 09 期
改革与战略
RE ORMA 1 N & S RAT Y F T0 T EG
NO .,00 52 9
第 2卷 ( 5 总第 19 ) 8期
( u uai lN .8 ) C m l v y O 19 te ,
饮食 文化 的旅游 资源价值 与开发
以 三 峡 地 区 为 例
Th itr utr eo re h e r e e b n a tT e a eage t o ua t n se f lo c l tl, n ra au edea c l ersu c si T reGog s y u n Arai a u d n. h yh v ra p lr a dt t,ul fl a y e a dg et le s p i y a o s v

三峡名小吃

三峡名小吃

三峡名小吃:万州面

09-12-18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文猛

品读万州的美食文化,正申报注册“万县面”商标的万州面恐怕应该是万州美食文化的封面。达观显士没有说过,文人著述还未提及,但万州人这么看,到万州的人吃了万州面也这么看。

从生产耕耘的角度,万州并非产麦名地,麦子加工而成的面条也并不十分出名,但万州人在煮面条上有奇异的地方。面条是普通的面条,但煮出的面条在佐料配制上讲究很多,随便走进哪家面馆,佐料碟都是一长串,酱油,麸醋,芝麻酱,蒜泥,姜汁,葱花,花椒末,红油,香油,猪油,辣椒等等,冬季佐料中必辅以芫荽,春季春芽上市时,香椿末更是不可少。

万州面更特别的地方是万州面在臊子上创新太多太美。

譬如杂酱面,从市场上买来新鲜的五花猪肉,太瘦的猪肉不好,炸出来太干,不油润,不上口。把五花肉快刀剁成肉末,现在为节约时间都用上绞肉机绞成肉末,倒入滚烫的菜油中炸,炸到一定的火候放入万州独有的胡豆瓣,再炸到一定时候就可,做法其实非常简单,关键是火候的掌握和加入的胡豆瓣非常考手艺,大约这是全国各地到万州学艺均做不到万州杂酱面诱人的原因。面条煮熟了,舀上一勺杂酱,就送到你面前,该你享用了。

譬如牛肉面、鳝鱼面、酸菜面、土豆丝面、豇豆肉末面、猪肝面、腰花面、鸡杂面、酸菜肉丝面、红烧牛肉面、酸辣肥肠面等,样样可称极品。有“不吃万州面,没到万州来”一说。面是普通的面条,但面条上覆盖溶一方水土一方江城美味之集成的红烧牛肉、现炒鳝鱼、土豆丝、酸菜、豇豆肉末等臊子的确是万州独有,那味还真是相当诱人。万州人到外地出差回来,一下车忙拣一家面馆,狠狠地叫上两碗,馋得慌。外地人到万州全然不顾城里那几十家星级酒店,也总是要到面摊来上一碗,感觉才到了万州。如今万州杂酱面不但走向了全国,也远传海外。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旁边,就有万州人开的杂酱面馆,受到了世界各国朋友的亲睐。

10[1][1].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上)

10[1][1].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上)

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一)

刘卫国*

摘要:渝东地区本是山峦重叠、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贫困山区,但因盐利的吸引,大量移民涌入三峡地区,移民来自省内外的各个地区,遂将各地文化汇集于此,并相互碰撞与融合。融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斗争中求统一,在碰撞中进行交融,在长期的交融中演化出新的文化内涵,为三峡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使渝东地区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山区。

关键词:盐业;文化;移民;交融

渝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处盆周山区,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开豁,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全区山地和深丘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七(77.7%?)。大巴山耸峙于东北边境,为渝陕、渝鄂界山,山脊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一般海拔标高1500—2000米(一千五百至两千米?),不少山峰高达2500—2700米。巫山、七跃山北段位于东部和东南部,长江由西而东横切巫山,形成驰名中外的“三峡天险”,其间峡谷幽深,两岸悬崖峭壁,尖峰高耸入云。此外,区内还有铁锋山、精华山、观面山、方斗山、七跃山……(省去?)等众多大小山脉峙立于长江南北,遍布境内各地。所以,区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很难看到有连片的平川地貌,(就连?)西部最大的梁平坝子也只有120余平方公里。(,?)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贫穷山区。然而,在这样贫穷的大山区里,人口密度却相对较高,其中,沿长江河谷地带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600—800人,[1]接近成都平原的人口密度。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云阳、奉节等县人口均已接近或超过100万。且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发达,人文景点众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挑战与机遇: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三峡文化与教学

