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参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急性期布鲁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常见于家畜性动物接触史或工种的人群。

血小板是人体所拥有的一种血细胞,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过程中的血栓形成。

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会受到激活,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

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会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往往会有所升高。

这主要是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骨髓释放更多的血小板进入血液中。

由于炎症反应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会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和粘附,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增加。

除了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外,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凝集功能的增强,促使血小板聚集在炎症部位,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过程。

过度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的消耗和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病情较重的患者常常伴随着血小板计数的明显升高。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了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加重。

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炎症的增加,有时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血小板增多症等。

在评估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程度时,应综合考虑其他的炎症指标和临床表现,以免产生误诊和误判。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炎症的增加和免疫系统的激活,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血小板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

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休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染的证据。

患者应当有感染的证据,可以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阳性;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显示感染病灶。

二、循环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者平均动脉压<65mmHg)、乳酸水平升高(>2mmol/L)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三、血管扩张。

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潮红、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降低等。

四、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肝功能损害等。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感染的证据、循环功能障碍、血管扩张和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休克时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准确诊断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只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标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临床医生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
休克晚期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 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亦不能使之缓解;肺底可闻 湿鸣音,呼吸音减低;X线摄片示散在小片状浸润 影,逐渐扩展、融合;血气分析P02<9.33kPa。
临床表现
休克晚期 脑功能障碍可引起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 痪,及瞳孔、呼吸改变等。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性 脑病、黄疸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鼓肠、出血 等。
临床表现
休克进展期: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烦躁或意识 不清,呼吸浅速,血压下降,脉压小,皮肤湿冷 发绀,常明显发花。心音低钝,脉搏细速,按压 稍重即消失,表浅静脉萎陷。尿量更少或无尿。
临床表现
休克晚期 可出现DIC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表现为:顽 固性低血压,广泛出血(皮肤粘膜、内脏),少尿或 无尿,呼吸增快、发绀,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 亦有心率不快或呈相对缓脉,出现面色灰暗,中 心静脉压和(或)肺动脉楔压升高,心电图可示心肌 损害、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等改变。
血浆或白蛋白。
输液宜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力争在短时 间内逆转休克状态。补液量宜视患者的具体情 况和心、肾功能状况而定。补液过程中宜注意 有无肺水肿征象出现。
治疗
2.纠正酸中毒:
①5%碳酸氢钠(为首选):轻症休克每日400ml,重症休克 每日600-800ml。亦可参照C02CP测定结果计算:5% 碳酸氢钠0.5ml/kg可使C02CP提高0.449mmol/L;
微循环障碍机制
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的容积 变化可经历痉挛、扩张和麻痹三个阶段:
①缺血缺氧期:通过神经反射、病因的直接 作用等引起体内多种缩血管的体液因素共同作 用,使微血管发生强烈痉挛(α受体兴奋),内毒 素本身亦具拟交感作用,致微循环灌注减少, 毛细血管网缺血缺氧。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同时伴心输出量正常或增加,肺循环阻力通常略有升高。

体循环阻力下降被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首要血流动力学改变,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之为高动力型血流动力学状态。

严重感染常导致左右心室的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可表现为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肌顺应性下降。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是外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流分布异常。

在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早期,由于血管扩张和通透性的改变,可出现循环系统低容量状态。

经过容量补充后,血流动力学则表现为高动力状态。

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正常或升高,作为循环高流量和高氧输送的形成基础成为了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点。

感染性休克的这种氧输送正常或增高状态下的组织缺氧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特征,与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氧输送减少的特点明显不同。

严重感染时,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功能也发生改变。

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及组织代谢功能障碍可以存在于感染过程的始终。

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系统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容量减少、组织水肿;组织内通血微血管密度下降,无血流和间断血流的微血管比例增加。

这些改变直接导致微循环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障碍,在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炎症反应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使细胞对氧的利用也明显受到影响。

这些改变的共同作用使组织缺氧及代谢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加速了休克的发展。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

