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1. 《草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2. 《丁香结》——通过对丁香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3. 《石灰吟》——通过赞美石灰工人,展现了劳动者的伟大。
4. 《竹石》——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崇尚高尚品质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丁香花、石灰工人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节课的生字词,让学生朗读、拼写并理解其含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生字词。
2. 黑板右侧:课文主要内容、难点句子、作业布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用课文中的句子造句。
(3)写一篇关于赞美劳动者或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见课文内容。
(2)例:像草原一样辽阔、像丁香花一样美丽、像石灰工人一样勤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观察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历史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丁香花、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全套2. 板书课文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课文结构,突出重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节课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2)选择一篇课文,概括文章主旨,不少于100字。
(3)以“我爱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1)略(2)例:《草原》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朗读不够流利,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和自然知识,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草原》章节内容:第一至第三段,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2. 《丁香结》章节内容:第一至第四段,通过描绘丁香花的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美好。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草原和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出生词和优美句子。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教师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评价作文。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生词。
2. 黑板右侧: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仿写《草原》或《丁香结》中的一段,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仿写段落:略。
作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3.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蜡烛的制作和用途,了解小时候的生活情景;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蜡烛的制作和用途;2. 了解小时候的生活情景;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建议携带一些蜡烛或蜡烛的图片;3. 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蜡烛或蜡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 询问学生蜡烛的用途和制作方法;3. 引导学生思考小时候是如何度过夜晚的。
活动二:课文导读1. 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2.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活动三:课文学习1. 学习词语:果断、霜打、燃烧、幽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 学习语法知识:学习和运用使用并列连词,如“不但……而且……”;3.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活动四:阅读与理解1. 分组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五: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小时候度过夜晚的情景,写一篇小短文;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点评和改写。
活动六:课堂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的表现;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设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活动二的课文导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活动四的阅读与理解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示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五的写作训练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表达自己小时候度过夜晚的情景,培养了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创新教案《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草原》(1)草原风光;(2)牧民生活;(3)草原文化。
2. 《丁香结》(1)丁香花的描写;(2)作者情感抒发;(3)寓意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学会运用修辞手法;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和丁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1)学习《草原》①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修辞手法;③ 学生随堂练习,进行仿写。
(2)学习《丁香结》①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②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寓意;③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好品质。
3. 课堂小结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2)仿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草原》草原风光牧民生活草原文化2. 《丁香结》丁香花描写作者情感寓意探讨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析文章结构,判断修辞手法;(3)仿写练习。
2. 答案(1)略;(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学会运用修辞手法;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展开学习。
具体内容为第一章《草原》,通过阅读理解,我们将详细探讨课文描绘美丽景色和背后所蕴含情感。
我们还会学习相关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章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神奇与美好。
2.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修辞手法以及文章结构分析。
2. 教学重点:词汇理解与运用,以及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草原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神奇与美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重点词汇,让学生结合字典进行学习,提高词汇量。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6.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创作思路。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草原》2. 重点词汇:碧绿、辽阔、一望无际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段落。
(2)运用课文中学到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作文。
2. 答案:(1)略。
(2)例文: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一片金色晚霞。
那片晚霞如同仙子手中锦缎,轻柔地覆盖在天空之上。
晚风轻拂,树影摇曳,仿佛在为这美丽景色伴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色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积累更多词汇和写作素材。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草原》教案及反思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3.1《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及反思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及反思4.《花之歌》教案及反思《习作:变形记》语文园地一1.《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到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到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怀古,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祖国南方的奇山秀水,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今天老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你们看(师出示草原牧羊图片,课件一)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随语言大师老舍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游览一番吧!二、初读感知美1.请同学们打开书。
边读边思考:老舍生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读完后,你对草原的感受如何?2.汇报交流:学生在班上交流,可能说出的答案有:(1)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景色美。
(2)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很美。
(3)我感到草原大。
(4)草原美学生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不停地批注。
三、再读寻找美1.同学们,如果你细细地品味课文,你会发现文中的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骑上奔驰的骏马,快快去寻找美吧!出示课件二(阅读要求)2.师引语:把你们找到的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互相启发,你会发现更多的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诗词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夜书所见》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学会通过观察、想象、感悟等方法,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析:a. 登高: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b. 夜书所见:解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c.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通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体会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和解析,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登高意象:无边落木、长江情感:忧虑国家兴亡2. 夜书所见意象:银烛、秋光、流萤情感:思念友人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意象:僵卧孤村、戍轮台情感: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进行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秋天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秋天的诗词,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下面是我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文范文我最大的乐趣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
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
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一)学习第四小节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⑴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⑴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
”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
(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篇章:《草原》2. 课文:详细讲解《草原》这篇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草原》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草原》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草原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标注生字、新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语言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内容:a. 课文结构:总分总b. 语言特点:形象生动、富有诗意c. 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事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c. 仿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文字。
2. 答案:a. 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一碧千里:形容草原辽阔,景色优美。
翠色欲流:形容绿色浓郁,如同流动的溪水。
襟飘带舞:形容风吹动衣襟和裙带,翩翩起舞。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一、教学内容1. 《草原》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
分析了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 《丁香结》介绍了丁香的寓意和象征。
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古诗两首》《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和丁香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导入新课。
a. 学生分享对草原和丁香的了解。
2. 课文学习:a. 学习《草原》,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对草原的热爱。
i.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ii.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b. 学习《丁香结》,了解丁香的寓意和象征,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i.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丁香结的寓意。
ii.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
c. 学习《古诗两首》,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
i. 学生朗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ii. 教师讲解古诗,分析意境和作者背景。
3. 随堂练习:a.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b.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 内容:a. 《草原》:优美词语、句子、作者情感。
b. 《丁香结》:寓意、象征、修辞手法。
c. 《古诗两首》:韵律、意境、作者背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美的作文。
b. 课后阅读一首古诗,分析其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
2. 答案:a. 作文: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阅读与写作》中的文章《草原》、《丁香结》、《竹石》以及《文言文二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草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 《丁香结》: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会通过找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3. 《竹石》: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
4. 《文言文二则》: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 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诗词的鉴赏。
2.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词语的积累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阅读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丁香花、竹子和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1)学习《草原》,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
(2)学习《丁香结》,通过找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进行阅读分析。
(3)学习《竹石》,体会诗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学习《文言文二则》,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3. 随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巩固词语记忆。
(2)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4. 小组讨论: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草原》:词语积累,表达方法2. 《丁香结》:关键词句,文章主旨3. 《竹石》:诗的意境,情感表达4. 《文言文二则》:文言词汇,阅读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草原、丁香花、竹子和石头的画,并配以文字说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选编了《草原》、《丝绸之路》、《开国大典》和《长城》四篇课文。
内容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历史的描绘。
难点: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了解历史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利用PPT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文赏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对大自然和历史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草原丝绸之路开国大典长城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和历史的描绘。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激励。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
2.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和了解历史文化。
解析: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大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知识的启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