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既”与“即”的异同及其虚化过程
近十年吉林大学哲学系考研真题
吉林大学真题2017年哲学史孔子的忠恕之道柏拉图的理念论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及其影响陆象山的“心即理”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及其影响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存在的问题哲学基础理论物质真理彻底经验主义言语行为此在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辩证的否定简述波普尔的否正论思想及其影响2016年哲学基础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超人自然主义的谬误存在先于本质异化语言游戏论述“主体论”概念和“实践”概念之间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论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哲学史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它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影响荀子的认识论张载的人性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过程,特质以及唯理论对立的本质论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论述康德的知性学说,并介绍黑格尔对康德知性学说的批评2014年和2015年现象与本质生产关系此在家族相似本体论承诺用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谈哲学问题评述“有用即真理”周敦颐的本体论魏晋玄学时期的“三玄”、“三辩”指什么?“三辩”任选“一辩”进行论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比较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任选以前的辩证法和他比较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比较2013年哲学基础理论主体性现象与本质性质时间面向事物本身存在先于本质视界融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谈你对马克思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后现代注意点基本理念及其积极面和消极面哲学史简述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简述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张载哲学思想评述评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并列举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2012年哲学基础理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超人悬置法存在先于本质后现代主义精神试论本体论的三重内涵以近代西方哲学史为背景,试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论内容试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内容哲学史简述孟子的人性论简述魏晋玄学中的言意关系论思想简述德默克里特原子论的主要思想简述洛克关于观念即观念起源的理论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理论之争述评论述康德的道德学说2011年哲学基础理论现象与本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世界是我的表象存在先于本质视界融合分析哲学哲学史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王夫之的理气论简述斯宾诺蛇的实体学说简要介绍康德认识论的基本要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历史地位评述试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并介绍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对柏拉图理念论进行批判的2010年哲学基础理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卢卡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绵延悬置法分析哲学如何理解辩证法批判性本质在“真理”问题中,“真”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含义和认识论含义是如何区分的?述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哲学史简述墨子的知识论简述王弼的言意关系论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理念论简要介绍西方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先秦儒家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评述介绍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支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康德的辩证法有何联系和区别2009年哲学基础理论本体论异化绵延面向事物本身烦语言游戏论“实践”概念与“主体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名言:“每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试述尼采真理观的基本内容哲学史中国古代的五行观解读一下文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牢,是谓玄德。