(E级)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通常表现为一个进行性发展的临床过程。

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早期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进行识别和诊断,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不断形成新的共识。

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明确定义和诊断标准:SIRS是机体对不同的严重损伤所产生的全身性炎性反应。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麻醉管理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麻醉管理
七.血液系统功能障碍:PT、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减低,血浆纤溶蛋白降低
八.内分泌系统:血管加压素水平降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对促肾上 腺皮质激素的反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
九.肝功能障碍: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升高
十 .胃肠道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状况下,内脏血管选择性收缩以保证重要 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胃肠道缺血缺氧,上皮坏死脱落,肠道屏障功能 受损。通透性增加,细菌、内毒素和其他炎症介质扩散,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和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 低动力性(低排高阻)
四.呼吸系统障碍:由于SIRS反应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五.肾功能障碍:近年研究感染性休克时肾血流正常甚至增加,然而肾皮质和髓质 血流出现再分布,肾血流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反而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 毛细血管渗漏以及炎症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六.脑功能障碍:急性意识改变,包括昏迷和神智失常,少见癫痫
复苏 三.首选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 四.脓毒症导致的组织低灌注并怀疑低血容量时,第一个3小时初始液
体 负 荷 试 验 至 少 给 予 3 0 m l / k g 晶 2体 液 ( 2 0 1 8 新 指 南 改 为 1 小 时 内 输注30ml/kg) 五.心血管顺应性差时(如心衰或肾衰)早期EGDT可能导致基础疾 病加重,输液速度不宜太快 六.维持CVP8~12mmHg,MAP>65mmHg,尿量0.5ml/kg.h, ScvO2>70%或SvO2>65%
感染
全身炎症反应 脓毒症
器官功能障碍
输液后仍低血压
重度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2016
感染
脓毒症
器官功能障碍,SOFA≥2
脓毒症休克 输输液液后后仍仍低低血血压压,,血血乳乳酸酸>>22mmmm

休克

休克
微循环淤血是各型休克发生发展的共同通路。
微循环变化特点:
1、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2、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3、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4、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长期缺血和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导致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二)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微循环缺血的关键性变化是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兴奋。 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休克时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是休克早期引起小血管收缩或痉挛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不同器官的血管,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的作用却有很大的差别。皮肤、腹腔内脏、骨骼肌和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 α- 受体又占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都发生收缩,其中以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最为强烈,因为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结果是毛细血管的前阻力明显升高,毛细血管前、后阻力比值增大,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显著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该处的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脑血管的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的分布最少, α-受体密度也低,故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脑血管的口径并无明显的改变。心脏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 受体和β- 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使冠状动脉扩张。
微循环变化特点:
1、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2、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感染相关危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感染相关危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

感染性休克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5%
5
J Infect. 2007. 55(2): 136-40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7. 35(6): 874-80
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
u 1、某些病毒或细菌(比如金葡菌)对骨髓的直接抑制作用 u 2、某些治疗药物(比如磺胺)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u 3、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消耗增加 u 4、病毒和细菌对血小板的直接抑制作用
45.9
rhTPO治疗组
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hemostasis 2013 May1
20
rhTPO治疗疗效评价
反应 率 (%10)0
80
65.3
60
40
32.7
20
0
总有 效率
P=0.001
21
对照组(n=49)
rhTPO治疗组 (n=49)
49 26.5
14
TPO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
增殖 / 分化
核内复制 / 胞浆成熟
释放
诱导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
增加巨核细胞的胞浆物,最终形成碎片,促进血小板的生成,释放功能
性循环血小板。
15
TPO的生成部位
肝脏:70% 肾脏及其他:30%
16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国内的 临床应用
与死亡率相关的单变量因素分析
9
王兵,王勇强,高红梅,等,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2):1072-1076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输注血小板 药物处理
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10
2012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指南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一、休克(一)低容量性休克。

1.尽快明确和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

如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借助内镜、介入或手术进行止血。

2.立刻开始液体复苏,输液的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以维持组织灌注。

3.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时输血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1)浓缩红细胞:为保证组织的氧供,血红蛋白降至70g/L时应输血。

