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_回顾与展望_陈运泰

合集下载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思品试题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思品试题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思品试题时间:8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本题答案请填涂到答题卡上)

1.下列对有关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D.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形成自己的哲学

2.下列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决定具体科学,具体科学对哲学具有反作用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C.哲学由具体科学组成,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D.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物质世界是否具有可知性的问题

4.下列对物质概念理解正确的有:①不依赖人的意识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矛盾

D.社会历史性

6. “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B.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C.物质和意识能否辩证统一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7.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饶扬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

2.1 大地构造背景

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昭通永善-大关地震40年:杂忆与随想

昭通永善-大关地震40年:杂忆与随想

昭通永善-大关地震40年:杂忆与随想

陈运泰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陈运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从1974年昭通永善-大关地震,到刚发生的昭通鲁甸地震,整整过了40年。作此文,以志纪念,兼怀队友。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北京时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了“矩震级”MW6.1(“面波震级”MS6.5)地震(以下简称昭通鲁甸地震或鲁甸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局2014年8月7日发布的烈度调查结果,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截至2015年1月4日,昭通鲁甸地震造成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

消息传来,心头一沉,不由想起40年前的那次昭通地震!1974年5月11日,在云南省昭通地区永善、大关两县交界处,发生了MS7.1地震(以下简称昭通永善-大关地震或永善-大关地震),震中位于这次昭通地震震中的东北约140千米处。虽然昭通永善-大关地震震中位于人烟并不稠密的山区,仍在永善、大关两县造成了比这次昭通鲁甸地震还要严重的损失,1423人死亡,1600人受伤。当时,我参加了“昭通地震第二考察队”的地震考察,所见所闻,迄今仍历历在目。

昭通永善-大关地震后,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随即派出考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由于震中位于深山老林区,考察队未能进入,致使专家学者对于该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分歧很大。一个月后,国家地震局遂决定再派一支考察队,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增进对该地震发震构造等问题的认识。为区别于已经返回的考察队,这支考察队称为“昭通地震第二考察队”。考察队由国家地震局下属的9个单位的58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Press and Brace,196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1976,2003;
Ca且oBcKH黄,1982~1986)。 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如能同
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无疑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人 民的生命;并且,如果能预先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等 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陈运泰,
万方数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1.1预测与预报 地震预测(预报)不是指像“在某地最近要发生大地震”这类含糊的“预测”、“预报”或说法。
不同时指明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大小(简称为地震“三要素”)并对其区间加以明确界定的 “预测”、“预报”,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此外,地震学家还用发震概率来表示预测的可信程度。 所以,地震学家把地震预测定义为“同时给出未来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和概率四种参数”,每 种参数的误差(不确定的范围)小于、等于下列数值(wyss,1991):
万方数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震源深度9 km;MS 7.2地震的发震时刻为16时19分46秒,震中位置37。32『N,115。03,E,震 源深度9 km。邢台地震造成了8 064人死亡,38 oOo人受伤,毁坏房屋500万间,直接经济损 失约10亿元(张肇诚,1988)。邢台地震使灾区人民的性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同时这次 地震也成为了我国地震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地震现场视察、慰问,并 向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定要搞好地震预测、预报的号召。从此,我国的地震工作进入了一个以 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并进行试验性预报为特征的新阶段。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

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

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其它参数见表1、2和3。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

