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完整版)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题.doc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题一、选择题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A 原始氏族B夏朝C商朝D西周2.下列那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形()A 犁壁B耦犁C耧车D曲辕犁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A 都江堰的修建B 郑国渠的开凿C 坎儿井的修建D 白渠的修建4.下列哪一种灌溉工具以水为动力( A 翻车 B 桔槔 C 辘轳5.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D筒车)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D大规模分工合作6.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 鲁国的“初税亩”B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 西周的“井田制”D 秦国的“商鞅变法”7.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公田”转化为私田B地土地兼并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D政府的“均田”)8.西汉的四大经济区中,尚未开发的区域是()A 山东B山西C龙门碣石以北 D 江南9. 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经历了三次高潮, 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永嘉之乱B安史之乱C靖康之乱D七国之乱)10.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下列那一个时期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所在()A 唐朝 B明朝C元朝D宋朝11.下列哪一种炼钢法达到世界最高水平(A 块炼钢法B炒钢法C铸铁脱碳钢法)D灌钢法12.用煤做燃料冶铁,是冶铁史上的一大飞跃。
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而用煤冶铁相当普遍的是下列哪个朝代()A 唐朝 B 明朝 C 五代十国D北宋13.下列那一项发明不属于汉朝(A 脚踏三锭纺车B犁壁)C提花机D耧车14.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在(A 唐朝B北朝C元朝D宋朝)15 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题.doc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中期,供应雇工饮食的旧规是,夏、秋一日两荤两日素;春、冬一日荤三日素。
清初,雇工“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以前,大不同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推动C.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社会动荡,人口减少2、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A.“傷力木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 (张居正)D.“农为天下之木,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4、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诗中反映出当时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6、《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拎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二第一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XXXX·南京)《后汉书》卷七十六载:‚(XXX)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XXX,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XXX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B)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XXX 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XXXX·惠州)《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B)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开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故B 项精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3.(XXXX·淄博)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开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干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解析]西周期间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期间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开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干,故C项精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经济的不竭开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9月16日)命题人:金彬一、选择题(20小题,共计80分)1、汉至宋南北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影响上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离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耕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依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6、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7、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到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上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程度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10、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下列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A.二牛一人犁耕法B.骨耜C.翻车D.曲辕犁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7.下列哪一诗句描写了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单元过关检测卷一

单元过关检测卷(一)(考试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其根源在于(B)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闭关锁国的政策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城市人口数量没有变化、城市化陷入停滞不存在根本联系,故A项错误;明初到清末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加,故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化停滞无根本联系,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是禁锢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
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C)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殍”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便失去财产,所以C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1.以下中,能反应商代耕生的是2.( 2007 山卷, 11 )白居易:“机梭声札札,牛走,⋯⋯有不可以商,有了不入。
家家守村,白不出。
” 中的描绘反应①男耕女的自然②重的念③家庭手工的展促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以下相关商周期井田制的表述,的是A.是一种族全部的土地私有制度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期C.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D. 主要耕种方式是奴隶的集体4.《氏春秋》:“公作 , 有所匿其力也 ; 分地速 , 无所匿其力也。
” 种象反应的本是A. 器和牛耕的宽泛使用B.私田的数目日趋增加C. 封建生方式拥有越性D.周天子承了土地私有制5.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国期的“民得”, 种化所反应了是A. 私田开愈来愈多B.具和牛耕的出,生效率提升C. 私田主人的土地全部获得承D.生关系的革6. 某同学在料,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构表,据此推测种构最可能出在何何地自耕·地主佃工人商人占人口比率24% 36% 30% 10%A. 代江南地域B.唐朝关中地域C.宋朝关中地域D.明朝江南地域7.北魏首均田制,隋至唐初向来沿用。
均田制下生的主要形式是A. 大家集体生B.田庄模生C.个体耕种D.官府募民耕种8.中国古代在世界上最早采纳的手工技包含①冶生和②用煤冶③养蚕④制造陶器⑤制造瓷器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9.克思在《本》中提到,在 18 世珍妮机明从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同出两根的工人其实不比找一个双人简单”。
而一场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10.北宋有曰:“江南水不假人,智者物真大巧。
一十筒挹且注,循上下无了。
四山开拓中沃壤,万秧云。
”切合中描的是A .江南手工作坊生B.筒用于山地灌C. 曲犁在江南获得推行D.江南出了灌工具翻11.唐朝先期存在三种土地据有状况。
一是地主据有的土地。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带答案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带答案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解析两幅壁画中都有使用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仅凭两幅壁画不足以证明魏晋时期没有出现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3.范成大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解析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且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亩产约一石半,《昌言》上说东汉时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增长。
你认为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多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因此B 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B2.下列两幅图出自《天工开物》,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业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农民辛勤劳作”“水利设施的完善”这两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题干所提供的两幅图片得出,故排除含③④的B、C、D三项,选A项。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同”与“同”,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