对于有心血管高风险的患者,使血红蛋白保持在100g/L以上。

(2)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50×109/L 时,应考虑输注。

(3)新鲜冰冻血浆:早期复苏时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比例应为1:1。

4.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仅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5.对未控制出血的贯通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延迟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并及时止血。

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延迟复苏。

(二)感染性休克。

1.在感染性休克引起组织低灌注时,应进行早期复苏。

即在复苏最初6 小时内,达到以下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保持8~12 mmHg;(2)平均动脉压(MAP)≥ 65 mmHg;(3)尿量≥ 0.5 ml·kg-1·hr-1;(4)中心静脉(上腔静脉,ScvO2)或者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分别≥ 70%或者≥65%。

若经过液体复苏后,ScvO2与SvO2没有达到目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达到红细胞压积≥30%,和(或)输入多巴酚丁胺。

2.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病原学标本,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确定潜在的感染病灶。

3.入院1小时内经验性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则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敏感的抗生素。

血小板参数测定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血小板参数测定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建议测定 C P时要使用含有液状石 OC
够全面l 。 1 碱储备需要通过肾脏来调节 , ] 但作用迟缓。 在急性 呼吸衰竭时,O 急剧潴留, C 碱储备的增加落后于碳酸增加 速度,O C C P就偏低。C P增高 : OC 表示代谢性碱中毒或代 偿后的呼吸性酸中毒。 常见于幽门梗阻、 剧烈呕吐、 胃酸损失 过多; 或服过量碱性药物后所致之代谢性碱中毒。 以及肺源 性心脏病等呼吸中枢抑制疾患所致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C P减低: OC 表示碱储备不足, 为代谢性酸中毒, 亦可为代偿
作 者 简 介 : 彩 霞( 9 1 )女 , 西省 大 同 市人 , 士 学位 , 管 检 验 师 , 要 从 事 , 床 检 验 工作 。 管 17 一 , 山 学 主 主 I 占
文章 编 号 : 6 1 6 1 2 1 ) 9 0 7 ~O 1 7 —8 3 ( 0 1 0 — 6 8 2
偿, 也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的直接后果。相反 , 碱储备减少, 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 或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在呼吸性
酸中毒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时, 仅借 C P说明呼吸衰竭不 OC
氧化逸出, 从而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临床提供

个调整酸碱平衡的可靠依据和有力手段 。 因此为了提高
症 病 因 判 断 的 良好 初 筛 指标 。 关 键 词 血 小 板 参 数 ; 小 板 减 少 疾 病 ; 血 临床 应 用
中图 分 类 号 : 5 4 6 R 5 . 文献标识码 : B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 血细胞全 自动分析仪的
分析仪用核酸荧光染色所得到的新检测指标, 是临床应用的
・67 ・ 8
Pr c e ng o i c lM e i i Se o e di fClnia d cne. p.2 Vol2 01 1. 0 No.9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高危因素的分析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高危因素的分析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高危因素的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8T02:25:36.2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章海迪[1] 王玺[1] 李冬梅[1] 彭媛[2](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对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章海迪[1] 王玺[1] 李冬梅[1] 彭媛[2](通讯作者)1.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昆山 2153012.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昆山 215300摘要:目的对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临床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希望能够对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进行改善。

方法对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来进行分析,主要是有80例患者,在分析过程当中了解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因素。

其中这80例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有33例患者病死,病死率达到了41.25%,生存率为58.75%。

结果结合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身体水平、肌红蛋白水平、器官衰竭来进行评分,还需要结合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脓毒症所导致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结论根据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进行深入分析,在临床干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年龄、肌红蛋白水平、q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来进行深层分析,由此来改善患者的身体情况,并且希望本篇文章能够给予相关人士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预后;因素引言感染性休克为临床常见危急重症,该疾病的产生多由革兰阳性菌、肠杆菌科细菌等病原菌或肝硬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导致,会造成患者意识出现模糊、血压逐渐下降等现象,甚至可能会导致脏器功能受到损伤,死亡率较高。