W

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

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

Date yyyy-mm-dd

Time

hh:mm:ss

Latitude

/°N

Longitude

/°E

Depth

/km

Magnitude Sources

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

No 11M 12M 13M 22M 23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
从 1989 年开始,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
会,组织了由 13 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对各国专家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 严格的评审。这个专家小组把地震前兆明确地定义为“地震之前发生的、被认为是与该主震 的孕震过程有关联的一种环境参数的、定量的、可测量的变化”。按照这个专家小组评定的 结果,37 项提交的地震前兆中只有 5 项通过了认定。
前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时许,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 7.8 级地震,死亡人数上万。这 次地震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各地的民众都积极地捐款捐物,尽自己所能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 园和生活。
和所有的大地震发生后一样,关于预测汶川地震的种种言论也开始泛滥,尤其是互联网 上。有人宣称自己在汶川地震前预测到了地震的发生,也有些激愤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质疑地 震局玩忽职守、草菅人命,甚至有一张关于汶川地震前“蛤蟆上街”的图片被炒得沸沸扬扬, 认为有这么明显的“地震前兆”,政府竟然一点都不关心。不仅在网络上,即使在学术气氛 浓厚的科大校园里,在倪四道老师的“汶川-北川-青川地震报告会”上,有不少同学都提出 了类似的质疑。这些质疑的提出,说明了在我国,地震预测的基础知识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地震的可预测性
2.1 地震预测的困难
地震预测遇到的困难都是很难解决的。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 和 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从理论上给地震预测一个极限:即使完全精 确地了解地震发生处的应力情况和地震发生的理论,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地震预 测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_殷海涛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_殷海涛

第28卷第1期(1 9)2012年3月中国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28No.1Mar.2012

殷海涛、刘希强、李杰等,2012,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中国地震,

28(1),1 9。·研究综述·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

殷海涛1,2)刘希强1)李杰

1)徐长朋1)1)山东省地震局,济南市文化东路20号

250014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德外祁家豁子

100029摘要本文首先从地震预警的概念、系统构成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际上地震

预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继而通过对国内发展现状的系统分

析,认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展在政府、社会、台网建设和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

件。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

对地震预警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非技术性挑战进行了估计,并建议加强法律措施、公众教育、震害防御等方面的配套工作,最大限度地发

挥地震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震预警地震波震级估计发展探讨

[文章编号]1001-4683(2012)01-001-09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3-01

[项目类别]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2012BAK19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4023)、山东省科技发展项目

(2011GSF12004)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殷海涛,男,1980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形变分析研究。

中国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

年份19

55

19

57

19

80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现有

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

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姓名简介

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练v习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练v习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预测工作。关于地震的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做到预测地震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可变的联系,人能正确认识规律C.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能够在未来做到预测地震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类会做到科学预测地震

7.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关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9.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0.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既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11.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一次次的地震显示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喜怒无常和不可捉摸。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的神经。当我们看到人类自身生命及其造物在巨大的海浪和震动面前的脆弱和无力,也似乎是大自然通过它难以预测的暴怒和力量在证明它在终极意义上的强大和不可征服。地震引起的巨大伤亡,引起了老百姓的愤怒与怨恨,人们再一次把中国地震局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么,依照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地震究竟是否可以预测呢?我们又应该把地震预测工作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呢?在此,相信通过我在这篇文章中对地震预测的现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关键字:地震地震局预报预警启示

一.近年地震概况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截止2011年3月24日为止,已致9700人遇难16501人失踪,这是日本地震观测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刚刚走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阴霾的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地震的阴云总是笼罩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不少民众生活在地震恐慌之中。以下是汶川地震以来的部分地震情况: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地

震约7万人死亡2万人失踪,2009年4月6日意大利罗马以东拉奎拉6.3级地震近300人丧生,2009年9月29日太平洋萨摩亚群岛里氏8.0级地震逾190人死亡,2010年1月12日海地里氏7.3级地震 30万余人死亡,,210年2月27日智利里氏8.8级地震 802人死亡,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里氏7.1级地震 2698死亡,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里氏5.8级地震 25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北部里氏9.0级特大地震近万人死亡16000余人失踪。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震惊,一瞬息的时光,夺去了无数的生命、摧毁了家园,给灾区的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家园摧毁,失去亲人,更给灾区受灾的人民精神带来极大痛苦及伤悲,同时也给关注灾区的每一位同胞们带来痛心及悲哀!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充满无数智慧的人类还是显得如此的无可奈何。让人们难以接受的是,经历如此多大的地震,竟然震前没有一点预示,倍感诧异,而地震局给出的回复“曾监测过该地区,未发现异常”,但就这样的一句话,就算对此次大地震的交代,未免有点敷衍了事,我对这样的答复感到不满,替死去的同胞们感到愤怒,为活下来的人们感到更加惋惜,活下来的人们,不知道对他们是幸运还是残忍,看着死去的亲人,目睹家园变成废墟,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温饱更是无从谈起。如此大规模的地震,波及地区如此之多,波及范围如此之广,此前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充满悲伤与愤怒的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地震局。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42卷 第2期2021年 4月Vol.42 No.2Apr. 202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

