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妨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架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架
生物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生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理论,包括生命的起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等内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以及细胞的基本功能,如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3. 细胞的代谢,介绍了细胞的代谢过程,包括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与代谢相关的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释放等内容。
4. 细胞的遗传物质,介绍了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以及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内容。
5. 细胞的分化与分裂,介绍了细胞的分化过程,包括干细胞和多能细胞的特点,以及细胞的分裂方式和调控机制等内容。
以上是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学问点框架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常常追着老师要学问点?学问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驾驭”的内容。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学问点框架,盼望大家宠爱!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严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接着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伴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具有必需的
分别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稳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遥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力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开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门下省
②封驳审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皇帝
相权再被分割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 政
度财 盐 财 户 支政 铁 政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隋
唐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三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省
六
部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 政
度 支
财 政
盐 铁
财 政
户 部
1949.4 解放南京。
现
代
三
中
个
国
阶
的
段
民政
主治
政建
治设 建
五
设
个
与
内
祖
容
国
统
一
1.新中国前期(1949—1965)三个基本制度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人大, 政协瘫 痪 3.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 1978年后
1.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1954年开始
基本的政治制度: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网络结构图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第三部分: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
第四部分:有机化学
有机抓住
官能团的性质
烃 烃的衍生物 糖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官能团:—NH 2和—COOH ) 高分子化合物 链烃 (脂肪烃) 环烃
饱和链烃
烷烃:C n H 2n+2(n ≥1)R —CH 3 不饱和链烃 烯烃:C n H 2n (n ≥2) R —CH=CH 2
二烯烃:C n H 2n-2(n ≥4)R —CH=CH —CH=CH 2 炔烃:C n H 2n-2(n ≥2) R —C ≡CH
环烷烃C n H 2n (n ≥3)
芳香烃(苯和苯的同系物)C n H 2n-6(n ≥6)
天然高分子:橡胶(聚异戊二烯)、多糖、蛋白质 R
卤代烃(官能团:—X ):饱和一卤代烃C n H 2n+1X(n ≥1)R —X 醇 (官能团:—OH ):饱和一元醇C n H 2n+1OH(n ≥1)R —OH 醚 C n H 2n+2O (n ≥2)R —O —R 酚(苯酚)(官能团:—OH )C n H 2n-6O (n ≥2) OH
羧酸 (官能团:—COOH ):饱和一元羧酸 C n H 2n+1O 2 (n ≥1)R —COOH
醛 (官能团:—CHO )C n H 2n O (n ≥1)R —CHO 酮 (官能团:—CO —)C n H 2n O (n ≥3)R —CO —R ’
酯 (官能团:—COO —R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 C n H 2n O 2 (n ≥2)R —COOR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树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树
导论: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物质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高一物理必修一是物理学习的第一步,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以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为线索,构建一棵知识点树,带领读者进入物理的世界。
树干:力学
1. 物理量与单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需要用物理量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的特性。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等等,它们以不同的单位来衡量,如米、千克、秒等。
2. 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物体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变化。我们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运动,同时学习到了一些重要的运动规律如等加速度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
3. 牛顿第一定律与速度的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外力作用。通过学习运动的惯性和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树枝:热学
1. 物态变化与热传递
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的改变,如固体的熔化和汽化。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热传递的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等。
2. 热量与能量
热量是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它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我们学习了热量的计量单位——焦耳,并了解了能量守恒的原理。
树枝:光学
1. 光的传播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规律。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光的折射、色散和干涉等现象。
2.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
光的成像是光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了解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的成像原理,以及眼睛和相机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树枝:波动
1. 机械波的传播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如水波和声波。我们学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
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线索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线索整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免费版)
-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网络结构图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第三部分: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
第四部分:有机化学
有机抓住
官能团的性质
烃 烃的衍生物 糖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官能团:—NH 2和—COOH ) 高分子化合物 链烃 (脂肪烃) 环烃
饱和链烃
烷烃:C n H 2n+2(n ≥1)R —CH 3 不饱和链烃 烯烃:C n H 2n (n ≥2) R —CH=CH 2
二烯烃:C n H 2n-2(n ≥4)R —CH=CH —CH=CH 2 炔烃:C n H 2n-2(n ≥2) R —C ≡CH
环烷烃C n H 2n (n ≥3)
芳香烃(苯和苯的同系物)C n H 2n-6(n ≥6)
天然高分子:橡胶(聚异戊二烯)、多糖、蛋白质 R
卤代烃(官能团:—X ):饱和一卤代烃C n H 2n+1X(n ≥1)R —X 醇 (官能团:—OH ):饱和一元醇C n H 2n+1OH(n ≥1)R —OH 醚 C n H 2n+2O (n ≥2)R —O —R 酚(苯酚)(官能团:—OH )C n H 2n-6O (n ≥2) OH
羧酸 (官能团:—COOH ):饱和一元羧酸 C n H 2n+1O 2 (n ≥1)R —COOH
醛 (官能团:—CHO )C n H 2n O (n ≥1)R —CHO 酮 (官能团:—CO —)C n H 2n O (n ≥3)R —CO —R ’
酯 (官能团:—COO —R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 C n H 2n O 2 (n ≥2)R —COOR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包身工》