明辨“即”与“既”
和 “ 就’同义。这征 ,文 i 乏其例 f 《 叫、 c 诗绎 ・…巩・ } I m, I { 泯》 l 氓之 ‘
抱 布贸 缝 匪、 戤 缝,来 我 谍 ”的后 } l 埘锄,就 足 “ 隶搬 蝗 .是米纛 近我 商 0是
情 况 , 转入正意 , 即使他已经 回去 , 再 如 我也 得说。可见二者在用 法上是有
过 喜 ”等 州 的 “ ” 即 ,都 “ ”讲 J 就 玎以, 即使 ”等 J 就 使” “ “ “ , 就算 魁 ”
“ 越让”的意思 “{ ”币能 用作 “ 就 l使 j ] 既使 ” 既使 ”跫谈 “ j
7 1 2 0 8 0/ 01
在 教 学 中 , 者 发 现 , 即 ” “ ” 容 易 混 淆 , 多 学 生 , 至 教 师 经 笔 “ 与 既 很 很 甚
那 么 , 既 ” 什 么 讲 呢? 下 面 , 们 就 对 “既 ” 做 一 个 具 体 分 析 。 “ 当 我 字
常把“ 即使 (f h) 读 成“既使 (1sT , “ jst ” j l ) 把 既往 不咎”写成“ 1 即往 不咎 ” “ 和“ 这两个字 虽然左边 的偏 旁都相 同, , 即” 既” 都是“ ’ 表示一件里 面盛 , “ 之即来” 召 写成 “ 之 既 来 ” 召 。甚 至 在 小 学 作 文 和 报 刊 杂 志 上 都 有 这 种 误 着饭 的食 器 , 右边 却 不 同 。 但 用现象。这里仅举两例: 1 具有 良好教 学机 智的教师 , 课堂 上总是 能控制 自己 的情 绪 , 使 . 在 既
确实 , 这两个 字在字音 、 字形上很 接近 , 易读错 、 容 写错 。“ 即使 ” 能 不
读成“ 既使 ” 就 像 “ 然 ” 能 写 成 “ 然 ” 样 。 “ ” “ ” 所 以不 能 , 既 不 即 一 即 和 既 之
《春秋公羊传》的虚词观
《春秋公羊传》的虚词观[摘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加之经传注释过程中“实字易解,虚词难释”,所以在我国传统语法学中虚词研究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春秋公羊传》为了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对经文的虚词作了独具特色的分析,主要表现为:既按照训诂学的要求解释虚词词义,又阐明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尤其注重分析虚词的语义和语用平面的意义。
可以看出,早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在训诂学萌芽的同时,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虚词观念。
[关键词]《公羊传》;虚词观;语法的三个平面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因而在组词造句时虚词和语序便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由此形成了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成体系的语法研究姗姗来迟,而虚词研究却由来已久。
据前辈先贤们的考证,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虚词的特殊性,并且做了相当的研究。
早在先秦时期的《墨经》中就有关于虚词的解说,《尔雅》当中也有,但当时的解释仍然像实词一样以释义为主,没有给虚词定个专门的名目。
到了两汉,古书注释和辞书中解说虚词的材料越来越多,而且还出现了“辞”、“叹词”、“语辞”、“词”、“语助”等术语。
魏晋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虚词加以总结,把助词分为发端、札句、送末三类。
历经唐宋两朝的进一步发展,至元代出现了第一部虚词专著《语助》,到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笔者最近在阅读《春秋公羊传》(以下简称《公羊传》)时发现,《公羊传》在解说《春秋》经文的过程中对经文中的虚词多有分析。
《公羊传》与《左传》不同,它是专门解释“春秋书法”的,因而偏重于对经文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解说。
由于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并且能表达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选用得好,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经传中本来就是“实字易解,虚词难释”,为了让读者准确理解经文的“微言大义”,明其要旨,《公羊传》在讲解《春秋》经的过程中就必然要对经文中的虚词作深入的分析。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⑵核心不同: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从词汇化角度看“既然”“因为”“由于”的差异
( 《 抱朴子・ 备阙》 )
( 2 ) 三 才理 通 , 趣舍不异, 天地 既 然 , 人 理得不效之哉 ! ( 《 昭明文选 ・ 卷五十五 》 )
作者简介 : 杨振华 ( 1 9 8 1 一 ) , 女, 山西忻州人 , 长治学院 中文系讲师 。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 史 来源 的影 响和 制约
沈家煊 ( 1 9 9 4 ) 曾经 谈 到 语 法 化 的保 持 原 则 , 认为“ 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 以后 , 多少还保持原来 实词 的一 些 特点 。虚词 的来源 往 往就 是 以这 些 残 留的特点为线索考求出来 的 , 残存 的特点也对虚 词 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 ” [ 3 1 以前人们 比较 关注 这些 复 音 虚词 的词 汇 化过 程 或 者是语 法 化 过 程, 但对这些残存 的特点的限制却考察不够 。语 法化和词汇化之间本身就有相似 、 交叠之处 , 很难
“ 然” 词 汇 化 而成 , “ 然” 回 指 性 的 残 存 和 演 变历 程 中与之 配 合 使 用 的 主 观 标 记 词 语 的 增加 , 使“ 既然” 更适 合 用 于