陈棋福1),2) 李 乐3) 姜金钟4)

1)中国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中国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3)中国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4)中国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

第一作者简介:陈棋福(1964—),男,研究员,现主要从事地幔过渡带和深俯冲及地震构造探测研究。

E -mail :chenqf@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74064,41774058)

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1. 02. 013

地震预测面临着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和大地震“非频发性”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陈运泰,2009)。地震活动是断裂活动的直接体现,精定位的震源深度客观反映了断裂深部发生地震滑动变形的起始位置。断裂深部发生的慢滑动和重复地震等对揭示断裂深部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Harris ,2017)。在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并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重复地震可作为天然的“地下蠕变计”,具有地质地貌和大地测量等浅表观测难得的“原位观测”优势,为探测断裂深部变形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陈棋福等,2018)。

长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强震在原地复发的时间,较现代仪器开展地震观测的时间长得多, 使得人们至今难以完整获得从初始应变能积累发展到释放发震至再次积累这一强震孕育发展复发轮回全过程的认识。尽管对同一地点复发的强震缺乏其孕育发展发生的轮回全过程的观测资料,但却有着不同地点发生的强震及强震前后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因此,在强震孕育发展过程遵循同样的应变能积累变形这一基本成因共识下,可将发震地点不同的强震发生前后位于不同孕育发展阶段孕震深处的变形特征组合起来,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将空间中不同地点发生的强震,其所属不同孕震时段的变形特征归换为同一强震孕育轮回过程中相应时段的变形特征),初步构建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

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四)

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四)

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四)

陈运泰;刘瑞丰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卷),期】2021(42)6

【摘要】4确定震源机制解的图解法为了从观测资料求得地震的断层面解,即震源机制解,可以按下述步骤(Кейлис-Борок,1957;Balakina et

al,1961a,b;Stauder,1962;Bollinger,1968;Herrmann,1975;Brumbaugh,1979;U diasetal,1985;UdiasandBuforn,1988;Udias,1991,1999;Shearer,1999;Bormann ,2002)求得.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陈运泰;刘瑞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

【相关文献】

1.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2.利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2000年姚安MS6.5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3.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一)

4.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二)

5.用P波初动资料确定地震震源机制教程(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幔柱构造
幔柱构造
幔柱构造
幔柱构造
二叠纪—三叠纪物种灭绝 网址二
2.地震预测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引文: 《地震预测: 回顾与展望》陈运泰 《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刘桂萍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张晓东 蒋海昆 黎明晓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陈运泰
地震预测
地震预侧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 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 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 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 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 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 地震预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 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的地震预测还需要地质工作者 们的不懈努力。
地 震 预 测
引文
共10篇论文,可分三大类 1 2 板块构造研究新进展 地震预测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问题
3
1.板块构造研究新进展
引文:《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金振民,姚玉鹏
2004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 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至今还没 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板块边界和板内变形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回答. 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因为大陆岩 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 明显的差别. 大陆地壳和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 和超越板块构造的最佳途径.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古镇 展布 ,长约 8 m, 约为 4 m。 4k 宽 6k 玉树 地震 是继 2 0 0 8年 5月 1 2日汶川 8 0级 地震 后 .
我 国大陆 再次 发生 的 7级 地 震 。这 次地 震仍 未 做 出短 临预 测 , 文对 玉 树地 震前 的预测 工 本 作进 行总 结反 思 ,以便 从 中吸取深 刻 的教训 。 作为 一项 日常工作 ,中 国地 震 局各单 位 每年 底都 进 行 下 一年 度地 震 趋 势预 测 , 项 工 该
级 前震 ,其后 至 2 1 年 5月 1 00 1日共 记 录到 余震 1 2 5次 ,最 大余 震 为 4月 1 7 4日 0 9时 2 5 分玉树 6 3级地 震 。陈运 泰院士 研究 小组 ( t : / w.ec a. n ) 供 的震 源 机制 解 计 . h t / ww ci c c / 提 p . 算结 果显 示 , 海玉 树 7 1级 地 震 的发 震 断 层 是 一 条 走 向 1 9 、近 乎 直 立 的左 旋 走 滑 断 青 . 1。 层 。玉树 7 1 . 级地 震 的余震 区 自主震 震 中附 近沿 甘孜~ 玉树 一 风火 山断 裂 带穿 过 玉树 县 结
( 国地 震 台 网 中心 ,北 京 中 104) 0 0 5
摘 要 : 文 整 理 r自 2 0 本 0 8年 5月 1 2日汶 川 8 0 地 震 至 2 1 .级 0 0年 4月 1 日玉 树 7 1级 地 震 前 , 4 . 年 度 地 震 趋 势 预 测 和 1常 会 商 中 提 出 的 地 震 活 动 和 前 兆 异 常 及 其 分 析 意 见 。结 果 表 明 ,玉 树 3 7 1 地 震 前存 在 一些 较 为 明 确 的 有 关 地 震 活 动 水 平 和危 险 区域 判 定 的 预 测 依 据 , 由 于玉 树 .级 但

