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包拯:开封的名人名片
{ 波 荡 漾 的 也 公湖 州 映 ,肜 成 J~ 尔 ~‘ 愉 背 址 ·I
n0
,有 I【I
}liJ”天 l'l"J z-jf4 硒 l: l1t『f j:【l』I1 r广、议 。jl‘J J:、 的 气 铒 : 顺 『_悬 一lJjfI{ . }‘书 “光 IIJJ【 ”
在 开 封 ,不 少机 关 、商 、餐 馆 ,都 挂 有 黑脸 包
包 拯 是 中 国老 百 姓 心 中 的神 ,不仅 仅 在 开
公 的 肖像 。机关 挂 ,那是 崇 尚他 的清 廉 ,匡扶正 封 ,也 不仅 仪在 他 的故 乡合肥 ,神 州大 地从 南 到
义 ;商铺 餐 馆挂 ,那 是 jH他 的形 象扶 正 祛 邪 ,敛 北 ,从 东 到 西 ,许 许 多 多地 方 都 设 有 纪 念 包 公
至慢 慢 被人 遗忘 ,包 拯却 没有 ,包拯 永 远那 么鲜 光下 办 案 ,宦 官 大 为收敛 。包 拯所 到 之处 ,官场
活 。 开 封 人 对 包 公 的热 爱 是 渗 透 到 骨 子 里 的 , 就 清 明一 方 ,京 师有 “关 不 到 ,有 阎罗 包 老 ”
很 多游 客到 开封 旅游 也 都是 冲着 包 老爷 子来 的 。 之赞 语 。
开封 ,开封 府 ,包 青天 。
后 ,才 正式 出任 天 长县 (今安 徽 天 长 )知县 。 在
开封府拱奎楼导游词
开封府拱奎楼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开封府拱奎楼,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迹。
开封府拱奎楼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大的。它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历史可以追溯到约900年前。拱奎楼前后共经历了多次修葺和重建,是开封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拱奎楼的建筑风格。这座楼的整体布局为三进,重檐歇山顶,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之处。楼梯和台阶都采用了石材铺就,极富艺术感。楼顶的彩绘、雕刻和木构件等细节都是匠心独运。楼内的悬挂画和彩绘壁画让整个建筑更具历史韵味。
拱奎楼的名字据说是和北宋名相范仲淹有关。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开封府的知府。在担任此职期间,他为了奖励有才干的官吏,设立了一个科举考试的制度。而拱奎是范仲淹为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们所设立的官衔,故以此来命名这座楼。
这座楼不仅仅是范仲淹的纪念地,还有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的庙号改革。赵昺在位期间,提出了史上第一次庙号改革,即“绍圣更名”,旨在纪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一改革从拱奎楼发出,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除了历史事件,拱奎楼也是一座文化庇佑之地。这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戏曲演出、书法展览、音乐会等等。这让人们在欣赏建筑之余,还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参观拱奎楼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关注建筑的细节,并仔细观察楼内的彩绘、雕刻和壁画等艺术品,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在楼里,你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精美的茶具、陶瓷器等文物,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原后周开封知府。北宋建立,加检校太尉,以宣徽南院使仍判开封府。居润善书计,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屡为宋太祖推荐贤才,世称其知人。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后入太祖幕,掌财货,以廉闻。入宋为太祖重臣。太平兴国四年二月(979),齐王随太宗征太原,伦以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留守、权判开封府事。师还,还任于齐王。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曾知广州兼转运使。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太平兴国七年三月(982),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符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后因用刑不当,贬知春州(今广东阳春)。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曾任职于宣、遂等州,以勤干闻。淳化四年二月(993),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然太宗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之。
寿王,即宋太宗第三子赵元侃。淳化五年九月(994)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后继位,即宋真宗。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寿王尹开封府,士安为判官。至道三年四月(997),真宗登基,士安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士安力自规检,饬躬慎行,交游无党,有清识,美风采,善谈吐,为政严正。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者,其家诉于府,士安立判还之。后拜相。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善属文,曾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出任玉津、蒲城、卫南,权知兖州,曾三知贡举。咸平元年十月(998),以翰林学士承旨权知开封府,既而倦于听断,自求罢任。
召权知开封府全文翻译
召权知开封府全文翻译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
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
包拯西仁字是泸州合肥(合肥今日)的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包拯不辞去公职。主管国家税务机关,父母不希望他离开,包拯辞职从办公室,家里的老人的支持。几年后,他的父母已经死了,包拯墓建草庐父母丧期满,或挥之不去的感觉,直到不忍离去,各位长辈安慰和鼓舞许多人来。经过一个非常的时间,才去接受派遣,终日县令包拯。牛盗贼砍别人家的舌头,牛的主人(县政府)抱怨。包拯说:“(你)刚回家,杀牛卖了它。”不久,另一名男子来到(县政府)说再见的人私自屠宰的牛,包拯说:“(你)为什么要砍别人家的牛舌头,再次指责他喜欢吗?”小偷被惊呆了,很不服气。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内容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内容
一、引言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是一块重要的历史文物,记录了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开封府的题名制度和相关情况。作为当时宋朝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名制度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的背景
