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学案
天工开物导学案
![天工开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239740b4e767f5acfcee4.png)
5.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地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淅淅地竹蓬,船头水声汨汨。——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我独自阑珊地笑了。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学习目标】
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天工开物》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上》“开物成务”,意为以人工技巧开发自然界的有用之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内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为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每章都用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古雅的文言词语(两个字)命名,体现了丰厚的文化意韵。每章篇首都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对本章内容作提要钩沉。上卷六篇,内容包括谷物及其加工、制盐、制糖、制衣及染色等;中卷七篇,内容为手工业技术,包括制陶、铸造、车船、锻造、开矿、制油等;下卷五篇,内容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五金生产、兵器制造、丹青颜料制作、酿酒、珠玉开采等。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对这样的编排次序,作者在《天工开物序》中作了说明,就是要体现他“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设过五经博士、算学博士、医学博士,但从来没有过农学博士、工学博士。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做骂人的话(原话见《天工开物·乃粒》),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https://img.taocdn.com/s3/m/9866aef8910ef12d2af9e7ee.png)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已经)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方言)语百千,不可殚.(尽)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早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洪水)已过,六月方.(才能)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yì割)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己偕.(一起)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奇特的稻种)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睛,则汲.(jí)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育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也。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9a2e8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a.png)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学习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3. 能够在课后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重点: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性
2. 能够在课后对书籍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1. 课件PPT
2. 教材《天工开物》
3.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天工开物》这本书,并简要介绍作者和书籍内容。
二、讲解:介绍《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以及书中对一些重要发明的记
录和描述。
三、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天工开物》的内容,探讨其中涉及的发明和创新对中国古代
科技的影响。
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和归纳《天工开物》的内容。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工开物》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天工开物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b5112ff242336c1eb95efc.png)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解,翻译全文;.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接触中古古代科技的唯一一篇课内作品,学生在有了基本文言基础的同时,对本课文的理解应相对较容易。
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研读理解课文;2、了解《天工开物》的写作背景及特色;重点梳理课文,借助参考书,翻译并梳理写作思路难点注意重点字句的翻译【导入】一、知识链接1、宋应星及《天工开物》的简介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
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
着有《天工开物》。
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诸多内容。
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
《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它也表明这个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比欧洲落后了。
同一时期的伽利略已经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定律了,而中国还停留在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阶段。
2、背景简介: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https://img.taocdn.com/s3/m/9866aef8910ef12d2af9e7ee.png)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已经)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方言)语百千,不可殚.(尽)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早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洪水)已过,六月方.(才能)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yì割)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己偕.(一起)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奇特的稻种)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睛,则汲.(jí)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育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也。
天工开物两则 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eeefc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9.png)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教案标题: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包括《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学习相关的科技词汇,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了解《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掌握相关的科技词汇,理解其意义并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1. 《天工开物》相关典故的资料和内容摘要。
2. PPT幻灯片展示和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课的主题:“天工开物两则”,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探究兴趣。
2. 通过展示几个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产品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步骤二:学习《天工开物》典故(15分钟)1. 介绍《天工开物》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
2. 分别讲解两个典故,包括物理学家张衡的“浑天仪”和工程师吴思恩的“汉钟”。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实物和原理,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步骤三: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代科技成果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步骤四:学习科技相关词汇(15分钟)1. 教授与本课相关的科技词汇,如“浑天仪”、“汉钟”等。
2. 解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
步骤五: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典故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典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制作一个模型或展示物品,以展示其原理和应用。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
2. 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重点内容,并进行互动讨论。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其他古代科技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2. 分组开展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科技想法和设计方案。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 龚德国](https://img.taocdn.com/s3/m/b617260976c66137ee0619ef.png)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第一段:稻的种类。