目前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来展开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工作,主要内容包含病原学诊断、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药物治疗,然后根据数据来进行深入分析,目前可以得知患者在出院之后的病死率较高。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

降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单独风 险依据 ,可观察抗炎与促炎平 衡状 态的指标 ,无 论血小板计数任
否 正常 范 围 ,下 降的 趋 势 更 为 重要 。 【 关键 词 】皿 小 板 计 数 ;脓 毒 症 ; 感 染 性休 克 ; 凝血 系统 ; 免疫 ;血 小 板 生 成 索 ;急 性 生 理 学 及 慢 性 健 康 状 况 评 分 系 统I I l

临床 论 著 ・
脓毒症 患者血小板下 降与感染性休 克发生 的相关性
王征 刘 虹
【 摘要 】 目的 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情 况及其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L 口 J 顺性
分析 4 5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正常范围内下 降 ( 同时测 同 一 时间点的 T P O水平 )与感染性休克发生前 后 的变化 ,以及发生感染性休 克与未发生休克 的脓 毒症 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 ( 同一时间 T P O水平 ) 并 同 AP AC HE I I I(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 况评分系统I I I )评 分对 比分析得 出。 结果 脓 毒症患者
me a s u r e d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1 a n d t h e P L T 1 e v e l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p t i c a n d t h e P L T
s e p s i s b e f o r e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1 8 7 . 7 4 - 5 1 . 7 3 )×1 0 9 / L a n d a t f e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 1 2 6 . 士3 8 . 7 1 ) × 1 0 9 / L , w i t h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一般有哪些?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一般有哪些?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一般有哪些?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临床急症,在美国,每年约有超过230000例病人发生感染性休克。

那么感染性休克一般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感染性休克诊断的血液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可明确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生理表现。

这些监测设备的临床作用在于设备本身、与设备相关的算法以及算法衍生的静态/动态目标。

同样的,关于这些设备的临床作用缺乏共识,并且存在大量争论。

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数十年前,休克病人的标准治疗包括了肺动脉导管(PAC)或持续性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导管这类有创监测设备。

PAC能估计心输出量和测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合其它参数,以便找出休克的病因,并且潜在地影响病人的预后。

2013年,一项包括2923个综合ICU病人的(休克病人的比例未报道)Cochrane综述发现,应用PAC与不应用PAC的病人间病死率没有差异。

一项在77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进行的液体及导管治疗试验(the Fluid and Catheter TreatmentTrial)的二次分析证实,在40%的休克病人中,PAC增加了住院费用,但并未带来病死率的改变。

持续ScvO2监测导管可以替代PAC,但在一项近期有关验证脓毒症休克复苏的RCT中,未显示出比乳酸清除率更高的优势(表2)。

目前一致推荐,不常规在休克病人的治疗中置入PAC,并推荐仅在少数合并右室功能不全或者严重ARDS的病例中应用。

在过去15年期间,美国PAC 的使用明显降低。

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应用微创或无创技术,如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或目标导向心脏超声技术能进一步阐明休克的生理学状态。

校正的脉搏轮廓分析设备提供持续的心输出量测量、逐搏心搏量、脉压变异,以及其它参数。

在一项研究中,来自31个ICU中的388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被随机分组至24小时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组和常规监测组。

无监测设备相关的治疗方案,干预组在6h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逆转率或病死率与对照组均无差异。

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理学2023指南

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理学2023指南

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理学2023指南
简介
该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有关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理学的最新知识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定义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通常伴有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学特征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血液细胞的异常改变、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血压和组织灌注的紊乱。

- 血液细胞的异常改变: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左移和血小板减少。

- 炎症介质的释放: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会被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 血压和组织灌注的紊乱: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压通常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应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早期的液体复苏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

- 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

-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发现感染性休克的一些特征性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炎症介质水平等。