引起 主观 因果关 系, 原 因分 句常置 于结果分 句前 ; “ 因为” 由连词“ 因” “ 为” 词i r - 化 而成 , 它可连接 任 意两个有 因 果关 系的 小句, 演变过程 中原 因分 句可回答“ 为什 么” 的提 问 , “ 因为” 原 因分 句常后置 ; “ 由于” 来源于“ 根 源于” ,
您所在的网络环境存在频繁操作滑动滑块进行验证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5 卷 第 1期
J o u r n a l o f Hua i b e i No r ma l Uni ve r s i t y
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古文翻译题 5. 填空题 6. 阅读理解8. 简答题9. 词语解释10. 理解分析单项选择题1.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2008年真题)A.茅盾B.郁达夫C.巴金D.鲁迅正确答案:A2.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作家是( )(2008年真题)A.契诃夫B.莫泊桑C.欧.亨利D.巴尔扎克正确答案:B3.《醉花阴》中分析词中的“愁”和“瘦”。
提出词应“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的词人是( )(2010年真题)A.苏轼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正确答案:B解析: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鲁迅的杂文集是( )(2008年真题)A.《坟》B.《呐喊》C.《彷徨》D.《故事新编》正确答案:A5.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年真题)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B.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C.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正确答案:B6.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2011年真题)A.罗贯中B.施耐庵C.曹雪芹D.蒲松龄正确答案:D古文翻译题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作者信息拓展】解读苏轼
【作者信息拓展】解读苏轼.第一节、人生道路文学世家:唐代苏味道入蜀,后代有人留在四川。
祖父苏序,生性平淡,耕读持家,有诗作上千首。
大伯苏澹、二伯苏涣(曾中举,在乡间引起极大轰动,给幼年的苏轼兄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发奋读书、荣宗耀祖的信心)。
父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
(曾巩《苏明允哀辞》),早年漫游天下,不喜读书,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史本传)苏轼最早是由母亲程氏教育,有一次程氏讲授《后汉书•范滂传》,苏轼问她,假如我将来象范滂那样,你答应吗?程氏回答: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后来苏洵亲自指导苏轼和苏辙读书。
《名二子说》十二岁,苏辙八岁: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苏轼英华早露。
八岁听读石介《庆历圣德诗》,先生:小孩、童子何用知之?苏轼答道:“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十岁作《夏侯太初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蜇。
”十三岁时,刘巨《鹭鸶诗》结尾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苏轼对:雪片落蒹葭。
先生大惊说:“吾非若师也。
”大概十六七岁在学校和同学联句,程建用:“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有客高吟拥鼻”,苏辙“无人共吃馒头”。
苏洵三子,苏景先(早夭)、苏轼、苏辙,三女,大女、次女早夭,三女嫁表哥程之才,受欺凌去世,苏轼兄弟与程家断交。
宦海浮沉: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苏轼、苏辙都中举。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欧阳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故不以头名录取。
公布后才知道是苏轼。
《与梅圣俞书》:“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可喜,可喜。
”《风月堂诗话》:对欧阳发说:你们记着吧,再过三十年,就不会有人谈起我了。
介连兼类虚词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研究
从 频 率 角 度 解 释 ,即 语 言 项 目在 输 入 中 出现 的 次 数 ,一 般 来 说 频 率 越 高 ,越 容 易被 学 习 者 认 知 。从 行 为 主 义 心 理 学 角 度 来 说 ,语 言 项 目在 语 料 中 的 高 频 率 出 现 ,会 引 起 学 习 者 的 注 意 ,从 而 导 致 深 度 习 得 和 语 言 项 目的 自动 化 。 L arsen 一 reem an ( 1976) 发 现 语 言 输 入 的 语 素 频 率 与 学 习 者 对 这 些 语 素 的 使 用 有 重 要 的 正 向联 系 。不 过 ,尽 管 有 些 语 言项 目在 语 言 中 的 使 用 频 率 较 高 ,却 仍 难 被 习 得 , 如 英 语 冠 词 “留a可the ”,另 外 则 有 一 些 语 言 项 目的 频 率 较 低 ,但 由 于 显 著 程 度 和 新颖程度 较 高而 被学 习者 注 意 ,从 而 引发 了 习得 。
考 察 这 些 介 连 兼 类 虚 词 的 历 时用 法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同一 个 词 的不 同语 法 项 目尽 管 在 共 时层 面 上 是 各 自独 立 的 ,却都 有 序 地 遵 循 着 某 一 语 法 化 轨 迹 ,从 相 同 的 词 源 演 变 而 来 ,彼 此 在 义 项 和 用 法 上 都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例 如 介 词 “跟 ”与 连 词 “跟 ” 先 后 成 型 自 同 一 源 头 : 表 “足 跟 ” 的 名 词 用 法 。
