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1)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2 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会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教学难点:利用画图的方式比较准确地表示地表特征。
一、结合地形图,认识五种地形1.[展示:一直缓慢旋转的地球仪]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哪些了解?(大小、形状、地球内部构造)2.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地理学家制出了各种地图[展示:世界行政区划地图、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定格在世界地形图上】关于这张地图你最想知道什么?(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的什么,怎么制出来的……)3.根据经验,你猜黄色代表什么?[板:黄色](山地、高原、沙漠)绿色呢?(耕地、平原、森林)白色呢?(冰川)蓝色呢?(海洋)为什么即使同为黄色或同为蓝色,但是它们的颜色却深浅不一?(高度不一样,深度不一样)同学们口中的高度、深度在地理学上通常用“海拔”一词描述,【屏幕显示】所谓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看图,判断甲、乙两点的海拔分别为400米和-155米]4.刚才同学所说同为黄色的这些地点的海拔到底有怎样的差异,我们得凑近看旁边的图例。
【放大镜凸显图例部分】5.为了加深我们对祖国的了解,老师提供给大家中国地形图观察,主要请同学重点关注陆地形态的差别。
比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从飞机上俯视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的内蒙古高原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的黄土高原被誉为“地无三尺平”的云贵高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中国1/5的华北平原长江三峡以东中下游沿岸带状地区,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的海拔分别是多少?6.请坐在中间位置上的孩子分别从抽屉里拿出中国地形图来,寻找这样的信息,并填写到记小结:我们发现所有的高原海拔都大于500米,所有的平原海拔都小于200米。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卫星图像、地球表面的分类、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特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卫星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
2.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素材。
2.教学PPT。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呈现(10分钟)呈现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球表面的分类。
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

《2.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
教学准备:课件、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
教学过程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
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
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
2、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
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
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
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
)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
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
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
2、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交流:缺水的原因。
(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
)4、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
5、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
6、设计:节水小标语。
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丘陵、峡谷、平原等;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彩笔、白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
谁呢?出示屏幕上的地球。
2.师:地球,这是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表面。
3.师:关于地球表面,你知道哪些知识,跟我们说说看。
4.师:来,你先说。
生1: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
5.师:也是说,海洋面积比较大,陆地面积比较小。
生2:地球的表面好像被一层大气所包围。
6.师:噢,还有一层大气?继续让学生说7.师:我们来看看地球仪。
地球仪的表面好像是很光滑的。
那地球表面是不是也是光滑的呢?生1:好像并不是平的。
8.师: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回答。
9.师:都同意吗?还有谁想说?10.师:好的,说的不少,那我们来通过卫星拍摄的画面,来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是凹凸不平的。
师:看来大家说的真不错。
像这样,地球面上的凹凸不平的状态,就组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初步认识地形1.师:那么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啊?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大家仔细看,然后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2.师:说说看,刚才看到了哪些地形?生1:山川、盆地、沙漠、平原生2:有高原峡谷(流水)冰川、丘陵3.师:这是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地球表面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常见的5种典型地形。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6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 地球的表面一等奖

学生回答
师板书:千姿百态、五颜六色
二、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师: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展示老师制作的地表模形沙盘(台湾岛)
师:有谁能看出来老师摆的哪里的地形模型吗?(台湾岛)
学生汇报。
师:谢谢这几位同学,让我们欣赏到了这么多地球表面的美景。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地球表面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电脑展示多种地形地貌图片(加地形名称:山地、高原、峡谷、平原、湖泊、海洋与岛屿)。
边展示边口述地形特点。(山地:海拔高、陡峭;高原:海拔高的宽阔平地;峡谷:宽度大于深度;平原:海拔较低的宽阔平地;岛屿:四面环水的陆地区域。)
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四、整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刚才我们就经历了一次制作地图的过程。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形图或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五、航拍图画成平面图
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绘制地表平面图的时候主要采用目测的方法,站在地面上将看到的山川、河流等绘制成地形图,由于地面障碍物较多,视野有限,导致绘制地形图时误差较大、困难重重。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航空拍摄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优势,也就是在飞机上拍摄。
师:大家制作的这个地表模型如果是真实的自然地形,相信也肯定是相当大的。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这样按比例将自己设计的地表模型绘面地图呢?那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这幅地图绘到纸上呢?我们要借助方格线。
缩小原图,留下轮廓图,并加上方格线。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绘制出这幅地形图吗?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形地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的秘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实例和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区别?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精选】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2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

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地形”“观察地形图”。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
什么是地形呢,就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
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观察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
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典型的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等,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教科书通过表格的形式,希望把学生们介绍的地形地貌进行总结和归类,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种类及特点的理解。
建立各种地形概念。
观察地形图这个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
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收集信息,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
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
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水
岩石
大气层
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例:河流湖泊、沙漠、铁路、运河等