1. 题名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开封府作为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京城开封及其周边地区的政务和司法。
•题名制度作为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所存在,但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开封府的题名制度变得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2.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的产生
•北宋时期,开封府题名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为了记录和宣扬该制度的重要性,开封府在府署内立碑题名,以提醒官员们恪守职责。
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内容
1. 题名制度的规定和程序
•四级甲、乙、丙、丁制度:依据官员的职位等级和职责进行分类,共设四个级别。
•题名规则:依据官员的考察表现和等级评定,进行题名。
•题名程序:依次经过提名、考核、核准等步骤,由官员晋升和上任。
2. 记载官员名单和职位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中记载了大量官员的名字和职位,包括正副职位,如府尹、推官、主簿等。这些官员都是在题名制度下产生的,并按照其职位级别进行了划分和排序。
3. 题名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官员选拔与管理:题名制度作为官员选拔和管理的一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表现,增强了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秩序稳定:通过题名制度,开封府保持了较高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秩序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
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
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开封府
开封府
游客朋友,大家早上好,我首先代表阳光旅游社欢迎大家来到河南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小王,这位是李师傅,我们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开心快乐的旅程,如果在行程当中有什么想法和需求请直接告诉我,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我们今天上午的目的地是开封府,现在咱们走的这条路叫做大梁路,到开封府大概需要20分钟。
下面呢,我首先介绍一下开封。大家都知道,开封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宋在开封建都168年,在这168年里,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我们都说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可固执的南宋人一直都说他们的都城是汴梁,还是开封,那临安是什么呢,临安是“行在”,也就是皇帝的行宫所在。
不过提到宋朝,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想到杨家将,想到包青天包拯,想到檀渊之盟,想到被金军掳走的徽钦二宗,想到岳飞的满江红,。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是个软弱而无能的孱弱王朝,但是在北宋,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艺术和经济都发展到了最高峰。之后的明清的强权统治下的盛世,看似辉煌,但是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先说文化,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朝代,由于开放的科举制度,宋朝的文化相当发达,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甚至连一个普通的农妇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宋词出来。而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在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占据六人之多。再说经济,由于北宋手工业和商品贸易非常发达,财政收入要比重农抑商的明清要高很多,据说北宋中期的财政收入是明朝中期的的六倍以上。而清朝的康乾盛世时,由于人口的激增,虽说当时的所谓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最高,但是质量已大不如明朝。最后说科技,大家都知道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众多的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我国的四大发明大多都是在宋朝发明完善传出的。包括数学等科学学科到明清时已经开始从传出变为传入,失去的领先的地位。
浅谈宋朝开封府的官职体系及其责务
浅谈宋朝开封府的官职体系及其责务
《宋史》:“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
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
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
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
上面这段宋史描述了开封从五代到北宋地位几上几下的一段往事,并最终作为北宋的都城,一直到金兵铁骑踏破山河,北宋灭亡。
不过广大民众们对于开封的印象,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包拯包青天的电视剧,尤其是那句熟悉的“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的BGM一响起,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热血沸腾,记忆犹新有木有?
只不过可能许多朋友并不太清楚,除了包拯包大人以外,北宋的许多名臣能吏比如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吕夷简等都主持过开封府,这里面甚至还有宋太宗赵光义,他在没有登基之前也以亲王的身份入驻过开封。
而且许多朋友可能更不清楚,其实包拯包大人主持开封一共也就一年多一点点时间而已,并不像是大家想象中的包大人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开封府过的,更加不是每天都在全世界跑着调查案件。
而开封府虽然确实有着“监察审判”的职责,但也不像是电视剧中所渲染的包大人的三口铜铡,龙头铡皇亲,虎头铡百官,狗头铡刁民那般威猛无双——这三口铡完全就是后代杜撰出来的,只是表达了百姓们最朴素的对于清官的渴望而已。
那么,真正的开封府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包大人属下的“御猫”展昭,师爷公孙策,以及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又都是什么官职呢?是否真的有所谓的“御前带刀护卫”?