试论连词“即是”的生成历程考察
试论连词“即是”的生成历程考察试论连词“即是”的生成历程考察摘要: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是”偏正短语;“即是”合成词;“即是”让步连词。
它的形成过程在语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针对其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即是连词语法化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即是”有两种用法:一是用来表判断,相当于“就是,便是”。
例如:(1)“除非你对现实视而不见,那么你就得承认存在即是合理。
”(《长江日报》1997年10月17日)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就是作让步连词,相当于“即便、即便是、即使”等。
用来表示对虚拟的让步,即先姑且承认某种虚拟的情况,然后转过来指出某事的成立不受虚拟情况影响。
常与“也”连用。
例如:(2)“那时,即是官员没有这类毛病,从深宅大院出来一游,也确实不容易。
”(《人民日报》1988年4月18日)(3)若是另一种情况,恐怕就另当别论了,比方说犯了巨人症之类的毛病,即是再人高马大,也是不堪一击的。
(《人民日报》1988年1月7日)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即是……也……”连接两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分句,构成一个复句。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并不常见,它经常被“即使……也”“即便……也”等代替。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即是”的第二种用法,即让步连词。
在上古汉语中,“即是”却是一个偏正短语。
本文试图分析上古汉语中的偏正短语“即是”如何虚化为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并就其虚化机制作浅陋探讨。
本文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及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邢福义先生策划开发的语料库全文检索系统搜集到一些语料,特此说明,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二、“即是”词义的分类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阶段,为了对其语法化进行更好地考察与分析,下面对“即是”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即是”——“即”+“是”偏正短语早在东汉时期,“即”和“是”就出现了连用现象,但还不多见。
例如:(4)今日辰子五子之日,即是今日之卦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教 学 案 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 物质与意识
生产力
发展生产 物质
生产关系
改善生活 意识
试分析:
(1)为什么说农业是基础行业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4)抗日时期“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错误在 于哪里
3.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例如:战争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2)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事物发展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社会 发展 人的 一生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幼 年
童 年
青 年
壮 年
老 年
★思考:社会复辟与人类进步;人生挫折与逆境成才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原始人狩猎
人工插秧
收割机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与外因的含义
( 1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 素间的对立统一。
( 2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它事 物间的对立统一。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 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 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任何事,任何人都有 两面
(二)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 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莱布尼茨
矛盾的特殊性(区分3对概念)
( 1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 根本矛盾之分。
“即”和“既”的辨析(篆)。古文字即左边的皀,(甲);(金);(篆),好像是一个
“即”和“既”的辨析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万里“即”和“既”的形义音相近,在使用中容易出错。
如果我们弄清楚先人是怎样造这两个字的,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即,、(甲);、(金);(篆)。
古文字“即”左边的“皀”,(甲);(金);(篆),好像是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冒着香气。
林义光《文源》:“卩即人字;即,就也。