“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结合“农家”可知C项错误,排除。
答案为D。
答案:D4.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存在,体现不出土地买卖频繁,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B项正确;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地主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控制,故D项错误。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班级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A 、汉景帝 B、孝文帝2.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 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3.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发达4. (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5.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 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 .井田制C .屯田制D .授田制6.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C 唐玄宗D 、宋太祖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②重视农业的观念7.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 •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8.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 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D. 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9.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 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11.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 统治者的重视B 工匠积极性高C 中央集权的作用D 市场需求12. 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 农业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的发展C 大运河的开通D 纸币的发行13. 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 市民的生活B 文化的交流C 家对人民的统治D 商业的发展14.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一单元检测题[1].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一单元检测题[1].doc](https://img.taocdn.com/s3/m/a520debcbed5b9f3f90f1cf3.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A.铁器时代的到来 B .牛耕的使用C.灌溉事业的发展D.铁犁的运用2.《国语 ?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说明A. 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奖励农耕D.商鞅变法4.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 前 594 年 ) 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5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6.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A. 重农抑商B.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 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 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 . 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 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解析版1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解析版一、选择题经过先民的创造性劳动,中国农耕文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据此回答1—4题。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可能是()A、齐桓公B、汉武帝C、孝文帝D、宋太祖[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是曲辕犁,出现在在唐代,可以排除前三项。
[答案]D2、(2007年聊城)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只要能看出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工具,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 C3、唐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刀耕火种规模扩大B.征服自然能力增强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题目的直接信息是放火烧山,联系到唐朝,不可能再沿用刀耕火种,而选项B、D都是由选项C决定的。
[答案]C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解析]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应该是铁犁牛耕。
[答案]D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此回答5—11题。
5、(2007年山东,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首先要正确解读白居易诗的诗意,本诗反映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和意愿。
诗中未涉及商业活动。
因此③不符合诗的本意。
再根据自然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B6、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解析]从“妇织、儿锄”可以看出该诗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不是雇佣关系。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第⼀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的汉代画像⽯拓⽚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活的祥和富⾜ B.⾼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织的⾃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常⽤具。
与这⼀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商⾷官”B.“除井⽥,民得卖买”C.“⼀⼈治之,⼗⼈⾷之”D.“富者⽥连阡陌,贫者⽆⽴锥之地”3、下列是从古诗“⼆⽉卖新丝,五⽉粜新⾕。
医得眼前疮,剜却⼼头⾁”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活艰⾟ B.农副产品进⼊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欧洲中世纪⾕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物的收获量就⾄少为播种量的⼗倍或⼗⼏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地私有制度的确⽴ B.基于⼩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与推⼴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6、⼀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稻花⽩霏霏”来证明⾃⼰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种说明更为合理()A.诗⾥提到麦作、稻作,⾜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同⼀块⼟地,不⾜为据D.诗⼈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在历史的讨论7、北⽅⼀些地区曾流⾏“⼈⽣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产⼒落后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农经济⾃给⾃⾜特点的是( )A.庄稼⼀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过河各顾各C.苗⼉出得齐,丰收不⽤提D.⼩满芝⿇芒种⾕9、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亡⽴锥之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1)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可知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
答案B2.《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C3.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
这种衣料应该是()A.麻B.葛C.丝D.棉解析由材料中“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且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C4.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记载:“(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这一记载直接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A.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大B.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D.机器生产已经形成并发展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仍旧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故B、C、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
材料中“万杵之声殷地”“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说明了景德镇制瓷业从业人员众多和规模巨大,故选A项。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一)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 B解析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依据题干内容,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
2.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项。
3.“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答案 C解析一定的政治是对一定的经济反映。
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小农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有关。