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形状和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第二段: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一步湿种,第二步播种,第三步分栽。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e44673561252d380eb6e22.png)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整体感知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
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
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
初中历史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天工开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4ac1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8.png)
初中历史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2.认识《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3.掌握《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些重要发明和发现。
教学重点:1.理解《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3.掌握《天工开物》中的一些具体发明和发现。
教学难点:1.理解《天工开物》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2.理解和掌握《天工开物》中详细的科技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天工开物》的封面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什么是《天工开物》吗?它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内容1.介绍《天工开物》的作者和出版时间。
2.谈论《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意义。
3.讲解《天工开物》中的一些重要发明和发现。
三、实践活动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的内容,设计小组活动或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天工开物》中的知识。
四、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天工开物》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份关于《天工开物》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内容,衡量学生对《天工开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1.教材《天工开物》。
2.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内容。
3.实验器材或模型展示相关科技发明。
4.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材料。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天工开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教案(系列二)](https://img.taocdn.com/s3/m/b723cf14c1c708a1294a440d.png)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教学目标: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2、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班学生不要求掌握)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教学时数:二第一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8 《天工开物》两则
![8 《天工开物》两则](https://img.taocdn.com/s3/m/4b38b10e58fafab069dc0283.png)
前置性学习笔记:
1.字音字义等标注在书上。
2.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1.在听了同学们思维导图的分享展示及老师点评之后,针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修改完善。
2.思考:《稻》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有哪些?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同学范文,将自己的情境改写文字进行有效修改和完善。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天工开物》两则学习任务单
淮北一中郭丽丽
姓名:月日
前置性学习:
1.针对字音、字义及文言文特殊现象做一些笔记并提出疑难问题。
2.请认真阅读《稻》部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你的理解呈现出来(可附纸)。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核心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相关联内容的图解方式。)
3.思考:《治铁》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有哪些?
课堂笔记:
1.重点文言现象归纳
2.课文层次结构
3.课堂心得与收获
课后作业:
1.有条件和感兴趣的同学课外阅读《天工开物》相关的其他内容,可完成读书笔记或阅读心得。
2.拓展阅读课后文字,对本单元“科学之光”、科学素养等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
3.进一步搜集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科技成就,选取一个方面或综合思考,写一个小练笔,题目自拟。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 8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 8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40f7dd312b3169a551a41c.png)
8 《天工开物》两则时间让你与众不同吴晓波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的助理。
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
里尔克问罗丹:“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其实,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是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40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不屑去做的。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
40岁时,他被《时代》杂志评入“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和成吨的原始资料。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的好时光。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但五次会试均告失败。
仕途的失意,使他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他在田间、作坊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91062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6.png)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 掌握《天工开物》中涉及到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
-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天工开物》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天工开物》中涉及到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天工开物》中科技成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的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工开物》的相关资料,包括原文、译文和科技成就的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天工开物》相关内容,了解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的成书背景。
2. 提问:《天工开物》在我国科技史上地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天工开物》原文,了解书中涉及的科技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天工开物》中的重要科技成就,如陶瓷、纺织、冶金等。
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对比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与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差异。
2. 学生分析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认识科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五、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工开物》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天工开物》科技成就的综述性文章。
教案-天工开物两则-语文高二下
![教案-天工开物两则-语文高二下](https://img.taocdn.com/s3/m/b62186a5d15abe23492f4d1b.png)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句式,理解文本含义2、利用思维导图概括两则的主要内容3、体会作者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关注民生的科学精神4、理解作者“天工开物”的科学思想5、了解古代科技的辉煌成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6、思考古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情分析】经过必修和选修阶段的学习,高二下学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提升。
《<天工开物>两则》篇幅适中,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在课前顺利完成文言文知识理解和文本内容梳理的预习任务。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的选文来自古代科技名著。