今天红尘君就揭开“开封府”的面纱,让大家看看它的真实面貌,顺便也了解一下它的内部结构。
好了,让我们出发,目标——北宋时期的开封府。
宋朝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更大,开封府尹包拯及六部尚书呢?
宋朝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更大,开封府尹包拯及六部尚
书呢?
宋朝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更大,包拯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
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从一品。
皇帝的儿子到了年龄可以封王,为亲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袭位”,也就是说亲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只有嫡长子可封低一级的嗣王,其他都无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参政,因此王爷的地位品级虽高,却没有实权。
太师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职,但大多数是授给死人的,“活太师”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人。即便是“活太师”,更多时候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荣誉加衔,并无实权。只有蔡京一人不仅是“活太师”,还以“太师”一职掌握实权。
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以本官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相当于丞相,而品级是指本官的级别,因此品级是不确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赵普初次拜相的职务是“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官,决定了赵普的品级,平章事是差遣,决定了赵普的实权。
南宋实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实权。
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虚设,真正的职权都掌握在其他机构中,六部尚书在北宋前期为正三品。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决定一个人的品级,真正决定实权的是这个人担任的差遣,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官职为六部尚书的人实权到底多大。如果他没有差遣,那就是闲官。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恢复六部实权,六部尚书为从二品。
包青天—包拯
包青天—包拯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的清正廉洁在当时已名扬天下,后来又成为戏剧舞台上百演不衰的人物。戏剧舞台上的包拯脸色蚴黑,额头有一轮弯月,这是一种脸谱。这凝重的色彩象征着铁面无私,在我国的普通百姓中深得人心。
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白面书生,他姓包名拯字希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授官知县,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包拯便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新登上仕途。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清官,他曾在出产著名端砚的端州任知州三年,不仅从未加征端砚1贿赂朝中权贵,而且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1973年在清理他的墓葬时,发现这位喜好书法的大清官的陪葬品中,只有一块普通的砚台。包拯一生廉洁,他曾石刻家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据史书记载,包公的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一生为官从政26年,从知县一直做到宰相,包拯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包
拯在担任台谏官期间,继承了古代优秀的谏官传统,对皇帝敢于犯言直谏。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才能平庸,却被委以重任,包拯挺身而出,数次弹劾,终于迫使朝廷改变了不合理的任用。
在任地方官时,他的堂舅,丈势犯法,引起公愤。包拯不顾私情和长幼之礼,下令在公堂上以苔刑。后来,外孙有理打得舅,逐渐变成一句俗语。
包拯任端州知府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还有一口深井,人们仍然称之为包公井。
包公脸上的指痕(王钢)阅读答案
包公脸上的指痕王钢
那一片指痕,光滑,坚硬,冰凉,凹陷在一块石碑上,凹陷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正逢开封菊花花会,满城尽带黄金甲,天南地北的一群作家共游花海。菊香渔深处,我无意之中触摸它。
在堂堂“开封府”,大门右侧的亭子里,矗立着一通两米多高的石碑——《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一份名单,竖排,一共183人。在北宋时代,从建隆元年至崇宁四年的147年里,他们是坐镇首都的历任开封知府。183张古旧的面孔,拥挤在不足1米宽的碑面上,表情不一,风貌各异,却都峨冠博带,声威赫赫,惊堂木的拍击声从一旁大殿中隐隐传来。
这个群体中,藏着不少震烁古今的名字。导游上上下下地指点,作家们饶有兴致地一一辨认:
性格豪爽风趣、以“背靴”故事脍炙人口的寇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人品忠直、书艺高深的蔡襄;
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
既是奸佞之臣,书法又列苏、黄、米、蔡“宋四大家”的蔡京;
与哥哥王安石政见不同的王安礼……
还有,还有,大家的目光显然并不满足,仍在逡巡,仍在搜寻,寻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象征意义的终极——包拯!大宋开封府里怎么能没有他呢,所有历史都绕不过去的包拯,老百姓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包拯!——然而,没有,石碑名单上没有这个名字。
包拯确实曾经执掌开封府。北宋的嘉祜年间,在这座开封府中,不仅有他的大印,他的宝座,还有传说中那忠心耿耿的王朝马汉,那威风凛凛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他的名字到哪里去了?