挑战与机遇: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三峡文化与教学

挑战与机遇: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三峡文化与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和使命。在如此背景下,如何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三峡文化与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挑战和机遇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过程。从挑战的角度看,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趋向理性并注重现实,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却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学情感。当前高中学生的学科压力较大,语文教学也要面对其他学科的竞争,如数学、英语等。同时,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文化多元性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深入了解和理解地方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有创意的教学题材。

三峡文化的特点与教学应用

三峡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基础。三峡文化不仅反映出了西南区域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峡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从文化角度看,三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广泛。包括神话传说、音乐歌舞、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征。这些特点都能够提供给高中语文教学很好的案例和素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新思路。

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

位置、特色
重庆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 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 大小三峡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 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 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棺木置于 所凿洞穴中。 棺木一般采用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 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 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 悬棺洞穴选在日照短(每天约一个时辰——2小时) 的峡江绝壁之上,岩穴倾斜,不积水,通风、避雨、 干燥的地方
Contents
神奇的
wenku.baidu.com悬棺崖葬
古栈道
三峡悬棺崖葬
悬棺,在三峡一带,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瞿 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 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 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 贵; 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 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 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 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三峡文化
Contents
山水景观旅游文化: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 建筑旅游文化: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 民俗旅游文化:巴楚文化 饮食旅游文化:川味、山野味、重庆火锅 名人旅游文化:古代文豪、美女、武将、政治家、军事家、学者 宗教旅游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 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

参观三峡博物馆主题活动方案

参观三峡博物馆主题活动方案

参观三峡博物馆主题活动方案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

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

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巴东三峡》

《巴东三峡》

神农溪还有许多美丽的瀑布、 清澈的溪流、奇特的石林等景 观,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和神秘 感的地方。
高山峡谷的壮观景象
巴东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市 巴南区,是一个由一系列峡谷和
山峰组成的自然景观。
在巴东三峡,游客可以看到高山 峡谷的壮观景象,包括峡谷深邃
、山峰插云、江水湍急等。
在巴东三峡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 ,如红岩古镇、小三峡等,这些
神农氏的传说与文化
神农氏传说
巴东三峡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农氏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神农架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
神农氏文化
神农氏文化在巴东三峡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神农架地区的草药文化、农耕文 化等,都与神农氏的传说和文化有关。
近代移民文化与当地风俗
近代移民文化
巴东三峡地区是历史上移民较多的地区,近代以来,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谋生,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 化。
安全保障
在旅游活动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游客的人身财 产安全。
服务质量提升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职业素 养,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06
巴东三峡的未来展望与规 划
三峡工程的后续发展与影响
巴东三峡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产业升级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三峡地区,则是长江文明与我国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什么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三峡西起重庆,东止宜昌,北傍大巴山脉,南抵武陵山与大娄山,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三峡地貌富有特色,以奉节为界,奉节东以高山急峡为特点,奉节西以低山谷岭为特征。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沟通了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民族、文化与物流,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峡江两岸云遮雾罩,烟云朦胧的奇丽山水,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人们往往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丰富的三峡文化现象三峡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及现象,其后面都有峡江独特的地理生态及人文要素在起着作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化积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化积累

《三峡》文化积累

1.作者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散文概念是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随着知识的累积,我们发现三峡已经成为了初中地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我们不断地探索着三峡的奥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到的三峡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理位置

三峡位于中国的长江中游,包括巫山、秀山、石柱、奉节、万州五县区,总长度约为193公里。三峡的上游是重庆市合川区,下游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的主要地理位置如下:

1.西陵峡

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和秀山县之间。

2.巫山峡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和湖北省巴东县之间。

3.小三峡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至巫山县之间的阳泉山大峡谷。

4.大三峡

包括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三条峡谷。

二、三峡的历史渊源

三峡是一个历史文化名胜区,被誉为中国文明和优美景色的杰出代表之一。下面就是三峡的历史渊源:

1.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建于1994年,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坝。它位于长江沿岸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为了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缺电问题。

2.三峡水利工程

三峡水利工程包括主坝、左右岸建设、坝下电站等各项工程。建设这样一个巨型水利工程,是因为三峡长江段是长江流域最具有水能资源的地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能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中心。

3.三峡翻译计划

三峡翻译计划是伊苏·楠尼斯基设计的一个人工开挖计划,旨在使三峡大坝在游船和商船通行时更加安全。

三、环境保护

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三峡水库工程施工期间,为保障环境生态,国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计划。三峡大坝的蓄水过程中,也要求按照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进行监测,确保水质温和、透明度高。