目前国内外有关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的55种方法

目前国内外有关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的55种方法

目前国内外有关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的55种方法。 2008-05-21 21:26:13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社会·杂谈分类 在我国,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是可以做到对地震进行准确临震预报的!!!(一)奇怪鬼任何天灾都比不上地震,能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如此广大的范围,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摘自《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地震的预测预报前景绝不像以下各国的专家学者们、特别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所认为的以下那样:新华网华盛顿2008年5月19日电: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日前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说,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精确预测地震的震级和时间目前还无法做到。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预测被认识到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测难题的解决到被认识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陈运泰,1998)。1997年3月R.J.盖勒等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他们经历了近30年苦心研究之后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应打消可能会在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之前预测地震的念头。按照地震过程的物理实质,准确预报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是一项毫无希望的工作!” 直言“地震不能预测”。 地震预报是地震学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揭开地震学这个谜底将打开其光荣的一页,具有纯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现代化的地震观测仪器能察觉到地震的发生,但是地球物理学家理想的地震预测是在数天前就能预报地震。许多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永远无法达到。 东京大学的一位地球物理学家说,精确的地震预测在现在与未来都是不可能的。几乎全球所有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的主流专家们都认为:在目前状态下要寻找出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的地震前兆。无疑是不可能的!!!地震预测预报的前提条件:一、有感地震:1、 中地震4.5级; 2、 强地震6级; 3、 大地震≥ 7级; 4、 特大地震≥ 8级二、地震预报时间:10 年至20 年为尺度的长期预报;以一至两年为尺度的中期预报;以月为尺度的短期预报;以天和小时为尺度的临震预报三、地震预测四要素:1、时间;2、地点;3、震级;4、概率。 目前国内外有关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的55种方法。如下: 1、中国人邵伟华先生利用八卦预测地震 2、中国人利用太极序列预测地震。 3、中国人利用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大陆—大陆汇聚边界 (碰撞边界)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欧亚板块
欧亚板块
印度
1.0千万 年前
斯里兰卡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3.8千万年前 赤道
5.5千万年前
印度洋
恒河平原 珠穆朗玛峰
印度
7.1千万年前
印度 板块
斯里兰卡
印度洋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珠穆朗玛峰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龙门山断裂带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2001年11月15日昆仑山 口西地震(MS8.1, MW7.8)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块 板 欧 亚
川滇 菱形 地块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我国西南地区朝南南东方向运动的川滇菱形地块的东北面的 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青藏高原发生碰撞挤压的结果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2700 2889
过渡区
外核
5154
内核
6371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球的岩石层并非是一完整的块体,而是被一 些活动的构造如海岭、 海沟、 岛弧、 平移大
断层和山系所割裂, 形成若干个有限的、 称
为岩石层(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的单元。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欧亚板块
北美板块
非洲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2期: 1633 ~ 1658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震预测: 回顾与展望

陈运泰

①②*

①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现代地震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E-mail: chenyt@

收稿日期: 2009-08-21; 接受日期: 2009-09-30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首都圈地壳孕震层动态监测研究”(批准号: 200808068)资助