教学反思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
1.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
认识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3.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2 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球的相关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也经常游历各地,爬山涉水。
但对于地球表面具体有哪些地形,这些地形又有什么特点还不是很清楚。
为了让学生发现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本课使用平板电脑、多媒体资料、谷歌地球软件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地球表面地形。
接着通过自制教具,让学生由对地形的初步感受引向精确制作,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二课,主要内容有四部分:1.认识地球上几种基本地形。
2.了解扬州地区地形。
3.学会使用平板电脑、谷歌地球软件观察地表的地形4.制作地形模型。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知、体会地表地形的特点,知道地形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学会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认识一些典型的地形;2会根据地形特点,绘制地形简图;3学会使用平板电脑、谷歌地球软件探究地形特点;4学会制作地形模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多媒体资料,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2.通过使用平板电脑、谷歌地球软件了解家乡扬州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家乡的地形。
2.对使用新技术进行科学探究感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使用谷歌地球软件观察家乡的地形。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事物及现象也会作出一定的解释。
地形的特点是大多数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学生认识往往比较模糊。
因此本课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将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活动做实、做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模型,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活动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泥,中国地图、自制地形模板,多媒体资料、因特网、平板电脑、GoogleEarth软件。
五、本课创新之处1、创新使用平板电脑和谷歌地球软件,提升学生利用新技术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平板电脑和谷歌地球软件进行探究。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地球的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地球的表面特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3.理解地球表面的不断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三个层次的区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构造以及演化过程教学难点:地球表面演化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存在的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讲授2.介绍地球表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特征。
3.讲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介绍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4.着重介绍不同地形地貌所代表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例如山脉是地壳的隆起,沉降和地震等使得山脉不断变化,海洋主要是地壳的裂谷部位,不断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有助于海底地形的变化。
操作5.让学生对比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地图,并通过探究考正地球表面不同构造所对应的地质构造而形成特定的地理环境,探寻地球表面构造和环境的关系。
6.光盘使用:让学生通过观看地球演化的模拟视频,以动态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7.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相关的地球表面构造信息,从中概括和提炼出关键信息,以有效加深对地球表面构造的理解。
归纳总结8.通过学生展示,让他们归纳总结当前已学的地球表面的内容,并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使用。
总结在本次教案中,我们通过介绍地球表面的三个层次、不同地形地貌以及地球表面演化过程,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构造和变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图片介绍、模拟视频、探究考证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会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状,并认识其特点。
2.学会做地表模型,绘制地表模型平面图,初步认识地图。
3.培养信息收集能力,意识到利用地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状,并认识其特点。
难点:绘制地表模型的平面图教学资源:7组电脑连接网络塑料小盆沙土若干带有网格的明胶片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1.出示三个小动物关于地表形状的争辩。
(小猴:专门简单,我觉得地球上差不多上连绵起伏的高山,那儿有吃不完的野果;青蛙:不对不对,地球上到处差不多上田地和池塘,我们蛙声一片,生活美满;海龟:呵呵,你们说的都不对,地球上到处差不多上海洋,我游来游去都望不到边。
)2.学生交流:它们的争辩有道理吗?什么缘故?3.过渡:看来地球表面形状有各种各样,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今天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三个小动物的争辩问题。
揭题板书。
二、上网搜索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1.教师黑板上出示不同地势文字:阿尔卑斯山别桥罗布泊浙西大峡谷崇明岛青藏高原贵州梯田自由2.任务:各组每人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每人搜索一个地势,下载上传到百度云盘,相互讨论自己搜索到地势有什么特点,简要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3.学生分组搜索地势并下载上传,讨论地势特点。
4.大组交流:打开云盘,请同学介绍自己搜索的地势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典型地势特点:平原:低平而宽广。
(课件)盆地:周围山地、高原围绕,中间地势较低。
(课件)山地:地势高而坎坷,峰峦高耸。
(课件)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课件)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课件)5.小结出示视频:千姿百态的地势特点。
二、制作地表模型,绘制地势图。
1.谈话:地球的表面真是千姿百态,赞扬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我们如何样记住或利用这些不同的地势呢?(做模型画图)2.介绍材料:今天我们就各组带来的泥土、花草、树叶在塑料盆中做小组喜爱的模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案(1)

地球的表面
课程标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能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具体某个地方的地形。
教学背景: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已经有初步的了解,有的是通过书本得知的,有的是通过电视节目欣赏到的,有的是自己实地旅游看到的,但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对这些地形进行分类与整理,更不能准确的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对于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更是模糊不清,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
本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后面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常见的地形: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能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自己旅游拍的照片(背景是丘陵)今天,我带来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下?观察我身后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2、我们余姚有这种地形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能说说那里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3、揭示课题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了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二、初步感受,分类整理1、地球表面是光滑、平整的吗?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吗?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冰川、河流、湖泊、高山、平原、盆地……)3、观察12张六种地形图片,说说地形特点PPT看来大家知道的地形地貌还真不少,我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片,每位同学自由选择一张图片小组内说说它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⒉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沙漠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⒊知道家乡地貌特点:山地、平原、湖泊。
溧阳及周边主要地貌名称:南山竹海、天目湖、太湖等。
⒋会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学会做地表模型。
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教学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三、教学准备
平板电脑、塑料盘子、沙石
谷歌软件、资源网站、课件、QQ群平台、前测问卷、后测问卷。
四、教学过程:
㈠欣赏美景,互动调查产生研究问题
⒈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如果你知道它是哪里,可以轻声地说出来,一起来欣赏!