导游指着石碑上第三排名字中间的一片空白,说:这是第93任开封知府包拯。
北宋东京开封府知府研究.pdf
分类号:密级:
U D C:学号:405025512082
南昌大学统招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北宋东京开封府知府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Dongjing Kaifeng Fu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王加固
培养单位(院、系):人文学院历史系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宋三平教授
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历史学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史
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24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5 年5 月17 日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一、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签字日期:年月日
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 5表,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你知道宋朝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知道宋朝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的吗
吴钩
2017-06-272评
我们从“包公戏”看到开封府,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都比较简单,包公+公孙策+展昭+以王朝、马汉为首的几个衙役。如此而已。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在宋朝府、州一级政府中,开封府的配置无疑是最为完备的。《宋史·职官志》载:“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其属有判官、推官四人,日视推鞫,分事以治。而佐其长,领南司者一人,督察使院,非刑狱讼诉则主行之。司录参军一人,折户婚之讼,而通书六曹之案牒。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各一人,视其官曹分职莅事。左右军巡使、判官各二人,他掌京城争斗及推鞫之事。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掌检覆推问,凡斗讼事轻者听论决”。
由此可知,开封府的机构主要有:
知府。是开封府的行政长官。
左右厅,各厅分置一员判官,一员推官,主管刑事案的推鞫,即庭审。
使院,亦称南司,由一名判官兼领之,主持除刑狱讼诉之外的开封府行政公务,“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
司录司,亦称府院,长官为司录参军,掌管婚户田宅之讼,兼领六曹行政事务。
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每曹各设一员长官,叫做“参军”,功曹参军掌管官吏考课、公共教育等;仓曹参军掌公廨修缮、后勤、仓厨等;户曹参军掌户籍、账册、赋税等;兵曹参军掌武官考选、兵甲器杖等;法曹参军掌检定法律等;士曹参军掌舟车、宅舍等。
左右军巡院,每院各置一员军巡使、一员军巡判官,掌管发生在京城的争斗案件及推鞫之事。
包拯是几品官员
包拯是几品官员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几品官员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包拯是二品官员
包拯考中进士之后一直在各地当人知县,之后包拯一路步步高升,做到了枢密副使,枢密副使这个职位从宋朝这个历史来看是二品官,放现在来说就是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这是包拯的最高职务。之后包拯在开封担任开封府的府尹是几品官?包拯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青天大老爷当时的职位是二品官的官衔。
那么既然包拯的官职已经到了二品官员,那么为什么每次办案时包拯的权利却没有官职那么大。这要追溯到当时宋朝的政局体制,当时的宋朝对于军权这个是要求很严格的,官职高但是权利却没有那么大,简单来说包拯没有调动部队的实际权利在手。
但是宋朝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君主很开明,不管官阶大小,只要有思想有想法都能大胆说出来。
包拯人物生平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50]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转载]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转载]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皆能极谏。擢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复知谏院。请抑绝内降,诏揭于朝堂。嘉祐四年二月(1059),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岁余,拜枢密副使。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历任大理、殿中丞,通判陈州。入同知谏院。出知密、寿州。徙两浙转运使。再入知制诰。嘉祐五年正月(1060),以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治声赫然。后再任本府。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任丘县,治水害。又禁使者诛索驿吏。通判德州。入为监察御史里行,直声动天下。为开封府判官,出知扬州,徙江东、河东。嘉祐五年十一月(1060),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旋以论罢陈升之,亦出知洪州。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初通判泗州,徙大名府,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徙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入判太常寺。嘉祐六年三月(1061),以龙图阁直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有吏能干局,以至三任本府。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以状元任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还为直集贤院,迁左正言,人称其介直。后知许州,知审官院。嘉祐七年三月(1062),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时狱囚瘐死者众,黯责吏尽其职。然所断治,或出己见。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今山东东平)。初知盐山县,通判定州,知荆门、兴元,历淮南、京西、陕西、河东、河北转运使,政声略著。创青苗法,为熙丰所用。嘉祐七年十一月(1062),以尚书工部侍郎
