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气候变化、地震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关系的掌握。
3.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五)总结归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神秘与壮丽。接着,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能孕育生命?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随后,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观看心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服务社会的志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关爱我们的家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地球圈层的主要特征。
2. 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诠释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理解地球圈层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诠释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球圈层结构的图片和相关数据。
2. 准备地震波传播模拟软件,以便在教室上演示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如球体和地球仪,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波传播的方式来诠释地球圈层结构及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震分布之间的干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探究学习在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圈层进行深入探究,如地壳、地幔、外核等。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等方式,了解该圈层的结构、组成和特征。
探究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砚汇报本组的探究效果,与其他同砚分享。
3. 讨论与交流在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可以组织全班同砚进行讨论与交流。
可以提出一些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问题,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增进全班同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总结与延伸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在了解地球宏观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通过归纳法、对比法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通过读图绘图、动手操作演示,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训练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保护地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等资料,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利用图示和表格等方式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应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表格形式,或者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层结构的认知框架;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可以用列表比较法来比较横波和纵波的区别以及地球主要圈层的特点。
重点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常说,学习地理就是一个谈天说地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就回到地球本身。
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的结构都很好奇,19世纪一位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家凡尔纳写了一本小说-《地心游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论述明确,注意排版美观。
2.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3.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针对错误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环境的形成等。但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认识尚浅,特别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利用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圈层结构的变化,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课前提供预习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4.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适时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地壳圈、地幔圈、外核圈和内核圈。
2.掌握各个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上自然现象的关系的认识和探究。
三、教学准备1.大气圈、地壳圈、地幔圈、外核圈和内核圈的模型或图示。
2.大气圈、地壳圈、地幔圈、外核圈和内核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介绍材料。
3.有关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上自然现象的案例分析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地球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星球,我们要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作用(30分钟)a.学生观察模型或图示,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大气圈、地壳圈、地幔圈、外核圈和内核圈的特点和位置。
b.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各个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
3.圈层与自然现象的关系(30分钟)a.教师介绍地球圈层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自然现象的影响和作用。
b.学生小组讨论自然现象与地球圈层的关系,展示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4.拓展和应用(2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下资源开发、人类活动对大气层的影响等。
b.学生小组进行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或事件,探究地球圈层与该区域或事件的关系,并用报告的方式展示研究结果。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和重要意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五、教学延伸。
初中地球圈层教案
初中地球圈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相互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2. 教学难点: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特征。
(2)提问: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各圈层有什么作用?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主要特点。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圈层的图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记忆。
6.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的示意图。
(2)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2)新课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巩固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复杂的圈层关系时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空间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针对本章节内容,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理解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内容,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实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对于难点部分,则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数据分析、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逐步攻克难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基本概念的理解。
-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地图分析题: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指导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课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圈层结构知识。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观察能力。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貌特征,并提出问题:“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运动、地球形状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二式,详细讲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
-大气圈: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以及大气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圈:讲解水圈的分布、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指导】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述地震波的类型、特点及意义。
2、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构成(四大圈层)及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从位置、组成、特点、意义等方面,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4.、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划分和特点;难点——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及与地球结构特点的关系。
教学策略:分层教学。
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观看地震波传播动画,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要点如下: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其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较快且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如下表。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P22图1.34(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2)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3)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情况。
要点如下:(1)传播特点: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形成不连续面(莫霍面),在地下约2900K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形成不连续面(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子的话,上下的振动方向就与水平的传播方向垂直了是吧?
横波的传播形式和绳子的传播形式类似,同学们可以这样来类比记忆。大家继续看书本21页第一段的内容,看看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生:不一样。如何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师:介质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一样吗?
生:不会,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都基本掌握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那我们现在就尝试利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下探测得到的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
师:我们先看看它的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生:横坐标代表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纵坐标代表深度,越往下,深度越深。
3、比较法(比较不同圈层的特点,比较地壳和岩石圈的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进行学习、生活等内容都是在地球表面,人们的足迹也几乎踏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尽管现在科技很发达,人们却无法亲自钻进地底下看看地球内部是什么?聪明的人类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知识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大家想不想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利用地震波探测,探测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扮演一下科学家,对地球的内部一探究竟。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现象,并让他们尝试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划分)
2、演示法(用半熟的鸡蛋直观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
3、讲解法(地球内部和外部各个圈层特点的讲解)
学法:
1、观察法(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绘图法(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师:虚线代表的是横波,实线代表的是纵波。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纵波和横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先观察地震波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幅图,主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吧?一个大概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了,一个大约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我们把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的面称为莫霍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的面称为古登堡界面。然后,我们可以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岩石圈。
同学们,你们说,地壳和岩石圈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是由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共同组成的。
以古登堡界面为界,界面以下是地核,我们可以根据纵波波速的变化把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
根据地震波曲线图,横波到达古登堡界面就突然消失了,证明了外核的物态应该是什么?
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的基础)
2、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习基础)
难点:
1、区分岩石圈和地壳(两者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常被误以为两者是等同的)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同一圈层也会有所区别,如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师:那现在大家能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再是前后左右晃动了呢?
师:因为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事实上,横波的破坏性比纵波是要更强的。
师:我们初中学物理的时候曾说过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地震波的传播需要吗?
生:需要。
师:那是不是所有物态都能充当介质?
生:不是,(书本上怎么说?)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师:阅读书本,告诉老师外部圈层有哪些?
生: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师:我们来逐一认识它们。(绘制方格示意图)
师: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没有确切的上解,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师:很好,地震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
我们把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称为纵波,把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
怎么区分呢?老师这里有一根弹簧,如果我把它拉长的话,弹簧怎么振动呢?
生:上下。
师:它的传播方向呢?,也是上下是吧?也就是说它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我们可以把弹簧的振动类比为纵波的传播。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我们称之为生物圈。由此看来,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些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圈层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到底是怎样促使,演变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那么各层又有什么特点,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呢?我们不妨一起分析一下。(边版图边解释)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但它的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所以洋壳的平均厚度是小于17千米的。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把它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这一层的温度很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大家要注意,熔融状态并不是液态,仍可把它当做固态,所以横波依然可以通过。
【新课教授】
师:既然我们是要利用地震波的原理进行研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1页第一自然段,找到地震波的含义。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穿插一个小知识,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人们首先感到的是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再是前后左右晃动,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液态。大家有没有发现,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了?
这说明了物质有可能由液态转为了固态,内核的物质状态应该是固态。
外核接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过渡: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了解地壳结构外,还需要了解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