宜昌三峡旅游策划

宜昌三峡旅游策划

宜昌三峡旅游策划

宜昌,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宜昌有着浓厚的感情。今天,有幸带着大家一起游览我的家乡,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娓娓道来。

历史上的宜昌,古名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拥有2700多年灿烂文明的历史。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和清末民初大学者、“郦学(《水经注》)“集大成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学家杨守敬的故乡也在宜昌(宜都市)。

而现代的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城市,闻名于世的都在于一个恢宏浩大、堪称奇迹的工程:三峡。据相关统计了解,如果三峡满额发电,一日的发电量可达到4.3亿千瓦时。当然,三峡的作用并不是只限于发电,调节下游水量,航运、旅游等等数不胜数。今天,我只想从旅游方面带大家了解一下三峡。

首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三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吧。

巴东神农溪

神农溪又名沿渡河,位于巴东新县城的北岸,发源于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的鸡公山。景观独具特色,集长江大三峡“雄、奇、秀、险”于一身。溪水深潭碧绿,飞瀑遍布,悬棺、栈道、原始扁舟、古老村落、土家风情构成了神农溪原始、古朴、自然、野趣之美。

秭归县

秭归山川优美,人杰地灵,集名人(屈原)、名坝(三峡大坝)、名峡(西陵峡)、名湖(高峡平湖)、名物(“中国脐橙之乡”)于一体,融巴楚文化、屈原文化、峡江文化于一炉,是湖北省首批优秀旅游县,是宜昌市旅游先进县。秭归旅游景点众多,除了举世闻名的西陵峡和三峡大坝以外,有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地——凤凰山,有世界名胜——屈原祠,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有三峡地区最有影响的古建筑群落——新滩古民居,有居于中国四大渎庙之首的江渎庙,有三峡第一漂——九畹溪,三峡大坝后花园——四溪,三峡雪原——朱棋

三峡游策划书

三峡游策划书

三峡游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了推广三峡风光,增加游客数量,提升当地旅游业发展,我们计划举办一次三峡游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三峡的美丽风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活动内容。

1. 游览三峡风光,安排游客乘船游览长江三峡,欣赏壮丽的峡谷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壮丽美景。

2. 体验当地文化,安排游客参观三峡人文景观,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

3. 品尝当地美食,安排游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让游客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4. 举办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当地文化。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计划在春季或秋季举办,避开旅游旺季,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地点,活动地点为长江三峡风景区,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四、活动宣传。

1. 线上宣传,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平台宣传活动信息,吸引更多游客关注。

2. 线下宣传,在当地旅游景点、酒店等地方张贴宣传海报,提高活动知名度。

五、活动预算。

活动经费主要用于船票、餐饮、场地租赁、文化活动费用等方面,预计总经费为XX万元。

六、活动收益。

1. 增加游客数量,通过此次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三峡旅游,提升当地旅游业发展。

2. 推广三峡风光,通过活动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三峡的美丽风景,提升三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活动风险。

1. 天气因素,活动期间可能遇到恶劣天气,影响游客体验。

2. 安全隐患,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八、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三峡游活动,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三峡的美丽风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游客体验到三峡的独特魅力,留下美好的旅游记忆。

浅谈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

1三峡旅游和三峡之间的关系

1.1三峡文化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峡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中,无论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名胜古迹、现代建筑,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都属于三峡文化的范畴。三峡地区的许多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如以峡江、大坝为依托的三峡水电文化,以传统民居(如吊脚楼)、佛寺道观、大坝、桥梁为特色的三峡建筑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以土苗风情为特色的三峡民俗文化,以辛辣味、山野味和火锅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文豪、美女、武将、贬官等历史人物为主要影响的名人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军事文化,以山水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三峡文学等,无一不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优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旅游吸引物,游客之所以出游,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感受和了解异域文化。正是因为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无数游客,使三峡成为中外游客云集之地。

1.2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风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从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上看,三峡的壮丽山水孕育了三峡灿烂的文化,三峡灿烂文化辉映着三峡壮丽山水,二者相得益彰。壮丽的长江三峡风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众多的历史名人在三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使三峡成为历史文化画卷。许多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的选址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三峡宗教文化(如玉泉山与玉泉寺,丰都名山与丰都鬼城等)。饶有意味的是,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文化的叠加作用,大放光彩。如三峡东端出口处的三游洞名声大噪,实因“名人文化”之伟力也。自然山水景观要转化成旅游产品,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技术手段来实现,旅游开发中,许多自然景物需要用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