权发遣开封府。参刚果严深,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北宋分量最重的官职,先后有3位皇帝、2位皇储担任过此官
北宋分量最重的官职,先后有3位皇帝、2位皇储担任过此官
相信很多喜欢看北宋包拯包青天的故事的朋友,对开封府尹这一官职都十分熟悉。
府在北宋属于高配州,略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而开封府又是北宋首都所在地,就像汉唐京兆尹、明清顺天府尹一样,开封府尹是天子脚下的父母官,品级不高,权力却不小,所以戏文包拯敢于直接和丞相怼。但在历任开封府尹里,包拯其实排不到前面。
因为北宋的历任开封府尹中,除了范仲淹、吕夷简、蔡京等一系列名臣、权臣外,还出过三位皇帝、两位皇储。
一是宋太宗赵光义,在赵匡义时期以亲王(晋王)身份出任开封府尹,据说就是因为此职务,赵光义才在北宋京畿形成稳固势力,从此顺利取得帝位。
二是赵廷美,按照赵家兄弟的《金匮之盟》,二哥赵光义死后,三弟赵廷美,是皇位的约定继承人,所以赵光义登基后,赵廷美以秦王身份出任开封府尹,成为皇储。但据说赵廷美心急了,着急篡位当皇帝,被宋太宗赵光义幽禁致死。
三是赵元僖,赵廷美死后,与赵廷美要好的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受不了刺激精神失常,被赵光义罢黜。太宗次子赵元僖,顺理成章出任开封府尹,成为皇储,但好景不长,元僖没等到登基便病死了。
四是宋真宗赵恒,赵元佐发疯、赵元僖暴毙,老三赵元侃有幸成为皇储,改名赵恒,出任开封府尹,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五是宋钦宗,宋真宗以后,北宋皇位传承趋于稳固,太子也就需要领开封府尹了。直到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徽宗忙让太子赵桓出任开封牧(开封府尹),出去抵挡金兵,旋即赵桓受禅登基,也就是钦宗皇帝。
此外,据说后周世宗柴荣,当皇帝前也当过开封府尹。那么为什么南宋皇帝没有开封府尹上来的呢?因为南宋已经没有开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原后周开封知府。北宋建立,加检校太尉,以宣徽南院使仍判开封府。居润善书计,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屡为宋太祖推荐贤才,世称其知人。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后入太祖幕,掌财货,以廉闻。入宋为太祖重臣。太平兴国四年二月(979),齐王随太宗征太原,伦以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留守、权判开封府事。师还,还任于齐王。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曾知广州兼转运使。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太平兴国七年三月(982),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符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后因用刑不当,贬知春州(今广东阳春)。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曾任职于宣、遂等州,以勤干闻。淳化四年二月(993),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然太宗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之。
寿王,即宋太宗第三子赵元侃。淳化五年九月(994)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后继位,即宋真宗。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寿王尹开封府,士安为判官。至道三年四月(997),真宗登基,士安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士安力自规检,饬躬慎行,交游无党,有清识,美风采,善谈吐,为政严正。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者,其家诉于府,士安立判还之。后拜相。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善属文,曾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出任玉津、蒲城、卫南,权知兖州,曾三知贡举。咸平元年十月(998),以翰林学士承旨权知开封府,既而倦于听断,自求罢任。
魏羽,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南唐旧臣,入朝,历知兴、棣、滑,京兆府、宋、阆、潭、杭、扬等州,任河北、两浙转运使,咸平二年四月(999)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为政强力有吏干,明吏道,尤小心谨事,勤于职守。-次子瓘后再知开封府。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太宗称其为儒臣中知兵者,曾数出掌军政,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咸平三年正月,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听决明允,府治赖之。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曾通判吉州、知汾州、通判睦州。知秦州,谕诸羌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咸平三年七月(1000),以礼部尚书权知开封府。以京府务剧,敏于应务。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性刚直,好直言,太宗曾倚之为唐之魏徵。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五年五月(1002),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京师政刑繁剧,准善用诸属官