4.《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曲辕犁的使用,唐朝开始出现在江南地区。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B.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答案 C解析材料意思是:富有人家虽广占良田,只不过是在为国守财!一旦发生变乱,这些地主乐于输纳财物给国家(用于平乱)。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综合复习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生产工具中采用水力的是()A.桔槔B.筒车C.高转筒车D.翻车答案:B2.我国古代最早的农业生产方式是()A.大规模简单协作B.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C.个体小农经济D.自耕农经济答案:A3.以下有关我国古代牛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色②西汉犁壁的发明促进了牛耕的推广③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以后犁耕技术的又一次突破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公田的大量抛荒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D.商鞅变法答案:A5.黄河流域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技术先进B.开发较早C.人口稠密D.气候炎热潮湿答案:D6.以下哪种说法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A.分工细致,严格管理,技术先进,推动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B.缺乏市场竞争,对工匠强制劳动,易造成产品质量低、效益差C.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对工匠的调用由征役制改为募役制D.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D7.以下哪些说法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①张骞两次通西域②西汉三次大败匈奴③设置西域都护,保护过往商旅④敦煌、楼兰等繁华城镇的兴起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8.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是()A.商鞅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答案:C9.明清时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反映了()A.中国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B.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明显提高答案:A10.清末的禁海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从南方征收的“上贡”布帛——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二: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籍贯分布表——刘德增《山东人》材料三:清代状元籍贯分布表——刘德增《山东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在北宋时期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在清朝时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状况?(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国家财政仰仗南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岳麓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导学号:05812221】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B[从材料信息可知,在古代中国的粮食亩产量要远高于西方,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C两项不够全面;D项不是原因。
]2.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C[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是支撑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表象和表层原因。
]3.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A[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 4.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行成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助耕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巨大变化,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故答案为C。
A、B两项是春秋战国以前采用的;D项是经营方式。
答案:C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由此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铁制工具大量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而西北干旱地区进行打井灌溉工程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传入凿井技术以后。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3.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解析: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从北京直通到杭州,因为古代的运河是运输粮食的要道,路线的变化说明中国的粮食基地已经东移和南移了。
答案:B4.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中知道,元代妇女自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成各式衣服。
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答案为C。
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答案:C5.宋朝的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7·河北保定期中)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C 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 项正确。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 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 项排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这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模式相符合,故C项正确。
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也体现不出“有田者无力可耕”,故A、B 两项排除;“佃则有田”说明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D项排除。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D 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解析:D “千年土地八百主”,土地主人的变换,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买卖频繁,“田无定主”,故D项正确。
A项从属于D项,B 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
7.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解析:B “逃田”是指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诡寄”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方法;“飞洒”特指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移丘”“换段”指改动地段的区划来谋取私利。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8.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解析:D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
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选择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9.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D 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及两宋之际,因黄河流域出现战乱,中国北方人口出现了三次南迁高潮。
北民南迁,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铁制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A项错误;B、C两项均非三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故错误。
11.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解析:B 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12.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有数十种。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解析:B 材料中“候人请唤”“随时可叫唤”等信息反映的是一种雇佣关系,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现象,并非强调行业分工开始出现,A项错误。
材料中谈及的是民营手工业,C项错误。
材料中未提及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的信息,D项错误。
1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这种现象(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D.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解析:A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城内的丝织业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各自的技艺都是单线传承,各有各的市场,相互之间不得越出本分,言下之意就是不能学习别人的技术和争夺对方的市场,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在手工业领域的反映,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无反映,故排除。
14.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A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
各诸侯国君重视商业的发展,其原因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15.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有专门城市的户籍,侧面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并不能反映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地域限制被打破而非商业地域限制,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16.某同学搜集到唐朝晚期的二则史料,一则是关于唐文宗禁止京城夜市的诏令,另一则史料中有“锦江(成都)夜市连三鼓(三更)”的记载。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B.南方夜市比北方发达C.市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D.夜市已经与早市相连解析:A 根据题干中唐朝晚期一方面明文禁止京城夜市,而另一方面成都夜市繁荣,说明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南北方的夜市的比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市冲破时空的限制是在宋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早市,故D项错误。
1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解析:A 根据材料中“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得出农民的迁业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故B项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