作者:易前伟熊勇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5期

[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

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

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

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 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 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地理环境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

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率性而为,不循陈规,这样就于传统经典的菜式里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来。创新,正是江湖菜对川菜体系最大的贡献。其次,川东之人性喜食香辣,既是写意创新,那自是大把撒海椒,大瓢舀花椒,大坨扔泡菜,味重,是重庆江湖菜味型的主要特点。再次,巴渝之人豪爽质直,既是民间菜品,于刀工、盛器,花色造型自是不甚在意,只要实惠就好。于是材料切坨坨,装菜用大盆大碗,在重庆江湖菜里非常普遍。

在三峡地区,逢年过节,腊肉是必备品之一,就是在平时,也喜食以腊肉为主要原料的菜肴。三峡腊肉的制作非常讲究,在腌渍肉时,除了用到盐巴以外,还要辅之于花椒八角等香料。待肉入味晾干后,就要用松柏树枝燃烧成烟后进行熏制,或者将肉挂在灶上用煮饭的柴草烟细细熏制。可以说熏制一步,对腊肉的味道、口感、香型最为重要,是腊肉制作中的关键工艺。城口、巫山、奉节一带的老腊肉,通体漆黑,入口清香,软硬适宜,熏制有方,是三峡腊肉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诉,可见在三峡地区,腌菜品之丰富,食法之多样,地位之重要,在全国都很有代表性,这和三峡地区久远的制盐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条件

饮食习惯的形成,除受到地理条件和物产的制约外,还和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三峡地区农业虽然发端较早,农作物品种丰富,但总体而言,受地形所限,其发展水平低于同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低于川西成都平原。特别是在高山边远地区,山势险峻,取水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多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单位产量较低,生活尤为艰难,但却使得这里的人民养成了格外吃苦耐劳、朴素善良的品质来。在三峡地区,食物的制作,远不比蜀地和楚地那么精细,如楚地的代表食品鱼圆、鱼线等,品种繁多,加工复杂,技术要求高,而在三峡地区,对刀工却不甚讲究,大块大坨最为常见,要的就是个实惠。民间做菜,强调的是有盐有味分量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亲朋来访,则肥肉必备,且以大块为美,酒管够,且以大碗喝为佳,至于平时,则省吃俭用,有泡菜粗粮即可,宁亏待自己不亏待亲友。美哉,三峡人民,其质朴好客如斯!

羊肉格格是三峡人民的最爱。这里所说的“格格”,是三峡地区对竹制小蒸笼的称谓。三峡腹地两岸山地,向有养殖山羊的传统,羊肉食法也颇具变化。做格格时,先将羊肉剁成坨,拌之以玉米面及辣椒面、花椒面等调料,入味后在格格中垫红苕或者芋儿等辅料,其上在放上羊肉。铁锅注水,中间放一块有洞之木板,将蒸笼格格放置于木板圆洞之上,以旺火蒸之。格格内不仅可以盛放羊肉,还可以肥肠、排骨等作为主料,相应即为肥肠格格、排骨格格。羊肉格格麻辣爽口,细嫩醇厚,是老饕们过瘾的绝佳选择。三峡地区的格格,以万州最为出名。

四、发达的酿造业

手工业在三峡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对三峡饮食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除前诉的制盐业以外,另一个就是酿造业了。巴人酿酒和制酱的水平相当发达,在全国都有着个很高的知名度。据《水经注.江水》有这样的记载:“有巴乡村,村人擅酿,故俗称巴乡清,群出名酒。”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录了巴地的四首歌谣,其中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皆酒嘉谷,可以养父。野为阜丘,彼稷多有;嘉谷皆酒,可以养母。”这首歌歌谣的大意是说,在三峡两岸的台地上,在野外的山冈丘陵上,都种植者许多小米,小米既是上等的好粮食,又可酿造出美酒,可以用来奉养我的父母。可见巴人不仅酿酒的历史极为久远,并且久在巴人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奉养长辈的不可或缺的物品。

巴人酿造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制作鼎鼎大名的蒟酱。蒟酱最早为川南僰人所做,僰人所居住之地大部分位于巴国境内,因此蒟酱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便以失传,对制作的原料究竟何物,目前观点颇多,莫衷一是,但从各种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蒟酱应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