摘要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 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 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 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 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 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 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 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 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 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 地震预测虽然困难, 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 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 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 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球内部 地震震源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 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 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数的54%, 堪称群灾之首. 在20世纪(1900~1999年), 全球有高达180多万人被地震夺去了生命, 平均一年约 1.8万余人死于地震, 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1~5].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地震灾害不断, 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1年印度古杰拉特 (Gujarat)地震(矩震级M W 7.6)造成了3.5万人死亡、6.7万人受伤、60万人无家可归和约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

震只有M W 6.6级(面波震级M S 6.8), 却造成了3.1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 使具有千年历史的巴姆古城毁于一旦.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地震(M W 7.6), 造成了8.6万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9千余人失踪, 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在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苏门达腊-安达曼(Sumatra-Andaman)特大地震(M W 9.1)及其引发的印度洋特大海啸更使约28.3万人死亡与失踪, 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迄今仍余震不断, 继续危及生灵.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M W 7.8(M S 8.0)地震, 造成了8.7万人死亡与失踪, 迄今不但余震不断, 而且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亦时有发生.

陈运泰: 地震预测

1634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

它的猝不及防的突发性与巨大的破坏力. 关于这一点, 中外古人根据经验均已有深刻的认识. 早在2000多年前, 在《诗经·小雅·七月之交》中就有关于地震的突发性及其巨大的破坏力的生动描述[6]:

烨烨震电, 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 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 胡憯莫惩?!

“不宁”指地不宁, 即地动; “不令”是不预先通告给人们周知, 突如其来[7]. 诗中惊叹地震突如其来, 势如闪电, 声如雷鸣, 其力足以令山川变易. 译成白话文, 就是(参阅周锡韦复[8]):

耀眼的雷霆闪电,

地震突如其来.

无数江河在沸腾,

山峰碎裂崩塌.

高耸的崖岸陷落为山谷,

深邃的山谷隆升为丘陵.

可怜今天的人啊,

为何竟不知自省?!

1835年2月20日15时30分UTC(协调世界时), 在智利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瓦尔帕莱索 (Valpa-raiso)发生了一次M S8.1地震, 震中位置36.0°S, 73.0°W. 地震毁灭了康塞普西翁城. 1835年3月5日, 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Darwin C., 1809~1882)在他著名的贝格尔 (H. M. S. Beagle) 号环球旅行途中到达了康塞普西翁, 经历了这次大地震的多次余震. 达尔文以进化论的创始人闻名于世, 但可能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现在称为地震地质学(earthquake geology)的一位创始人和先驱者. 康塞普西翁-瓦尔帕莱索大地震破坏的惨烈景象给予达尔文强烈的震撼, 他写道[9]:

“通常在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变迁, 在这里只用了一分钟. 如此巨大场面所引起的惊愕情绪, 似乎还超过了对于受灾居民的同情心.”

通过地质调查已经知道, 地球在整个地质时期都发生过地震. 相传在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3世纪) “三苗欲灭时, 地震泉涌”; 夏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 “泰山震”[10]. 在《史记·周本纪》中, 就有关于地震的历史记载[10]: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西周三川(泾水、渭水、洛水)皆震, ……, 是岁也, 三川竭, 歧山崩”.

正如日食、月食和彗星等天象一样, 地震曾被中外古人归于超自然的原因, 被当作是上天的惩诫. 甚至到了公元1750年, 还有人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丛刊》(Phil. Trans. Roy. Soc. London)上发表文章, 认为把地震归于自然成因的人应当向那些因此被冒犯的人道歉[11]! 也和古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的“天意”的“窥测”的努力一样, 数千年来, 古人对地震的成因及其预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只是由于地质学严重缺乏物理学原理的解释, 对地质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的认识长期裹足不前. 直到18世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牛顿力学问世, 才为包括地震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运动的统一解释提供了物理基础. 在牛顿力学的影响下, 地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现代的科学. 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期, 现代地震仪研制成功, 地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2,13].

无情的大地震激发了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及其预测的探索. 自19世纪70年代后期现代地震学创立以来的130余年里, 地震预测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多少地震学家莫不苦思预测地震、预防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例如, Milne[14]). 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作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学家深切关注的焦点之一[3,15~22].

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 如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 无疑可以拯救数以万计乃至数十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人民的生命; 并且, 如果能预先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 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等设施的破坏, 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3~27].

通过世界各国地震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 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地震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 但是地震预测是极具挑战性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 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 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