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3、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 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 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的关系—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1、密切联系 (1)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2)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 岛“使译通于汉”。
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3)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 2、经济交流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三、同越南的关系 ——山水相连 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的象牙、犀牛、珍 珠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 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 (奠定了基础) 西域都护的设立 (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甘英出使大秦 (进一步了解了西行路线,对 丝绸之路的探索到达最西点) 注意: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始于丝绸之路。 (2)路线:
(1)双方间接贸易往来。 (2)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将象牙、 犀角赠给东汉皇帝。(正史中中国同欧洲 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引申: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与中 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是属于中华文化 圈内部的交流,是以中华文化传播为主体 的,是中华文化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属于两个对等 的文化圈间的交流,东西两种不同的文 化相互碰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丰 富了世界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下西洋
目 的
性 质
西方远航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影 响
原 因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力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05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2 3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内涵。
推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交流,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 力。
提升国际地位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拓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
03
两汉时期与南洋的关系
与东南亚的关系
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换, 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
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活跃期,中国的儒学、佛教和道教等文化元素对东南亚产生了 深远影响,同时东南亚的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元素。
移民与侨民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政府重视文化交流,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 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
推动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政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通过设立关市、互派商使等途径,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发展。
文化交流政策
01 02
传播中华文化
两汉时期,中华文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对周边国家和 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等方式,向周边 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02
两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
总结词
张骞出使西域是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他两次出使 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 易打下了基础。
详细描述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他两次出 使,穿越河西走廊,深入西域各地,与当地政权和民众进行 交流,建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 化、物产和军事技术。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二)两汉对外交往的概况
(三)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实行较开明 的外交政策; 的外交政策;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 吸引力; 吸引力;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陆上丝绸之路图
河西走廊
葱 岭 安
长安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含义: 1)含义: 2)开辟原因 2)开辟原因 路线: 3)路线: 4)意义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远及欧、 走向世界; 远及欧、非,走向世界;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含义: 1)含义: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是西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品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最 早提出“丝绸之路” 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 霍芬的。 霍芬的。 南方陆上丝路: 身毒道”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 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 桥梁。 桥梁。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一、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有很多燕、赵、齐人去朝鲜;②西汉初年,朝鲜半岛的三韩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③中国与朝鲜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二、与日本的交往: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② 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使者以“汉委奴国王”金印。
三、与越南的交往: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推广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四、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①安息是古代波斯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是古代罗马帝国,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甘英只到波斯湾;③《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时和这之后,中国和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五、认识
1.经济文化输出或输入取决于先进经济文化的 吸引力 2.只有不断学习,互通有无,才能使自身发展 起来 3.不同文明在不断的碰撞中相融、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三、秦汉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3. 文化:科技文化进步、发达
4.政策: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对外开放政策
5.交通:中外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①张骞通西域;②西汉丝织业发达; 条件: ③西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 化发达;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 两道至疏勒→葱岭 西南:大月氏、安息、大秦 北:大宛、康居
中国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①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 1.西亚安息: 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之间 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2.欧洲大秦: 使者往来: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而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
经济交流:通过海上间接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二、秦汉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以陆路为主 2.方式多样,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占比重大 3.具有单向性,输出多,输入少 4.开始关系.
一、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二、秦汉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
三、秦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四、秦汉时期对外交流产生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一)与朝鲜的交往 ①秦汉之际: (1)使者往来: (二)与日本的交往 ②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赴汉 (2)文化交流: 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 , 人称“秦韩” (三)与越南的交往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图1
图2 印
①图1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汉武帝时滇池地区的滇王归附汉朝,朝庭 在其地设郡,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说明了汉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滇池地区与汉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图2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 绶”
说明了汉朝和日本的密切交往,而“汉委奴国王” 金印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友好
无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 越南 南 亚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欧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 未达
洲
大秦王安敦遣使
出: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 珠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 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 好往来
二、特点
①范围广
②形式多 ③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非洲
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与欧洲开始有直接交往 ◆商品以铁器、丝绸为主,以输出为主
地 国家 区
东 朝鲜 亚
日本
2-6两汉的对外关系(课用)
孟加拉湾 沿岸诸国
印度半 岛南端 (最远抵达) 最远抵达)
地 国家 内容 区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 友好 无 东 朝鲜 亚 日本 东 越南 南 亚 西 安息 亚 欧 大秦 洲
使臣往来 甘英出使大秦 大秦王安敦遣使 三韩遣使赴汉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入:檀弓,果下马, 檀弓,果下马, 铁器, 出:铁器,铜镜 铁器,铜器, 出:铁器,铜器,丝 帛 出:铁器牛耕技术, 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象牙,犀牛, 入:象牙,犀牛,珍 珠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两汉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条件和特点 1,条件 ①国家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国家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两汉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③两汉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科技文化领域的先进; ④科技文化领域的先进;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⑤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两汉与越南的交往 经济文化交流 (先进技术) 先进技术) 铁犁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 中国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等 土特产和珍稀物产) (土特产和珍稀物产)
越南
四,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⒈开通条件 两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 ⑴两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 ⑵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⑶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政府的重视与保护(西域都护的设置). ⑷政府的重视与保护(西域都护的设置). ⒉路线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示意图
大宛, 大宛, 康居 玉门关 葱岭 疏勒 阳关 安息, 大月氏 ,安息, 大秦 河西 走廊 长安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示意图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示意图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经济: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三、同越南的交往
(1)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往中国。 (2)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西亚
①西亚的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频繁 ②安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
五、欧洲