像人就食之形”;“即,食也”。
即,是人就食的意思。
从古文字形体上看,“即”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
“即”就像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本义是“就食”。
要“就食”,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接触”之义,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后来,“即”字的意思越来越丰富,可以表示“到,开始从事”之义,如即位;可以表示“当下,目前”之义,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等;还可以表示“就着(当前环境)”之义,如即景生情等。
另外,“即”还作“就是;就;便:”讲,如“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改之”等。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未发生。
总而言之,“即”组成的词语,意思大都和它的本义有关,“走近、靠近、接触”也好,“到,开始从事”也罢,要做的事情实际上都还没有发生。
既,、(甲),、(金),(篆)。
“既,小食也。
从皀,旡(jì)声。
《论语》曰:‘不使胜食既。
’”根据小篆的字形,许慎认为是“小的食物”。
依据甲骨文的字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既像人食既。
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义)与形为不协矣。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像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
引申之义为尽。
”从古文字形上看,“既”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为“吃完饭”。
“既”的引申义泛指“完、尽、结束”等义,如食既等;后来又虚化为副词,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等等;又作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响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表示并列关系,如既高且大等;又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
咬文嚼字:即和既有什么区别
咬文嚼字:即和既有什么区别jíㄐㄧˊ就是:知识~力量。
当时或当地:~日。
~刻。
~席。
~景。
在~。
~兴(x宯g )。
就,便:黎明~起。
假如,倘若:~使。
~便。
~或。
~令。
靠近:不~不离。
到,开始从事:~位。
郑码:XOY,U:5373,GBK:BCB4笔画数:7,部首:卩,笔顺编号:5115452既jìㄐㄧˋ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
~而。
已经:~成事实。
~定。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郑码:XOHR,U:65E2,GBK:BCC8笔画数:9,部首:旡,笔顺编号:511541535链接:“即”和“既”珊珊“即”通常是的意思,比如“华夏即中国”。
有时它只当“就”讲,如“海湾战事一触即发”。
它还可以作接近靠近解,像“可望而不可即”,是说可看到而不能靠近;“若即若离”则说又像接近又像分离的情形,常用于两者关系的不近不远,不亲不疏。
“即”还常常用在当下、目前的意思,我们常见的有“即日”、“即时”“即期”字眼,可作这种解释。
“即”也有接触的意思,“即景生情”是常用的一个成语,指接触前景物有所感触,产生某种感情。
引申开来,“即席”是在宴会或集会之上之意,如“他作即席讲话”;“即兴”是有感眼前情景突发兴致而创作的意思,例如“他做了即兴表演”。
“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让步,如“即使下雨也要去”。
“既”也可做连词,注意不是假设让步之意了,是与“且、又、也”等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有的意思,如“她既有天分又很努力”、“既高且大”。
“既然”是用得较多的词语,若用“既然”,注意通常用于提出一个前提,然后加以推论的句式,例如,“既然知道错了,就应立即改正”。
十分有趣的是“既成事实”和“即成事实”均无错误,在写作时,都要小心区别使用,前者是熟语“已成现实”,后者则是衔接前语的半句话“……就成了现实”。
即”和“既”的对话“即”小弟一天走出自己家门,在字典大院里蹓跶,他低着头闷声不语,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一样。
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
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摘要汉语虚词研究隶属于传统训诂学的范畴,直到元代,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即卢以纬的《语助》一书。
它运用的虚词训释方法,对后代虚词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虚词《语助》研究成就xxxx虚词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之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早在《谷梁传》这部口授于先秦而成书于西汉前期的书中,"辞"便被有意识地运用于虚词阐释并成为训释虚词的术语,如《公三十一年》"犹者,可以已之辞也",谷梁氏以"辞"训释虚词。
汉代训诂学家毛亨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将其统称为"辞",如《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毛亨用"辞"来训释的词语就是今天所说的"语气助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叫做"字",把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叫做"词"。