【课文结构分析】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小狗包弟》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⑴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⑵说说这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都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
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
】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①背景:在两国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
A、鸦片走私②原因:(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归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单元总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 索展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斗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 争。
1. 古 早期政治
西周 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代 制度 中 国
宗法制 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制
中央官制
建立-秦朝
的 政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1宪7法87总统
有
总统 民选 总统 总统
法国
议会 共和
1宪8法75总统
有
总统
议会 产生 议会
议会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947 1955
1991
两极格局 的形成
两极格局发展到美苏争霸的新时代 直至最终的瓦解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发展及终结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标 六七十年代
志性事件:
之际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归入
隋 唐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三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省 六
部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 低权轻
亲中自书掌省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过关资料之一: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胡晓莉2013-6-25
关键词:整体结构(发展线索阶段特征概念内涵)内在逻辑(前因后果概念间的联系)
必修一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两种政体,三大阶段,一个发展趋势(由盛而衰)
自从中国进入夏朝,中国就开始产生了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中,按政体划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夏商周的分封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秦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包括世袭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等一整套制度设计。该套制度起源于父系家长社会,在夏朝商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在西周达到了成熟。早期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家国同构,血缘关系渗透到政治关系中,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动,分封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贵族世袭社会走向崩溃,经过长达百年的战国变法运动,早期政治制度逐渐崩溃让位于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顺应了战国大变革时代走向统一、社会转型需要,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该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历经千年演变,大致曾现不断强化之趋势(皇权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中国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古代文明的政治基础。其内容包括:皇帝制、中央官制(代表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代表制度有郡县制和行省制)和选官制度(代表制度有科举制)、监察制度等。此制度发展至明清两朝,极盛而衰,其产生的决策失误、政治腐败、文化专制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以来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艰巨任务。
中国近代史:一个趋势(半殖民地化至民族独立)两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史上,由于列强侵略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中国社会性质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七十四年(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发起的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也把中国政治民主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辛亥革命
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在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新文化运动、短暂春天、十月革命等)的深刻影响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共成立,确立纲领)、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
中国现代史:三个阶段、三个任务(制度、外交、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大致呈现三个阶段时期:新中国初期(1949—50年代中期)、探索时期(195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8-- )。第一个时期,是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打开处交局面的时期:政治上形成以五四宪法为基础,三项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民主政治框架;外交上通过“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打破了外交孤立;国家统一方面,大陆与台湾武力对峙,香港澳门分别被英、葡占据。第二个时期,是“左”倾错误泛滥,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外交形势由一度恶化转向寻求突破的时期:政治
上,由于“左倾”错误影响,民主制度在文革时期遭到全面破坏;外交形势上6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出现建交高潮。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民主制度的重建,外交大发展,祖国统一取得成效时期:十一届三中会全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走上民主化、法制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八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政治民主化进行依法治国的里程碑阶段;外交转变思路,以和平发展为外交目标,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实现三通。
必修一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民主法制源头影响深远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希腊。公元前8——6世纪,在地理(靠近海洋)、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雅典经历三次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使民主逐渐从确立走上成熟。雅典民主建立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机构,民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其对西方后世的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础与制度借鉴,影响深远。公元前509——公元6世纪,在商品经济、罗马对外扩张、皇帝重视等的推动下,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至成文法,由公民法发
展至万民法,至《民法大全》最终形成体系。罗马法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完备的民法,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对后世资本主义法律、司法、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近代史:两条线索(资产阶级代议制马克思主义及实践)五个国家(英法美德俄)
17---19世纪后半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王朝战争的形式,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权》、《1787》、《1875》《1871》)把革命成果巩固下来,确立了代议制度。代议制即由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人民成立代议机关,通过行使立法权限制行政权,从而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四国代议制度分为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四国代议制各有特点:英国议会至上,美国三权分立,法国权力制衡,德国专制封建色彩,均带有本国传统与特点。代议制是间接民主的类型,在实践启蒙理想,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工业革命的出现对代议制成熟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推动了工人阶级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尤其科学社会主义中揭示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使命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产生深远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