(1)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2)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
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六、丝绸之路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1.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影响: ①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 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
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古代丝路
楼兰遗址
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 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影响: 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 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1)历史条件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内容: 以商贸为主,并具有很大的单向性;中国开 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②路线: 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范围: 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 亚等地区的国家交往频繁,也扩展到欧洲 ④影响: 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 亚文化圈,对世界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2.成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
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分析秦汉文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秦汉时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繁荣局面,成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
汉朝空前强大,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着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
当时在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中国古代称之为大秦)和安息两个大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中朝之间关系密切,交往始于殷商,从未间断。
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和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后汉书·东夷传》)。
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后,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
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中朝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
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工具等输往朝鲜。
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
中国先进的文明传到朝鲜,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中日之间很早就有联系。
中国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
说明当时我国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汉武帝时,日本一些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王得赐印绶(“汉倭奴国王印”)。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04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 评价
政治评价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两汉时期,通过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有效维护 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扩大了疆域。
巩固边防安全
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和合作,有助于巩固边防安全, 减少外部威胁。
提升国际地位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影 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丰富了中华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 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对中国文化传播
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与西域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 化圈。
两汉时期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西域 诸国也派遣使者来华,带来了各自地区的特产和文化。
与南亚、中亚的交往与贸易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进行贸易往 来。
通过陆路交通,两汉与南亚、中亚开展了丝绸、铁器、漆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些地区也向中国出口了象牙、宝石等珍贵物品。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两汉时期与匈奴的交往频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虽然张骞被匈奴 俘虏,但他最终逃脱并完成了使命,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如河西走廊、辽东等地区。战争的结果 往往是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两汉在战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还涉及到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影响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2.6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丝绸之路汉代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通往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通道,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此西运,故称为丝绸之路。
汉以前,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
西汉初年,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西域地区各小国亦为匈奴所控制,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以后,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率汉军收复河套以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西征,大败河西匈奴军。
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
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以后又从敦煌到盐泽筑造了很多烽燧亭障,以防御匈奴南侵。
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国,更其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扜泥城。
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以保西域通道。
至此丝绸之路日益畅通,大量丝绸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了中国。
此后,王莽当政和东汉期间,西域曾几度因政局波动暂与汉廷短时中断联系,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与欧、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达300年。
这条丝绸之路,大致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
由楼兰分南北两道。
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乌垒、轮台,再往西经龟兹、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
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路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路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
永平十六年(73),东汉明帝派窦宪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南侵西域。
此后,汉与匈奴曾互争伊吾卢而多次交战,终于迫使北匈奴西迁,汉政府遂开辟了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卢,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经焉耆,越天山至龟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②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②两汉时期:A、三韩:B、辰韩: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②中国: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1、西汉汉武帝时: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②经济往来: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1、越南:2、中国: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意义:①沟通了②是③促进了A、传出:B、传入: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②线路:③意义: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陆上交往:③海上贸易: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阻隔国家:③主要事件:A、公元97年,派出使,到达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中关于基础网络”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重点、难点、考点问题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④张骞沟通西域;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⑦阶级比较重视基础金题1、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地区的安全生产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③修筑长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④长城起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2,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C、保护人民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3、下列关于匈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之际,匈奴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B、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已普遍使用铁器C、汉武帝时,汉政府与匈奴“和亲”D、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排列下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①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④班超经营西缄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6、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
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
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
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③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会状况
①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
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
译通于汉”。
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从《汉书·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
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①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
②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
③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
④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
⑤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
和文化的发展。
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①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
②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③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④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①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
②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
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
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①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②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
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4.海上丝绸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
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
A.阅读课本插图《海上丝绸之路》;
B.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
斯里兰卡。
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5.评价:
①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
地区联系起来。
②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
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
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①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
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