学生对这类文化典籍的阅读很少,基本止于文化常识的概念识记,对书中所体现的科学成果、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不甚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工开物》所体现的优秀的科学成果、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我们中国古代居然有这么多可以跨越时代的科学发明,不仅如此,我国很多科技成果还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比如四大发明,推动世界科技革命的进程。
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我们都有很多“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同样诞生于我国,它被称为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革命。
这部书就是《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的宋应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工开物》的两则文本,了解古代优秀的科学成果,体会古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一)自读文本,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预习时文言文知识理解的难题。
(二)小组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惑。
(三)教师提问本课重要文言文知识,巩固理解。
三、科学成果学生利用思维导图,逐段概括文本含义。
(一)《稻》1、第一段从粘性、功用、稻谷形态、稻米色泽介绍了水稻的种类。
2、第二段从湿种、播种、分栽三个步骤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
3、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成熟受到南北气候、稻种特性、水源丰枯、地势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20-21版:8 《天工开物》两则(创新设计)
![20-21版:8 《天工开物》两则(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5406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b.png)
8《天工开物》两则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期,我们要传承工匠精神,以匠心独运践行初心不改。
工匠精神是专注。
像铁匠抡锤砸铁,纵使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也一如既往,一锤接着一锤砸总会敲出精美的器具。
我们当传承铁匠精神,专注于自身工作,心无旁骛,不放松不懈劲,持续发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所处环境恶劣,也当心如止水、平静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专注锻造完美人生。
工匠精神是严谨。
木匠以角尺度量世界,一尺一寸在他眼中都有规定,不能多也不能少,毫厘之间便是严谨,正是具有这样严谨的态度,每一块木头之间的衔接才能做到严密契合,每一件作品才显得精致无暇。
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尽可能减少出错,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提升。
工匠精神是温暖。
花匠每天都坚持浇水护园,让每一片土地不再干涸,让每棵植物都能吮吸甘霖健康生长,从而苍翠挺拔。
此外花匠勤于修剪枝叶,保证每棵植物不会旁枝斜出,做到整齐划一,正是他们的细心呵护,用心栽培,用温暖造就了我们眼中的那片美不胜收的怡人风景。
新时代,无论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与挑战,只要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做到对工作专注,对事严谨认真,与人为善,用情温暖,初心不改,我们定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作家作品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但五次会试均告失败。
仕途的失意,使他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他在田间、作坊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
崇祯七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在这个时期,把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后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ba29c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2.png)
8 《天工开物》两则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天工开物》两则的研读,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科技成果及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重点研读《天工开物》中的两则,分别是“内地伶仃火器法”和“大明通行证”,探究其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
2. 知识点梳理•《天工开物》简介•“内地伶仃火器法”的科技成果•“大明通行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3.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天工开物》两则中的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三、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文本中的内容及其意义。
•个人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2. 课堂具体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以《天工开物》为主题,让学生先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步骤二:个人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学习。
步骤三: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文本中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交流思路并归纳出共性。
步骤四:课堂讲授让学生阐述各自小组的思路,引发全体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和讲解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步骤五:总结教师介绍总结性内容,讲述故事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步骤六: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简短的评论,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感受、心得体会等,并让其在下次课上发表。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讨论和评价问卷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自我评估教师可在课堂后对授课内容、方法、课堂管理等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资源•《天工开物》两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评价问卷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讲的讲解,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并通过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学案
主备: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
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习重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
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助学资料: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
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
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
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
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2、《天工开物》见课本69页阅读指南
3、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
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第一课时
A级任务《稻》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词读音
秔()粳()粘()稌()糯()婺()俟()殚()潦()刈()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
湿种
..()
..()之期名.()为社种
俟.()其生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
..()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结果
..()而已
凡秧既.()分栽后凡稻旬日
..()失水
待夏潦.()已过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
其再.()栽秧六月刈.()初禾
任从
..()烈日旱干无忧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
..()全无不足尚.()
三、翻译句子,并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2、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3、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4、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B级
文段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稻的?
第二课时展示
第三课时
A级任务《治铁》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炽()枵()淬()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取己炒熟铁为.()之以为
..()受锤之地
非无稽
..()之说也其炎更烈于.()煤
炭居.()十七也别.()有铁炭一种
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取其神气为媒合
..()水火未济.()
其质.()未坚入清水淬.()之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2、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3、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4、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B级
中国古代焊接铁器的方法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具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