⒉播放溧阳风景图片(配乐)。
⒊谈话:风景漂亮吗?这是哪里的风景?我们溧阳的地形地貌是有山有水,但溧阳只是地球表面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地球的表面还会是怎样的呢?先来考考大家!
⒋出示要求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自主完成问卷。
5、大屏展示学生的答卷情况。
6、谈话:从大家的答题情况看,同学们对地球的表面还是比较了解,地球表面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陆地和水域)
地球的表面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地球的表面的样子(也就是地形地貌)具体有哪些呢?有的同学知道
高原、有的知道平原、有的知道山地、有的知道盆地,还有的选择了岛屿,选择了江河、湖海,从答案的数量看,显然有许多同学同时知道好几种。
㈡自主探索,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
⒈这些地形地貌中,你对哪种有些了解?它的样子大概是怎样的?(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沙漠、江河湖海等)
(预设)山地:众多山所在的地域;高原: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有的高原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平原: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盆地:四周高,中部低;沙漠:大面积的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
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千姿百态,你想亲自去看看吗?
⒊出示谷歌地球软件:今天我们就借助科技的力量来一次环球旅行,去看一看我们最想看的地形地貌,仔细观察它的具体特点。
⒌介绍操作方法:桌面上有谷歌地球图标,打开它就进入了地球世界,可以在平板上拉远拉近与地球的距离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的表面,也可以用平面视角仿佛自己站到相应的地方,环视四周。
⒍出示任务:
找:环游地球,先从中国开始,找一找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截图分享在QQ群里。
写:用文字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
画:在自己的记录纸上简单画一画你找到的地形地貌(至少两种)
挑战(完成前三项任务的同学):观察一下,中国地形由东向西的特
点,如,地势的高低变化、主要地形的不同点等。
⒎汇报交流:
你观察到地球表面有什么样的地形?它的特点是什么?
⒏小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态的地貌,如高山、平原、海洋、湖泊、沙漠、岛屿等。
可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壮观。
(9、10教学内容机动,根据上课情况相应调整)
⒐中国的地形地貌由东向西有什么特点?
⒑小结:东面靠近海洋,地势低平,西面多山脉,地势高、沙漠多。
㈢分析对比,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方式方法的不断前进。
⒈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整个地球的表面,依赖的是什么?
(谷歌地球、科技的发展等)
⒉讲述: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认识地球表面形态。
⒊提问:未来科技发展会更加迅速,我们了解地球表面方式方法还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⒋小结: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对地形地貌的了解也会更方便、更准确、更全面。
⒌提问:古代人,科学技术不发达,他们是如何认识地球表面的呢?(肉眼观察、文字记载、画简易图等)
⑴出示:徐霞客资料图片。
你知道他吗?
⑵讲述:为了考察得准确、细致,大都步行前进。
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对于所遇的险阻,他都以顽强的斗志去克服,而且无论身体多么疲惫、条件多么恶劣,他都每天坚持写日记。
这些旅游日记记录了他的旅途经历、考察的情况以及心得体会,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有关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材料。
⒍出示古代、现在、未来认识地形的方式图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地形的方法更先进,认识也更丰富、更准确。
㈣动手实践,体验地形模型制作过程
⒈出示做好的地表模型:知道这是什么吗?(地形模型)
这个模型呈现了哪些地表类型?
⒉根据自己的研究收获,做一个地形地貌的实物模型,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
⒊讨论:你们准备做怎样的地形模型?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分工合作?
⒋小组制作活动:领取材料,分组制作地形模型,并拍照上传。
⒌交流欣赏地形模型。
㈤拓展延伸,巩固新知并引导后续探究
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问卷测试,随堂反馈。
3、播放地形地貌精彩图片: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让我们的地球壮丽多姿、风光无限。
4、问题:地球表面的神奇魅力让我们兴奋不已,地球漂亮外衣下面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同学们可以课后先了解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地球的内部》,欢迎到时与我们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