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易注》、《尚书注》,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高诱的《淮南子注》,继续沿用"辞"的名称,也写作"词"。
总之,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逐渐具有了虚词的观念,并能大致区分一些不同作用、性质的虚词,并初步认识到虚词对结构语句的重要性,这些基本奠定了汉语语法以虚词为本位的研究格局。
但直到唐宋时期,虚词研究只存在于随文注释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一本集中独立研究虚词的书。
终于到在元代才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这就是卢以纬于公元1117年编成的《语助》一书。
《语助》开创了虚词综合研究之先河,阐述了虚词在句中的语义关系及其构词、构句功能,善于比较辨别不同位置、不同作用虚词的声气轻重缓急,卢以纬不仅用"语助"作为自己虚词名称,而且第一次将"语助"正式作为虚词的通称,它成书后在国内和日本几经翻刻,足见其影响之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读文言实词之体会
知本义,即根据汉字的造字法了解一个汉字的基本意义。
如文言实词中“即”和“既”,常易混淆,是因为不知道它们的原始意义。
“即”,篆书写作“即”,《说文》注为“即食也”。
《文源》释为“象人就食之形”。
其原始意义是:像人接近盛满食物的器皿准备食用的样子。
因此,其本义为:靠近,接近。
“既”,篆书写作“既”,《说文》注为“小食也”。
后人订正为“象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也”。
其原始意义是:像人吃完食物,环顾左右而准备离开。
因此,其本义为:尽,完。
知其本义,则可引申出多个义项:即,立即,即使,即便,即或等;既,已经,既然,既而,既是等。
再如实词表以外的“秉”和“兼”,也是应该掌握的。
“秉”,从又(手)执禾,“秉”持一禾,故其本义为:持,手拿着。
“兼”,从又(手)执禾禾,“兼”持二禾,故其本义为:同时具有或得到或同时进行几种动作。
将120个实词都写成篆书,释其本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加深记忆,既生动形象,又经久难忘。
会引申,即根据实词的本义来推知它的引申意义。
如实词“绝”字,原始意义为:人用刀断丝。
其本义为:断绝。
由本义直接引申出第二个义项:隔绝,阻绝。
再由本义间接(因断绝而必有端点)引申出第三个义项:(达到)端点、极点。
既然到达端点、极点,再虚化一下,则引申出第四个义项:极、很、非常。
当然这一义项便成了虚词。
换一个思维角度,既然“丝”可以“绝”,那么“江”、“河”也可以“绝”,即为第五个义项:横绝、渡过。
接着又有第六个义项:穿过,经过。
自然又引申出第七个义项:超过。
再换一个思维角度,丝被刀切断叫“断绝”,人被腰斩则叫“灭绝”(第八个义项)。
人死亡之后当然是“气绝”(第九个义项)。
还可以利用反训来引申,“丝”断了本来不好,但有时可能要将“丝”特意剪断才好织成丝绸,才好缝成衣被,那才是“绝妙的”(第十个义项)。
由“绝妙的”又可引申出“卓越的”(第十一个义项)。
曲高和寡,“卓越”有加,则又引申出第十二个义项:僻远,极远的。
应用文-论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
论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论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形式逻辑的"同一性"即"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辩证法中"同一性"即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之间,即存在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形式逻辑"同一性"与辩证法"同一性"的区别形式逻辑要求推论中前后不矛盾,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客观存在是矛盾的。
形式逻辑要求在推论的过程中,不能发生前后矛盾的现象。
如果发生了矛盾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逻辑规律,如果我们遵守了逻辑规律就不会有矛盾现象的发生,这是形式逻辑的价值。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事物的存在都是矛盾的,都是变化的统一体。
恩格斯认为:"甚至在无机自然界中,同一性本身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每一物体不断受到的、物理的、化学的作用,这些作用经常在改变它,修正它的同一性。
"推论中的前后不矛盾,是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具体表现。
形式逻辑为了保证推论中前后不矛盾,有一系列的规则。
如:"中词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词在结论中不能周延","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必为否定",这些规则都是为了防止前后矛盾。
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不仅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仅存在于主观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客观之中。
客观中的矛盾与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不发生冲突。
如"生物是发展变化的,酶是生物,因此酶是发展变化的"。
在这个三段论中的生物、酶变化等概念,代表着发展变化的统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区别。通过 “ 即” 与 “ 既” 字形差异 、用 法差 异和 语法 功 能演变 三个 角度 辨 析,分析 “ 既” 与
“ 即” 虚 化过 程 的 清 晰轨 迹 。 关 键 词 :“ ;“ ” 既” 即 ;字 形 ;用 法 ;语 法 功 能 ;虚 化 中图 分 类 号 :G 2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 - 85 (0 0 6 o 8 0 78 0 8- 3 0 2 1 )0 —0 3 — 2
