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精品范文).doc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借】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IOO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 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B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B “庶出,不得立” “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世袭制

解析:B从材料“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问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由此解决

了权力继承纷争的问题,故选BO

4.(2017 •山东潍坊期末)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

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2019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37页PPT精品文

2019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37页PPT精品文

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租税以困辱之”“倍息”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汉代]晁错
史料三 康熙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 通过“对丝绸出口的数
“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 量限制”等信息加以归
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纳认识。
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 冲”“经济功能”“江南
的多达数万人。
地区为盛”分析工商市镇
——范文澜《中国古代史》 的兴起与特点。
史料三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 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 由史料信息“为了保护人 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 民”“宋代以后……经济 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 功能逐渐增强”解读城市 等级地位……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 功能的发展变化。 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材料二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 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汉朝, 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 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 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倡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 制器皿等。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学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学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学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古罗马共和制实质上是一种贵族制,它的主要组成机构不包括( )

【导学号:24940038】A.执政官B.元老院

C.平民保民官D.公民大会

【解析】古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平民保民官并不是主要机构。

【答案】 C

2.(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一法典的产生源自( )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C.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贵族反对教皇的斗争

【解析】伴随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出现的是万民法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奴隶反对奴隶主无关,故B项错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最终产生了《十二铜表法》,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不涉及贵族与教皇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的是( ) A.保护私有财产B.限制贵族权力

C.维护平民利益D.扩大统治基础

【解析】由材料信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可以判断是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 A

4.212年,罗马帝国颁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

A.表明罗马法进入成文法阶段

B.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巩固帝国统一

C.确保了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单元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单元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山东济南一中月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A、C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C错误;题干仅阐述了铁农具的出土,没有涉及到最早的铁农具问题,故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 B

2.(2017·四川成都期末)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河北廊坊一中月考)“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学法指导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

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

地区

项目

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

河南崤山以东,史

称中原

河南崤山以西

特点

经济最发达,是最

重要的粮食产地

是传统的农业

区之一

人口稀少生产技

术落后

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

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与山东、山西相

比,经济实力相

差距大

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第一次高潮

(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阶段性测试题2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阶段性测试题2Word版含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二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从表中“周王室式微”“百家争鸣”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铁犁牛耕,故①正确;同时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故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2.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废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答案:D

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解析:从材料中的“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可知秦国鼓励小户经营,这样可以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答案:C

4.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A.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B.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2.伯里克利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这里的“公民”是( )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4.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据此判断,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

2018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 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 含解析

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 B

【解析】A、C、D各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只有B项能综合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

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

C.漕渠D.白渠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蜀守冰”“成都”等可知。

3.《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

B.井田制得到加强

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

D.土地私有合法化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选D项。

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解析:C 材料中“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等信息说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河南省七”说明当时的河南经济较发

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论及的是古代著名大都会的分布,体现不出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大都会明显是北方远远超过南方,说明当时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D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D项正确。当时的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排除A、B、C三项。

3.(2017·山东德州期末)

右图为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书影,该书详细论述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带答案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带答案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解析两幅壁画中都有使用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仅凭两幅壁画不足以证明魏晋时期没有出现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

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3.范成大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阶段测试1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阶段测试1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阶段测试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8·某某某某市高一期末)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目是“zuò tǔ”。主持人解释说:“词语出自《左传》: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上,谓封之以国。”与这一词语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世袭制以血缘为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项错误;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中没有体现血缘关系,B项错误;从材料“《左传》: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上,谓封之以国”可知,这是指西周的分封制,C项正确;郡县制是在秦朝推行于全国,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某某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由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2017·某某卷)《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2

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宿迁高一检测)《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答案 C

解析“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C正确。

2.与下图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C.农业生产结构完备D.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的“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可知,这是家庭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写照,D项正确。

4.(2018·绵阳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

B.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C.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一(岳麓版)练习:第一、二单元检测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一(岳麓版)练习:第一、二单元检测含解析

第一、二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2.钱穆认为“周部族渗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地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可以判断重心是宗法制,选A项.

3.(2016课标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关键句:“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题干材料说明萧何进入关中后,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关键,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汉初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故C项错误。萧何注重秦代文书,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遣隋使和遣唐使

1.原因

(1)地理位置:同处东亚,一衣带水。

(2)社会发展:中国文明发达,具有吸引力。

(3)日本自身:不畏艰险。

2.目的:不断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的发展。 3.概况

(1)607年,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者。

(2)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

4.性质: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

5.影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

1.背景

(1)3世纪兴起的大和国逐渐统一了日本。

(2)国家体制极不完备,豪族势力强大,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3)归国留学生的推动,出现以中臣镰足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

(4)645年,改革派发动政变,组成新政权,建年号为大化,逐步全面推进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内容

(1)经济⎩⎪⎨⎪⎧ ①推行公地公民制度, 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

②仿唐朝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定期向农民授田。

(2)政治⎩⎪⎨⎪⎧①国家体制:中央设立神祇官和太政官,地方设置各级机构,归属中央。②法律制度:制定律令,规定了土地赋税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

司法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巩固改革成果。

③神化天皇:新政权利用神话传说,把天皇说成是神, 把皇室说成是日本民族的祖先。

3.影响

(1)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

(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3)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4)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名师点拨] 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制改革的措施

主题一 遣唐使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60年代,有评论称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解析:B 马歇尔计划贯彻执行的时间和区域只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欧地区,这与材料给定的时间和表述显然是不相符的,故A项错误;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得了世界支付货币的地位,即拥有“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的资格与权力,故B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仅仅是北美地区,显然没有材料中那么大的空间跨度,故C项错误;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并没有赋予美元额外和过多的权力,故D项错

误。

2.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

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

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解析:C 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对经济干预加强的信息,故A项错误;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是在1944年确立的,故B项错误;从“美元贬值”到“美元坚挺”体现了美元国际影响力的加强,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介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3.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此机构应该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7·河北保定期中)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C 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 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 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 项排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这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模式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也体现不出“有田者无力可耕”,故A、B 两项排除;“佃则有田”说明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D项排除。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解析:D 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解析:D “千年土地八百主”,土地主人的变换,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买卖频繁,“田无定主”,故D项正确。A项从属于D项,B 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

7.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解析:B “逃田”是指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诡寄”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方法;“飞洒”特指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移丘”“换段”指改动地段的区划来谋取私利。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8.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D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选择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9.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D 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及两宋之际,因黄河流域出现战乱,中国北方人口出现了三次南迁高潮。北民南迁,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铁制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A项错误;B、C两项均非三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故错误。

11.

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