- 液体复苏:早期的液体复苏可帮助提高血压和组织灌注,加速恢复。

- 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感染源。

结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该指南提供了有关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指导,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疾病。

感染性休克指南

感染性休克指南

感染性休克指南一、早期识别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识别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症状。

此外,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血乳酸水平升高等实验室指标也可能提示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对于存在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异常,应高度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可能。

临床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评估和诊断。

二、诊断标准目前,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的感染灶: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确定存在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2、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满足以下至少两项条件:体温> 38℃或< 36℃;心率> 90 次/分;呼吸频率> 20 次/分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2 mmHg;白细胞计数> 12×10⁹/L 或< 4×10⁹/L,或未成熟粒细胞比例> 10%。

3、低血压:尽管充分补液,收缩压< 90 mmHg,平均动脉压<65 mmHg,或收缩压较基础值下降> 40 mmHg。

4、组织低灌注:血乳酸水平> 2 mmol/L,或存在少尿、急性意识障碍等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器官功能支持等。

1、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在感染性休克发生后的最初 6 小时内,应尽快达到以下治疗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 8 12 mmHg。

(2)平均动脉压(MAP)≥ 65 mmHg。

(3)尿量≥ 05 ml/kg/h。

(4)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70% 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65%。

通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达到上述目标,以改善组织灌注和氧供。

2、抗感染治疗(1)在诊断感染性休克后,应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并在 1 小时内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缓慢,易被
误诊。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常常发生变化,这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降低,常见的范围为(120-160)×109/L。


是由于布鲁氏菌在人体内其他致病菌一样,会引发炎症反应和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
血小板的过度消耗。

长期以来,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评价急性期感染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同时,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也明显增大。

MPV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平均血小板的体积大小,是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反映。

MPV增大反映了血小板进
一步激活,增加了其在微循环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有利于原发病灶的控制和清除。

但是,随着疾病恢复,血小板活化程度逐渐降低,MPV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同时,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也发生变化。

PDW是血小板体积的变异范围,正常值范围在10%-16%之间。

而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PDW值也常常增加,这意味着血小板的体积的分布范围扩大,表明炎症和出血状态。

总之,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疾病程度和病情预测密切相关。

因此,医生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计数、MPV和PDW等指标,评估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病情、指
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这对于及时诊断、治疗和有效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展至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和组织灌注不足所致。

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休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乳酸浓度升高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情况。

二、生化指标。

感染性休克的生化指标包括,血乳酸浓度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灌注情况,有助于对感染性休克进行诊断和评估。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中心静脉压升高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状态,有助于对感染性休克进行诊断和监测。

四、组织灌注指标。

感染性休克的组织灌注指标包括,尿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有助于对感染性休克进行诊断和评估。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可以进行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以帮助对感染性休克进行诊断和评估。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和其他辅助检查。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指标,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评估感染性休克,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率 为 3 2 . 5 2 %, 约登指 数为 0 . 0 5 1 ; P D W 最佳 临界 值 >0 . 1 2时 , A U C为 0 . 7 4 7 , 敏感度 为 8 2 . 9 6 %, 特异 度为
5 7 . 1 4 %, 诊 断正确率为 7 4 . 8 0 %, 约登指数为 0 . 4 0 1 。 结论
MP V最佳 临界值 >1 0 . 5 n时 , A U C为 0 . 8 1 2 , 敏感 度为 8 1 . 8 2 %, 特异度 为 6 5 . 7 1 %, 诊 断正确率为 7 5 . 6 1 %, 约登 指数 为 0 . 4 7 5 ; P L C R最佳 临界值 >3 9 . 3 %时 , A U C为 0 . 7 5 8 , 敏感度 为 4 8 . 8 6 %, 特异度为 9 1 . 4 3 %, 诊断正确率为 6 0 . 9 8 %, 约登指数为 0 . 4 0 3 ; P C T最佳临界值 >0 . 3 3 %时 , A U C为 0 . 3 8 0 , 敏感度 为 7 . 9 6 %, 特异度为 9 7 . 1 4 %, 诊断
Me d i c i n e ,P e k i n g U n i o n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H o s p i t l,B a e j i i n g T o n g w e n ,L u a C h a o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m e r g e n c y