汉字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50 多年以前, 00 但是作为一 种成 熟的 能够用 来记录汉 语的 完整的 体系 符号 应以 殷商甲 骨 文为最早。《 说文解字》 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 了最古的含 义, 对我们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一
、
“ 与‘ 的字形差异 既” - 即”
这两个字都属于“ 六书” 中的会意字。在甲骨文中, 他们 的左边部分是相同的, 都像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丰盛的美食。 区别在于,既” “ 字的右边是一个面对美食坐着的人, 只是他的 嘴巴扭向了相反的方向, 是一种吃饱了 不想再吃的表情。《 说 文・ 皂部》“ 小食也。从皂, :既, 衬声。罗振玉谓“ ” 即象人就 贱 而贵, 地位大 并特别点明“ 变, 位在廉颇之右”以 , 此交代了 食, 既象人食既。许君训既为小食, 谊与形为不协矣” 。而 矛盾的根由和 故事的起因。 ②当 作范围副词时, 表示“ 全部、 “ 字的右边和“ 相同, 即” 既” 只是姿势不同, 面对丰盛的美食 都”如《 , 屈原列传》“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就要开吃了。这也就推出了两个字的最初字源。“ 字的本 也。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 既” ” 楚国的百姓在怀王客死他乡之后, 义是“ 吃完了”“ 字的本义是“ ,即” 将要吃” 。那么从他们的本 对当初劝怀王入秦的子兰有很大的成见。③“ 字也可以 既” 义可以抽象地推出最常见的含义。“ 字可以推出虚化意 用作程度副词。例如:晋武帝始登阼, 既” “ 探策得一。王者世数, 义“ 已经”例如在《 ,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中“ 郑既知亡 系此多少。帝既不说, 臣失色, 群 莫能有言者。(1说新 ” (i t 矣” 一句, 讲的就是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自己 语》 意思是晋武帝司马炎刚登基的时候, ) 用蓍草占卜 得到了 , 将要灭亡了。作为副词, 修饰谓语“ 。“ 字可以推出 知” 即” 数字一。 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 就在于得到数字的多少。 “ 靠近、 接近” 之义, 例如在《 诗经》 中有这样的诗句 :氓之蚩 因为司马炎只得到一, “ 他很不高兴, 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 没 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意思就是指氓这个男子 人敢出声。这个例子中的“ 就表示程度, 既” 用来修饰限制形 傻 傻的 抱着布匹来和我换丝, 笑着 其实他真正来的目的不是 容词谓语。当然, 我们从语法角度也可以推出。“ 帝既不说” 换丝, 而是来接近我跟我商量婚事。 这几个字中,帝” “ 为名词, 做主语,不” “ 是否定副词, 在旬中 二、既” 即” “ 与“ 的用法差异 作状语, 修饰限制谓词“ , 说”而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可能有任 在汉语语法学中“ 用法” 等于“ 词性” 。按照词在句中的 何其他句法成分, 因此推出“ 为副词, 既” 表示程度。同理, 位置和意义, 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有实 “ 作程度副词还可以放在词组之前, 既” 例如: 殷既错天命, 微 在意义、 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称之为实词; 没有实在意义、 不 子作诰父师、 小师。(商书 ・ 《 微子》 理解为, ) 殷纣非常暴虐 能充当 句法成分, 附着在实词后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称之为 无道, 错乱天命 , 其兄微子知道纣一定会灭亡, 以作言诰告父 虚词。 不同的论著对实词、 虚词分类不同, 笔者认为, 实词主 师箕子、 少师比干。这句也可以从语法角度分析,既” “ 位于主 语“ 和动宾词组“ 殷” 错天命” 之间, 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 表程
郝 轶 鸣 :试 论 “ ” 与 “ ” 的异 同及 其 虚化 过 程 既 即
第 6期 ( 第 7 总 9期 )
21 0 O年 l 1月
山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S ax do & T ies o ra h n i o Ra i V Unv ri
NO 6 .
No . 2 l v 00
摘 要 :“ ” 和 “ 即 既” 是 古 汉语 文献 中 出现 频 率 较 高 的 两个 词 ,音 、形 、义 比较 相 近 ,却 又 有 很
度。
作 者简 介 : 轶 鸣 (93 ) 男 , 郝 18一 , 山西 太原 人 , 山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 国 中 人 民大 学 。 硕 士 。 在读 中的动词、 即” 副词, 也可做虚词中的连词、 介词。 ①作动词时, 表示某种具体的动
3 ・ 8
收 稿 日期 :0 2l —2 3
要包括七类, 即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虚 词包括四类, 即语气词、 、 助词 连词、 介词。其中, 特别要指出 的是副词的归类, 因其能充当句法成分, 能够直接在句中作状 语, 有实在意义, 因此认为它是实词。 “ 字的主要用法为副词。用作时间副词和范围副词 既” 是比 较常见的。① 当作时间副词时, 表示“ 已经、 不久”如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既罢, 归国,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既 ” 罢, 是指渑池之会结束不久之后。既: 已经。罢, 完毕。 拜为 上卿: 他) 拜( 为上卿。论功行赏, 官职再次擢升, 卑而尊, 由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