分掌之,尽能称职。及明年,擢为相。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为政强明,以吏干闻。拜盐铁使,改革制度,尽厘去宿弊,太宗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真宗咸平六年六月(1003),以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精于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有称职之誉。
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今东平州城)。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曾为开封府推官。有吏才,词辩明敏,真宗嘉赏之。景德元年正月(1004)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六月,因暴病卒于任。
陈省华,字善则,其先河朔人,随高祖入蜀,遂为阆州阆中人。后蜀旧臣,智辨有吏干。景德元年十月(1004),以光禄卿权知开封府。以府事繁剧,请禁宾友相过,从之。未几,因疾求解任。(子陈尧佐,字希元)
张雍,德州安德县人。太宗时曾任开封府推官。因误判京城民王元吉案免官。三年后复官。历任多职。景德二年九月(1005)以户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事。莅事勤恪,善为米盐苛察以肃下。然狱必细究,府囚多至二百余人,人以为淹滞。
李濬,字德渊, 冀州信都人。有剸剧才干,咸平中,迁开封府推官,赐绯鱼。景德初,从幸澶渊,颇上疏言便宜。景德三年三月(1006),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能检察隐微,京师称之。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曾历度支、盐铁判官、京西转运使。使契丹还,改漕广西、陕西,赐金紫。大中祥符九年八月(1016),时以盛度辞知京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黄目面柔简默,属辞淹缓,然为吏处剧,亦无败事。- \J e0CD=e`
i T gt}]L
马元方,字景山,濮州鄄城人。初任韦城、万年县。曾倡行“春贷秋输”法,公私便之。历知徐、滑、宿、郓等州及应天府,任梓州路、京东、京西转运使。天禧二年八月(1018),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能尽心营职,然性卞急,僚属多难之。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曾任淮南、河东转运使,知应天府、扬州,以刑政宽闻。救灾有术,常不待诏而行,所至活民无数。天禧四年三月(1020),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才数月,论者以随外若方严,治失于宽,改知杭州。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后世居寿州。曾历任绛、通、濠、滨等州,奏免农器之税、缓宫观之役,帝赞其为国爱民。天禧四年九月(1020),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后擢为相。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孺、曾孙嘉问皆曾任本府。
李谘,字仲询,袁州新喻人。谘幼以孝闻,曾历开封府判官,出为淮南、江东转运副使,知荆南。乾兴元年七月(1022),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数月,权三司使。
薛田,字希稷,河中河东人。曾任丹州推官,陕州、亳州通判。迁益州路转运使,首请置交
子务。使契丹还,知天雄军。乾兴元年七月(1022),以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田性颇和厚,初以干敏称,然所治无赫赫名。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初为隰州推官,即独辩僧舍冤狱。后历任仪州、莆田、长水、永、陕、延、并、秦等州,皆称有治。天圣元年四月(1023),擢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帝益加重,后为相。
王臻,字及之,颍州汝阴人。历知舒城、会昌县,通判徐、定二州,知兖、睦州,刚严善决事,所至有风迹。知福州时,大革陋习,百姓欢然。天圣二年七月(1024),擢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奸人伪为皇城司卒以取赇,臻痛治之,都下肃然。
陈尧佐,字希元,阆州阆中人。先任开封府司录参,迁府推官。后历任潮、寿、庐、滑、并等州,漕两浙、京西,河东路。主治河,民赖其利。天圣五年八月,以枢密直学士代弟尧咨权知开封府。父省华已先权知天府,时以为荣。
王博文,字仲明,曹州济阴人。先曾任开封府判官,出为河北、陕西转运使。天圣七年二月(1029),以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虽任剧繁,为政务平恕。后知秦州、凤翔府、永兴军。景祐元年五月(1034),再以龙图阁学士复知开封府。时豪右邸舍侵街,博文制表木按籍分撤之,月余毕。
钟离瑾,字公瑜,庐州合肥人。初为简州推官,通判益州。擢开封府推官,出提点两浙刑狱。后徙淮南转运副使,历京西、河东、河北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天圣八年三月(1030),除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未逾月,得疾卒于任。
徐奭,建安人,曾主贡举。出任两浙转运使,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水侵民田。奭兼领其事,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天圣八年四月(1030),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以属辞知名。入官通判越州还,历任太子中允、知审刑院等官。宝元二年八月(1039),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戬敏强善听决,政有能迹。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历职扬、晋、乾、凤翔府。民称其贤。后外任多折冤狱,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权近闻其名,莫敢干以私。
晁宗悫,字世良,澶州清丰人,后徙家彭门。曾通判许州。天圣中,百官转对,宗悫请减上供,垦闲田,择狱官,令监司举县令。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辨雪疑狱有能名。
吴遵路,字安道,润州丹阳人。章献太后称制,遵路条奏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备岁俭,民赖以济。继权开封府推官,后为发运使,凡所规画皆便之。康定元年八月(1040),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