2 8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 0 1 4 年 1 月第 2 6 卷 a r e M e d ,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2 6 , N o . 1

论著 ・
血小板参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
情预 测 作 用 。
血小板参数在感染性休克死亡组 、 存活组之间存在不
同的变化趋势 ; P D W、 P L C R 、 MP V呈升高趋势 , P L T 、 P C T呈下降趋势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其 中 MP V可能最具病
【 关键词 】 休克 , 感染性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血小板压积 ; 大血小板比率 ; 血小板平均容积 ; 血小
[ P L T( x 1 0 9 / L) : 1 0 5 . 0( 4 7 . 5 , 1 9 1 . 5 ) 比 1 6 4 . 0 ( 8 5 . 0 , 2 3 6 . 0 ) , R R= 1 . 0 0 4 , P=0 . 4 4 1 ; P D W: 0 . 1 4 ( 0 . 1 2 , 0 . 1 7 ) 比 0 . 1 2 ( 0 . 1 1 , 0 . 1 3 ) , R R= 1 . 0 5 3 , P=0 . 7 9 5 ; P C T : 0 . 1 3 ( 0 . 0 7 , 0 . 2 1 ) %比 0 . 1 8 ( 0 . 0 9 , 0 . 2 4 ) %, R R=0 . 2 3 4 , P=O . 7 4 7 ; P L C R:
板计数
p a t i e n t s G a o Y a n x i a ,L i L i ,Li Yi , Y u Xu e z h o n g, S u n Ch a n g e o f p l a t e l e t p a r a me t e r s i n s e p t i c s h o c k
高艳霞 李莉 李毅 于学忠 孙 同文 兰超
【 摘要 】 目的 观察血小板分布宽度 ( P D W) 、 血小板压积 ( P C T ) 和大血小板 比率 ( P L C R ) 等血小板参数在
感染性休克患者 中的变化 , 并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作用 , 以期得到快速简便 的预后判断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
3 3 . 7( 2 8 . 1 , 4 2 . 8 ) %比 2 6 . 8( 2 3 . 2 , 3 2 . 0 ) %, R R=O . 9 2 4 , P =O . 3 2 4 ] 。R O C曲线分布结果显示 , P L T最佳临界值> 4 8 7 . 0 x 1 0 9 / L时 , A U C为 0 . 3 7 7 , 敏感度 为 1 . 1 4 %, 特 异度为 1 0 0 %, 诊 断正确 率为 2 9 . 2 7 %, 约 登指数 为 0 . 0 1 1 ;
感染性休克患者 , 死亡 8 8例 , 存活 3 6例。随病程进展 , 死亡组 P D W、 P L C R呈升高趋势 , P L T 、 P C T呈下降趋势 , MP V保持在较高水平 ;存活组则呈 相反 的趋势 。死亡 组 MP V明显高 于存 活组 [ l f : 1 1 . 2( 1 0 . 5 , 1 2 . 5 )比 1 0 . 3 ( 9 . 7 , 1 1 . 0 ) , 相对危险度( R R) =3 . 3 6 2 , P =0 . 0 0 9 ] , 而P L T 、 P D W、 P C T 、 P L C R与存 活照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析2 0 1 2 年1 月1 日至 1 2 月3 1日 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 资料 。 按预后 分为死亡组和存活 组, 记录两组患者 的基本情况 、 实验室指标 、 感染情况 、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I I ( A P A C H El I ) 评分
及入 院后 前 5 d及 出院前 2 d的血小 板参 数 , 如 血小 板计 数 ( P L T ) 、 血 小板 平均 容积 ( MP V) 、 P D W、 P C T和 P L C R, 并绘制各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曲线 ( R O C曲线 ) , 比较 R O C曲线下面积( A U C o结果 共入选 1 2 4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